宅家讀唐詩(之十),詩歌中,誇張手法怎樣用,看李白《贈汪倫》

李白這首寫給友人汪倫的贈別詩,通過記述汪倫為詩人“踏歌送行”的熱情舉動,表現了汪倫對大詩人李白的敬重,抒發了詩人內心對友人汪倫的感激和不捨之情。

宅家讀唐詩(之十),詩歌中,誇張手法怎樣用,看李白《贈汪倫》

桃花潭水深千尺——李白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宅家讀唐詩(之十),詩歌中,誇張手法怎樣用,看李白《贈汪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

現在,我們一起欣賞李白這首被選入小學課本的送別詩

汪倫,字文煥,唐開元間任涇縣令,卸任後,因留戀涇縣桃花潭,特將其家由黟縣遷往涇縣,居涇縣桃花潭畔。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李白從秋浦往遊涇縣(今屬安徽)遊桃花潭,白遊涇縣桃花潭,汪倫常釀美酒款待他,兩人便由此結下深厚的友誼。李白臨走時,汪倫又來江邊送行,詩人有感而發,寫下這首讚美友情的詩。

宅家讀唐詩(之十),詩歌中,誇張手法怎樣用,看李白《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詩人用樸素的語言,描繪出一幅感人的江邊送別圖。“踏歌”,唐代民間流行的一種手拉手、兩足踏地為節拍的歌舞形式,可以邊走邊唱。

宅家讀唐詩(之十),詩歌中,誇張手法怎樣用,看李白《贈汪倫》

雨中桃花

詩中道出離去者正“欲”“乘舟”,是循水道而去,卻以一個“將”字交代了舟泛江中,卻尚未啟程的一個小細節,這是以素描的形式,展示詩人在小船上向岸邊人們告別的畫面。

宅家讀唐詩(之十),詩歌中,誇張手法怎樣用,看李白《贈汪倫》

大美·桃花潭

詩人僅僅使用了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卻描摹出一幅:有山有水、有舟有人的美麗畫卷。

宅家讀唐詩(之十),詩歌中,誇張手法怎樣用,看李白《贈汪倫》

有山有水、有舟有人的美麗畫卷

詩中,一個“忽”字,形神兼具地把一個令詩人意想不到的感人畫面帶到讀者目前。而此時“踏歌聲”自岸上傳來,更給這幅靜謐的畫卷增添了聲與色的效果。

宅家讀唐詩(之十),詩歌中,誇張手法怎樣用,看李白《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詩人這一精妙的詩句,含蓄的描繪出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生動畫面,且有一種:人,已呼之欲出的藝術效果,可謂:“人未到而聲先聞”,刻畫出汪倫送別李白的不拘俗禮,從一個側面表現出這兩位朋友都是自由豁達之人。既表達出汪倫對李白的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也為下文的抒情做好了鋪墊。

宅家讀唐詩(之十),詩歌中,誇張手法怎樣用,看李白《贈汪倫》

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之美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兩句則重在抒情,用有形的千尺潭水來比喻無形的友誼,構思之精,比喻之妙,都是千古難以逾越的絕句。“桃花潭”,位於今安徽涇縣西南約一百里處。

宅家讀唐詩(之十),詩歌中,誇張手法怎樣用,看李白《贈汪倫》

桃花潭·詩和遠方

詩人以“桃花潭水深千尺”來呼應起句,進一步說明送別地點是在岸邊。“深千尺”不僅僅是用來描繪潭水,更為結句設下伏筆,即以千尺水深寓意情深,化無形為有形,自然而情真,充分表現了李白難忘汪倫的深厚情意,是為至情之言。

宅家讀唐詩(之十),詩歌中,誇張手法怎樣用,看李白《贈汪倫》

桃花潭·晨霧

結句以“不及”起筆,用字絕妙,既回應了前句“深千尺”,也真切的表達出詩人對汪倫相送之情深的感激,說明此時此刻,詩人對汪倫的感激之情已經達到了無以言說的境地,必需借桃花潭水之深來表達,才能與之相稱,體現了詩作中,那種言有盡而韻無窮的曲折之意。

宅家讀唐詩(之十),詩歌中,誇張手法怎樣用,看李白《贈汪倫》

別樣桃花潭·美麗的高山之水

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象豐富奇特,詩句直白真誠,兼具興、趣、意、理,四格;可以說李白小詩中,句意放達,情誼深厚,見情見興的絕美佳作。令世人欽慕,百讀不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