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哪些名將,是被豬一樣的隊友給坑死的嗎?

漢史趣聞


明朝的土木堡之變,一代名將張鋪的悲歌

明朝正統十四年,河北的一座軍事城堡前,有兩路大軍正在進行慘烈的廝殺,其中一位垂暮老將,雖已年邁不堪,可面對氣勢洶洶的敵陣,仍然義無反顧、奮力殺賊,鮮血染紅了他的戰袍,連日的疲於奔命和敵人的圍剿,摧毀了他不再年輕的身體。

他叫張輔,這個地方叫做土木堡。

名將之子

張輔,字文弼,河間王玉長子也。

他是靖難第一名將張玉的兒子,那個時候,明成祖朱棣還只是燕王,他就已經和父親跟隨著朱棣,舉兵靖難。“張玉善謀,朱能善戰”,朱棣能夠起兵造反成功,張玉起了很大作用,可惜英年早逝,殞命於東昌。

父親死後,張輔便接過了那份重任,跟著成祖轉戰於夾河、藁城、彰德、靈璧等地。公元1402年,朱棣登基為帝,大氣磅礴的永樂盛世拉開了序幕,張輔被封為信安伯,不久之後,妹妹也成為了朱棣的張貴妃,再加上張玉被追封為河間王,一時間,張氏家族滿門榮耀。

永樂二年,安南(也就是現在的越南)黎季犛也學朱棣造反,殺了自己的國君,自稱太上皇。學朱棣的結果可想而知,黎季犛被朱棣打了一記悶棒,大加斥責,並且朱棣斥責完之後,還立刻付諸了行動。他派遣都督黃中率兵五千,護送前國王陳日煃的弟弟陳天平,回安南繼承王位。然而,季犛不見棺材不掉淚,他居然作死殺掉了陳天平和明朝前大理卿薛巖。

這下,徹底惹惱了朱棣。

他大手一揮,派去了一個豪華陣容。到底有多豪華,看看這份名單就知道了:成國公朱能為徵夷將軍、張輔為右副將軍,率領豐城侯李彬等十八將軍,會合左副將軍西平侯沐晟,分道討伐,整支隊伍兵力號稱八十萬。

季犛腸子都要悔青了,他原以為明朝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會和他動真格,可千不該萬不該,他不該殺了大明的官員,以致於惹禍上身、性命難保。

安南的噩夢

本來這支隊伍是由朱能總指揮,可惜在永樂四年十月,朱能病逝于軍中,於是張輔的機遇來了,他代替了朱能領軍,從此以後,張輔這個名字,便成為安南心裡的噩夢,長久不息。

永樂四年十二月,張輔率軍相繼破賊於嘉林江、多邦城等,安南軍大敗,三江州縣都望風而降。

永樂五年五月,張輔擒獲季犛及其太子諸王大臣等,押送京師,至此,安南得以平定。明廷到處找尋安南故國王陳氏後人,卻遍尋不見,於是在安南設立交阯布政司。從唐朝滅亡開始,交阯脫離中國版圖四百餘年,至此,重新迴歸。

載譽歸來的張輔,越加受到朱棣的器重,被進封為英國公。然而,就在朱棣高唱親自作賦的《平安南歌》之後不久,安南復叛了。

也許是脫離版圖太久,人心已漸漸遠離,這次反叛的是陳氏故臣簡定和季擴,於是朱棣命沐晟前往征討,結果,出乎意料地戰敗。朱棣只得再次派出張輔,任徵虜將軍,張輔不辱使命,大破敵軍,季擴見勢不妙,遣使嚮明朝求封,自稱是故安南王陳氏之後,被張輔一口回絕,回絕的理由也很巧妙,說之前遍尋陳氏後人你不吭聲,現在這一定是詐,我奉命討賊,其他不問。

於是張輔一鼓作氣,俘獲簡定,送往京師。逃脫的季擴,趁著張輔回國之際,依舊做亂,而留在當地的沐晟卻無法制衡,沒奈何,永樂九年,張輔又一次披掛上場,征討安南。

前前後後,張輔四次往返於安南,而每到之處,都是大破敵軍,讓安南人聞風喪膽(交人所畏惟輔)。那條押送京師的路上,走過季犛,也走過簡定、季擴,唯一不變的是,那個馬上將軍,始終是英國公張輔。

細數永樂時代,張輔與朱棣這對君臣,始終是互相信任,惺惺相惜,然而,“千里搭長棚,沒有不散的筵席”,公元1424年,帝星隕落,那個飽受爭議卻又勵精圖治的永樂皇帝朱棣,病逝於榆木川,死在了北征的歸途中。

大明王朝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仁宣之治,宣德皇帝朱瞻基看到安南數次平定又幾度復叛,覺得應該休養生息,於是和眾臣商議放棄安南。張輔雖是三朝元老,但此時已不是他的時代,因此雖據理力爭,卻仍然不能改變明宣宗的決定。

站在明宣宗的角度,放棄安南也許是當時唯一正確的選擇,但安南是張輔花費了半生精力的地方,可以說他一生主要的功績,便是平定安南,這是他的驕傲,也是朱棣的驕傲,而今一旦被棄,能夠想象老將張輔此時的痛心。

英雄遲暮

至此以後的張輔,便退出了權力中心,打了這麼多年的仗,到老才能有片刻休息,於是他安心地做著朱棣封給他的英國公,有時會會靖難時的舊友,偶爾想想平定安南的風光,直到正統年間,那個悲劇時刻的到來。

此時的他,已是四朝元老,那個時候,太監王振仗著明英宗的寵信,擅權奪政,文武大臣們懼怕其勢力,都不敢多說什麼,惟有張輔,能夠與王振相抗一二。

公元1449年,也先入侵,王振攛掇著明英宗御駕親征,張輔得以同行,卻不讓他干預軍政。張輔聽了,沒有多說什麼,因為他已經老了。史書上說他“輔老矣,默默不敢言,當年叱吒安南的張輔老將軍,如今竟不如太監的一句話,可悲可嘆。

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明軍幾乎全軍覆沒,英國公張輔、奉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並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野,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皆死於此役。

一代名將張輔,人生最後的舞臺終於落幕,這位見證了整個明初盛世的將領,和他的父親張玉、明成祖朱棣一樣,都是死於征途,或許,這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歸宿吧。

土木堡之變,王振這個豬隊友不只是坑死以張鋪為首的名將這麼簡單,更是影響了大明帝國的國運。

土木堡之變給明朝有什麼影響?

發生於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土木堡之變後,明王朝開始走下路

第一,土木堡之變改變了明王朝的朝野力量對比,對明王朝後來的政治走向發生了很大的影響。土木堡之變前,明王朝的朝野存在兩大集團,一個是文官集團,一個是武臣集團,雙方相互制衡。不過因為在土木堡之變中明王朝的武將集團幾乎全軍覆沒,包括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等,寧國公陳瀛等,明初以來形成的武臣集團的勢力因之瓦解,文官集團的勢力因而得以在土木堡事變之後迅速上升。所以于謙在土木堡事變之後成為了掌握明朝軍政大權的文官。英宗復辟後,為了限制文官權力,因而採取了扶植宦官勢力來平衡文官集團的做法,所以,明王朝的宦官專權實際上是從明英宗開始的。

第二,明朝的精銳軍事力量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出征的5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50萬青壯一夕覆滅,對任何一個農業文明國家來說都是傷筋動骨的。皇帝直轄的中央軍隊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被殲,從軍力分析的角度講,明三大營算當時全世界最精銳的軍隊,擁有大規模的火器,最優秀的冷熱配合,還有最精銳的蒙古僱用騎兵。之後明朝對蒙古一直是防守姿態。

再者,明王朝的國防策略也因之而改變,防止北虜成為明王朝的最重要的國防規劃,所以一度放鬆了南方的國防,因而後來出現了倭寇襲擾的問題。


藺MG


我說一個,當然沒有被坑死,但是確實被“坑”得夠嗆。


抗日戰爭時期關家堖戰役,劉伯承元帥被決死一縱隊“坑”的夠嗆,不但一二九師損失2000多人,絕大多數是老兵,還連累劉帥之後幾十年時間因為關家堖戰役這件事情被彭帥批。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讓我慢慢將來。


現在談關家堖戰鬥,大家都談日軍戰鬥力如何如何,對於關家堖戰役具體是怎麼回事都不怎麼愛談。


首先我們來看當時的戰場態勢。


關家堖位於山西武鄉崇山峻嶺之間,溝壑縱橫,是當時太行根據地的腹心地區。

關家堖本身在群山環繞中的一個高高的山崗,山頂是幾百平米平地,北面是斷崖峭壁,東西兩側坡度非常陡,唯一平緩的是南坡;可是南坡對面是一個比關家堖更高的山崗,柳樹堖。


從軍事角度講,守方控制了柳樹堖,就能和關家堖互為犄角,可以用火力封鎖唯一平緩的南坡;而要是攻方控制了柳樹堖,那麼就可以藉助柳樹堖比關家堖更高的地勢居高臨下對關家堖守軍進行火力壓制,幫助進攻方更順利的從南坡突進。


所以柳樹堖在軍事上是一個攻守雙方都必須拿下的要點。


八路軍方面,拿下柳樹堖的任務是交給決死一縱隊38團,柳樹堖雖然地勢也很險要,但是相比關家堖還是要好攻破一些,38團用了一晝夜的時間終於拿下了柳樹堖;至此,關家堖戰鬥八路軍取得了重大進展。



然而讓八路軍方面沒有想到的是,岡崎支隊利用決死一縱隊38團和25團交接的空擋,派出一中隊日軍乘著決死一縱隊疏忽,輕易又奪回了柳樹堖。而且還利用八路軍短暫的混亂,把三門山炮運到了柳樹堖,在整個關家堖戰鬥期間,三門山炮一共打出了246發炮彈,成功壓制住了八路軍的火力,給予八路軍進攻部隊造成重大傷亡。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單兵素質本來就有差距的情況下,唯一進攻路線南坡對面的高地還被日軍佔領,等於是我八路軍戰士在進攻關家堖的同時,還要擔心從背後柳樹堖發射的炮彈和機槍子彈。



如果柳樹堖當時沒有丟,那麼關家堖戰鬥絕對不會給八路軍帶來歷史上那麼大的傷亡。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決死一縱隊的不成熟把劉帥和一二九師坑慘了。


不過這裡我也要為決死一縱隊說兩句,決死一縱隊其實是一支新組建的抗日武裝,成員主要是學生、工人和小部分農民,他們主要是經驗不足,能力有所欠缺,但絕不是主觀故意丟掉柳樹堖的。而且在整個八年抗戰過程中,決死縱隊後來也出了不少抗日英雄。


蘭臺


《特赦1959》用很大的篇幅刻畫了王耀武回顧濟南戰役,他認為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嫡系兵力不足:“手裡只有7、8萬拼湊的部隊,沒有30萬生力軍這仗沒法打”。能有30萬大軍他是誇張了,不過若非因為他“豬一樣隊友”的劉峙,我軍濟南戰役的勝利,恐怕不會來得這麼快這麼輕鬆。



抗戰時期的1944年2月,第74軍軍長王耀武被提拔為第24集團軍總司令,下轄施中誠第74軍、韓浚第73軍和李天霞第100軍,也是後來第四方面軍的主力。因此這三個美械中央軍那得算是王耀武的嫡系和基本部隊,抗日戰爭勝利後分別改稱整編第74師、整編第73師和整編第83師。

然而這三個整編師在解放戰爭初期,卻只有整73師交給王耀武指揮帶到了濟南,並且都不同程度遭到過華野的打擊:整73師在萊蕪戰役被殲,韓浚被俘,整74師在孟良崮戰役被殲,張靈甫陣亡,整83師先後被吃掉三個團,算是損失最小的一個,李天霞被撤職查辦。



前兩個整編師被殲後分別重建,即新的曹振鐸整73師和邱維達整74師,整83師則由王耀武的老部下週志道接手,雖然大部分是重建部隊,但仍然是以逃回去和留守未參戰的原部隊構成,戰鬥力還是要超過雜牌軍。另外各級官佐也比較服從王耀武指揮,能夠形成一定戰力。

1948年8月末,王耀武發覺華野主力正從豫東北上,情知目標必然是濟南,迭電南京要求將整74和整83兩師火速撥歸於他,能夠指揮以三個整編師(軍)老部隊為核心的濟南守軍負隅頑抗。微操大師表示部分同意,8月27日電令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將整83師空運濟南,並“限二週內運到”。



劉峙被派往徐州坐鎮,早就被國軍內部形容為“派一頭豬給南京守大門”,而南京的電令再次被此公想當然的加以抵制。他認為徐州方面能打的部隊不多(黃維還沒來),再調走整83師實在心裡沒底,就以先運彈藥和器材為藉口,拖拖拉拉變相抗命,到華野發起濟南外圍戰役的9月16日前後,20天時間他只運過去一個整編第19旅。

王耀武知道要被這個豬隊友坑了,無奈之下9月15日親自飛往南京求援,終於拿到了再調動整74師的手令,劉峙更不情願,三天後慢慢吞吞開始空運,結果只運到七個連不足1000人時,濟南機場即被我軍炮火封鎖,劉峙就坡下驢停止空援,王耀武最終只得到一個整編旅和七個步兵連,尚不到計劃中的六分之一。



濟南守軍雖然號稱有14個整編旅(師)11萬人,其實去掉地方保安部隊只有9個整編旅的正規軍,再去掉雜牌軍吳化文的整編第84師,王耀武能夠掌握的正規軍其實不足6個整編旅40000餘人。因此吳化文一起義,濟南防禦體系就土崩瓦解了,幾個方向守不過來。

而如果劉峙能把兩個整編師提前迅速運達,王耀武手握基本部隊三師9旅,濟南戰役必將艱苦許多,因為華野攻城兵團也不過14萬人,其它18萬主力在南線要準備阻援,兵力上並不佔多少優勢。



事實上,在核心守備區的大樓裡,抵抗最為瘋狂的就是整74師的七個連,關於這一點,《特赦1959》劇中也有交代。

華東野戰軍在攻克濟南之前,根本不可能有南下出擊徐州和兩淮的可能,不知道劉峙擔心的所謂兵力空虛是什麼樣的判斷,歸根到底,就是個豬一樣的隊友,而被坑到功德林的王耀武,估計每每想起來都會咬牙切齒。


度度狼gg


就說說兩位被“豬隊友”花樣坑死的抗日名將吧:陳烈將軍、戴安瀾將軍。他們都原本可以不死,卻被不爭氣的豬隊友坑的太慘太慘。

陳誠系第54軍中將軍長陳烈,因拔牙感染而死

陳烈將軍畢業於黃埔一期,廣西柳城人。他作戰勇敢,在1926年北伐期間就因戰功晉升為團長,比大部分的黃埔同期同學混的都要好。

蔣介石發動412反革命政變時,陳烈被列入清黨名單而獲通緝,他安全脫身到了廣州,參加了同年底的“廣州起義”。後來,陳烈加入了鄧演達組織的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併成為了骨幹,開展反蔣活動。

陳烈將軍

1931年底,鄧演達被蔣介石殺害於南京,陳烈也被關入了南京監獄。因918事變的爆發,陳烈被釋放,加入了陳誠第18軍,歷任團長、旅長等。淞滬戰役爆發後,時任54軍14師少將師長的陳烈,率部與日軍血戰數月。

此後陳烈歷任14師師長、54軍副軍長,54軍軍長,先後參加了武漢會戰、粵北戰役、桂南會戰等。1940年10月,因“豬隊友”的操作不當,將軍在拔牙時感染不治身亡,時年38歲。

值得一提的是,陳烈將軍去世後,接任54軍軍長的,正是陳誠系另一名骨幹——黃維。

第五軍200師少將師長戴安瀾,掩護主力撤退歸國途中犧牲

戴安瀾將軍作為成名很早的抗日名將,曾以團長身份在1933年隨25師關麟徵部參加了長城抗戰,並作為旅長率部在臺兒莊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

1939年,杜聿明升任第五軍軍長後,把35歲的戴安瀾從湯恩伯第31集團軍調到麾下,接任自己出任中國第一個機械化師——陸軍第200師師長。由此可見,戴安瀾的軍事能力在整個黃埔系中可能都是佼佼者。

戴安瀾將軍

隨後,戴將軍率部打了崑崙關血戰,然後又加入了中國遠征軍作戰序列入緬甸作戰。在同古保衛戰中,第200師堅守同古12天,斃傷日軍5000餘人,第200師傷亡2000人左右。在棠吉之戰中,戴將軍率部攻克棠吉,確保了中國遠征軍回國的退路。

由於“豬隊友”——英軍的消極避戰,第一次遠征失敗後,第200師被杜聿明安排掩護主力撤退,完成任務後再退回國內。在行軍途中,缺糧少彈的200師遭受到日軍伏擊,戴安瀾將軍胸部、腹部中了機槍彈,於1942年5月26在中緬邊界犧牲了。

戴安瀾將軍之女

也許,作為抗日名將,陳烈將軍、戴安瀾將軍早已對戰死沙場馬革裹屍有著充分的準備了。可是,兩位將軍之死,更多是可以避免的,甚至可以說他們是死在了自己人手上,實在太可惜了


司馬砸光


國軍王牌部隊整編74師在孟良崮被我軍全殲,有不少人認為是張靈甫狂妄自大造成的,其實不然,74師完全是被一群“豬隊友”坑死的。

1947年初,隨著萊蕪戰役的失利,蔣公調整了戰略,將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

鑑於薛嶽在山東戰區表現不佳,蔣公調任陸軍總司令顧祝同坐鎮徐州,全面負責山東戰事。考慮到前期常被我軍分割殲滅,顧祝同改變了戰術,他採取密集靠攏、穩紮穩打、逐步推進的策略。

我軍考慮到尋找不到合適戰機,就將主力蟄伏起來等待機會。但就在這時,蔣公和參謀總長陳誠認為我軍主力已轉移,就越過顧祝同直接給第一兵團的湯恩伯直接下達了進攻坦埠的命令。

湯恩伯看到蔣公說魯中地區沒有解放軍主力,對此毫不懷疑,就立即下令74師為先頭部隊,83師、25師負責左右翼接應,一天之內攻佔坦埠。

張靈甫接到命令後,不敢怠慢,立馬急行軍向坦埠開進。而我軍正愁找不到運動戰殲敵的機會,如今送上門的機會豈能錯過?

雖然機會很好,但全殲74師的難度還是不小,74師戰鬥力不弱,按照敵我兵力對比,我軍至少需要兩天時間才能完成殲敵任務。

而74師周邊有8個整編師,並且最遠的也不過2天路程,這樣來看勝算不大。但到嘴的肥肉不吃又太可惜。

全殲74師的意義重大,粟將軍決定還是試一把,他賭的是74師和其他國軍部隊矛盾重重,必定會出現救援不力的情況。

1947年5月14日清晨,葉飛的獨立師經過一天的急行軍到達天馬山,完成了對74師的合圍。

張靈甫預感大事不妙,就給湯恩伯打電話,想率軍突圍。而湯恩伯要求74師堅守,並告訴張靈甫已有10個師向孟良崮方向集結,到時裡應外合對華野進行反包圍。

張靈甫聽了心裡沒底,於是又分別給離他最近的25師師長黃百韜、83師師長李天霞、11師師長鬍璉打電話求援。

黃百韜滿口答應,並且事實上也做到了。李天霞也表示全力以赴,但實際上陽奉陰違,僅派了一個由偽軍改編的57團敷衍了事。

胡璉更離譜,先是百般推脫,實在推脫不了就謊稱11師離74師僅80華里,最多一天可以到達,而實際上他此時還在蒙陰,而且一直按兵不動。

張靈甫此時並不知情,他認為有三個師救援,撐個幾天完全沒問題,但他沒想到的是此時他已經被幾個豬隊友賣了。

15日一早,蔣公意識到事態嚴重,就給第1兵團各級軍官下達了救援的死命令。這時候國軍各部隊才行動起來。

不過為時已晚,74師在華野5個縱隊的猛烈攻擊下死傷慘重,逐漸失去了抵抗能力。

16日下午5點,孟良崮戰役結束,蔣公的王牌部隊74師被全殲,而張靈甫也命喪孟良崮。


花木童說史


被豬隊友坑到家的廖耀湘

1948年9月12日,遼瀋戰役爆發,東北野戰軍在司令員林彪,政委羅榮桓,參謀長劉亞樓指揮下,以10個縱隊加炮兵縱隊的強大兵力,向錦州的國民黨軍發動猛烈進攻。

由於自1948年3月開始,蔣委員長和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即就東北是打是撤爭論不休,直到遼瀋戰役爆發都沒有定論,眼看林彪打下錦州就要對東北國軍形成“關門打狗”的態勢,蔣委員長自然急了眼,發電報給衛立煌,要他出兵救援錦州。

結果人家不幹:這活應該傅作義幹,我們心有餘而力不足。

委員長髮報給傅作義,老傅又說:錦州情況不明,宜生不便發表意見。

瘋球了的委員長直接跳過了衛立煌,以國軍“五大主力”中的新1軍,新6軍,外加第71、第49軍主力共11個師及3個騎兵旅組成強大的遼西兵團(第九兵團),以廖耀湘為司令官,從瀋陽出兵南下救援錦州。

同時,命令侯鏡如率領5個軍11萬人組成東進兵團,從葫蘆島向東北攻擊推進。蔣委員長打算採用“東西對進”的辦法,解錦州之圍,擊破東北野戰軍。

廖耀湘

蔣委員長出手搞的“XX對進”,又是熟悉的配方,又是熟悉的味道,但是,他不熟悉的是此時的東北野戰軍,是70萬正規軍加30萬地方部隊的百萬大軍,廖耀湘,侯鏡如兩兵團,加上錦州的範漢傑,盧浚泉總共不到40萬人的兵力,是根本無法達成預設作戰目標的。

其實,廖耀湘第九兵團的實力還是比較強悍的,新六軍曾經在解放戰爭初期讓東野吃過很大苦頭,第71軍更是在陳明仁指揮下堅守四平,讓林彪恨得牙癢癢的,新一軍雖然沒有滿員,但也是美式裝備的嫡系部隊。

但是,廖耀湘一出瀋陽,就接到了幾個電報,老蔣嚴令他沿北寧線儘快救援錦州,衛立煌則命令他把9兵團撤回瀋陽,而廖耀湘自己呢?想撤去營口。但他兩邊都不想得罪,結果,第9兵團既沒有南下去錦州,也沒有往東去營口,反而跑去了瀋陽西北的彰武、新立屯一線呆了整整1個星期,坐視黑山、大虎山的東野梁興初10縱佈防。但是機會不是沒有,這時如果廖耀湘果斷撤到營口,遼西兵團連一個鍋都不會落下。

蔣委員長:建楚老弟,坑了你不好意思

然而這個戰略部署是坑中帶坑,東進兵團司令官侯鏡如根本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地下黨!他指揮東進兵團在塔山一線打打停停,每天打卡按時進攻,按時收兵,而海軍的桂永清,空軍的王叔銘更是互不買賬,所謂的海陸空一體化攻勢成了各自為戰的一盤散沙。

結果,10月15日,東野攻佔錦州,範漢傑GG。

10月20日,蔣介石和杜聿明商量後,命令廖耀湘第9兵團首先應奪回錦州,奪錦不成時方可轉向營口撤退。

這個看似折中的命令其實智商非常感人:東野一共40多萬人在錦州附近,你廖耀湘是去奪回錦州還是去送人頭?

更加感人的是,廖耀湘表示堅決執行命令,10月23日第九兵團開始進攻錦州東北面的黑山、大虎山,打了兩天都打不下來,於是逐次添加兵力,結果還是打不下來。這時發現東野主力已到北鎮地區,於是匆忙向大虎山東南的臺安、大窪撤退,想奪路逃向營口。

26日凌晨,擔任兵團前鋒的鄭庭笈第49軍遭到東野8縱和遼南獨立2師的阻擊,鄭庭笈不向廖耀湘報告,反而去向東北“剿總”報告,衛立煌要鄭庭笈帶著新6軍新22師和新3軍14師撤回瀋陽。

衛立煌的邏輯就是保存實力,這個命令理論上可行,但實際上這時候你還要撤瀋陽已經不可能了,因為東野已經快速包抄上來。26號早上廖耀湘組織兵團主要幹部開會,決定執行命令東撤瀋陽,第九兵團的命運從此決定了。

26日早上,新1軍軍長潘裕昆指揮新1軍、第71軍、新6軍第169師和兵團直屬隊,沿大虎山至新民鐵路向東退卻,廖耀湘指揮其餘部隊,沿大虎山至老達房公路撤退。結果到中午就被林彪指揮9個縱隊30多萬大軍包圍穿插,雙方混戰,在胡家窩棚的第九兵團指揮部直接被東野3縱一個營打到癱瘓,無法有效指揮部隊。

10月28日,經過60小時激戰,由國軍精銳,中國遠征軍老底子組成的遼西兵團全軍覆沒,廖耀湘被俘,而東北國軍的命運以至於整個解放戰爭的走向也就此決定了。


每日一段歷史


《特赦1959》中也出現了廖耀湘,但是這個人物形象很弱,幾乎沒有什麼臺詞,就只有王耀武到功德林的時候打了個招呼,後面就基本上沒怎麼講話了,而且演員年齡太大了一點,氣質也比較弱,不太符合廖耀湘本人的性格和氣質。廖耀湘本人雖然是黃埔六期出身,但是在抗戰期間晉升很快,在東北成為第九兵團司令官,到遼瀋戰役前後,東北國軍機動兵力幾乎都掌握在他手中,手下的軍長、師長有一大堆都是他的黃埔軍校學長,所以廖耀湘的性格是比較桀驁自負的。其中就有曾經在遼瀋戰役關鍵階段坑過他的四十九軍軍長鄭庭笈。相比之下,鄭庭笈在《特赦1949》中的戲都比廖耀湘多。

廖耀湘兵團西進救援錦州時下屬五個軍,新一軍潘裕昆部一個師被留在遼中,剩下的兩個師跟隨廖耀湘兵團行動,新三軍龍天武部三個師,新六軍李濤部的兩個師和一個步兵團,四十九軍的兩個師又一個團,七十一軍向鳳武部的兩個師,此外還有騎兵旅、炮兵團、戰車和裝甲等部隊,建制部隊五個軍十一個師,又有另外單獨的團、旅及其他特種部隊,兵力是比較強大的。其中,新一軍、新三軍和新六軍是廖耀湘兵團的主力,新六軍更是廖耀湘的起家的老部隊,下屬的新編二十二師是廖耀湘在印緬作戰期間擔任師長的部隊。

錦州被解放後,廖耀湘就決心向南到營口一帶去,但是因為統帥部和衛立煌都不同意,統帥部要求廖耀湘繼續西進,和華北來的東進兵團會師,在錦州一帶與解放軍進行一次戰略決戰,而衛立煌則力主廖耀湘兵團儘快退回瀋陽繼續固守,一直到二十日,才最終說服統帥部同意了廖耀湘和杜聿明達成的折中方案,也就是廖耀湘兵團先南下到營口一帶,然後再向西攻擊前進,和東進的侯鏡如兵團在大淩河一帶會師,然後一起退入關內。十月二十日,廖耀湘兵團開始攻擊黑山、大虎山一線的解放軍陣地,以建立一個安全通過的走廊。

但攻擊兩天之後就發現情況不對勁,解放軍不像之前在彰武一帶那樣,稍微接觸之後即向後撤退,而是死守不退。廖耀湘先是命令七十一軍向鳳武部攻擊,攻擊一天後無效,廖耀湘下令新一軍潘裕昆部加入攻擊,並由潘裕昆統一指揮攻擊的兩個軍。第二天兩個軍協力攻擊,仍不奏效,廖耀湘又將隨行的青年軍二零七師一個旅交給潘裕昆,以加強攻擊兵力。但二十三天攻擊一天,仍然毫無效果。就在這一天,廖耀湘得到偵查來的消息,知道錦州的解放軍已經來到自己周圍,正在包圍他,他感到時機緊迫,就決心儘快向營口撤退。

突圍的計劃是,以新一軍繼續攻擊黑山、大虎山,掩護兵團主力通過走廊地帶,七十軍向彰武、新立屯方向搜索警戒,為全兵團的後衛部隊,四十九軍為兵團前衛部隊,迅速通過走廊後佔領陣地,掩護兵團其餘部隊通過,新三軍則緊跟在四十九軍之後通過走廊,新六軍和兵團部在中間,然後是七十一軍和新一軍通過走廊。這已經是一個以戰鬥姿態通過走廊的方案,解放軍佔領的黑山陣地可以瞰制整個走廊地帶,炮火完全可以覆蓋整個走廊地區,因此只能以一部兵力攻擊,來掩護兵團通過這個地帶。結果,在通過走廊的時候就出現了問題,導致整個廖耀湘兵團全軍覆沒。

導致廖耀湘兵團全軍覆沒的因素有兩個比較關鍵的。首先是攻擊黑山的七十一軍與新六軍一個師在交接陣地防禦的時候,部隊的秩序出現了混亂,一些應該防守的地帶的責任沒有劃分清楚,交接尚未完成,東野三縱和原本防守黑山的部隊猛烈攻擊了國軍的陣地,並從一些交接不清楚的空白地帶突破了國軍防線,進入了廖耀湘兵團指揮所所在的胡家窩棚一帶,新三軍軍部也被攻擊,龍天武打了個電話給廖耀湘通報情況,廖耀湘命令他趕緊掌握部隊,但龍天武直接自己跑回瀋陽去了。這樣,整個廖耀湘兵團唯一有三個師的部隊就失去了指揮,各部隊完全被打亂,僅僅一天就被全殲。

一個更重要的情況是,在二十五日整個兵團開始向營口撤退的時候,作為整個兵團的前衛部隊的四十九軍先頭部隊從半拉門地區出發,先是順利通過了大虎山以東的鐵路,但在繼續向南前進的時候,在大虎山以南地區被解放軍包圍,與師部完全失去聯絡。這就意味著,向南撤退的道路實際上也已經被解放軍堵死了,但四十九軍軍長既沒有向臨時指揮他的新六軍軍長李濤報告,也沒有向廖耀湘報告。這個發生在二十五日上午十點左右的情況,直到二十六日黃昏廖耀湘才知道,導致廖耀湘的決策完全錯誤。如果他第十一時間得知這個情況,自然會首選向瀋陽方向撤退,或者是向新立屯方向撤退。

鄭庭笈的四十九軍作為整個兵團向南撤退的前衛部隊,自然負有向前搜索敵情的任務,尤其是看一看解放軍的包圍圈究竟有多大,戰役目標是什麼,究竟是圍殲廖耀湘兵團全部,還是圍殲一部分,但他在新編二十二師掩護之下通過走廊地帶之後,就停留在了大虎山到老達房往瀋陽的公路上,並直接報告了衛立煌。衛立煌立刻命令他率領四十九軍的兩個師以及在他附近的新編二十二師、新三軍的十四師,經老達房退回瀋陽。

也就是說,這時候整個廖耀湘兵團實際上已經完全被切為幾段了,後衛部隊新一軍和七十一軍已經完全被切斷了,前衛部隊和兵團部的聯繫也已經被切斷了,這就等於解放軍已經完成了對整個廖耀湘兵團的分割包圍,但廖耀湘始終懵然無知,一直到二十六日兵團部被解放軍突入的小部隊突然攻擊,廖耀湘和李濤狼狽逃往新編三十師師部,然後又轉到新編二十二師師部,才和鄭庭笈通話,瞭解了當時的局面。

廖耀湘和衛立煌聯繫之後,衛立煌讓廖耀湘趕緊把部隊拉回瀋陽。但潘裕昆認為,這時候部隊混亂的局面已經在逐步趨於穩定,滲透進來的解放軍部隊也可以驅逐出去,就地抵抗應該是比較安全的選擇。但廖耀湘考慮了一下,認為現在撤退的話,他還有希望把新編二十二師、十四師和新編三十師主力以及四十九軍剩下的一個半師拉出去,最關鍵的是,前面三個師都是參加過印緬作戰的老部隊,如果拉出去,就等於保住了整個兵團的骨幹部隊。所以,廖耀湘還是決定率領這些部隊撤往瀋陽,剩下的部隊交給潘裕昆指揮。他問鄭庭笈,通往瀋陽的道路上有沒有敵情,鄭庭笈說沒有什麼情況。

於是廖耀湘在二十六日夜間到了四十九軍軍部,準備在老達房地區渡過遼河後,向瀋陽撤退。這時廖耀湘問鄭庭笈,四十九軍軍部所在的陳家窩棚到老達房公路沿線有沒有敵情,鄭庭笈還是說沒有什麼情況,實際上是這時候已經完全被包圍了,鄭庭笈自己也不瞭解自己周圍到底是什麼情況。廖耀湘隨新編二十二師的前衛團六十四團向老達房方向前進,路上遇到從大路上迂迴過來的解放軍,廖耀湘只好隻身往回走,希望能碰到新編二十二師的部隊,結果走來走去,也沒能走出去,就被解放區俘虜了。實際上,廖耀湘走後,四十九軍軍部和新編二十二師就已經被解放軍包圍了,都在激烈戰鬥中,根本不可能撤退。

鄭庭笈時為中將軍銜,他從抗戰時期開始,也算得上是久經陣戰,能征善戰的,但這次的發揮卻成了廖耀湘的豬隊友。整個這個過程中,鄭庭笈兩次誤導了廖耀湘的判斷,一次是前衛團已經失去聯絡,他沒有及時報告,導致廖耀湘做出了錯誤的決定,決心向南往營口方向撤退,而在兵團已經遭到嚴重打擊之後,廖耀湘想率僅存的一點部隊撤退的時候,鄭庭笈又沒有及時瞭解和掌握自己周圍的情況,又給廖耀湘提供了錯誤的信息,導致廖耀湘脫離主力部隊單獨行動,最後被俘。


蕭武


歷史上死的最憋屈的名將要數哥舒翰了,他完全是被豬隊友給坑死的。本來按照哥舒翰的戰略構想,可能用不了兩年就能鎮壓安史之亂,奈何朝中有楊國忠這樣的豬隊友瞎指揮,硬生生坑死了哥舒翰,還把安祿山叛軍給引入了關中,導致了長安陷落,唐玄宗西逃。

在唐玄宗時期,哥舒翰和安祿山齊名,他們分別掌握著當時唐王朝的東西兩大軍團,幫唐朝守衛邊境。後來安祿山造反,唐玄宗就把哥舒翰給召回去,希望他能幫著鎮壓安祿山。


哥舒翰在河西當節度使的時候,屢次大敗吐蕃,號稱是“大唐第一戰神”,軍事能力沒話說,是當之無愧的名將。安祿山造反以後,他的活動範圍就在華北平原一帶,根本沒有天險可以守。

按照哥舒翰的戰略構想,他打算自己守住潼關,然後讓郭子儀守住山西,這樣就相當於把安祿山控在了華北平原上,等安祿山叛軍的銳氣消失殆盡,再慢慢蠶食他,這樣用不了兩年就能消滅叛軍。


可惜的是,無敵的名將哥舒翰碰到了歷史上最大的豬隊友楊國忠,他看哥舒翰守在潼關不出戰,以為是哥舒翰怯戰,不敢出去,就不斷下令讓哥舒翰出兵潼關,去華北平原剿滅安祿山。


為了逼哥舒翰出戰,楊國忠還不斷在唐玄宗面前造謠,說哥舒翰可能也要造反,要和安祿山聯合起來推翻陛下。唐玄宗聽信了讒言,不斷逼迫哥舒翰出戰,哥舒翰沒辦法,歷史記載,哥舒翰是一邊哭著一邊出了潼關,然後在靈寶中了叛軍的埋伏,哥舒翰兵敗被俘,後來被安慶緒殺掉。


沒有了哥舒翰的潼關也輕易被叛軍攻取,沒有了潼關的庇護,長安就是一座不設防的城市,面對叛軍,唐玄宗只能帶著楊貴妃倉皇西逃。


看完這個事,只能說唐玄宗時期的第一戰神“死的憋屈”


西山講歷史


黃百韜應該算是國軍將領中難得的名將了,可惜進入1948年,身邊一直有豬隊友添堵,終於給他搞死了。

黃百韜從解放戰爭爆發開始,幾乎打滿華東戰場全場,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雜牌軍25軍,愣是打造成了和74軍、18軍比肩的王牌軍。這樣的功績,國軍將領中幾乎沒有第二個。

黃百韜是1944年開始擔任25軍軍長的,25軍中,既有東北軍、川軍也有中央軍,算是一個典型的雜牌軍。更讓人鬱悶的是,黃百韜是廣東客家人。這事真不好辦!這兵真不好帶。黃百韜到任後,大力整治貪腐,關注基層官兵生活,加強軍事訓練,25軍戰鬥力大大提高。

25軍改編為整編25師時,黃百韜就參加了蘇中戰役。這一場李默庵和粟裕的巔峰對決中,粟裕以3萬兵力對抗12萬人,居然殲敵5.3萬,號稱七戰七捷。事實上,第三次海安戰鬥和第五次邵伯戰鬥解放軍消耗很大,很難稱為勝仗。邵伯戰鬥,國軍這邊就是黃百韜。

25師不是主力,只能跟著74師打順風仗,1946年後半年,蘇中蘇北根據地基本都被國軍佔領,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合二為一了。接下來的孟良崮戰役,黃百韜救援張靈甫最積極,卻無力迴天。

孟良崮之後,華野開始驕傲,居然分兵出擊。南麻臨朐兩場消耗戰下來,解放軍損失數萬人,元氣大傷。此時的黃百韜25師和64師等齊頭並進,重創了膠東解放軍。黃百韜在膠東搞三光政策,實在是太恐怖。

膠東問題沒解決,黃百韜就被帶到中原戰場了,這一次黃百韜成了兵團司令,除了25師還有快速縱隊。粟裕在打下開封后,圍殲區壽年兵團,打援黃百韜和邱清泉。打完區壽年,又來圍殲黃百韜,結果黃百韜親自開著坦克衝鋒,一舉擊潰華野1縱,4縱和6縱三個主力縱隊。華野這次真的被打垮了。

豫東戰役第三階段的帝丘店戰役,是黃百韜軍事生涯的巔峰,他不僅得到了夢寐以求的青天白日勳章,還成了真正的兵團司令。黃百韜的第七兵團,除了有25軍還有粵軍63軍和64軍,只可惜,在膠東和黃百韜關係很好的64軍軍長黃國樑辭職,64軍軍長成了傲慢的劉鎮湘。

巔峰過後,就是隕落,黃百韜在淮海戰役中,是如何被坑死的?聽我一個一個給你說。

1,豬隊友1號——國防部

黃百韜在淮海戰役一開始,就彙報要求撤入徐州抱團取暖,避免被圍殲。國防部拖拖拉拉,終於同意。這拖拖拉拉的2天時間,讓華野完成了圍殲黃百韜的軍事部署。當時國防部是顧祝同掌握,黃百韜曾做過他的參謀長。要不是顧祝同,黃百韜撤退的機會都沒有!

2,豬隊友2號——劉峙。

劉峙是徐州剿總司令,黃百韜頂頭上司。黃百韜收到國防部命令迅速向東撤離時,劉峙卻命令黃百韜要保護駐防海州的44軍和第九綏靖區機關。黃百韜就這樣眼巴巴在運河邊等了44軍2天時間,也是這兩天華野三路南下挺進,追上了黃百韜兵團。

黃百韜一咬牙一跺腳,不等了,走!第 一○○軍、第 二十五軍 、第六十四軍等3個軍由第六十三軍新安鎮掩 護,開拔西撤。

就在這時,華野已經發動了攻擊。負責殿後的63軍全軍覆沒。

黃百韜後悔啊!等待的兩天時間,為什麼不讓工兵多搭建幾座浮橋呢?

賈汪起義的主要負責人是何基灃、張克俠,此二人是我黨的地下工作者,自然不算是黃百韜的隊友,這裡不再多說。

3,豬隊友3號——李彌。

令人無法理解的是,負責在運河西面大許家接應黃百韜兵團的李彌兵團,忽然退入徐州。黃百韜低三下四求李彌“兄弟,看在黨國面子上拉兄弟一把!就兩天,我馬上就完成渡河了!”李彌的回答讓黃百韜絕望了“劉老總今天來三次電話相催了。 老兄,你多保重,我實在沒有辦法,我不能不執行上峰命令啊! ”

4,豬隊友4號——劉鎮湘。

劉鎮湘是剛上來的64軍軍長,當初黃百韜25師和黃國樑64師攜手在膠東大掃蕩時,他才是一個整編旅旅長,如今也當上軍長了。軍事會議上,是撤到大許家是留下打一仗?黃百韜徵求各軍長意見,劉鎮湘跳起來說,就地死守!黃百韜本來猶豫,聽了這句話決定打一下再走。

劉鎮湘不走的理由有兩條,一條是想為63軍報仇,第二條就比較搞笑。劉鎮湘聽說黃百韜給自己在大許家給自己安排的陣地是一座土山,是當年關羽投降曹操的地方,因此劉鎮湘堅決不去大許家。

劉鎮湘把黃百韜兵團十幾萬人留在了碾莊,華野第七、十、 十三縱隊滾滾南 下,與 隴 海 線南面的第十一縱 隊、江淮獨立旅南北對進。黃百韜和徐州中間的大許家曹八集,成了解放軍的陣地。自此,黃百韜被合圍。

5,豬隊友5號——邱清泉。

當初劉鎮湘覺得不吉利的大許家,如今成了華野的指揮所,華野代司令兼代政委粟裕就在那裡指揮對黃百韜的圍殲。

杜聿明來了,老蔣認為,只有他才能指揮黃埔的驕兵悍將。杜聿明命令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不惜一切代價,拿下大許家,解救黃百韜。三四天時間,國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只向前推進了幾公里,距離碾莊的黃百韜,只有30多公里。

杜聿明繞過劉峙,直接命令邱清泉”即以 有 力之 一 部, 不顧 一 切 犧 牲, 鑽 隙 迂 回,向 大 許 家 突 進 ,限在一日之內確實佔領大 許 家, 以 解 黃 百韜 之 圍, 違則軍法從事。“

邱清泉怎會出死力救黃百韜?他還害怕被華野圍殲呢!邱清泉派邱維達的74軍到潘塘奇襲,結果解放軍正好收縮陣地,造成了被擊潰的假象。邱清泉趕緊彙報”徐東大捷!"劉峙、顧祝同都嗨起來了。何應欽興奮地對老蔣說“應該派飛機給黃百韜送勳章”。

大量《中央日報》 《掃 蕩 報》空投到了碾莊,報紙上整版都是黃百韜的半身像和蔣介石的嘉獎令。黃百韜看到這些新聞報道,頭上有一萬隻草泥馬飛過,他終於意識到,援軍是盼不到了。

正因為邱清泉浮誇的演技,黃百韜都斷絕了衝出重圍的念想。當25軍長陳士章問“我們突圍吧?”黃百韜回應“突圍圖什麼?就為了讓邱清泉看這副狼狽相嗎?我們戰死沙場,讓黃埔的這些人看看,誰才是是真正的黨國精英!”

黃百韜戰鬥到最後,只剩下了他和楊廷宴兩個人。黃百韜用配槍自盡,楊廷宴假裝成火夫,給他草草掩埋後離開。


歷史知事


要說中國歷史上被豬隊友坑死的名將,就不得不提南唐名將林仁肇了。

南唐皇帝李煜作為五代十國末期的帝王。他很早就向宋朝稱臣納貢,但宋朝步步緊逼,一直就想滅掉南唐,統一全國。

當宋朝繞過南唐攻打南漢時,水軍大將林仁肇敏感地意識到,這是個“鹹魚翻身”的好時機。於是,他興沖沖地跑到李煜面前說:“宋朝消滅了南漢,肯定會順道消滅南唐。現在,趁他們兵馬疲憊,咱們可以打他個措手不及。”

李煜猶豫不決,不知道到底要不要冒這個險。林仁肇見狀,激動地叫:“陛下,當我起兵時,你就對外宣稱我叛變了。如果此事失敗,你就殺我全族向宋朝交代;如果成功了,陛下從此就不必再被宋朝牽制了。無論成功與否,您都不冒一點風險啊!”如此為皇帝著想,林仁肇的忠心可見一斑。

可是,李煜思來想去,就是不肯點頭。倒是聽到消息的趙匡胤坐不住了,認為不除掉林仁肇終究是個禍害。於是,趙匡胤又準備請敵人幫自己一個忙。當李煜的弟弟李從善代表哥哥到宋朝進貢時,趙匡胤熱情地帶著他到皇宮裡到處參觀。在一個偏殿裡,趙匡胤指著一幅畫像問他:“你認識此人嗎?”李從善很驚訝,因為畫像上的人居然是林仁肇!當他遲遲疑疑地說出來時,趙匡胤笑道:“正是林將軍。他已歸降,先寄了一張畫像做信物。”說著,又指了指一旁的空宅子說:“這就是我賜給林將軍的新家。”李從善趕緊將這一重大信息彙報給了哥哥李煜。

結果好脾氣的李煜暴跳如雷,立馬殺掉了林仁肇。不多久,宋朝就開始攻打南唐,並迅速佔領金陵,走投無路的李煜只能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