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倫:趕得早不如趕得巧,送行送得巧,就能留名千古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是一首小學就要學習的名詩,出自於唐朝大詩人李白的筆下。這首詩之簡單明瞭,即便在今天的人看來,也幾乎不需要翻譯,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美。不過,仔細品味一下,這首詩有幾處還是非常有趣的。

作為當時名滿天下的詩人,李白可以說是盛唐無數人的偶像。他在一生之中,到處遊歷,和朋友辭行也是不在少數。那麼,為何汪倫這樣一個後世幾乎沒有任何記載的人能夠得到李白的贈詩,而偏偏這篇《贈汪倫》流芳千古呢?汪倫和其他送行的人,究竟有何區別呢?

汪倫:趕得早不如趕得巧,送行送得巧,就能留名千古

這首詩裡有一個字,非常有趣,那就是“忽”。這個忽字,自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那麼,汪倫的“踏歌聲”,究竟怎麼出乎李白之意料了?

乍讀之下,我們會感覺:李白踏上了小船,準備離開。就在這時,忽然聽見了有人在岸上唱著歌給他送行。回頭一看,原來是汪倫。

如果是這樣的,那就尷尬了:莫非李白走的時候,根本就沒告訴汪倫?不過,這樣的情況首先不是我們樂意見到的,畢竟這讓汪倫的地位實在太低了。而且,汪倫如果連送李白的資格都沒有,李白怎麼會寫出這樣情深義重的詩呢?又有說法指出:李白當時之所以在那裡,本就是汪倫邀請的,所以李白更沒有臨走時不邀請汪倫送行之理。

那麼,這個忽字就應該作另一種解釋:汪倫是來送李白的,兩個人依依惜別,李白上船離開,汪倫目送李白離去。就在小船離開岸邊的時候,汪倫突然來了興致,要為自己和詩仙的離別潤上一點顏色,於是竟然唱起歌來。李白也本以為雙方就這樣送別了,沒想到汪倫竟然唱起了送別之歌。而正是汪倫這種真情和隨性的率真,觸動了李白的思緒。於是,李白感懷之下,寫出了這首《贈汪倫》。

這樣解釋,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而這首詩的名句,在於最後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汪倫:趕得早不如趕得巧,送行送得巧,就能留名千古

我們知道,唐代一尺大約合現在30釐米。按照李白的說法,桃花潭有300米深——當然了,我們都知道李白最擅長的就是用誇張的手法來寫詩,自然不必當真認為桃花潭有這麼深,畢竟長白山天池(中國最深的湖)最深處才373米,最大的湖泊青海湖更是隻有三十幾米深。

不過,即便李白用了誇張的手法,這桃花潭總不至於太淺吧?

尷尬的是,據歷史學家實地考察發現,桃花潭恐怕真的很淺……有的說法認為桃花潭水可能只夠沒過腿甚至腳腕的,這有點誇張,如果真是這樣,李白的船根本走不動。但是,恐怕這個桃花潭的深度,也就只有幾米而已……

相信很多人知道這個事實後,都會覺得上了李白的當的感覺。可是,這個說法正是李白內心的真實寫照。如果汪倫和他的情誼能夠化作一泓清水的話,即使是上千尺又何足容納這滿滿的情誼?

汪倫:趕得早不如趕得巧,送行送得巧,就能留名千古

宋代詩論家嚴羽認為,作詩有四大忌諱:“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 。而李白偏偏“以身犯忌”,寫出了這樣的千古佳作,可見其功力之深厚。不過話說回來,若不是有真切的情感,他又怎麼能寫得出這麼多極品詩篇呢?

汪倫的率真和對李白的情誼,成就了李白這篇千古名詩,而李白的名詩,也成就了汪倫留名後世。一對好朋友互相的成全,才是古今交友之聖軌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