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發生後,日本大本營如何看待蘇德戰場的一系列戰役?

達魯伊


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大本營是非常重視這一戰爭的,認為這是一勞永逸解決遠東問題的絕佳機會,對於蘇德戰爭的前景,日本大本營認為德國最終會取得勝利,但是不會像希特勒所說的三個月結束戰爭那麼快,日本大本營最終的判斷是德國至少要在1941年底才有可能打敗蘇聯,合理的估計是到1942年才能打敗蘇聯。這是在德國軍隊初期勢如破竹的情況下,日本大本營進行的戰略形勢判斷,日本大本營對於蘇德戰爭的軍事形勢判斷的還是比較客觀的,相比之下希特勒的三個月打敗蘇聯的計劃完全就是幻想。



隨著德軍在莫斯科遭遇嚴重的失敗,日本大本營對於蘇德戰爭的前景也發生了改變,首先認為蘇德戰爭將轉變為一場長期的戰爭,德國在1942年打敗蘇聯的可能性非常小,而且鑑於日本已經和英美全面開戰,在軸心國同盟的戰略協作問題上日本大本營提出了自己的設想。日本大本營認為德國及意大利應該將戰略重心轉向地中海戰場,而在東線轉入戰略防禦甚至應該直接和蘇聯選擇和談,軸心國同盟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打敗同盟國中最弱的英國,通過德國、意大利佔領地中海進而向印度進軍,佔領印度這個盟軍最重要的反攻基地,同時也使得軸心國真正建立其有效的地面聯繫,而不是各自孤立的作戰。基於上述了戰略設想,日本大本營拒絕了德國提出的讓日本陸軍出兵遠東夾擊蘇聯的請求,轉而建議德國應該將重點放在地中海方向上,爭取兩國在印度會師。


1942年德國繼續將戰略進攻放在了東線戰場,這次的目標是高加索地區的油田,日本大本營對於德國的“藍色行動”持懷疑的態度,認為蘇聯陸軍的主力並沒有被德國所打敗,而德國陸軍卻貿然深入位於蘇聯縱深的高加索,即便德軍可以佔領高加索,能否有餘力守住大大增加的戰線也值得懷疑,對於德軍的夏季攻勢日本大本營無疑要悲觀許多。

總的來看,日本大本營對於德國入侵蘇聯持樂觀的態勢,儘管不認為德國會迅速取得勝利,但是仍舊認為德國會是最後的勝利者。日本大本營對蘇聯雄厚的戰爭潛力同樣沒有清醒的認識,自然也就無法正確的判斷蘇德戰爭的走勢,以德國各種戰略資源對陸軍投入的比例來看,德國也難以打敗蘇聯,希特勒始終沒有將陸軍的建設放在第一的位置,而決定德國命運的卻是在地面上,而不是空中和海上,日本大本營也不曾認識到希特勒會如此輕視陸軍的發展。


戰略論


儘管日本自願加入以德國為軸心的軸心國集團,儘管希特勒的閃電戰出人意料的橫掃歐洲,取得了驚人的戰績,但是,日本卻並不敢把寶全部押在德國身上。

因為在蘇德戰爭開始之前,人類真正跟蘇聯進行過大兵團機械化戰爭的國家只有日本,日蘇之間的”諾門罕“戰役,日本吃夠了苦頭,也嚇破了苦膽,在這一場戰爭中,蘇聯通過大兵團、機械化平推,打破了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神話,讓日本見識了在裝備代差跟前,人的精神意志在戰爭中的侷限性。

也就是這樣一場日軍首次真正對決現代化軍隊的戰役,把日本打醒了,如今的蘇聯早已不是沙俄帝國了,所以一向欺軟怕硬的日本再也不敢招惹蘇聯,還對蘇聯退避三舍,把戰爭精力全部放在了侵略亞洲落後國家身上。

希特勒在狼穴中策劃”巴巴羅薩“計劃之前,原本要求日本從東向西策應德國,兩方圍剿,一舉攻克蘇聯。但是日本因為有了諾門罕戰役的陰影,不敢對德國打敗蘇聯抱有過高期望,所以根本不為所動,反而兵鋒南下,加緊侵略有石油、橡膠等資源的東南亞。

當然,一方面是日本對蘇德戰爭德軍一定能夠勝利不抱絕對信心,一方面也有不得以的苦衷。中國戰場幾乎吸引、拖住了日軍主力,受到英美等國的制裁,導致資源匱乏,軍隊的補給已經漸漸難以為繼。往北攻擊蘇聯,蘇聯還陳兵數十萬在西伯利亞防範著日本,打的好還好,打的不好跟蘇聯徹底弄僵,可能會導致中國戰場局勢徹底翻盤。所以最終日本沒有響應德國的要求,轉而南下,按照自己的戰略需要推進戰爭。

結果果然不出所料,德軍折戟沉沙於莫斯科城下,一敗塗地。不過日本也來不及慶幸。因為隨後正義的力量就開始清算他們犯下的罪孽。當然,實際上,倘若日本不分兵南下,日本穩住中國戰場,再分兵北上進攻蘇聯,配合德軍夾擊蘇聯,戰爭結果如何,也是很難預料的。沒有辦法,島國心態就是這樣子的,精於算計眼前得失,沒有長遠格局。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最終魔還是要敗給道,冥冥中自有天意。


謝金澎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日本並不迷信希特勒德軍能迅速打敗蘇聯。

由於1939年蘇軍在“諾門坎戰役”用炮兵、坦克兵、航空兵立體火力摧毀過日本以輕武器配置為主的關東軍第23師團,日本對蘇軍的強大記憶猶新且心有餘悸。認為如同日本3個月滅亡不了虛弱的中國一樣,德國在短時期內滅亡不了強悍、習慣在極寒氣候環境裡作戰的蘇聯。




諾門坎戰役蘇軍指揮官朱可夫將軍(右),戰後晉升大將,後來晉升元帥

日本認為希特勒奪取了蘇聯烏克蘭糧倉和高加索油田後,拓展德國生存空間的戰略目的已實現。由於德蘇誰也無法打敗誰,會坐下來談判劃分蘇德新的勢力範圍。

德國然後會將把它的戰力向英國、向北非、中東宣洩,在南亞與日本會師。

日本大本營陸軍、海軍兩派(日本沒有獨立的空軍),在對待蘇德戰爭立場和日本應採取的行動問題上有明顯分歧。

陸軍派主張日本履行“軸心國”條約,北上(西進)與德國夾擊蘇聯,讓日本陸軍大顯身手。

海軍派則主張日本履行“日蘇中立(互不侵犯)條約”,認為日本陸軍進攻蘇聯沒有資源保障,聯合艦隊為沒有用武之地,日本也攫取不到蘇聯的歐洲部分“肥肉”。日本的戰略重心在亞洲太平洋,日本應“南下”奪取東南亞的石油、橡膠、木材等戰略資源。讓日本聯合艦隊大顯身手。

爭來爭去,日本“反美急先鋒”、海軍部長永野修身的意見佔了上風。大本營決定;日本對德國違約,對德蘇“坐山觀虎鬥”,而著手偷襲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南下”進攻東南亞。


永野修身,時任海軍大臣,還擔任過海軍軍令部長、聯合艦隊司令官,合稱日本海軍“三長官”

事實上,希特勒並沒有怨恨日本違約不進攻蘇聯策應德國。這基於兩點

①,德國要求過日本進攻蘇聯,但願望並不強烈。因為,希特勒瞧不起日本,甚至認為德國與日本這個“打魚小島國”結盟是恥辱。希特勒要滅蘇聯並不寄希望於日本幫忙上。

②,日本進攻東南亞,是與美英在太平灣虎口奪食,是對美英德的牽制和削弱,這符合德國稱雄歐洲的戰略利益,希特勒默許東條英機的做法。



動漫;日本偷襲珍珠

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後,希特勒還配合日本高調向美國主動宣戰。


諶人


日本大本營如何看待蘇德戰場?對日本來說最重要的是亞洲戰場!

對於日本大本營來說,蘇德戰場的戰役雖然重要,但無關日本的軍事侵略行動。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沒什麼資源,軍事物資全靠掠奪,包括現代工業的“血液”石油,日本是非常匱乏的。而在亞洲範圍來看,只有當時還是荷蘭殖民地的印尼島上又有已經開採的石油資源,當時的蘇聯西伯利亞,還是一片不毛之地,連石油的影子在哪都不知道。

但當時的東南亞,一半的勢力屬於英國,一半屬於美國。英國江河日下,日本子沒放在眼裡,但是美國就不一樣了。作為太平洋東西兩岸的國家,兩國間的政經貿易,軍事交流非常頻繁。所以日本對於美國的強大是心裡清楚的,但美國在亞洲的勢力存在,阻礙了日本的軍國主義擴張。所以當時的日本大本營流行著“日美必有一戰”的觀點。所以,日本大部分精力是放在亞洲戰場,特別是日本海軍,處處以美國海軍為假想敵訓練。

對於蘇聯呢?雖然諾門罕戰役是關東軍自主的行為,雙方的戰鬥規模也不大,但日本的情報不問第五課通過這次戰鬥和以往收集的材料,在一份給日本高層的彙報材料當中,就已經認為現在的蘇聯不是一戰時的俄國,現在的蘇聯綜合實力非常強大,就算德軍攻佔了莫斯科,甚至是蘇軍撤退到烏拉爾山,但這也只是蘇聯人的一貫的遲滯進攻的作戰方式,只要美國繼續對蘇聯進行軍需品補充,冬天過後,蘇軍也會發起一系列強大的反攻。

但日本情報十六課提供給了日本高層一份相反的報告,認為蘇聯在德國的打擊下不堪一擊。兩個情報口為了此事大吵一架。但日本高層還是傾向於相信十六課的報告,認為德軍擊敗蘇聯,正是日本擊敗美國的最好時機,所以和蘇聯簽署了一系列的和平條約,妄圖穩固後方,全力對付美國。這才有了後來的偷襲珍珠港都作戰,將美國拉下水,也將日本 送上了斷頭路。

圖片源自網絡。


龍行軍武


日本人密切關注德軍對蘇作戰的每一場戰役,目的是北進還是南進戰略,北進就是同蘇聯開戰,南進就是同美國開戰,最後選擇了南進。


大好河山153770896


對日本來說最重要的是亞洲戰場!

1941年10月18日,東條內閣上臺,大本營在積極準備對美開戰的同時,最關心的就是蘇聯能否遵守《日蘇中立條約》。

只有蘇聯遵守該條約,日本才能避免兩線作戰的局面。

為了確保蘇聯遵守條約,東條內閣提出日本從日蘇中立關係出發,力促蘇德之間的媾和和停戰,消除日蘇兩國之間的間接對立狀況。

1941年11月15日,日本大本營會議上通過“據蘇德兩國的情況,促使兩國媾和的方案”。

然而蘇德戰場的形式愈演愈烈,日本的所謂日蘇媾和方案,只能像1942年4月8日日本駐蘇大使大島,對東京發出的電文描述的那樣“蘇德兩國已無實現單獨媾和的可能性”而夭折了。

日本在戰爭期間為了維持對蘇關係,對蘇聯極力委屈求全,甚至在庫頁島北部權利問題上也做出了讓步:1943年6月19日,大本營會議決定“帝國為了確保日蘇關係的平靜,使蘇聯嚴守中立...將庫頁島北部的石油和煤炭權利有償轉讓給蘇聯。”

1944年3月30日,在莫斯科,蘇日簽署了,解除日本在庫頁島北部權利協議書,和日蘇漁業協議書延長議定書。

這些對蘇討好的對日本帝國來說“賣國”的協議條約的簽署其實就是日本大本營根據蘇德戰場的戰爭態勢做出的選邊站隊的行動。

大本營已經意識到,德國從1943年的庫爾斯克戰役以後,已經完全喪失了贏得對俄國戰爭勝利的任何可能,而且根據盟國的無條件投降的要求,德國根本不具備和盟國進行有條件投降的談判。

德國的毀滅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才做出了對蘇妥協的協議。

但是日本的對蘇讓步根本滿足不了蘇聯的胃口,隨著戰局的逐漸惡化,蘇軍對日態度日益強硬。

1944年11月6日,斯大林在十月革命紀念日儀式上發表演說,譴責日本是法西斯國家,破壞世界和平。

這標著著蘇日中立條約的即將破產。

終於,1945年8月15日,蘇軍對日宣戰,滿洲國徹底毀滅。

因為蘇聯人不會給日本人任何情報,日本人想見斯大林、莫洛托夫什麼的難於上青天,林三郎大佐要找情報,只能很艱難地去自己收集。

雖然除了張鼓峰、諾門罕等局部衝突之外,日蘇沒有真正處於戰爭狀態,相反兩國之間還簽訂有日蘇中立互不侵犯條約。

但是雙方都知道對方是敵人,開戰只是時間的問題罷了,所以日本人不會相信蘇聯人。

因此無論是從公開的還是秘密的渠道得到的情報,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是不是蘇聯人有意散佈的誘人上當的假情報?

所以一定要起碼三個不同的情報來源得來的線索,有了公共交點以後,才會半信半疑地接受這個信息。

其實這才是情報工作的正確做法,戰後美國人和日本人曾經共同驗證過工作,發現得出的結論基本上都是正確的,和當時美國人所得到的基本相同,雖然作戰部一直不肯採用情報部的結論。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1942年8月,德軍以雷霆萬鈞之勢壓倒了蘇軍而撲向斯大林格勒的時候,日本大本營在判斷蘇德戰爭的走向時,之間所發生的爭吵。

日本之所以發動太平洋戰爭,就是要賭希特勒能夠勝利,但希特勒沒有能夠在英國登陸,現在蘇德戰爭的走向到底如何,這是日本帝國能否生存下來的關鍵,所以大本營對此非常關心。根據大島浩的情報和克萊徹梅爾少將的說明。

得出的結論是:“德軍將在三個月之內徹底擊敗蘇軍,佔領莫斯科。”

而還有的結論是:“蘇聯的戰力已經非常充實,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不可同日而語,即便德軍佔領了莫斯科,甚至蘇軍後退到了烏拉爾山脈,也只是俄國人所慣有的遲滯作戰,只要美國繼續對蘇聯進行軍需品補充,冬天以後,蘇軍轉而發動一場大攻勢的可能性非常大。”

後來的實際情形是,1943年2月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慘敗,整個東部戰線的主動權落人蘇軍手中。


歷史怪誕說


蘇德戰爭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大意義我感覺應該分為兩方面:一、政治方面蘇德戰爭蘇軍的勝利可以說極大的鼓舞了反法西斯同盟及全世界人民的士氣和鬥志,全世界人民從這場戰爭中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同時,也極大的打擊了法西斯聯盟的囂張氣焰,打破了法西斯軍隊不可戰勝的言論。 二、軍事方面 蘇德戰爭蘇聯軍隊牽制並消滅了德軍約50%以上的兵力,極大打擊了德軍的軍事實力,從而使德軍無力再進行有規模的戰略戰役。並且,也間接的緩解了後來盟軍開闢第二戰場時的軍事壓力。






老農民123


考慮到自身實力一般,經過諾罕門一站考驗,大本營沒有再敢惹毛子哥,直接南下去了東南亞……如果此時大軍偷襲一下毛子哥,勝負就沒準了。當然,歷史沒有如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