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能夠受到那麼多人推薦,但卻有很多人說文學水平一般,為什麼?

謀子


一部文學著作是否好,不是靠專家評出來的,讀者是否喜歡是一杆秤,路遙的作品是讀者公認的好作品!


用戶7339629146332


也簡單說幾句:

一、情節意淫。

潤葉追求少安,曉霞愛上少平。這樣的故事金庸都不敢編,八個老婆的韋小寶至少追求阿珂吃過苦頭,段譽還單戀王語嫣。在主角光環下,少安少平輕易就得到了富家小姐高幹千金的青睞,讀者,特別是卑微出身的讀者完全可以把自己充分代入,在幻想中滿足自己。這差不多和公車小說同樣誇張。

二、立意庸俗。

路遙想表達的,是奮鬥就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在小說中,少安成為了優秀農民企業家,少平成為了國企領導,這些全是個人拼命奮鬥的結果。但是,事實證明,只憑自己的努力,並不能改變命運。在路遙寫這個小說的差不多的時間,有個說法是懲治官倒,打倒腐敗,可是,路遙並沒有看到這些。

三、缺乏批判。

作為現實主義作品,缺乏對現實的批判,只是一味的謳歌讚美,註定就是金光大道一類的作品。農民連黑麵饃都吃不飽,田福軍家裡隨時可以拿出白麵饃、豬肉燴粉條,在小說中,看不到對這樣現象的深入分析與批判,路遙也從沒有思考過如此巨大差異的原因,卻只有來自主角內心的真正羨慕。田福堂多年不參加勞動,卻家底厚實,錢糧從何而來,根本沒有任何交待。

四、眼光膚淺。

下到生產隊長,上至副總理,看似篇幅龐大,人物眾多,但只是林林總總的把人物和事羅列出來,沒有進一步的挖掘和提煉。雖說路遙還做過一年的革委會副主任,但是對官場的理解,基本上是膚淺的。田福軍這樣的優秀幹部,只有通過喬伯年,才能得到提撥,實現抱負,遇到了苗凱,田福軍再優秀也只是被掛著。然而為什麼會如此?沒有了,根本看不到作者對這樣現象的進一步描寫。再讀讀劉震雲的官場、單位、一地雞毛,就會發現,兩者的認識,根本就不是同一檔次。

五、文筆差勁

路遙的語言是平實的,這是個好事,平實的語言可以獲得更多的受眾。但是平實並不等於是拉雜,而路遙的文字,實在是過於拉雜了。在陝西的作家中,路遙幾乎是文字最差勁的一個。作為宏篇鉅著,至少隨處可以找得到不朽傳世的經典片段,但是在平凡的世界中,沒有。從出版到現在,有沒有被選入教材?同樣沒有。

對於出身底層身份卑微的人來說,都有一個夢想:得到潤葉、曉霞這樣女子的愛情,得到田福軍這樣的權勢人物的支持,從而一步登天,改變自己的命運。平凡的世界的價值,大概也就只有這些:可以滿足許多人的幻想。這,大概也就是為路遙叫好的人的共同心聲吧。


遲鈍老刀


早晨從下午開始,帶你一起讀路遙《平凡的世界》系列問答。

從路遙《平凡的世界》的第一部問世開始,這個爭論到現在都沒有停止過。

除了陝西籍文化界人士給予了這部書極高的評價之外,幾乎所有的專家,學者都對這部書避而不談,敬而遠之。

更有文學史專家在編著文學史時,對於路遙,基本都是之談他的《人生》,而對《平凡的世界》要不只字不提,要不一筆帶過。

這就與這部書在群眾中的影響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而這個文學史上極度尷尬現象的出現,真的是因為我們普通讀者的文化欣賞水平太低了嗎?

有位作家曾經說:就算給我50元看一頁,我也是看不下去的。

當初審核《平凡的世界》的《當代》雜誌社編輯周昌義的那句:還沒來得及感動,都已經讀不下去了,至今還讓我記憶猶新。

後來作家出版社的編輯也退稿了,接著路遙幾乎找遍了所有當時有影響力的雜誌社,無一例外的都放棄了這部書。

就算後來這部書被《花城》雜誌社刊發了,當時雜誌社還信心滿滿的為這部書開了一個“專題研討會”,結果卻大大的潑了路遙一身的冷水。

甚至有專家,讀了這部書,還簡直不敢相信這會是《人生》的作者寫的新書。

所以在大部分的專家學者面前,這部書基本上就是《人生》的延續,甚至還遠遠不如《人生》。

如果不是有葉詠梅的賞識,達成了這部書在中央廣播電臺的“長篇連播”,那麼《平凡的世界》或許早就被淹沒在茫茫的書海之中了。

在那個年代,這樣的宣傳平臺再加上如此接地氣的作品,那完全可以造成“萬人空巷”的效果。

於是從此之後,這部書就徹底的火了。

聽過書的,看過書的,都開始向周圍的朋友親人推薦,由於這部書通俗易懂,所以讀者群也十分的廣泛,基本上只要是識字的人都看得懂。

普通人看書,主要就是看故事情節,誰又會去特別在意這書的文學水平,寫作水平呢?

而專家學者們卻特別注重這個,所以才會有這樣不眠不休的爭論。

當然結果肯定是誰也無法說服誰。

如果站在客觀的角度看,《平凡的世界》確實也有很多的侷限性,比如說:

這部書過於片面的強調了只有讀書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

這部書還一直秉承的“門當戶對”,“男主外女主內”以及“城市和農村不可調和的矛盾”等等……

這樣往深了看,其實也非常容易發現這部書的侷限性還是很明顯的。

但是我們普通讀者又不太在乎這些,大家在乎的只有一條,那就是這部書是否好看。

好看的標準也很簡單,那就是是否容易讀懂,是否有美好的愛情,是否有真實感,是否有跌宕起伏的情節,等等……

而這些《平凡的世界》恰恰都有。

所以,如果還有人問《平凡的世界》的文學水平怎麼樣,我的回答就是:還好,一般。

但是如果有人要問《平凡的世界》好不好看,值不值得推薦,我的回答是:好看,特別好看,值得推薦。

因為這部書的價值其實不在於“文學水平”,而是在於它的“真實感”。


宇哥帶你讀原著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f01ae4020f423b575add19e7b7402434\

九夏濤聲


我二十多年前看《平凡的世界》,第一不平凡上面有縣長之類的大官,當時我連副鎮長都沒見過。第二我沒能看到奮鬥的力量,只看到底層的困苦,命運的無情,看完後對我沒能產生奮鬥的力量。只是感到階層分化、世事無常。


渴望遠方的雲


首先,敢於觸及現實的作家,古往今來不多,就是有些偉大作家,明明寫的現實,由於形格勢禁,也只得遮遮掩掩。

路遙是秉筆直書,而且寫的是平凡的世界,平凡人的世界。

其次,史詩性的作品,古往今來不多,我們可以從《平凡的世界》裡看見形象生動的歷史——很難思考描寫的一段歷史。作品的時間跨度從1975年初到1985年,全景式地反映了這十年間我國城鄉社會生活的巨大歷史性變遷。

其三,長篇較中短篇難寫,要求作者付出更多。為了寫《平凡的世界》,路遙長期在條件艱苦的煤礦沒日沒夜的創作,缺衣少食,他克服了重重困難,付出了生命,查資料查到手指出血,累得吐血,結果連領獎的錢也沒有,以致於戲罵道,“狗日的文學”,這樣的作家,不會淺薄。

我歷來認為,“從來文章血寫成”。

不僅內容會是血,寫作的過程也會是血。

其四,文學價值,時間是最公正的裁判。當許多紅極一時的作品不再被人提起的時候,《平凡的世界》卻並沒有過時,不僅電視劇熱播,在網絡還是一個討論的熱點。

說明路遙志趣,不在一時的熱鬧,是苦心孤詣志在高遠。

其五,一些編輯、專家評價文學,以新奇先鋒為先進,這是一種失誤,現在是後現代,竟然又可以迴歸寫實,所以寫實並不落伍。

其六,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路遙樸實的語言自有其樸實之美與個性。

什麼是文學性?莫衷一是。

我比較贊成文學性即文學作品的審美性這一說法,這裡的審美,包含審醜,審醜也就是襯托美。

那麼,文學水平就是用各種文學體裁創造美的能力吧,無論思辯、批判、讚美,都是在創造美歌頌美,路遙塑造、歌頌了歷史動盪裡的人性之美。



大悔憶智冰


前幾天,在頭條開到這麼個帖子,一個網友在評論另一個網友,說他的詩,寫的什麼亂七八糟的!反正說的聽難聽,但是,下面的網友還一個一個點贊關注評論說好。好的作品不一定符合眾人的口味,就和做菜一樣,有的喜歡鹹的還有喜歡甜的,所以說,不要糾結這些無聊事。

感謝分享!喜歡《平凡的世界》的友友們!給點個贊關注一下吧🙏🙏🙏



用戶106066428606


不請自來。

《平凡的世界》在文字技巧方面,的確非常普通。

常常在讀到某個情節時,情不自禁在心裡感嘆幾句,接下來發現小說也會來段“總結”,恰恰就是剛才自己的心理共鳴。

剛開始還很得意,感覺跟作者同頻了。可到後來,共鳴多了就有點煩,那感覺就像正回味一口美酒,咣噹又被人強灌了一大杯,胃口大倒。

當時同期閱讀的《圍城》,以及《笑傲江湖》,文字描寫就高明許多。經常是你一個共鳴還未及回味完,下一個共鳴又席捲而來,如同美酒長河,暗流洶湧,連綿不絕,讓人慾罷不能。

可令人奇怪的是,貌似平平無奇的文字,通篇看後,其蕩氣迴腸,卻教人久久回不過神,而且歷久彌新。

直到近期讀了《三體》,這本小說的文筆更加不堪,一口氣讀完後偏又如同吃了幾記悶棍,久久回不過神來。

這才終於明白:真正偉大的小說,從來不是靠文字技巧而取勝。取勝的乃是那幅磅礴畫卷的背後,赫然一個廣袤深邃的時空,把你陷了進去而不能自拔……

《平凡的世界》如此,《三體》如此,《金瓶梅》或許亦如此……


九月風滿樓


每一個平凡的人都以一個不為人知的不平凡的世界,每個平靜背後都有激情澎湃,無聲有時勝似有聲。

讀過不少的小說,也有一些情節特別引人入勝的,讀之不願放下的,卻沒有一本像路遙的絕筆之作——《平凡的世界》那麼深入我心的。看其中一個個平凡世界中平凡的人物,就如他們正生活在我的身邊。

路遙的故事是圍繞孫玉厚一家展開的,老一輩辛勤耕種卻無力改變窘迫的生活,代表了中國舊時代成長起來的莊稼漢的境況;田福堂、孫玉亭這些鄉一級的幹部眷戀於農村學大寨的權力掌控裡,長時間調適不了自己的心態;喬伯年、田福軍的革新展現了中國求富變強的心理和希望。路遙的講述涉及的範圍非常之廣,加上對那個年代的知識的缺乏,我沒有能夠整合評述的能力,只能截取最能引起我共鳴的部分發表感想。

書所描繪的是我不熟悉的年代,中國成立後的十數年至我出生前的這些年月裡,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勤勞質樸的莊稼人所經受的衝擊和轉變在文化大革命前後尤為深刻,在有機會接受到新思想的年輕人的身上,迷惘與渴望沉痛經歷的心情,之於我卻是清晰和感同身受的。因為不願拘禁在家鄉逼仄的環境裡,隻身投入陌生的世界去尋求更為深刻的經歷,即使頭破血流仍不放棄;經歷了感情的發生與破滅、親友的生死與關愛,逐漸在生活裡改變了原本的理想,離開動盪不安,平靜地接受了固定穩妥的生活;生活的歷練讓我們不能再這麼輕易地離開一個地方,毫無負擔地面對新鮮的世界,不得不擔負起的責任,卻使得在這紛亂的世界裡感到了溫暖與踏實。所以最後少平回到了大牙灣,回到了那個他奮鬥著、付出了深厚感情的地方,他曾經渴望離開,投身到更為廣闊的天地中去,然而外面的世界提醒了他,他所能掌握的未來在這黑色的風景裡。

作為書內兩條愛情主線的主人公,哥哥少安和弟弟少平區分了兩代年輕人的選擇和境遇。 少安與潤葉青梅竹馬的愛情被城市與農村的溝渠分隔開來了,在中國人固有的門當戶對的思想裡,少安選擇了秀蓮,而潤葉最終嫁給了她不愛的李向前。但不得不說生命的奇妙,若不是這樣的選擇,少安也不會遇到愛她至深的秀蓮,她的出現似乎只是為了給這個家庭重生的希望,儘管波折重重,付出還是給了我們豐收的結果;然後她的使命終結了,肺癌成了她最終的歸宿。反過來看看潤葉,她痛苦的婚姻在向前的事故截肢後有了轉機,她忽然認識到了生活賦予她的職責,在撐起整個家的過程裡,她重生了。

少平的愛情之路是在思想的覺醒中產生的:他與田曉霞因對知識的渴求而結緣,之後長達數年的分別給了兩個年輕人成長的空間,再次相遇給了他們重新審視這份關係的機會,不再是青澀少年,心智上的成熟讓他們有能力去維繫這段同樣門不當戶不對的感情,身份的懸殊不能阻隔他們相融的靈魂。但是一切的美好在田曉霞的突然死亡裡終結了,這是一段有了開始卻獨缺結尾的愛情。其他諸如他的初戀情人郝紅梅因迫切改變生活境況投向了顧養民卻沒能得到她要的結果,而顧養民所愛的金秀卻愛上了他的設定,正如書中所說,生活似乎走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圓。

他們的妹妹蘭香在學業和愛情上的成功完成了兄妹三人漸進的過程。她有機會接受了高等教育,接受了最新的思想,在農村人和城市人裡找到了平衡點,衝破門當戶對的觀念,開始並有了愛情的美好結局。

這些感情歷程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兩個字:重生。時代的變革給了年輕人一個顛覆舊世界的機會,少安到少平再到蘭香的前進過程中,顛覆的痕跡越來越重,看似平和卻動盪的年月裡,新一代的訴求赤裸裸地凸現出來。我們要改變。但是如何改變,並不是一味追求自我就是真諦。杜麗麗和武惠良婚姻的終結或許是一個警示。我們盲目地追求自我精神的滿足,沉浸在肉體與精神的對立關係裡妄圖找出個平衡點,拋棄了責任與家庭,只為滿足自我。在這點上,杜麗麗和古鈴風的相遇實際上更像新時代的煙花,激烈卻迅速燃燒殆盡。但是古鈴風的存在也是有他特別的價值的,他所代表的新一代的文人,特別說是詩人,的創作風格與內容的變化,不再著根於土地、更為激烈的抨擊、寫作技法的另闢蹊徑在文革後的時代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如何調節好急劇變化的社會與自身求變的心態之間的落差是至關重要的。可能這就是作者希望透過古鈴風告誡大家的。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路遙的文字,對他的領悟也很有限,但是我很感激他們這一代在黃土地上成長起來的作者,他們執著於土地的熱情,他們青春的勇氣給我的觸動是非常大的。生長在現在這個安逸而危機重重的社會,我們需要他們的點撥。這是我們父輩的力量,我們父輩的旗幟,在他們的青春歲月裡,悸動與衝勁遠比我們大得多,我們這批糾結於無謂苦痛的年輕人,所需要的、所缺乏的究竟是什麼?

喜歡書中提到的葉賽寧的一首詩:不惋惜,不呼喚,我也不啼哭……金黃的落葉堆滿我心間,我已經不再是青春少年……











維全安


可能文學屆人士和我們普通大眾對於優秀文學作品的標準不一樣吧,在大師眼裡的精品文學比如《巴黎聖母院》,《三個火槍手》《紅與黑》等在大眾眼裡簡直味同嚼蠟,反正我是像喝中藥一樣讀完了《紅與黑》和《包法利夫人》,《巴黎聖母院》看了幾十頁實在看不下去了,《三個火槍手》看了個開頭就棄了,不為別的,就是因為裡面大段的心理描寫,人物刻畫、景物描寫實在太磨人了。

而《平凡的世界》恰恰與之相反,裡面很少有心理描寫和景物描寫,大部分以敘事為主,生動地刻畫了變革時代的社會面貌,讓每一個讀者都能在小說裡找到自己的影子。如果說受西方文學影響的主流文學是陽春白雪的話,《平凡的世界》就是街頭小吃,有十足的煙火氣。

另外一個原因,在文學評論家的眼裡 這本小說問題比較大,比如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不應該淘汰掉,

沒寫完 一會兒接著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