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客戶覺得“餓”?這是一門技術活

近年來,飢餓營銷已成為耳熟能詳的一個營銷詞彙,不少品牌精於此營銷套路。

想要客戶覺得“餓”?這是一門技術活

關於“飢餓營銷”的名詞解釋是這樣的:一般被應用於商品或服務的商業推廣,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調低產量,以期達到調控供求關係、製造供不應求“假象”、以維護產品形象並維持商品較高售價和利潤率的營銷策略。

想要客戶覺得“餓”?這是一門技術活

簡單來說就是商家吸引消費者、吊著消費者一種手段,消費者反過來還會說這個營銷方式好。

通過定量來營造商品稀缺的感覺,以達到熱銷甚至加價的意圖。

飢餓營銷是一種強勢營銷,只有一家有這個產品,所以消費者必須等,在這個等待的過程中,消費者又會自動地去美化這個產品。就像等待快遞包裹的日子總是很幸福,拆快遞包裹的那個時刻更是被不少人譽為最開心的時刻。

想要客戶覺得“餓”?這是一門技術活

它可以強化消費者的購買慾望、實現爆款的收益最大化、擴大產品品牌號召力、有利於企業收益穩定。


想要客戶覺得“餓”?這是一門技術活

但是,飢餓營銷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失敗案例並不少見,譬如凡客誠品,譬如《大魚海棠》。

那如何玩轉“飢餓營銷”呢?你要做到這四點:

1、製造商品的唯一性,創造缺口,讓消費者感覺到“餓”

所謂飢餓營銷,其實就是通過定量來營造商品稀缺的感覺,以達到熱銷甚至加價的意圖。

想要客戶覺得“餓”?這是一門技術活

就像小米總監王騰所說:“小米的需求是第一波熱度很高,所以會產生溢價,黃牛就會因為利益驅動進來搶貨,導致更加供不應求。但如果小米真的準備海量貨,線下的溢價就會不存在,線下就不願意賣小米,只靠線上賣的量跟剛才說的做的海量的貨就會產生巨大的庫存,可能會導致巨大虧損。”

想要客戶覺得“餓”?這是一門技術活

2、“傍大款”、蹭IP

聯名營銷+飢餓營銷+跨界營銷是新消費時代中常見的營銷組合方式,從德芙巧克力出眼影盤、衛龍出指甲油,到大白兔奶糖沐浴露。各種“傍大款”、蹭IP的營銷方式見怪不怪。

想要客戶覺得“餓”?這是一門技術活

比如世界級IP電視劇《權利的遊戲》,在第八季放映中途遭遇了星巴克的“烏龍”事件。儘管這是一次烏龍事件,但是權遊的營銷套路貌似比廣告植入更加高級,權利的遊戲這部史詩級的IP劇加上全球連鎖咖啡“巨頭”星巴克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想要客戶覺得“餓”?這是一門技術活

3、找到痛點,定向投餵,切中消費者需求

飢餓營銷的作用要跟消費者的關注度成正比,想要成功施行飢餓營銷,就必須要先引起消費者的關注度

想要客戶覺得“餓”?這是一門技術活

在新產品推出之前,企業就應該利用各種媒體渠道擴展傳播聲量,吊足消費者的胃口。光製造產品關注度還是不夠,還要做好用戶分析,只有找到用戶的痛點,做到定向投餵,飢餓營銷才能做得好。

想要客戶覺得“餓”?這是一門技術活

人作為社交體系中的主體,似乎有個共性就是趨之若鶩,即從眾心理。人作為個體而言,也有一個毛病,那就天生的改不掉的好奇與嫉妒。

抓住人性的弱點,才能更好地做好飢餓營銷。每一種營銷方式必有其對應的特定消費人群,也必有其對應的消費者的人性特點。

4、營造求過於供的感覺,最大程度地影響用戶的佔有慾

消費者已經主導當今時代的消費傳播權,消費者自發擴散的衝擊波,大大提升了品牌的曝光量和投資回報率。

想要客戶覺得“餓”?這是一門技術活

星巴克通過操作貓爪杯求過於供的感覺,使貓爪杯狠狠地火了一把。只能接受預定、且每天限量1000——3000個,這聽起來熟悉的操作把一個普普通通的杯子從原價199元炒到了600多元。

想要客戶覺得“餓”?這是一門技術活

企業可以通過操作宣傳產品是限量款,設置眾多門檻才可以購買到產品,來營造求過於供的感覺,最大程度地影響用戶的心智,從而賺得盆滿缽滿。

作為互聯網思維的一種表現,飢餓營銷的確有著成本低迴報高的特點,但是風險也很高。做好前期鋪墊,把握好飢餓的“度”:過多則產品無秘密可言,多少則激不起消費者興奮感。

畢竟,任何一個企業,都是在不斷認識自我、改善自我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無論是哪種網絡營銷方式,企業都應該將他用到恰到好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