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向幸福出發》宣傳正能量,也不要殘障人士和高危病患扎堆吧

央視《向幸福出發》宣傳正能量,也不要殘障人士和高危病患扎堆吧

央視《向幸福出發》宣傳正能量,也不要殘障人士和高危病患扎堆吧

​如果我問你幸福是什麼?可能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有人說被父母寵愛就是幸福,有人說財務自由就是幸福,有人說夫妻恩愛就是幸福,有人說身體健康就是幸福,有人說孩子懂事就是幸福,還有人說住別墅開豪車就是幸福。這都沒有錯,因為幸福是一種體會和心境,每個人有自己的幸福標準。央視綜藝頻道有一檔叫《向幸福出發》的節目,名字就帶著“幸福”兩字,是不是真的能感覺到幸福呢?

央視《向幸福出發》宣傳正能量,也不要殘障人士和高危病患扎堆吧

《向幸福出發》節目的初衷是委託人講述自己不尋常的經歷,用歌聲表達情感,用催人淚下、感人肺腑的故事,讓觀眾的心靈得到觸動和洗禮,彰顯“感動溫暖人生,愛心創造幸福”的主題。委託人以普通老百姓為主,有什麼話不好說,有什麼心情無法表達,可以用歌聲唱出來。偶爾也有明星來助陣,開播10年雖幾經改版,但始終是為老百姓表達感恩的一個舞臺。

央視《向幸福出發》宣傳正能量,也不要殘障人士和高危病患扎堆吧

長期關注《向幸福出發》的觀眾可能已經發現,最近幾年的委託人身份越來越集中,幾乎成了殘障人士和重病症患者的專場,每個人都有一段悲苦無比的人生故事,通常都是委託人在臺上哭著講,臺下的觀眾跟著掉眼淚,坐在電視機前的人也紅了眼眶,委託人唱的歌反而顯得可有有無了。不知道其他人怎麼看?就我個人而言,生活工作本來就累,看電視只想放鬆一下,最好能跟著傻笑的那種。

央視《向幸福出發》宣傳正能量,也不要殘障人士和高危病患扎堆吧

可是,看這些委託人講的故事就會情不自禁地流眼淚,心情特別糾結,想看又怕看,年紀大了非常不喜歡這種狀態,還談什麼幸福?現在《向幸福出發》每期播4組委託人,幾乎每期都有一組以上是殘障人士和重症病患者,有時甚至只有一組委託人是正常的。空口無憑,舉例說明:

央視《向幸福出發》宣傳正能量,也不要殘障人士和高危病患扎堆吧

2月18日那期四組委託人,有三組都是殘障人士和重症病患者。

一對雙目失明靠導盲犬引導生活的夫妻張冉楊康、曾患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小夥子李成陽、9歲患上類風溼癱瘓在床無法下地行走的女孩于思佳和男友曹西傑,只有累計捐贈1000萬元的退伍女空降兵馬旭夫婦是正常人。

央視《向幸福出發》宣傳正能量,也不要殘障人士和高危病患扎堆吧

3月3日那期四組委託人,有三組是殘障人士和重症患者。

2009年初因骨癌經歷四次手術並截肢的武井松、袖珍姑娘李凱莉、11歲的腦癱少年張家瑞,只有退伍女兵彭玉芝是正常的。

央視《向幸福出發》宣傳正能量,也不要殘障人士和高危病患扎堆吧

3月10日那期四組委託人,有三組都是殘障人士和重症患者。

因車禍失去整條左腿的馬拉松愛好者劉峰;3位腿部截過肢的姑娘徐瓊、宋麗傑、董栩希;遭遇過車禍造成頸椎、大腿嚴重創傷的李耀梅,也只有中國鐵路文工團的雜技演員陳建平和蘇慧這組委託人是正常的。

央視《向幸福出發》宣傳正能量,也不要殘障人士和高危病患扎堆吧

3:1這個委託人殘障人士和重症病患者的比例是不是太高了?節目組是不是對幸福的理解有偏差?“病痛中,健康是幸福;寒冷中,溫暖是幸福;傷心時,有一個可靠的讓你流淚的肩膀是幸福;失意時,有一雙緊緊的拉你的手是幸福。”這是節目組宣傳時的文案,努力弘揚的正能量,出發點肯定是好的。央視的節目特別喜歡用“幸福"命名,還有一檔叫《幸福賬單》的,也有同樣的問題。

央視《向幸福出發》宣傳正能量,也不要殘障人士和高危病患扎堆吧

幸福是一個宏大的主題,體現到綜藝節目當中很容易跑題。而且大多數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煩惱,能夠向幸福出發的畢竟是少數,尤其是廣大殘障人士和重症病患者,日常生活都極其艱難,真正感受到幸福的有多少?即使是這些被選中參加節目的委託人,也是經歷過“九九八十一難”,自身的磨難也不會因為這檔節目就減少。

央視《向幸福出發》宣傳正能量,也不要殘障人士和高危病患扎堆吧

節目組重點關注廣大殘障人士和重症病患者群體,選題立意雖大,也有社會價值,但個人經歷對群體的影響微乎其微,如果想讓他們的生活有改變,單靠在節目中講故事顯然是不夠的。其實給予他們最好的幫助是平等與尊重,以平視平等的角度介紹他們,不過分放大他們的悲慘,把他們當正常人對待更有實際意義。

央視《向幸福出發》宣傳正能量,也不要殘障人士和高危病患扎堆吧

所以,建議節目組控制一下殘障人士和重症病患者委託人的數量,2:2或者1:3的比例是比較合理的,這裡的3應該是正常人。只有節目組把他們當正常人用,觀眾才會用積極的心態來看節目,《向幸福出發》的“幸福”才能得到昇華。

央視《向幸福出發》宣傳正能量,也不要殘障人士和高危病患扎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