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是無私,關愛是自律!那些自律孩子背後,都站著最狠心的父母


溺愛是無私,關愛是自律!那些自律孩子背後,都站著最狠心的父母


相信很多孩子都有過制定了計劃卻又中斷、拖延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孩子的自制力和自律能力不夠,良好的執行習慣沒有養成。

溺愛是無私,關愛是自律!那些自律孩子背後,都站著最狠心的父母


我們作為孩子的父母,與其指責他、批評他,不如試著理解他、幫助他、伸出手拉孩子一把。


孩子愛拖延、不自律的背後,一定有個需要被看到的原因,你看到了,問題就解決了。


1


孩子討厭被粗暴的委派任務

產生牴觸情緒


央視主持人董卿給人的印象一直都是沉穩大氣,理論上她應該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但是她也曾經相當的“不自律”過。


她說父親是個非常嚴厲的人,在她小的時候,無論冬夏,都是天還沒亮,就讓她去家附近的中學跑1000米。


董卿則覺得自己一個人在跑道上跑步顯得特別傻,所以就經常會耍小聰明,下樓以後找個門洞躲著,估摸著時間差不多了,再裝作氣喘吁吁地跑回家,矇騙父親說:“累死我了,可算跑完了!”


溺愛是無私,關愛是自律!那些自律孩子背後,都站著最狠心的父母


很多時候我們給孩子們制定計劃、委派任務,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


但是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威脅、被強迫、被控制著做這些事情的,孩子們很可能就會用“非暴力不合作”的矇混戰術,來進行他們自己的消極抵抗。


溺愛是無私,關愛是自律!那些自律孩子背後,都站著最狠心的父母


2


孩子對成功的信心不足

害怕失敗,有畏難情緒


這一點相對來說有點複雜,有些情況是因為目標定得太寬泛,比如學好英語,好好聽課這些,孩子不知道怎麼去執行。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不願意脫離自己內心的舒適區,懼怕新環境和改變。


顧城有一首詩叫做《避免》,很好的詮釋了這個邏輯:

“你說 你不愛種花

因為害怕看見花一片片的凋落

所以 為了避免一切的結束

你拒絕了所有的開始”


孩子會擔心自己做了也做不好,為了避免最後的失敗,所以孩子們選擇逃避。這樣即使真的失敗了,還有一個心理安慰是:


“我挺聰明的,就是沒好好做,我要是好好做了,一定能……”


溺愛是無私,關愛是自律!那些自律孩子背後,都站著最狠心的父母


3


孩子注意力被分散掉

沒有一個適合堅持的環境


自律的要素之一就是專注力,一個孩子如果做事情經常被打斷,他就很容易被各種事情所吸引,到最後該做的事情,都沒有做好。


我就見過一個孩子,原本在好好的寫作業,但孩子奶奶在一旁看著也許是心疼,一會兒幫孩子扇扇風,一會給孩子遞上盤水果,一會又糾正孩子的坐姿和握筆姿勢……


奶奶的做法,實際上就是在不斷的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同理的,如果學習環境過於嘈雜、書桌書房擺放物品過於花哨、一次性給孩子的任務過多,經常被各種事情打斷,都可能造成孩子專注力的降低,自律也就更無從談起了。


溺愛是無私,關愛是自律!那些自律孩子背後,都站著最狠心的父母


4


孩子害怕成功之後

有更多的要求和麻煩


有個孩子曾經偷偷跟我說,自己其實是故意磨蹭的。


我問他為什麼,他回答:


“如果我這個做完了,我媽又要安排讓我幹別的。還不如就這樣呢。大不了被她嘮叨幾句唄。”


是的,有時候當孩子做完數學,我們會希望他讀會兒英語,當孩子讀完英語,我們又盼著他能練會書法;當孩子考了第十,我們會希望他考前五,考了前五,我們可能又希望他進前三……


這也是一種不小的壓力,孩子覺得自己達不到一直的要求時,也會自制力變差,開始應付了事。


溺愛是無私,關愛是自律!那些自律孩子背後,都站著最狠心的父母

溺愛是無私,關愛是自律!那些自律孩子背後,都站著最狠心的父母


另外父母還可以通過一些獎懲模式,幫助孩子在自律之外,有一個輔助的”他律“。


類似於孩子寫日記、背詩詞很用心,那麼父母可以很認真的表揚他,也可以找一些有趣獎勵送給他。讓孩子嚐到自律的甜頭。


而當孩子寫日記、背詩詞都應付了事的時候,父母跟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懲戒規則。類似於取消看動畫片的時間、不能去公園玩兒等等,強制性的推孩子一把。


喬布斯有句話說:“自由從何而來?從自信來,而自信則是從自律來!先學會剋制自己,用嚴格的日程表控制生活,才能在這種自律中不斷磨練出自信。”


我們希望孩子有自由,就一定要讓孩子有自律。我們希望孩子有自律,就一定要從生活中抓得多一些。


從幫孩子堅持一個計劃,到幫孩子養成一種習慣,都是需要父母日積月累的“狠心”與堅定。


而一旦孩子在父母的培養下,擁有了自律的能力,他就能掌握自己度過每一天、每一年、每一個人生階段的方式,那將會是我們送給孩子的,最為寶貴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