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還是對存款“下手”了,現在還能“躺著賺錢”嗎?

對於存款,因為一場疫情我們都意識到了嚴重性。然後,央行對存款類的產品動手了。目前我國對金融市場的管理越來越嚴謹,制度也越來越完善了,除了一些新出的理財產品以外。傳統的理財產品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存款就是我們知道的理財產品中最熟知的一種。

前段時間,央行在清理智能存款、結構性存款的一系列差亂現象以後,央行再度要求所有商業銀行對計息類的存款產品進行一個嚴格的把控,靠檔計息的存款可能也會慢慢的退出大眾的視線。

什麼是定期存款靠檔計息?簡單來說,就是比如你存了一個三年期的定期存款,但是你只存了一年就要提前取出,銀行可以按一年定期存款的利率給你結算。當然了,這種操作是為了銀行留住客戶,變相的把利息讓給客戶,但是這個結果就是提高了銀行的負債成本。

央行還是對存款“下手”了,現在還能“躺著賺錢”嗎?

和大額的存單相比,結構性存款的實際利率很高,而且時間靈活。結構性存款因為投資的利益還要受到投資市場的影響,所以要算上投資市場所產生的利息。這樣算你們不是覺得這麼高的收益,導致消費者一般都會選擇結構性的存款。

其實,這樣下去,大家的在銀行存款就變少了。存款變少了會怎麼樣呢?存款變少了,銀行的整體利息就會相對應的升高,錢就會變的貴了,企業的融資也就變的困難了,企業不融資,市場經濟的發展就會停滯不前。現在,中央銀行將結構性存款的保底收益率統統納入了自律管理的範圍。央行發佈的存款新規以後,結構性存款的收益較去年雖然下降了一些,但根據某機構監測的數據來看,目前其最高平均收益還能達到4.78%。

存款和股票、炒黃金比起來確實是一種收益比較慢的理財方式。但是2020年也讓很多人意識到了最穩妥的投資就是把錢放到銀行裡。

央行還是對存款“下手”了,現在還能“躺著賺錢”嗎?

在新規發佈以後,銀行的存款有很多種方式。在疫情封閉中,對於沒有存款的月光族來說,活期存款是必不可少的選擇。雖然他的收益較低,但是可以隨取隨用,流動性比較高。也是存款產品中的基礎。

還有一個就是定期存款,在你有大額存款的基礎上,你可以獲得大額存單的優惠利率,五年期的大額存單利息達到了4%以上。而且沒有什麼限制,隨用隨取。只不過會損失一部分的利息。存期的期間越長,利息就越高,他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能夠絕對的保證你的本金和利息。

央行還是對存款“下手”了,現在還能“躺著賺錢”嗎?

還有就是定活兩便存款,他是介於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之間的存款方式。可以隨時支取。利率也會隨著存期的長短變動而變動的一種存款方式。

現在在全球的經濟影響下,油價下跌,通貨膨脹,會不斷增加銀行的負債成本,而且也大大減少了國家對銀行週期調控的操作空間。

其實,存款是我們的底氣。一場疫情讓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手裡的錢該怎麼分配才是最合理的,當然也改變了很多人的消費觀和理財觀。

央行還是對存款“下手”了,現在還能“躺著賺錢”嗎?

存款新規下來了,並不是意味著存款的利率就會下降,他只不過是在對一部分的存款產品進行了一定的調整。對我們的一般的定期存款並沒有什麼大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