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CFIC导读

◆面对疫情全球多点暴发的态势,各国不断升级防控措施,已有数十个国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还有多国已采取最严厉的“封城”甚至“封国”措施。但看来短期内仍难以遏制疫情在一些国家蔓延的态势。那么,现阶段疫情防控究竟难在哪里?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3月18日,在澳大利亚悉尼,一架客机飞过悉尼城区上空。新华社记者白雪飞摄

世界卫生组织当地时间20日凌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报告的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达到209839例,死亡达8778例。面对疫情全球多点暴发的态势,各国不断升级防控措施,已有数十个国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还有多国已采取最严厉的“封城”甚至“封国”措施。但看来短期内仍难以遏制疫情在一些国家蔓延的态势。那么,现阶段疫情防控究竟难在哪里?

首先,随着入院患者数量持续增加,各国医疗资源普遍面临极大压力。一些国家不得不调整检测和治疗策略,不再全力排查每一名疑似人员,而是通过尽量延缓疫情峰值到来为医疗系统争取时间。

英国政府12日宣布应对疫情从“遏制”进入“延缓”阶段,要求有症状者自觉在家隔离7天,只有症状恶化的人才建议与当地医院联系。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兰斯解释说,目前最重要的是让疫情尽量延后达峰,让病例数增长曲线更趋平缓,避免医疗体系不堪重负,并希望最终能在“更多人群中对这一疾病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荷兰首相吕特16日发表电视讲话说,“政府在做的是控制病毒只在低风险人群中传播,希望可以建立群体免疫力,让医疗系统有能力处置所有患者。”

在美国《科学》杂志近日刊登的一篇报道中,底特律亨利·福特卫生系统临床微生物部门负责人萨穆埃尔表示,虽然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已宣布扩大检测范围,但美国医院大规模检测仍面临诸多障碍,一个关键原因是有检测资质机构数量很少,且获取资质十分困难。

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在18日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全力检测并识别每个疑似病例,意味着在无法确定具体感染者的情况下,后续还要对他们的所有联系人追踪、检测、识别、隔离,将消耗极大的公共卫生资源。基于各国国情,这一方案可能难以全面推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医疗资源负荷确实已达极限,比如欧洲疫情重灾区意大利,能拯救这么多患者生命“已属奇迹”。

其次,在多数国家和地区疫情已转为社区传播为主的情况下,减少人际接触仍是最有效的抑制病毒传播手段,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政府出台防控措施及执行力度不尽相同,

这也给全球有效抗疫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欧盟及其成员国领导人17日召开视频峰会决定,同意采取对欧盟以外人员入境实施旅行限制等防控措施,但欧盟内部跨境交流可能难以避免。14日,比利时娱乐性公共活动取消、酒吧和餐厅关闭等一系列抗疫措施第一天生效,但大量比利时人去邻国的餐饮店和商场消费。

欧洲还有大量人员每天跨境上班,因担心邻国关闭边境而导致本国医护人员短缺,卢森堡政府16日决定为所有跨境到卢森堡工作的医护人员及家属在卢境内提供免费住宿。

再次,文化和认识差异以及措施执行力度等因素也给防疫增添了难度。一些国家的民众仍认为新冠肺炎与季节性流感并无太大差别,对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以疫情形势严峻的意大利为例,直到本月8日,新华社记者在罗马的街头还看不到有人佩戴口罩,市内公园和往常一样热闹,几乎感受不到疫情影响,直到10日政府宣布全国“封城”后民众生活才发生明显变化。

18日记者会上,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高度评价了韩国的抗疫经验。谭德塞说,“一个月前,韩国面临着社区加速传播的情况,但它没有放弃”。韩国采取的措施包括教育和授权基层社区,使其参与抗疫工作;制定创新的检测策略,并扩大实验室检测能力;合理调配口罩的使用;在特定区域进行详尽的接触追踪和检测;在指定设施而不是医院或家中隔离疑似病例等。

“世卫组织正在与其他发生社区传播的国家团结合作,将在韩国及其他地方学到的经验应用于当地。”谭德塞表示,目前阶段世卫组织继续建议隔离、检测和治疗每一例疑似病例,并追踪每一位接触者,这必须成为每个国家应对策略的支柱,也是防止社区广泛传播的最大希望所在。

瑞安也强调,较为平衡的防控策略是在全社会范围减少社交活动、增加人们之间的物理距离,同时将确诊和疑似病例与其他人隔离开一段时间,两相结合能非常有效地抑制病毒传播。

总监制:史湘洲

监 制:潘燕

编 辑:唐朵朵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一夜之间,欧洲全线告急!

最近,新冠肺炎疫情在欧洲迅速蔓延,令欧洲国家措手不及。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3月19日7时,中国以外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已经超过13万。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3月11日宣布,经过疫情评估后,认为新冠肺炎已构成“全球性流行病”。两天后,鉴于欧洲报告的新冠肺炎确诊和死亡病例超过中国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和,世卫组织说,目前欧洲已成为新冠肺炎“大流行”的“震中”。据报道,为应对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欧盟将关闭边境30天。

“全球性流行病”不仅意味着疫情严重程度的升级,也意味着抗“疫”难度的升级。欧洲各国间交通网络发达,经济联系密切,人员自由化流动频率高,当疫情蔓延的时候,这种流动给欧洲疫情防控带来巨大压力,人们的生活和心态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眼下,欧洲成为全球抗疫的关键战场,然而欧洲各国之间如何加强协调、建立快速高效的共同应对机制,仍是一大挑战。

1 法德两国:随疫情变化步步为营

梳理欧洲各国的首例确诊病患可以发现,疫情在欧洲的传播路径十分清晰。先从西欧开始爆发,然后经意大利扩散到北欧和东欧。在欧洲各国家的决策和应对上,政府既想保护公众健康,又想尽量避免干扰社会和经济的平稳运行。

法国卫生部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划分为三个阶段,从确诊病例出现,到全国进入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的最高阶段,用时不到两个月。3月14日,法国已经进入了防疫工作的第三阶段,意味着疾病已在全国大范围传播。法国卫生总署署长萨洛蒙18日说,法国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9134例,死亡病例264例。过去24小时,法国新增确诊病例1404例,死亡病例从175新增至264例,新增率超50%。

根据法国总统马克龙的讲话,法国采取各项措施的指导原则,是根据对疫情的预测而采取行动。

3月10日晚,法国总统马克龙发表全国讲话时强调,欧盟将共同努力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同时,他主张“绝不能陷入恐慌”,还批评了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采取了关闭意大利边境的措施。

随后,马克龙在12日的讲话中宣布,法国从16日起关闭全国所有大中小学,但3月15日的市政选举仍如期举行。市政选举每6年举行一次,法国民众通过选举选出市长等地方官员,其结果直接影响民众日常生活。通常情况下,这是除了总统选举外投票率最高的选举活动。结果,这场15日举行的第一轮投票,以超过一半的弃票率创造了纪录。这样的弃票率直接展现了法国在防疫与投票两大焦点问题上的两难困局。

法国已于当地时间17日正式进入抗击疫情的“战时状态”,全法国进入“封城”模式,全体民众被严格限制出行。一如马克龙所说,“这是一场捍卫公共卫生的战争,我们的敌人不是一个国家或一支军队,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

目前,所有“非必需”公共场所已按政府相关命令关闭,其中包括餐馆、酒吧、咖啡馆、电影院等。凯旋门等著名地标也从当天起关闭,直到另行通知为止。在巴黎平日热门的地铁站里,乘客已经寥寥可数。平时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也只能见到零星的路人。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3月15日,在法国巴黎,人们走过凯旋门。

作为欧盟国家中人口最多、经济总量第一的国家,德国控制疫情并非易事。2月25日起,由于一场狂欢节导致的群体性传播,德国确诊人数突然激增,从16人到破千人耗时不到两周。

德国的防疫,也是随疫情的形势变化“步步为营”的。德国总理默克尔3月10日在议会党团会议上发出警告:60%—70%在德国的人将感染新冠病毒,德国将在更长时间内与病毒作斗争。之后,默克尔在阐述德国防疫核心策略时将其表述为:“基于不能让医疗体系崩溃这一前提,当前关键是要减缓病毒传播的速度”。

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近期德国在防疫上不断加码,采取了全国16个州以及主要大城市宣布停课、关闭公共娱乐场所等一系列措施。15日晚间,德国内政部长泽霍费尔宣布从16日起向奥地利、瑞士、法国、卢森堡和丹麦五个邻国实施边境管控,限制除必要的通勤和货运外所有进出境行为。从16日起,德国各州将逐步为社会生活缓缓按下“慢放键”直至“暂停”:50人以上活动被叫停、学校停课、部分政府部门和公司允许在家办公、酒吧夜店关门、出入境旅行受限……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分析认为,最大的风险是不加管控的疫情,一旦迅速蔓延,重症患者增多,若是医院应对不充分,有可能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挤兑。但是如果管控好,则可以顺利过渡到常态化重症管理,像德国就是成功的典范。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德国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12327例,死亡28例。比起死亡率超过6%的意大利,德国仅有约0.23%的死亡率。

德国权威病毒学家克里斯蒂安德罗斯滕对此解释说,“德国医学界在本国疫情暴发前就对病毒有了一定了解”。早在1月,德国就已准备好相关检测和诊断所需关键信息和材料,且德国具有病毒检测资质的实验室分布较广。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德国柏林地标国会大厦著名的玻璃穹顶于3月10日停止向游客开放。

有分析认为,上述措施在未来数周的实施成效,将关系到德国决策层在对经济造成最小损失的情况下,使疫情发展不至于压垮医疗体系这一核心目标能否达成。

2 意大利、西班牙:错失防疫的早期窗口

意大利和德国都是在1月底出现新冠肺炎患者,但两国的疫情发展速度差别较大,特别是死亡率的差别,非常明显。截至当地时间3月19日,意大利累计确诊病例增加到35713例,累计死亡病例达到2978例。

意大利总理孔特表示,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是意大利战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紧急情况。此前孔特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自己一直在思考“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演讲中的话:“这是我们的至暗时刻,我们会做到的。”

其实,意大利是欧洲最早对中国停航的国家,也是欧盟内部最早宣布全国卫生紧急状态的国家。但为什么这些措施没能控制住疫情的蔓延?

从疫情的传播分析,张文宏认为这与超级传播者的出现,以及初期医疗机构的漏诊有关。据分析,意大利最初的3例病例都是输入性病例。之后的两周,未出现新的确诊病例,正当意大利松了一口气的时候,疫情却在悄然发酵。2月22日,意大利伦巴第大区1名38岁意大利男子确诊感染新冠病毒,成为意大利第4例确诊患者。这个病人,为伦巴第疫情的“1号病人”。

张文宏分析,一旦一个地区出现超级传播者,则往往意味着当地疫情防控形势将变得异常严峻。意大利的困境是至今尚未找到传染给伦巴第1号病人的0号病人,而后续病例大量的增加,甚至提示在1号病人之前,可能也已经有了其他的感染者。这让意大利政府至今无法清晰地说明,在没有新增病例的那两周,国内疫情是如何传播的。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意大利罗马,准备去超市采购的市民。

从防疫措施的实施过程来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步调失调,让本就缺乏动员能力的国家错失了防疫的早期窗口。意大利全境分为20个大区,大区政府在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方面有着重要的话语权,与中央政府形成互补,各大区执行疫情的响应措施很难。世卫组织执委会委员沃尔特·里卡多称:“不是所有国家都只有一条行政管理线,意大利所有的组织和管理机制都依赖于地区。”

自2月22日起,以伦巴第大区为中心,意大利北部地区的确诊病例呈指数级增长,并逐渐扩向全国。与此同时,意大利政府的封城措施也开始逐层升级:2月22日,意大利宣布对伦巴第和威尼托大区的11个市镇实施封锁。3月8日,封锁区域扩大为包括伦巴第大区及分布在威尼托、艾米利亚—罗马涅、皮埃蒙特和马尔凯大区的14个省。3月10日,全国所有城市全部禁止出入。

伦巴第大区主席阿蒂里奥·丰塔纳在声明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不断扩大造成的后果,已经从医院、特别是重症监护病房严重负荷的事实中显现。伦巴第重症监护危机部门的负责人安东尼奥·佩森蒂说,他所在地区的医疗体系是意大利境内最好的,但现在仍旧“处于崩溃的边缘”。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精疲力尽的意大利护士瘫在面前的键盘上。

对于意大利的“崩溃”,与之隔海相望的西班牙民众的最初心态,却像隔岸观火。

在1月31日出现首例确诊病例后,西班牙政府和民众的反应相当“佛系”,即便在3月7日意大利政府宣布封锁整个伦巴第大区及其他十四省的时候,西班牙也不禁止各种大型活动:西甲如期举行、法雅节上聚集了成千上万未戴口罩的民众、30万人上街参加妇女平权大游行……一系列盛大活动之后,西班牙确诊人数迅速攀升。

确诊病例从500例到5000例,韩国经历了11天,意大利10天,而西班牙只用了6天。截至3月18日,西班牙累计确诊病例达13716例,其中598人死亡,死亡率约为4%。

上周,西班牙已经因为疫情恶化的原因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为期15天的封闭措施。从3月17日零时起,西班牙关闭了陆上边境。

禁令执行力度还不止如此。在当地媒体报道上看到,西班牙国防部已经开始在马德里、瓦伦西亚、塞尔利亚和特内里夫等地征召后备军,加入军队应急部门,在公车和火车站上协助地方执法部门实施检查和消毒,增援街头巡逻。根据英国《卫报》和美国“商业内幕”网站的报道,为了应对如此恶化的新冠病毒疫情,西班牙政府已宣布一项激进措施:该国所有私营医疗机构都将被“公有化”。3月17日,西班牙宣布2000亿欧元援助计划缓解疫情影响,该计划金额达西班牙国内生产总值20%,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称之为超常规举措,西班牙民主历史上尚无先例。

现在的西班牙,处于“封锁状态”之下:昔日繁华无比、人潮涌动的马德里街头,如今只有贩卖食品的商铺和超市依然开放,其他门店全部暂停营业。为了及时发现没有遵守禁令、仍在街上逛荡的人,西班牙警方还在城市内启用了无人机来进行侦察。

3 英国、瑞典:“佛系”造成“持久战”

随着疫情持续,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意识到,抗疫逐渐变成一场“持久战”。

根据英国《卫报》当地时间3月15日报道,其获悉的一份卫生部于近日传达给英国卫生系统高官的“秘密”简报显示,英国新冠病毒疫情或将一直持续到明年春天,“在未来12个月内,多达15%人口(790万人)可能需要住院治疗。”截至18日,英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2626例,死亡人数过百。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18日宣布,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英格兰所有中小学校将从20日起关闭。前一天的例会上,约翰逊开门见山,表示英国必须阻止新冠病毒传播,防止疫情压垮该国医疗服务体系(NHS)。此前,约翰逊在讲话时建议有发烧和咳嗽症状的人在家隔离14天,英国政府更早的建议是隔离7天。

这些举措已经和最开始英国政府“减缓疫情发展”的拖延策略大相径庭。

一周以前,约翰逊宣布英国进入“拖延”阶段,他宣布的主要政策比起严峻的疫情,显然“力度不够”。当时英国首席科学顾问瓦朗斯爵士说,英国政府控制疾病传播的策略是让足够多人口获得免疫力,即获得所谓的“群体免疫”。

这一对策引来众多批评与质疑:480多名研究人员签署了一封公开信呼吁,如不采取措施,后果将十分严重;《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在社交媒体上批评称,英国政府正在“与公众玩轮盘赌”;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也对英国的策略提出质疑。

事实证明,“拖延”看起来并没有阻止疫情的加剧。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发表的一份报告,给英国的防疫情景带来一些变数。据英国《卫报》分析,英国政府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上的政策转变主要基于帝国理工学院的分析模型。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图为报告中制作的英国重症护理(ICU)床位需求的减缓措施策略场景。

报告发现,最佳的缓解政策(结合疑似病例家庭隔离、与疑似病例同住者的家庭隔离、老年人及其他最有可能患严重疾病的人保持社交距离)可能会将医疗需求高峰减少2/3,死亡人数减少一半。但这种情况下,疫情仍有可能导致数十万人死亡,造成卫生系统尤其是重症监护室不堪重负。报告由此指出:“对于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的国家来说,抑制政策是首选政策。”

再来看同样“佛系”的瑞典。当地时间3月12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卫生当局宣布,不再检测轻症患者和疑似患者,仅对包括老年人在内的脆弱群体和住院患者进行新冠病毒检测。其他有可疑症状的人则被建议待在家中、限制社会交往,需要求助则直接引导拨打国家健康热线。于是,瑞典民众纷纷开始排队打电话。

至于原因,则是斯德哥尔摩认为,最主要任务是保证群体中最脆弱的老年人和住院患者。同时,绝大多数患者仅为轻微感染,并不需要专门住院治疗。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资源不足:截至3月13日,瑞典每天可以在全国10个实验室中进行2800次检测,公共卫生局正努力在接下来的几周内,再增加7个能够进行病毒检测的实验室,但估算检测次数也不会超过5000次。

即便斯德哥尔摩停止检测一部分人口,确诊患者的数量还是在快速攀升。截至3月16日,瑞典的新冠患者死亡总数达到了6人,而总确诊人数达到了1059人,确诊比例达到万分之一。

4 欧洲国家之间开始封锁边界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不断扩散,欧洲多国继续升级防疫措施,限制民众外出,同时严格管控边境,努力遏制疫情进一步蔓延。奥地利、比利时、捷克等多个欧洲国家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封城”措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正在加紧将维也纳展览馆改造成方舱医院,预计将于本周起提供880张床位,以收治轻症患者。

对于欧洲的疫情防控来说,压力首先来自于医疗防护资源的短缺。早在疫情在欧洲爆发之前,口罩供应就已出现短缺迹象。在西欧国家药房早已买不到口罩、洗手液和防护服。法国政府采取战时政策,征集了所有库存的防护设备优先满足医护人员。英国政府也要求生产商加紧生产呼吸机等医疗设备,宾馆有可能被改造为临时性医院。德国政府对使用ECOMO抢救重症病人医院实行补贴。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普遍出现病毒检测点少、试剂少、检测人员少的“三少”情况。据报道,在意大利伦巴第大区,医院现在被迫在走廊、手术室等地方设立重症监护病床,必须清空很多区域来收治重症病例。为尽快投入到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中,护士学校的应届生们提前一个月毕业。法国法兰西岛大区卫生局长奥雷利安·鲁索日前表示,“法国卫生系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德国医院协会主席杰拉尔德·加斯表示,在重症监护领域,医疗人员的数量才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目前德国面临最大的问题是重症监护医疗人员不足。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路透社报道:为了解决医护人员短缺的问题,意大利决定让10000名在读医学生提前毕业,而无需参加资格考试,并立即间接参与新冠疫情救治工作。

其次,欧洲国家间的人口流动难以避免。欧盟规定欧盟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近年来,申根国家启动内部边境管制主要涉及大致三种情况:一是政治峰会或体育赛事等重大活动;二是防范恐怖袭击和有组织犯罪;第三种类型的边境管制和2015年夏天爆发的难民危机有关。

3月17日,欧盟27国领导人举行会议,批准了欧盟委员会关于加强欧盟及申根区外部边境管控的提案。该提案宣布,自3月17日中午12时起,欧盟成员国将对来欧盟“非必要旅行”实施为期30天的限制。这是欧盟首次对外大规模关闭欧洲边境。但目前来看,欧洲各国关闭边境力度不同。迄今已有10余个欧盟及申根区国家选择部分或全部关闭边界。

最后,民众的防范意识尚且不够。疫情还不严重时,欧洲多国基本只有当地华人会戴口罩。民众认为,戴口罩并不能阻止病毒的传染,只有生病的人才戴口罩。疫情严重后,各地民众开始戴口罩了。但实际上,口罩已经很难买到了。

而随着新冠疫情在欧洲的快速传播,到了3月中旬,民众的不安感开始泛起。据《纽约时报》报道,欧洲人的生活亲密度较高,他们喜欢在咖啡馆密切交谈,并以贴面礼问好示意。但现在,为了对抗疫情,欧洲国家之间、城市和社区内部封锁边界,每一个限制交往的步骤都增加了分离的感觉。

5 欧洲“震中”怎么办?

在全球性大流行的疫情面前,谁都不是孤岛,没人能独善其身。如何有效防控疫情,这是全球人民最为关心的。

世卫组织新兴疾病部门主管范科霍夫表示,目前尚无法确定这一大流行病在全球何时达到顶峰。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给出了建议:“必须采取全面的策略。不仅要检测,不仅要追踪确诊病例的接触者、要隔离、要社会疏离,而是全部都要做。” 谭德塞警告,“人们看到其他正经历大规模流行病的国家时会想:‘这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想法,因为它可以发生在任何国家身上。”

谭德塞说,中国、韩国、新加坡和其他国家的经验清楚地表明,积极的检测和追踪接触者措施,再加上社会疏离和社区动员措施,可以避免新冠肺炎的感染并拯救生命。

2019年10月,一份《全球卫生安全指数(Global Health Security Index》(“GHSI”)的报告,全面评估了195个国家防控传染病及全球流行病的能力。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有研究者对排名前13位的国家在对抗COVID-19的表现进行观察研究,并将数字与“中国内地”、“湖北”、“中国内地(不含湖北)”进行了比较。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13国中,有3个国家在感染率、全社会死亡率等两个最关键的指标比中国内地表现更差,包括荷兰(全球排名第3)、法国(全球排名11)和瑞士(全球排名13)。过半数国家(7国)感染率比中国更高。

该研究者撰文指出,“新型传染病防控是多么不易,中国民众应该相信,2020年的第一波抗疫,我们总体来说做得是很不错的。”

随着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逐渐得到有效控制,中国的疫情防控政策和措施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钟南山等一批中国专家频繁与东盟、中亚、欧洲、美国的有关专家进行连线,介绍中国的诊疗方案;优秀的中国医疗专家团队已经赴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意大利等国,用来自一线的卓有成效的实战经验帮助相关国家抗击疫情。

钟南山说,“这两个多月,基本上中国的经济是停摆的,付出的代价非常大,但是换来了老百姓的平安。”

现在,欧洲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疫情“震中”,作为全球抗疫的关键战场,无论是针对疫情本身,还是受影响产生波动的经济,欧洲都面临着巨大考验。

世卫组织:新冠肺炎即将成为大流行 中国疫情正在结束 |环球时报.2020.03.10

欧洲乱成一锅粥 申根国该关闭边境吗 |李柯.观察者网. 2020.03.11

外媒: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多国医卫系统不堪重负 |参考消息.2020.03.07

谜之自信!法国疫情蔓延全国,91%民众继续行亲吻礼,受访者:永远也不会得病 |中国经济周刊. 2020.03.11

全球战疫:德国对邻国关闭边境意味着什么?|中国新闻网.2020.03.16

为什么张文宏说德国是抗疫“模范生”?德国病死率仅0.2% |健康时报.2020.03.16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2020年法国市政选举:防疫与投票之间的两难困局 |中国新闻网.2020.03.16

欧洲疫情形势严峻,各国寻策应对 |解放日报. 2020.03.16

西班牙疫情“至暗时刻”:从隔岸观火到全境封锁 |八点健闻.2020.03.16

英国卫生部的一份报告泄露,内容惊人 |2020.03.16

疫情因何会在意大利肆虐 |中国经济周刊. 2020年第5期

死亡率上来了!英国彻底改口 |环球时报.2020.03.19

英国帝国理工模型:群体免疫为代表的缓解策略或致26万人死 |澎湃新闻.2020.03.17

瑞典,不查不等于没准备 |地球知识局. 2020.03.18

欧洲多国单日死亡创新高 德国补贴ECMO赶造万台呼吸机 |财新网.2020.03.16

欧盟数据、西方与中国对标、防疫“最强国”与中国数据对标 |公众号“tuzhuxi”2020.03.17

欧洲经济抗疫需综合施策 |中国经济网.2020.03.19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欧洲:拖延、不确定、缺乏权威和放任自流

西班牙《消息报》网站3月17日报道称,“多元一体”始终是欧盟倡导的精神。然而,各国在应对危机局势上的差异非常明显。在新冠病毒危机蔓延的背景下,纵观整个欧洲大陆就足以认识到各国的政策是多么的多样化,而且普遍效率低下。现将报道编译如下:

循序渐进似乎是罗马用来遏制病毒的策略,目前并未见太大成效。继伦巴第大区之后,意大利所有地区目前均已完全限制人员的流动,只有那些能够证明自己有健康问题或紧急情况,以及必须去工作的公民才能外出。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3月18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警察查验人们出行的身份证件和“自我声明”。 新华社发(阿尔贝托·林格利亚 摄)

从意大利总理朱塞佩·孔特宣布封锁全国的法令生效的第一刻起,军队就开始上街巡逻执勤。此外,至少在4月3日前,所有学校将暂时关闭。所有非必要的商业活动也暂时停止。与此同时,意大利政府展开了各类有关卫生和防疫的宣传活动,不断敦促居民留在家中不要出门。

与韩国一样,德国的新冠病毒控制模式也基于早发现、早诊断。这种策略最大的优势是医院系统迄今为止接收的患者数量可控且较为平均。此外,这种模式还可以减少死亡和感染的数量,从而使患者得到适当的照顾,同时减轻医护人员承受的压力。

由于新冠疫情在德国的发展比其他邻国(如比利时或丹麦)要慢得多,因此限制性措施可以逐步实施。

法国是首批将总统置于抗击病毒最前沿的欧洲国家之一。马克龙从一开始就将这场抗疫战视为自己的战斗,他去医院视察、发表电视讲话,并让陆军和宪兵队参与了这场战斗。

但是,法国的紧张局面并未缓解。近日,成千上万巴黎人出门享受日光浴的场景增加了大流行病失控的风险。

法国的疫情是危险的,且随时可能爆炸。法国卫生部长恳请民众遵守相关的防护建议。然而,从政府批准示威者抗议游行的那一刻起,所有建议似乎都失去了威信。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3月18日,在法国巴黎,一个男孩在人权广场玩滑板车。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马克龙日前做出了反应,效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模式出台新规定,但再次因采用了“建议”而不是绝对命令的方式一错再错。

鲍里斯·约翰逊政府似乎决心支持其高卢邻国此前选择的放任自流的做法。其策略是任由病毒扩散,以达到“群体免疫”的效果,显然是在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其免受经济影响。

凯恩斯主义的长期死亡率原则似乎已经抵达泰晤士河畔。的确,其物理上的孤立特征一方面可以阻止病毒从其边界的进入,但另一方面,一旦进入,病毒就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甚至导致疑似病例或达几十万,从而在短期内导致医疗系统严重的可持续性问题。

就西班牙而言,很难说该国有自己的防疫特色。如果不照搬意大利的措施,西班牙的疫情防控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取得成效。但与意大利不同的是,西班牙在结构方面存在不确定性,17个下层实体的存在减慢了决策制定的速度。

意大利的拖延、德国的不确定性、法国缺乏权威和英国的放任自流已经显现出了欧洲极低的抗疫效率。欧洲在很多方面看上去是“多元一体”的,但在逆境中也应该这样。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警惕!疫情四重大冲击,全球供应链危险!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新冠病毒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性为“全球流行病(pandemic)”。虽然数个疫情比较严重的国家开始采取比较强力的防控措施,包括限制人员流动、关闭商业机构、员工在家办公等,但多数国家仍然处于防控的初期阶段,各项措施尚未到位。这势必会影响全球疫情的进一步扩散,也将对全球经济带来较大的冲击。

从目前来看,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冲击主要有三个方面:供给扰动、需求冲击和资产负债表损失。这场疫情是否会带来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仍有待观察。但值得担忧的是,由于国际局势已经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大为不同,全球合作的前景不容乐观,新冠疫情有可能随之会给全球经济带来第四次冲击波:全球化退潮。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中国应提高警惕、预作准备,备足政策空间,或能减少本次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1

第一重冲击:来自全球供应链的供给冲击

中国是首先爆发新冠疫情的国家,受此影响,各个行业的生产一度停滞。考虑到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特别是中国经济与全球供应链的融合程度较高,这将给全球经济带来较大的供给冲击。

如何测算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带来的供给冲击呢?一种直接的研究方法是利用国际投入产出表数据库来测算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从表面上看,这种方法最为直接、也最为系统,理应得出较为明确可信的结论,但在现实中,运用投出产出表方法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一是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并非实际的统计数据,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底层的投入产出模型进行大量的估算和推算,在这一过程中会存在大量的估算偏差。跨国投入产出表更是会面临这个问题,各国的统计标准差异会进一步放大投入产出表的误差。二是投入产出表是通过一组联立方程组找到的一种线性机制,而实际的经济机制大多是非线性的,且有大量的正反馈和负反馈效应。三是测算冲击水平的关键在于确定原始冲击的量级,但目前对原始冲击的评估信息是严重不足的。换言之,如果我们没办法相对准确的测度中国受到的冲击量级,我们也没办法估算对全球经济的冲击,而只能利用不同的情景假设。事实上,这正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测算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的模型,大都只能停留在情景分析的层面。

我们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更为直接地测度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带来的供给冲击。我们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原始而真实的国际贸易数据,找出那些更容易受到中国冲击的国家。这些国家进口了更多的中国产品,尤其是中间产品。进口中间品的目的是进入国内的生产环节,显然对该国生产的影响更为直接。找到了这些更容易受到冲击的国家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国家的分布和规模,判断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带来的供给冲击。

我们计算了世界各国中间品进口额占总进口额的比重、从中国进口的中间品占其全部中间品进口的比重以及各国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如果一国的前两个指标比较高,则说明该国对中国的中间品进口有较高的依赖度。在此基础上,若该国同时拥有较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则说明该国的整体经济对中国进口的依赖程度更高,进而表明该国在此次新冠疫情中会受到较大冲击。

如图所示,对国际贸易依赖程度更高、与国际供应链联系更强、且从中国进口中间品较多的国家大多都是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发达经济体。当然,在部分产业中有些发达国家和中国在生产和消费环节的联系非常紧密,如电子产业中以中日韩为核心形成了东亚生产体系,汽车产业中德国对中国的终端需求依赖度较高。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这种供给冲击会持续多久呢?虽然当前中国企业尚未完全复工复产,但从目前的进度来看,中国企业恢复到正常生产状态只是时间问题。供给冲击虽然来得最早,但也会最早消退。同时,值得指出的是,当前的全球供应链依然是围绕发达经济体展开的分工体系,而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独特地位是其它新兴经济体无法替代的,因此,只要全球供应链没有出现系统性的危机,就没理由认为这种供给冲击会带来持续的影响。

然而,随着中国企业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生产状态,新的问题又会浮出水面。之前大家以为要加班生产的出口订单,都还在吗?

2

第二重冲击:防控疫情导致的总需求萎缩

当前全球市场担心的问题早已不再是中国能否复工,而是新冠疫情对总需求的冲击。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各国政府被迫采取各种防疫措施,也引发了金融市场的担忧。全球多个股票市场连续暴跌。就连习惯于高估全球经济增速的IMF也表示,2020年全球经济会比2019年更差。

目前来看,对总需求冲击的判断比较困难,市场预期也比较混乱,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各国的防疫抗疫理念有很大的差异,而且所采取的措施仍在不断变化。不同的防疫抗疫对策,带来对需求的冲击也会不同。

如果根据严格的程度,对各国防疫抗疫的对策做一个光谱,则中国在光谱的一个极端,美国的初期反应在另一个极端。由于有2003年SARS疫情的前车之鉴,所以中国从一开始就采取了包括封城、停产停课在内的严厉措施,这种抗疫模式能够较好地控制疫情,但由于抑制消费、限制人员流动,对需求带来的扰动也更大。韩国采取的对策和中国较为相近,效果也大体类似。反之,如果采取更为放任的对策,看似对经济的扰动更小,但疫情的扩散会更迅猛,后期需要用更多的补救措施,目前的意大利和伊朗就是这种情况。

许多国家最初的态度更接近美国而非中国,但从现有趋势看,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改变立场并朝着中国的方向移动,甚至美国政府也采取了更为严厉的应对措施。这意味着接下来防疫抗疫措施对总需求的抑制效应会越来越强。发达国家大多以第三产业为主,消费占GDP的比重更高,因此限制人员流动和关闭公共区域会对本国经济造成更大的冲击。对新兴经济体而言,发达国家需求下降意味着外需下降,国内经济压力自然增加。

随着疫情的发展,对需求影响更大的一个因素是各国对传染病的防控能力。发达国家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拥有强大的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其医疗体系的韧性和效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一旦这些国家开始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并全力启动传染病的防控体系,控制新冠疫情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且,这些地区尚未出现集中爆发的情况,要比中国在疫情初期面临的治疗压力更小一些。

真正可能出现重大问题的是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利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民健康覆盖指数(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index,简称UHC指数)来衡量各国的基础医疗能力。该指数的构建涉及多个方面,且受限于部分国家相关数据的可得性和真实性,并不能直接比较各国医疗水平。不过,相对于发达经济体,该指数更适合于衡量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欠发达国家的基础医疗状况。我们结合UHC指数和各国的贸易状况,综合评估各国面对的疫情风险敞口。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中国的UHC指数大概是79。如果以此做为界定防控能力的分界点,那么除中国以外,所有UHC值不超过79的国家的贸易规模总和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约30%,这些国家在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大约是35%。也就是说,中国的外需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国家或许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妥善应对疫情。这些国家一旦出现问题,会让中国的外需变得更加疲弱。

3

第三重冲击:资产负债表的短期恶化

新冠疫情除了会给供需造成冲击,还会给资产负债表造成影响,这种影响是相对隐性的。新冠疫情可以通过两种机制直接影响到社会各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一是防控疫情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停滞,各部门在短期内会因此承担相应的流动性损失,这会直接体现在资产端流动资产的额外消耗。二是金融市场在恐慌情绪下出现抛售行为,并导致资产价格快速下跌,这会让各部门相应的金融资产价值缩水,减少资产价值。

第一种机制下,各部门承担是流动性损失,而非实际损失。后期可以逐渐用新增的流动性弥补这部分缺口。这一点在中国体现的比较明确。为了防控疫情,中国经济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暂时停滞。在这期间,多数经济主体没有创造任何经济价值,或者说没有创造GDP。我们用生产法粗略匡算,由于完全停工和效率损失,2-4月期间大约会损失掉25-30天,共计8万亿元。

其中,部分上中游工业企业受到影响较小,这些工业企业在第二产业中的占比大约是30%。部分服务业没有受影响,比如金融业和网上消费,这些企业大概可以占到第三产业的50%。再结合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最终得出疫情带来的流动性缺口大概有4-5万亿元。这些不是实际利润损失,而是现金流损失。部分企业实际上是在用自己的现金流去补充其他部门的现金流,或者说是用资产负债表的变动去补偿现金流量表。

受疫情影响,政府的税收及其他收入会减少,银行也会遭受一定的利息损失,但主要承担这部分流动性缺口的还是企业和居民两个部门。对居民部门来说,不可能通过增加负债来弥补现金流缺口,只能消耗储蓄。企业部门可以消耗当前的流动资金,或者从金融部门获得短期贷款。无论何种方法,两部门的杠杆率短期内都会被迫增加。

根据2019年的数据推算,居民和企业两个部门每月净现金流增量约5000亿-6000亿元,这就意味居民和企业部门要完成资产负债表的修复至少需要6-8月的时间,也就是持续到2020年三季度。在此期间,居民的耐用品消费和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都会受到直接的影响。

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近期金融市场剧烈调整导致的资产价值缩水会直接冲击到各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美国的401K计划将居民部门的养老金与金融市场直接联系在一起,金融市场暴跌或许会让居民部门养老金账户缩水,进而影响到当期和未来的消费支出。这对美国经济会造成直接冲击。目前这部分影响的量级不易估算,因为事情尚在发展,但只要金融市场不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平静并回归过去的水平,实体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就会受损,就需要花时间来修复。

无论何种机制造成的资产负债表损失,最终都指向一点,即在失去了居民和企业两个部门的支出动力之后,能够弥补需求缺口,稳住总需求的力量只剩下政府部门。从经济周期看,新冠疫情打断了2019年底呈现出的全球经济弱复苏进程。如果此时政府部门不能填补这部分需求缺口,推动经济复苏,那就意味着经济在底部的时间被迫延长了。这将是实体经济最难熬的阶段。

4

第四重冲击:全球化退潮

新冠疫情是全球所有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2020年3月12日,G20第二次协调人会议发表了《二十国集团协调人关于新冠肺炎的声明》,一致同意将使用所有可行的政策工具,包括适当的财政和货币措施,应对新冠疫情的挑战。虽然这传递出了积极的信号,但全球经济合作的处境已经和十年前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时大不一样,新冠疫情可能不仅无法促进各国之间的协作,反而会加剧全球化的退潮。

加强全球经济合作,需要几个关键因素:领导者、多边合作的平台和国内的政治支持。在20世纪90年代直至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推动全球经济合作的领导者是美国,美国试图通过全球经济合作推广其支持的规则和制度;推动全球经济合作的平台既有传统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机构,也有新兴的G20峰会,还有各种专业性的多边组织;推动全球经济合作的国内政治力量包括在全球化中获益最多的跨国公司,而普通民众也在一定程度上享受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好处,对全球化总体持正面态度。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加剧、民粹主义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都冲击了全球合作的基础。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之后,美国数次挑战国际秩序传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争议。美国已经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支持多边合作。传统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迟迟无法推进改革,其合法性大打折扣,而新兴的G20平台则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西方国家国内经济社会问题丛生,收入不平等程度日益加剧,进一步导致其国内政治力量的极化和对立。在经济稳定增长时期,人们会更加乐观,也更宽容开放,但在经济相对低迷时候,人们会变得更加悲观,也会更加排外封闭。激进全球化的民意基础不复存在。

包括新冠肺炎在内的新兴传染病,也是全球化的一个副产品。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人口和货物的流动性不断提高,这也使得疾病的传染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在缺乏更好对策的情况下,隔离是防范疫情的无奈选择。可以预见的是,即使疫情消失,各国也会在对人口和货物的跨境流通方面施加更为严格的管制。在面对疫情的挑战时,各国由于采取的对策不同,也有可能出现互相指责、互相防范的情况。疾病的传播,也很容易伴随着对特定人群的“污名化”,导致更多的歧视和排斥。在这种情况下,新冠疫情可能会成为继全球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冲突之后的对全球化的又一次冲击,全球化退潮的速度会进一步加快,从历史的长视角来看,这是一次全球化黄金时代的“结束的开始”(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本文来源:“财经杂志”(ID:i-caijing),原文首发于2020年3月18日,原标题为《新冠疫情四重冲击,全球化要倒退?》、瞭望智库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经济全球化进程很难因为一场疫情而长期暂停

当前的经济全球化远非完美,这是不争的事实。

某些西方国家抱怨,WTO的裁决超越授权,干预其国内政策,越位了。众多农产品出口国认为,发达经济体对农业的持续高额补贴严重扭曲了国际大宗农产品市场的供需关系,使得其赖以为生的农业不仅出口市场被严重压缩,无利可图,而且国内产业的根基受到大量进口农产品直接冲击而濒临崩溃。

逆全球化的拥趸们一次又一次对经济全球化发出质疑。

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后,多国采取的限制人员流动措施和跨国经贸合作的放缓似乎也佐证了全球化的巨大破坏力,不仅影响灾害发生国,而且对其他国家造成衍生伤害。

然而,经济全球化就会由此掉头逆转吗?

答案恐怕不那么简单。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首先,面对层出不穷的质疑与挑战,三种力量仍将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

其一,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础,能够产生更大的社会福利

尽管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市场通过竞争可以更有效地配置各类资源要素却是公认的事实。一般而言,更多的市场参与者有助于打破供需关系中供给方的垄断地位,降低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提供相似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需要改善质量,增加消费者的满足感,形成自身品牌。

市场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模式的主流,除了对有关国家安全的少数领域施加限制外,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又或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市场配置资源能力更强的经济体的运行效率更高,也更有可能在产业升级发展中走在前面。伴随可参与市场竞争主体范围的扩大,市场经济的优势也更为突出,这也成为推动经济体更为开放的重要动力。

通过加征关税强行干预或减弱市场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中作用的发挥,势必减少消费者的选择空间,降低生产者的全球协同能力。其结果无非是二选一:或者以更高的成本维系原有的供需关系,或者以相似的成本享受低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无论哪种选择,都有损社会福利。

在当前和今后,没有迹象表明限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有利于经济发展。因此,逆全球化缺乏经济运行模式的支持。

其二,多数经济体受益于国际经贸合作,并愿意继续这样下去。

大多数经济体在某些资源或产业领域具备比较优势,通过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发挥自身优势,以商业活动进行交换,进口所需商品或服务,从而使得各方都有可能满足更多的生产或生活需求。

数百年来,国际贸易的发展改变了越来越多的经济体,使其得以减少发展的机会成本,有时间和空间创造更高价值。这也是从1948年《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创建之初的23个成员,不断扩充到2020年2月《世界贸易组织(WTO)》164个成员的重要原因。各方在国际经贸合作中受益,并通过协商建立起共同遵守的规则,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图为位于瑞士日内瓦的WTO总部

诚然,WTO多哈回合谈判经年未果,争端解决机制的上诉机制又暂时停摆,但各成员并未脱离这一多边机制。美国即便牢骚满腹也仍留其中且积极运用各项规则争取国际经贸合作利益。有规则和秩序的体系是国际经贸活动的保障和约束力量,也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向前的重要动力。

其三,技术进步和扩散的单向进程为创新引领者带来更高利润率。

物流冷链运输为全球农产品贸易奠定基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促成了服务贸易的蓬勃发展。

跨国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跨国网络布局将外部市场内部化,获得更高的超额收益。

以5G为代表的高速无线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机器人等各项技术的出现迅速改变了经济社会的组织模式。

技术领先企业获得更强的发展能力,不断创造新的需求市场,优化全球产业链布局。技术进步为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持,成为规模经济效益递减困境下的新增长模式。

在没有出现对人类文明造成威胁灾难的情况下,技术进步进程是单向的。技术的发展既是经济全球化的支撑手段,也是其推动力量。技术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市场,即便某国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禁止领先技术的跨国应用,缺乏可持续的投资回报反过来也会大大减缓其技术研发的意愿与能力。中长期来看,技术封锁难以阻碍或逆转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近年来,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反思升温。但与其否定经济全球化进程本身,不如采取实际行动,应对当前全球化中因缺乏必要关注或制度约束而形成的规则缺失、陈旧,贫富分化快速加剧,以及跨国经贸风险快速传导等挑战。

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WTO成员已提出方案建议,推动WTO改革,同时继续在WTO框架下探索对于新的国际经贸活动、新的行业领域予以规范的新规则。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当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全球化遭遇新的压力,一些国家采取了对于人员入境的管控措施,直接影响了以境外消费和商业存在为主的服务贸易模式。

然而,此类举措对于全球化的影响是暂时的,多数国家的政策参考依据还是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判断,以及疫情发展的进程,相应进行动态评估并调整政策举措。

中国的全球影响日益广泛,除了工业制成品出口,在大宗商品进口、服务贸易、全球投资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在当前各国通过国际协同各自获得巨大利益的情况下,将中国隔离越久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就越发凸显,恢复的成本也就越高。因此,与中国协同尽快控制疫情,减少全球市场资源配置阻碍,各国与中国有着同样迫切的需求。

伴随着中国全国范围内新冠肺炎发病数字的减少,疫情形势趋于好转。在可以期待的后疫情期,在各方的协同和对经验教训总结的基础上,经济全球化进程可能进入新的、更好的阶段。

——数字经济将迎来更为蓬勃的发展期。

在2019年G20、APEC等国际重要治理平台将数字经济作为重要主题的背景下,数字经济不仅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也开始逐渐形成新的规则和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管控期间,传统的线下经济模式受到严重制约,而以线上交易为主的数字经济却获得蓬勃发展。甚至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工的初期,探寻新的线上交易模式也成为热点。根据淘宝统计,2020年2月份第二周的新开店铺增加了22%。

传统产业的国际产业链协同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严重,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向数字经济的加快转型与对接的进程可能进一步加快,有望成为后疫情期经济全球化新的、重要模式。如能通过国际协同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减少阻碍,将为各参与方提供广阔和可持续的增长空间。

——基于共同理念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将加快推进。

事实上,经济全球化并非全球一统,按照同样的模式和进度推进。各经济体发展意愿、资源禀赋要素的差异决定了单一的经济治理和发展模式可能难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能在中短期为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进方式。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尊重和倡导自由贸易的经济体仍可能共同努力推进国际贸易投资便利化,为谋求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合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对接发展战略,促进产业合作,为创新发展创造条件。

伴随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得以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过程是各方充分沟通、磨合,探索可行规则和路径的过程,从而可能减少上一轮经济全球化中“大国制订规则,余者各方依规而行”所产生的问题,减少不公平。

——技术加持将增强预警能力,缩短风险处置进程。

在某种程度上讲,全球化确实可能造成风险的快速扩散,但并非没有解决办法。后疫情期的经济全球化可能伴随着与技术进步和发展的更好结合,从而降低各种内外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造成的损失。

对于历史数据的深度学习可以找出重大风险发生的可能条件,结合对相关参数的实时采集所建立的监测预警体系则有可能更好地对风险进行预测,为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创造条件。

即便未能提前预知的风险冲击出现,通过高速无线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共同干预,也可以将相关信息快速传达至风险冲击的周边节点并采取控制行动,减少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次生风险损失,为限制风险扩散赢得时间。对要素跨境流动的状态予以动态掌握,可以减少具备破坏性或非法的跨境经贸合作,进而减少经济全球化的风险扩散隐忧。

展望未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会因为某些国家为满足自身利益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而掉头逆行,也很难因为一场疫情而长期暂停。

面对未来,选择协同而非自利和对抗,鼓励创新而有规则,通过沟通,以积极的态度不断改进和发展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将会为参与方提供更好的全球化舞台。

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欧洲全线告急,全球抗疫面临“大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