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要積善?

茗香留客飲


行善積德

這個古語有云,也是體現我們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



積善

這是一個人生的修行。

積善

也是指引我們人生的行為準則。

積善

國家的憲法和法律法規等等都是一個規範我們積善的標準。

積善

是一種大愛,是一種大仁,是一種大德,是一種大智,是一種大福。

積善者行善行,所有的行為都是友好,有愛。

不會做危害任何人的事情,還堅持能幫助就一定幫助有需要的人。

所有的人都積善這個社會就會和諧美滿。



如果積善成為我們的價值觀:

三鹿奶粉就不會出現

假疫苗就不會出現

食品安全也會很安全

因為積善的價值觀在某些人的心裡沒有形成,所以才會出現我們心疼的事情。

人為什麼要積善!

因為每個人都希望美好幸福過日子,所以從古至今文明的發展都需要積善。

人人積善社會真善。

行善積德是我們和平和諧美滿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明價值觀。



(凡一子)淺見所語,圖片源自網絡。


凡一子


我本家大爺在04 05年的時候身體狀況很不好,經常在醫院一住就是一個多月,我大娘找縣城裡一個很有名氣的盲人給他算命,那個人說定數在71歲五月份,2009年大爺就是71歲。那時候農村算命不興給錢,我大娘給那個算命的兩斤大米,那個人說啥都不要,擺擺手,讓大娘快走,不要再來了。2007年中秋節我們一個家族的幾個晚輩去看他,他的身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了皮包骨頭,一直躺在床上半年多,只有吃飯的時候可以勉強站起來,他家的院子裡也提前買好了壽材放在那裡。08年冬天他躺在床上聽到院子外邊有幾個小孩在大喊有人掉水裡了,我那可憐的大爺起來連棉襖都沒穿,跑到院子外邊,看到門口的大池塘裡一男一女兩個四五歲的小孩泡在水裡大喊救命,我大爺二話沒說跳進水裡,好不容易拖著兩個小孩的衣服把他們救上了岸,自己卻凍得高燒了一個冬天,現在是2018年,快十年過去了,大爺80歲了,身體雖然還沒怎麼恢復但是比以前好很多了。命運,不管你信不信,但是卻是真實存在的,善惡到頭終有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過去老一輩口口相傳的多做善事多積德,不為自己也為兒孫,這句話是很對的,多做善事可增壽、增福。人活著,多做善事吧!


宇福88693


什麼是積善?

我覺得,積善就是積累善行,做善事,有善心,力所能及地幫助應該幫助的人。。

那麼為什麼要積善呢?

一,積善使鄰里關係更融洽。

‘’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生活在這個世上,絕大多數人都心懷善念,以能幫助別人為快樂。

在農村有句這樣的話:有個好鄰居披紅戴花,處個壞鄰居披鎖帶枷。意思是說,你和鄰居關係相處得好,那麼,日子會越過越紅火,喜事不斷;如果鄰里之間不和睦,就會爭執不斷,說不定有牢獄之災。

那麼,鄰居相處,怎麼才能和諧?我覺得,首先就是積善。

善事不一定必做大事。鄰里相處,看到誰家孩子摔倒了,扶起就是善事;雨來了,鄰居衣服沒收,幫她收就是善事;農忙時節,農村土路車輛多,軋出了深溝,把它填平就是善事;鄰家老人病了,幫助送醫院,就是善事;鄰居有事,孩子在家不會做飯,你把孩子帶過來吃飯就是善事……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如果我們從小小的善事做起,養成做善事的習慣,那麼,鄰居感恩你的善意,也以善意回報,見面樂呵呵的,平時你幫我,我幫你,一團和氣,沒有雞毛蒜皮的爭吵,生活環境舒心,人自然快樂,日子必然會越過越好。

如果鄰里之間你看我不順眼,我看你太反感,你佔了我一寸土,我必用三寸還。大吵小吵不斷,吵得心煩,整日為爭個輸贏而動干戈,你花錢找人幫忙,他花錢找人相助,氣生了,錢沒了,結果,仇怨越結越深,說不定,哪一天沒了理智,就會做出悔恨終身的事。

當然,如果處到不知好歹,你越善他越欺的鄰居,那就莫善了,善良得有底線。


二,積善使社會更和諧。

吃五穀雜糧,過人生百年。這一生,誰能離開社會獨自生存?每個人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難。

為什麼有的人覺得社會溫暖?那是他有困難的時候,曾獲得了別人的幫助;而有的人覺得,社會沒有人情味,人心涼薄,那是在他有困難的時候,別人選擇了冷眼旁觀。

我們渴望著社會的溫暖,期盼著遇到困難時能有人相助,那麼,我們自己首先要做給別人溫暖的人。

在網絡報刊上,我們看到,當一個地方遭受天災人禍時,許多志願者停下手中的工作,紛紛趕往災區。

例如,汶川地震。我們在電視中看到,成車成車的救援物資不斷運向災區,這車,這物資,有單位的,有私人的;志願者不顧餘震危險,從四面八方趕往災區;拾荒老人為災區捐款,小學生用積攢的零用錢捐款,無數的人把自己的儲蓄投進捐款箱……網上,無數的人祈禱著災區人民平安。

一幕幕感人的場景另人難忘,一個個真誠善良的人讓人落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誰能說這不是善?誰能說這不感人?

人離開了社會,離開了群居,離開了別人的幫助,會生活得很難。幫助別人也是幫助了我們自己。愛是相互的,善也如此。

人與人之間相互積善,我們的社會最終會越來越和諧。

三,積善福報多。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上小學時,放學路上我總看到一個女人撒潑大罵婆婆,不給飯吃,虐待老人。現在,這個女人已七十多,但兒媳比起她當年更潑,罵得她大氣不敢出。農忙時節,她讓兩個兒子幫她拉莊稼,兩個兒媳不讓,兒子也裝沒聽到。七十多了,老兩口只好用架子車慢慢拉。

這能怪誰呢?

有戶人家,老公公人品不行,村裡人給他起了個‘’壞貨‘’的外號。兒媳婦也是個不明事理的人。他家天天爭吵不斷,兒媳天天罵他們老兩口。有時候坐在樓上,端杯茶能罵幾天。後來,大孫子得了一種罕見的病,不會走路,整天呆在家裡。小孫子生下來病不斷,花了不少錢,最終沒留住,兒子兒媳也離婚了。一個家就這樣散了。

積善之家大都關係融洽,一家人尊老愛幼,其樂融融,這樣的家庭怎能不興旺?

人要積善積德,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害人之心不可有。為人處事,善惡一念間。 與人為善,等於給自己修路。積善,相似於把錢存進了銀行。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讓我們時刻與善同行,善行不求回報。(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聯繫必刪。)


曾是傻姑娘


———人為什麼要積善?因為積善而後有德,厚德方能載物,載物者君子也、而君子者、體恭敬而心忠信,術禮義而情愛人,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貴.

行善是積德 積德需行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積善便是積德!何謂德?德是福報、是品行、是修養、是自我約束。

而善是德的核心。

何謂善?人性惡乎?人性善乎?人性本私!

善是人性中的天良、憐憫、愛、救贖與自我救贖、是慈悲、是人文主義。

善是人脫離獸性,走向人性的原始動力,善是人性驅離陰暗的光輝。善是冰冷社會中的那一絲絲連綿千年的暖。

這就是善,這就是積善的原因。



蕼清淺


人為什麼要積善?人能長期獨處?人無法長期生活在真空裡,人生在社會,需要群居,需要互相幫忙,不積善積德,怎麼立世做人?凡事有因果,積兇積惡,遲早有報應。古語不是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嗎?還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人生和諧社會,就需積善積德,去惡去劣。否則,社會皆兇,人人皆惡,人還能好好生活?社會需要積善揚善,為人更需要去惡揚善行善積善。

善惡相對,有惡自會有善,善而有惡照而更顯其善,惡而有善比而更顯其惡。善惡總是相對的,從不同角度去看,善惡也有不同。善惡也是相互的會轉化的,在一定時間內,一定環境下,善惡也有標準。社會有社會的標準,集團有集團標準,個人有個人標準。人對善惡的評判也是不同,不同思想,不同立場心態,對善惡的看法和評斷是不同的,這邊認為是善,那邊認為是惡,人說善有善報,惡有惡應,但有人質疑:為何有善不善報,惡無惡應,就有善惡看法不一在起作用。我的看法是:善惡各有看法與標準,公道自在天意及人心,各依心而行由天評判吧。

和善做人,樂觀心態,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害人之心不可有,積善積德之心常懷就可以了。行善積善是需要智慧技巧的,不然,愚善是會被人利用,有可能變成助惡積兇的。這一點,很有些人不察不覺不悟而做錯。





樹德漢碩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所以要積善。

善,包括善心善念,善行,善言。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所以善不能膚淺的認為做善事,做好人,幫助別人,善是無時無刻不顯現你是真善還是偽善。

有人認為,平常多關心關係別人,來表示我是善良的。可是孔子他老人家說了,不能做老好人,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那這又怎麼平衡呢?

善,是你需要時,我剛好有,剛好出現,剛好又能給予你。

所以善不是閒著沒事去找善事,是在需要時恰當的給予。

也不是嘴裡說著虛偽的好聽話,心裡再琢磨不為人知的陰險和利用。

所以,我們要有能分辨真善和偽善的智慧!


茶入真知


人為什麼積善?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佛家講因果輪迴,種下什麼因就會有什麼果。我國有句古話叫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要是未報,時候未到。

”積德行善就是我們種下的因,也許短時間內見不到收成,甚至一輩子也感覺不到,但種下的因卻無聲無息地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都體現著,比如:鄰里和睦相處,言行無愧於心。積德行善更重要的是為了子孫改變家運,家族興旺發達,你留財富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守得住;你留書本給子孫,子孫未必能讀; 最好的是積德,積功累德,你的後代一定有好的果報。一個人去行善積德時,他身上自然充滿正能量。

行善積德就是通過各種方法將內心的汙染消除,使自己內在美好品德得以顯現,內在的清淨功業得以開發。

每一個人都想得福報,希望兒女前途光明,父母健康長壽,渴望家庭平平安安,害怕凶事橫禍降臨自己的身上和家中。一個人要想得到福報,無災無難,就得做行善積德之事,不做損人利己的壞事。

行善積德是一種智慧,是一種修行。

當然生活中,在這個複雜的世界上,善良的人越來越少了,原因就是,善良的人總會被人欺負。我們願意做一個善良之人,可是我們卻沒有沒有得到我們想要的世界。

人們常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身為一個善良的人,從來不祈求這個社會,能夠給予自己任何回報,但是身邊卻總有一些小人,作惡多端,利用自己的善良欺負自己。

但是,無論到什麼時候,請不要讓自己的善良之心,抹上一層灰塵。人善被人欺,固然是現實,可是抬頭三尺有神明,上天不會欺負你。選擇善良,上天必定對你寬容以對,或許你今天被他人欺負,但你要相信,上天從來不會辜負你,不然欺負你。

未來可期,我們的人生還有那麼長的路要走,不要因為如今的灰暗就哭天喊地。如今你或許被人欺負,但上天永遠不會欺負你,只要你願意一直保持善良的心,上天總會給你想要的。

佛家講究因果輪,如果一個人做了善事,那麼他在今後必定會積累福報,如果一個人做盡壞事,那麼他的一生,也將有自己的惡報。一個人選擇善良,其實是最正確的行為,他的善良終將會拯救自己。

要相信因果輪迴,做一個好人,不管你的人生路上發生了什麼,未來一定是光明的。善良的人行走在世間,總會遇到如他一般善良之人,他的人生將會更加絢爛。而惡人,終將遇到比他更邪惡之人,他的一生必將灰暗。

所以說,人在做,天在看。人善,被人欺,但人善,天不欺。


野沙棘


惑大仁其心 智小不大明 勇者無希失 弱剛必持骨 先大不方聞 德以世息關 不撩色花奇 善然做成志 烈火恐身焚熊熊水花天地 即在休得只一心失復來

惑大以仁行心 智小隻耍小聰明 勇而見無少失需 弱者剛強應厲而小智大骨氣 先其者大不方聞名德以世態才能息自閉的一面 不要惹美麗的女人自知奇 必避禍亂 也為自己打開變化的心靈 這時善的自然做得成得志得 顯現的烈火智心以被包裹想恐焚身自己低下姿態水與花自得天地 也在少得甚至不得只 一心的知識想法以超越失去以前復來新的自己


鏡花水月128063329


在我們這個世道,不管什麼年代,只要是誰家有加官進爵,喜添人丁的時候,誰都會為人家發出祝福,並由衷地說這是人家積德行善的結果,這是給自己結了善緣上輩子的行善,這輩子的福報。


如果說是誰家,厄運連連,總是不斷地遭遇著各種困難和打擊,有的人就會說,這家人上輩子一定是做了什麼壞事和虧心的事,這事的因果報應是必然的。

這就是人們對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最直接的看法,所以說在我們傳統人的觀念裡,邢善永遠是為自己積德積福報的一種行為,因此說行善也成為有些人想讓自己的命運更好,想讓自己的子孫後代更健康更有幸福。所以才會做一些幫助別人樂善好施的好事,令人稱頌給自己積德。



每年臘八節的時候,總是有一些樂善好施的人在寺廟裡無償的給信徒們發放臘八粥。在有的賓館很有人性的,老闆在賓館的門口放置了許多雨傘。無償地供那些來往的客人在雨天裡使用,這都是一種積德行善的小事,但是卻是人們思想道德的一大步一進步。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個人都有側隱之心,走,有慈悲為懷的心態。誰生來也不是為非作歹無惡不作的人,所以說在我們這個溫馨和諧的社會氛圍中大,愛往往佔據了社會的正能量,這才是積德行善的一種氛圍,才是讓人們朝著更幸福更善良的社會當中權力的邁進。


伊春美食美客


讓我想到的了之前讀過的一本明代袁了凡的《了凡四訓》這本書。袁了凡,其先為明嘉善人,後遷居吳江,家常淵深,通儒易醫理;了凡生遇異人,算定一生命運,後謁雲谷禪師,授以“立命之學”,遂躬行實踐,命運自此一變,福祿壽算皆有增長。一生頗有功業,亦多著述,賅涉儒釋道三家,尤以訓子書《了凡四訓》流佈最廣。

《了凡四訓》中最著名的警句大概就是: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說來容易,做來難。書中說“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不要後悔,不要再去想它。想一遍則又造一次新業,阿賴耶識裡又落印象。要緊的是改正現在的,修正未來的。”姑且相信吧,什麼事情都經不住來來回回琢磨,反反覆覆分析,當真是阿鼻地獄,無盡輪迴,到最後終於明白什麼叫我心即地獄,不肯放過你的其實是你自己。

我不喜歡書中關於因果報應的舉例,很膚淺,像廟裡民間自行印刷的勸世故事:誰誰建議減刑,所以生了三個兒子;誰誰捐衣修廟,子孫做了高官。功過格其實就是一筆道德賬,每天做了哪些好事壞事都一筆一筆折算成功德與過失記在帳本上。曾國藩他們真的每天都堅持記賬?世界上其實沒有絕對的道德。道德都是相對的,即使是普世準則,那也需要在一定層面上達到共同默契。

不過像《少年時代》裡說的,沒有人能真正完全不理會別人的看法做他自己。人是社會動物。書中說挽救一隻有力報答人類的畜生的性命(救一有力報人之畜命),如牛、馬等,記十功;挽救一隻無力報答人類的畜生的性命(救一無力報人之畜命),如不能耕田犁地的老牛老馬,記五功。這還是站在人類立場上進行判斷的。廖一梅說:“人沒有善,只有偽善,沒有愛,只有需要。我懷疑人類的善的源泉。所有對人類有利的便被認知為善。同樣的蟲子,吃菜葉便被定義為害蟲,不吃菜葉的便是益蟲。人類的善是利益,人類的愛也是利益。

每個人都在談論愛,但其實說的都是需要。需要滿足,需要安全,需要自我肯定,需要與眾不同。”不殺生是功德之一。蘇軾曾做詩句:“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我沒有被感動,我只覺得他太作了,並且不相信他後半輩子都沒有點過燈。坦白地說,我現在看到蟑螂、蚊子之類的東西,還是會拍死。書中提到要愛惜生靈,不光是畜禽,“還須想到,凡是有血有氣之類,都具有靈性知覺。既然是有靈性知覺,那麼都與我們人類沒有兩樣。”那麼植物呢?沒有血氣和靈性,未必就沒有知覺,就算沒有知覺,它也有生命啊。植物的生命應不應當珍惜呢?這些模糊的善惡觀,以及把長壽、多子多孫作為絕對的利好,都值得商榷。還有一個悖論, 雖然通篇說的是積德、行善、立功,但最終講的還是回報。“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書中說“對他人有益而無害的,就是善;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像是善事,但實際上卻只是對自己有益的,那便是惡。”為什麼利己的就一定是惡呢?在不妨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利己是沒有道理被認定為惡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善修身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自己和子孫後代的福報,那麼前面所說的利人不利己就顯得很虛偽了。書中解釋什麼叫立命?“貧者安於貧,富者安於富,貴者安於貴,賤者安於賤,各得其所,這叫立命。”一個各安天命的社會當然就是和諧社會了。可我怎麼都覺得這是既得利益者催眠大眾的說法。如果命運能解釋一切,那麼所有過失和醜行都應該被原諒;如果悲劇是必然的絕對的,那麼所有反思和內省都是多餘。

雖然道德規勸沒有完全說服我,但作為古代典籍之一,讀讀還是有益的:1)活了這麼多年,第一次知道陰德的確切含義:凡是行善而讓別人知道,就是陽善;行善而不為他人獲知,就是陰德。古云“善忌陽,惡忌陰。善欲人知,不是真善。”陰德之果報豐厚。陽善因已享受讚歎,後福所剩無幾。2)古人認為命運是前定的,但也是可以改變的(對於命運是否可以改變,以及改變的方法我還是心存疑惑)。3)孔老夫子說:“仁者無敵。”敵指的是敵對。這世間還有跟我對立的,那就不是仁愛了(我原以為無敵指的是所向披靡,天下第一。凡人的胸懷和境界與聖人沒法比啊)。4)修行,修什麼?就是改過。如果我們能更進一步,不但改過自新,又能發阿彌陀佛之願,即是改造命運最殊勝的方法。5)三淨肉:見殺不食,聞殺不食,為己殺不食。前賢提出“四種肉不應該吃”(不知道為什麼從三變成了四)。“聽到動物被殺時的痛苦哀號聲,就不可以吃牠的肉;見到動物正被殺害的悲慘情狀,也不可以吃牠的肉;自己所養的動物,相處久了會有感情,不應該狠心吃牠的肉;為了招待或滋補我而殺的,更是不可以去吃。”(坦白地說我現在心裡還有一個非常恐怖的記憶,08年去瀘沽湖的時候同行小夥伴堅持要吃烤乳豬,旅店老闆從圈裡拎著兩隻後腿把小豬拖出來的時候,那驚恐的叫聲嚇壞了所有旅行團成員,不過我們後來還是吃了它。罪孽。還有一次去壩上,吃烤全羊。羊很安靜,眼神很無辜,脖子上套著一根繩系在電線杆子上,當時我知道晚上回來後我會看到它被剝了皮的屍體,並且吃掉它,心裡有點不舒服。關於殺生的話題,我還是時有困惑。)6)佛家講的六度指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佈施又分為財佈施、法佈施和無畏佈施。財佈施最好理解。法佈施指我們以智慧、技術去幫助別人,或者教導別人,啟發他的智慧。無畏佈施指幫助別人身心安穩。譬如有人害怕走夜路、怕鬼,我們有時間就送他回家,跟他做伴,他就不怕了,這也屬於無畏佈施。7)不可食肉五辛誦經登三寶地。五辛指韭菜、小蔥、洋蔥、藠頭、蒜。8)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可見修心最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