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陳橋兵變如此順利,後周的朝臣們為何不阻止?

泉洪


當時的情況是大部分人在震驚後接受了現實,但是仍然後周舊臣起兵反抗的。

960年正月初一,趙匡胤指使手下謊報軍情,說是“契丹入寇,河東賊軍自土門東下,與番寇合勢”。之後後周首相範質和次相王溥商議對策,但此時王溥已經被趙匡胤收買,成了趙匡胤在朝中的眼線。在王溥的幫助下,範質派遣趙匡胤出兵“禦敵”。而在此之前,趙匡胤已經被任命為點檢做,在京城中,除了韓通和他平級,其他將領都比趙匡胤等級低。


在出兵前,趙匡胤先是調離了跟他關係不好的慕容延釗,之後再出兵前將石守信和王審琦安插再殿前司作為臨時最高指揮,隨時給趙匡胤當內應。


也就是說,為了這次篡位,趙匡胤也是煞費苦心。所以陳橋兵變後,一切都是按照趙匡胤的設想進行的,因為整個後周的禁軍已經被趙匡胤牢牢地控制住了,所以趙匡胤從黃袍加身到率軍進京,基本上是沒受到什麼阻力的。

進京登基之後,趙匡胤馬上封賞了協助自己的文武官員們,對於前朝舊臣,趙匡胤也是非常的寬容,不但沒有清算,相反的為了緩解矛盾,還提高了他們的待遇,並且對有才的重臣給予了重用,比如前朝首輔範質,仍然處於三省宰相位。如此一來,大部分前朝的文武也就安定了下來,接受了這個現實。與此同時,大多數地方節鎮也都歸順了新的朝廷,當然,凡事總有例外。



比如昭義軍節度使李筠,他自以為資歷比趙匡胤高而心中不服,雖然歸順了大宋,卻在後來受人蠱惑起兵反宋,後來被趙匡胤用重兵平定。同年九月,淮南節度使李重進也起兵反宋,其規模比之前的李筠還要勢大,不過到同年十一月,朝廷便出兵平定了李重進的反叛,自此大宋朝也就徹底解決了內患問題。


火器工坊


陳橋兵變是發生在後周顯德七年正月,由趙匡胤發動的軍事政變,因主客觀條件所致,政變很順利!後周朝臣反抗的不多,當然還是有反抗力量的,只不過這股反抗力量比較弱而已!

1.當時皇室裡有點力量的只有郭威外甥侍衛軍都指揮使兼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和被降職的郭威駙馬許州節度使張永德;但是陳橋兵變時李重進正在鎮守揚州,遠水不解近渴,再加上後來李筠反宋時派幕僚翟守珣去聯合南北夾擊事宜,翟反水投靠趙匡胤,致使李重進失去良機,最後兵敗自焚;張永德也是遠在地方!而且李、張兩人還不和諧,皇室力量使不上!

2.當時在京城的侍衛軍副都指揮使韓通,韓通雖然忠於皇室,勤於政務,但是有勇無謀,他的兒子很有智謀,曾多次建言除去趙匡胤,沒有引起重視;政變發生於瞬間,還沒召集齊軍隊就被趙匡胤的人王彥升斬殺,也是當天唯一犧牲的朝臣!

3.在外的深受後周郭威知遇大恩的潞州節度使李筠於當年四月聯合北漢反抗趙宋,不想被自己兒子撤後腿加上北漢對李筠的不信任,勢單力孤,最終失敗自焚!

……反抗力量的弱小與柴榮有很大關係,都知道“槍桿子裡出政權”,掌握軍隊實權的人才有力量發動政變;當時後周最主要的軍事力量就是禁軍,禁軍分殿前軍和侍衛軍,其中殿前軍是禁軍中的精銳;顯德六年柴榮北伐時遇到“點檢作天子”事件後,撤掉了自己人原殿前都點檢張永德,改任趙匡胤為殿前軍都點檢,掌握軍事實權,副都點檢慕容延釗是趙匡胤的好朋友,趙匡胤原先的殿前軍三把手職位由“義杜十兄弟”之一的石守信擔任,整個殿前軍受趙匡胤的控制;侍衛軍相對殿前軍較弱,除都指揮使李重進、副都指揮使韓通外,都虞侯韓令坤、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高懷德、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張令鐸等都與趙匡胤關係很好,而發生兵變時侍衛軍一把手李重進又遠在揚州,二把手韓通則有勇無謀不成大事……因此後周朝臣們沒有力量對抗手握重兵的趙匡胤,當然了趙匡胤“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輩不得驚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庫、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賞,違即孥戮汝”的軍令也是減少後周朝臣抵抗的減壓閥!

總之,由於條件合適,措施得當,後周朝臣的反抗不激烈!



南門嶺的柿子樹


世人都覺得趙匡胤兵不血刃的奪取了後周政權,實行了和平演變,實在是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後就制定的一系列軍法有很大關係,一個是不能擾民,一個是不能搶劫亂殺,一個是不能騷擾後周皇室和官僚。如此一來,人心大定,所以沒有遇到朝臣的反抗就實現了。

其實,整個趙匡胤兄弟導演的和平演變,更像是一場有預謀的政治篡權。

陳橋兵變時候準備周全

史料記載,趙匡胤帶領重兵,頭晚駐紮在陳橋,大肆犒勞士卒,大醉,結果被弟弟趙匡義帶領一眾武將將早已做好的黃袍蓋在他身上,完後山呼萬歲。

趙匡胤似乎一下子就從醉酒狀態清醒過來了,就問眾人,你們要讓我當皇帝,總不會不聽我的吧。之後毫不猶豫就制定了軍法紀律,期間毫無滯澀。

那麼想想黃袍的製作可不是簡單的事情,總不能拿塊黃布子就行吧。而眾多將領竟然沒有一個反對,顯得事情就不簡單了。

遼國當年無出兵南侵的記錄

陳橋兵變這次的原因是遼國和後漢聯合起來準備攻打後周,而後周幼帝才七歲。所以宰相範質毫不猶豫就推出了趙匡胤,並因為趙匡胤藉口兵少而讓趙匡胤順利接掌全國兵權。

但是根據《遼史》相關記載,當年遼國並沒有出兵攻打後周的記錄。眾多後周邊疆文武大臣留下的文字記錄,同樣沒有顯示邊疆有敵軍進犯的記錄。

更奇怪的是,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回到皇城奪權。而遼國大軍更是很配合的沒有繼續南侵,轉身返回去了。

事後,陳橋守門官就順利升官了。


趙匡胤帶兵回到京城,而無人反抗

趙匡胤帶兵回到京城,首先見了宰相範質和王溥,然後這兩個人先是告罪“這次事情都是因為我們兩個人沒弄好造成的”,接著便下跪叩拜趙匡胤並口稱皇上。

一眾京城武將如石守信、王審琦等也沒有吭聲,之後很緊湊的五天裡,眾多文武大臣就幫助趙匡胤完成了皇權的交接,登基稱帝。唯一反抗的只有一個禁軍副都指揮使韓通。

在趙匡胤當了皇帝之後整個後周朝廷也只有兩個節度使發起討伐,一個是一直得到後周皇帝重用的昭義節度使李鈞和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然而只用了半年時間就被趙匡胤平定了。

這樣的情況可謂匪夷所思,任何一個朝代末年都有眾多文臣武將維護過去的朝代,除非一種情況,那就是大家早有默契。

綜合來看,趙匡胤的和平演變顯然是早有預謀的。後周眾多文臣既然是預謀好的,當然不會有什麼反應了。

還好趙匡胤是一位賢明的帝王,最終給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以終結。



阿慶還是阿慶


三國時代曹魏通過兩代人的努力,才有了取代漢朝,晉朝司馬氏取代曹魏更是用了三代人的努力,歷史似這類兵不血刃的改期換代方式,還有幾次,但宋代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取代後周,則顯得水到渠成,似乎一切都是天經地義一般。


一個王朝的覆滅,一種方式是通過血雨腥風的戰爭,這種方式我們不妨稱之為外力;另一種方式則是內力,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幾個朝代更換方式。後者雖沒有前者那麼血腥,但要通過和平手段實現改朝換代,需俱備以下幾個條件。(今日頭條,王洪濤首發)。

第一皇帝闇弱,宗室凋零,或陷入入內鬥。我們看當時後周,周世宗柴榮雖英武蓋世,可惜死的太早。繼位的柴宗訓是個七歲的孩童,符後人很善良,不懂政治,沒什麼能力,雖也垂簾聽政,根本就駕馭不了朝政,形同虛設。柴姓宗室大部分人都死於戰爭。有兩個皇室宗親有能力的,而且還都是善於領兵打仗的厲害角子李重金和張永德,但兩人爭權奪利,相互拆臺,早在柴榮活著的時候,就已把他們排擠出權力中心。

第二條權臣功高震主,己建立起自己的行政艦隊,更重要的是掌握兵權。我們看當時的趙匡胤是否達標?趙匡胤因獲得柴榮的信任,柴榮在世時己任殿前都檢點一一御林軍的最高統帥,柴榮死時成為託孤重臣,柴宗訓繼位後又兼任宋州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後周的兵馬幾乎都在他的掌控中。和他一塊託孤大臣還有宰相範質和王溥,這兩個人是文官,根本對趙匡胤行成不了制約。

第三人心的向背。特別是士族和掌握國家機器朝臣們人心所向。周帝柴宗訓只有七歲,他和朝臣的關係無疑是空白紙張一張,而野心勃勃的趙匡胤經過幾年的經營,不但軍內掌握實權關鍵人物都換上了他的嫡系,如石守信、王守琦等人,執正團隊核心權力圈的幾個成員則和趙匡胤有同事之誼,而趙匡胤在玩弄權術,收買人心方面又頗有心得。


於是乎,公元96O年的趙匡胤己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在後周朝堂己沒有任何人可以和他相抗衡。志在必得的趙匡胤已強大到發動政變幾乎沒有任何阻力的程度。所以歷史上,大家熟悉的一幕上演了:趙匡胤找了個藉口,領兵走到陳橋的地方,皇袍加身了……

宋朝的建立是天意,更是歷史的選擇。(今日頭條,王洪濤首發)


老兵32380


正月初一後周朝廷接到邊報,說契丹和北漢南下入侵,宰相們沒怎麼核實,決定讓殿前司的一把手趙匡胤帶領中央禁軍北上抗敵,這一來,後周中央軍主力已經在趙匡胤的掌控下了。

留下來負責京城防務的是誰呢,石守信,王審琦。他們還有個身份,趙匡胤的好哥們兒。於是乎趙匡胤帶著軍隊在陳橋驛兜了一圈就回京城了。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門迎接,只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想跑去召集士兵抵抗,不過他的行蹤早就被趙匡胤派人盯著,還沒跑多遠,就被王彥升殺死。

後周禁軍體系就是殿前司和侍衛司兩大系統,韓通作為侍衛司在京城的最高指揮官,剛想有點動靜就被剁了,接下來都不敢動了。(韓通外號“韓瞠眼”,脾氣暴躁,和大臣們關係都不好。)

城外有趙匡胤的大軍,城內的武裝又被他的哥們兒把持,唯一一個想組織抵抗的韓通還沒跑多遠就被盯梢的人殺了,京城之內已無力對抗趙匡胤了,只剩下不斷悔恨的託孤宰相們空嘆息。


寂寞空虛的空巢老人


要知道這個問題 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什麼是陳橋兵變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 傳聞契丹與北漢要南下攻周 當朝宰相範質未辯真偽 便急令趙匡胤率軍北上禦敵 趙匡胤領軍行至陳橋驛 與趙普合謀發動兵變 黃袍加身

隨即回師開封 京城守將石守信等開城威逼周恭帝禪位 而後趙匡胤登基 建立大宋



那麼為什麼趙匡胤的兵變如此順利 沒有受到什麼抵抗呢 個人認為原因有三

1。天時 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駕崩 繼位的後周恭帝年僅7歲 朝局極其不穩 而在次年7月 如同前文所言 傳聞契丹與北漢要南下攻周 當時垂簾聽政的符皇后不過是一屆女流 隨即求救於宰相範質 範質說唯有趙匡胤可以解此危局 而趙匡胤推脫兵少 不能出戰 範質眼見如此 只能給予趙匡胤最高軍權 全國兵馬可以隨意調動



2。地利 趙匡胤發動兵變的這個地方離開封並不遠 再加上已經掌握了全國兵權 可以隨時觀察城內的情況並且可以快速返回京城 脅迫小皇帝讓位



3。人和 趙匡胤剛剛離開不久 開封城內謠言四起 說趙匡胤要做皇帝 造成城內文武百官 甚至皇帝都慌作一團 趙匡胤深知皇帝心思 他們就怕自己的皇位被奪走 除了造成城內的慌亂以外 也使得他帶出來的兵馬除了聽命於他沒有其他退路

綜上所述 並非皇帝不想反抗 而是因為他根本沒有兵權 也沒有能力反抗 造就了趙匡胤的成功


海深時見豚


首先要說明的是後周的朝臣並不是沒有阻止,只是反抗的力量比較小而已。

下面說一下為什麼兵變順利。

  1. 當時的時代背景本就是群雄割據,政權更替頻繁,當時的後周帝王只有七歲,而上一代柴榮只是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的養子這一點從根上就有問題,而當時趙匡胤就已經同郭威四處征戰,屢立戰功,資歷老。柴榮即位後,趙匡胤權利繼續擴大,柴榮離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算是託孤重臣了。趙匡胤在朝中特別是軍中有自己的嫡系。

  2. 兵變前,趙匡胤因有消息稱北漢及契丹聯兵犯邊獲得調動兵馬權利,軍權在手。而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過去的“結社兄弟”,得悉兵變成功後便打開城門接應。當時在開封的後周禁軍將領中,只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倉卒間想率兵抵抗,但還沒有召集軍隊,就被軍校王彥升殺死。至於部分文臣們有想法但已無可奈何,禪讓詔書都有人寫好了,只能聽命了。後來節度使李筠、李重進叛亂也僅幾個月就兵敗。

  3. 還有個原因是趙匡胤的個人魅力,其為人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不近聲色,後人評價他有堯、舜之心。這樣當然反對的也就少了。


工程領域


他能順利的發動兵變,主要是得益於當時的武將手中權力過大。他自身的地位、資歷和人緣也起了關鍵作用。

首先他是託孤重臣,京城巡檢司。京城以及皇宮的安全皆是由他負責!其次“五雄下關東”時,他就是柴榮的左膀右臂,“千里送京娘”更為他贏得了無數的仁厚名聲(他在奪位後也沒對柴氏趕盡殺絕,而是立為雲南王,永震邊陲。據說岳飛的槍挑小梁王,就是柴氏之後)再說他的人緣,由於他的武功高超(現在還傳有太祖拳與太祖棍)。為此他和實權在握的武將們關係莫逆,柴榮死後大家已是唯他是從。因此他利用了有實力的武將,得位後才會有“杯酒釋兵權”。這些就造成了宋朝後來的兵士雖勇,而將領手中無兵!也正是由於他的兄弟無義,這才出現了老三鄭恩在“杯酒釋兵權”時的反駁,出現了“醉斬鄭子明”,陶三春為夫報仇發義兵。


寂靜4711


五代又十國,梁唐晉漢周,

手握兵是王,你擁我為王,

叩頭只迎拜,有奶使是娘,

全然無氣節,不見長樂老,

自稱是孔子,歐陽文公在,

修史說四維,憤然筆法嚴,

頭條出次題,炎宋代後周,

文武都納拜,各自利益也,

無味真無味,同今現實論,

說之無用也,務實是生活,

歷史是文案,有閒人談資,

非我勞動者,空談無用處。


李備戰6


根本阻止不了,朝廷的兵權都在趙匡胤和他哥們朋友手裡,趙匡胤平時人緣好,在朝廷中沒有敵人。兵變後,對大臣給好處,沒有大開殺戮,能夠仁慈的對待後周皇室,整個朝廷對他敵意不大,而且已經兵變了,大臣無法阻止了,事實已成,大臣沒必要阻止,沒有影響個人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