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覺得載灃比溥儀更適合繼承大統,為何慈禧就是不答應?

路南海


大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這一年對於清王朝來說實在不得不說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在這一年的年底,四歲登基繼位,做了三十四年有名無實的傀儡的光緒皇帝因病離世,隨後,手握清廷最高權柄時間長達四十八年的慈禧太后也撒手人寰,兩位清王朝最高統治者在二十四小時內先後離世一時間使得朝野上下議論紛紛,由於光緒皇帝死在慈禧太后之前,所以在光緒皇帝陷入彌留之際的時候,慈禧太后便已經開始籌謀新皇帝的人選了。

此時的清王朝由於實行了近三百年的近親結婚的傳統,所以皇室成員內部出現了後嗣稀薄等一系列問題,不僅當時的同治、光緒兩代皇帝先後絕嗣,就連很多親王宗室也出現了嬰兒夭折,子嗣凋零等問題,所以慈禧太后在為光緒皇帝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可供選擇的人選實際上並不多,而真正適合繼承皇位的卻又不多,當時年僅二十五歲的醇親王載灃實際上是繼承皇位的熱門人選,但是最終慈禧太后還是將載灃排除在外,而是選擇了載灃年僅三歲的兒子溥儀繼承了皇位,就這樣,這位刷新了清朝皇帝即位年齡新低的醇親王子,成為了大清帝國和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任皇帝,慈禧太后為何沒有選擇載灃繼承皇位呢?我覺得主要有三點原因:

首先,載灃繼位不利於慈禧太后繼續垂簾聽政:

回想同治年間的時候,同治皇帝本早已經到了應該親政的年紀了,但是慈禧太后藉口同治皇帝典學未成,推遲了同治皇帝的親政時間,同治皇帝直到十七歲的時候才真正開始親政,後來的光緒帝,慈禧太后依舊使出了這個伎倆,以種種理由阻撓光緒帝親政,光緒皇帝因此到了十九歲的時候才舉行親政大典,而慈禧太后在光緒帝親政後又訓政數年,慈禧太后對權力有著難以解釋的痴迷。光緒皇帝病重之時,作為醇親王的載灃已經是二十五歲了,這個年紀的人如果繼承皇位的話,慈禧太后將不會再有繼續垂簾聽政的理由,即便是躲在幕後操控朝政,也是慈禧太后所不能接受的,年長的載灃繼位,垂簾聽政將沒有再繼續進行下去的理由,這是慈禧太后無論如何不可能接受的。反之冊立年僅三歲的溥儀繼位則沒有了這種尷尬,慈禧太后仍然可以故伎重演的實行垂簾聽政多年。這也是慈禧太后選擇載灃繼位的根本原因。

其次,慈禧曾公開承諾日後為同治皇帝立嗣:

公元1874年,同治十三年,十九歲的同治皇帝病逝,由於同治皇帝沒有子嗣,慈禧太后力排眾議冊立了與同治皇帝平輩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繼位,載湉以咸豐皇帝嗣子的身份繼承皇位,也就是說光緒皇帝繼承的是咸豐皇帝的皇位而不是同治皇帝的,這也就宣告了同治皇帝皇位的失傳。這在當時引起了朝野上下的非議,很多人強烈要求兩宮太后為同治皇帝立嗣,而慈禧太后最終堅持選定了同治帝平輩的載湉繼位。朝野上下因此極為不滿,這種不滿最終演變成了一出讓慈禧太后頗為尷尬的“尸諫”。一位叫吳可瀆的御史在堅持要求為同治皇帝立嗣沒有得到響應之後,傷心欲絕的清東陵裡服毒自盡了。吳可瀆的尸諫行為強烈震撼了慈禧太后的內心,迫於壓力慈禧太后不得不作出回應,她公開宣佈光緒皇帝日後若誕下子嗣,將被過繼給同治皇帝為嗣子,死後繼承的也是同治皇帝的皇位,同時兼祧光緒皇帝的帝位。這個諾言是同治十三年時慈禧太后的許諾。


時間轉眼到了光緒三十四年,此時的光緒帝依舊沒有子嗣,包括張之洞在內的很多大臣向慈禧太后進言,說國家處在多事之秋,需要年長的君主來主政,因此大家都建議冊立載灃為皇嗣。慈禧太后當時說出了一句“那誰來繼承我親兒子穆宗的帝位呢?”載灃與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是平輩人,當初光緒帝以平輩人的身份繼承皇位已經遭到了非議,若將繼續選擇載灃繼位,將會出現三代平輩繼位的情況,這在歷史上是沒有先例的,同時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將會永遠絕嗣。慈禧最終選擇了溥儀繼位,同時強調說明,溥儀的皇位是"繼承同治'兼祧光緒"。這樣就一下解決了同治帝和光緒帝兩人的“絕嗣”問題。

第三,載灃繼位會使葉赫那拉氏家族的利益受損:

醇親王載灃如果繼位的話,光緒皇帝的皇后隆裕將無法成為皇太后,而是以新皇帝寡嫂的身份繼續居住在皇宮之內,雖然以載灃的性格,隆裕皇后是不會受到冷遇的,但是畢竟叔嫂有別,我們看一下光緒年間同治皇帝的四位遺妃的境遇就不難推測出隆裕皇后日後的窘境了。隆裕皇后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隨著慈禧太后的老去,隆裕皇后將是葉赫那拉氏家族權益的維護者,慈禧太后為了葉赫那拉氏家族的榮耀是不會不對自己的這個侄女的日後歸宿有所安排的。溥儀與葉赫那拉氏家族也有著叫親近的血緣,慈禧的親妹妹葉赫那拉婉貞是溥儀的嫡祖母,溥儀的生母瓜爾佳氏是慈禧的乾女兒,她的父親瓜爾佳榮祿是慈禧太后晚年最為寵信的大臣。而溥儀的這些優勢都是其父載灃所不具備的。



載灃之所以沒有成為光緒帝之後的清朝皇帝,其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的繼位將會使慈禧太后權力受到削弱,會影響葉赫那拉氏家族的榮耀,這位一生將權術玩弄的爐火純青的滿族大媽直到行將就木時仍就想著如何把持權力,如何延續家族的榮耀,而不是將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樣的一個人,最終也註定難逃賣國求榮的歷史定數。


歷史課課代表


類似的問題以前答過多次。此次再說一下。

同治去世,出現了以前沒有的局面,就是同治沒有自己兒子。這樣,按漢族宗法思想,是應該從同族近親屬中過繼一個兒子。但主政的慈禧太后沒有采納這個漢族宗法制度的繼承辦法,而是選了即是咸豐的弟弟和慈禧妹妹的兒子光緒為繼承人,應該說光緒從父系和母系來說都是同治帝最近的人。這樣選擇繼承人,也算是符合北方民族的兄終弟繼的制度。

現在一般人分析,是慈禧要把握權利,如從同治下一輩的人選為同治的過繼子兼皇位繼承人,那麼慈禧就是太皇太后,不方便執政。這說法有一定道理。

但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因同治去世的時候只有十九歲,那麼選過繼子肯定要比同治年齡小,這樣也不可能馬上執政,小皇帝也不可能有皇后,所以慈禧太后依然可以執政。要說是否有先例,不論是太后的垂簾聽政,還是太皇太后垂簾聽政,這之前清朝也無先例,但慈禧也這麼做了。所以她以太皇太后身份執政,也沒人有意見。

對於史學家的傳統說法,我個人感覺說不通。我認為慈禧之所以選中光緒,是認為光緒是自己最親近的後人。因為自己痛失兒子,而想再有一個兒子,也是非常合乎情理的。而且按一些人觀點,慈禧當時對同治的成長就太寬鬆,太溺愛,而對光緒,慈禧就改變的育兒方法,改為嚴厲。這也說明,慈禧是真心把光緒當兒子看待。

至於光緒病危,慈禧也病情嚴重,慈禧選定溥儀,而不是載灃,也是非常合乎繼承製度。因為同治的時候,就沒選過繼子,這次如果不選溥儀,而是選他爸載灃,也就是說依然是載字輩,就太說不過去了。連三代都是載字輩做皇帝是說不通的,而正常的確實是應該選溥字輩繼承,作為同治和光緒共同的過繼子。

從醇親王家中選擇繼承人,估計慈禧還是認為這支和自己或是清朝皇統最近。

但我個人認為,慈禧選定的政治格局,幼子溥儀,加上並不十分優秀的載灃攝政,再加上隆裕太后,是個比較平庸的政治格局,事實證明,遇到危機,他們就難以駕駛。所以慈禧對清朝結束的最大責任,我認為就是慈禧太后選定了不合格的政治格局。


滿族文化網


載灃有能力是不錯,但這能力不是慈禧太后想要的能力。庚子西狩的時候(也就是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和光緒逃難),慈禧是想著以一個宗室來取代光緒的位置。

這個宗室就是大阿哥溥儁,或許我們可以從慈禧為什麼要立溥儁來解釋一下問題。


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再度垂簾聽政,她感到光緒是越來越不聽話了,就想著把他廢了,再立一個聽話的,而這時的慈禧心中已經有了個適合的人選了

這個人選就是大阿哥溥儁,他是端郡王載猗的兒子。對於慈禧來說,溥儁最大的優勢就是有葉赫那拉的血統:他媽是慈禧的侄女。這一點和當初慈禧立光緒時一樣,光緒他媽是慈禧親妹妹,光緒原來是慈禧的親外甥。而載灃是光緒同父異母的兄弟,他媽只是一個入旗漢人,和葉赫那拉氏八竿子都打不著。

第二:我們知道,咸豐皇帝一生只有載淳一個兒子,也就是日後的同治皇帝,而光緒帝是以過繼給咸豐的辦法而繼位的,也就是說光緒繼承的是咸豐皇帝的皇位。如果立載灃的話,那又得是再過繼給咸豐,雖然一連過繼兩個兒子不是不可能,但沒有先例。

慈禧就算強立載灃也會遇到很大的阻力,而且此時的載灃已經承襲了醇親王爵位,加上醇親王府人丁單薄,自然不可能再立載灃。


第三:溥儁政治屬性可靠。他老爸在戊戌政變中為慈禧告了密,使得慈禧可以先發制人,囚禁光緒於瀛臺。而且端郡王府是慈禧的鐵桿支持者,除了溥儁他老爸載猗之外,他的伯父和叔父都支持義和團,也就是支持慈禧。慈禧對他們一家也是十分優待,讓他們掌管裝備了西方近代武器的神機營,俗稱“洋槍隊”。

經過光緒之後,慈禧大力打壓異己,和光緒有關或政見相同的一律不用。而載灃作為光緒的弟弟,又是有志改革弊政的人,肯定是被排除在外的了。

鑑於以上幾點:慈禧才最終選擇了溥儁,將他過繼給光緒皇帝,封大阿哥,以便日後廢除光緒。另立溥儁。不過庚子之亂後,由於載猗等人全力支持義和團(其實這也是慈禧的意思),才最終釀成大禍。所以慈禧廢除了載猗的爵位,發配新疆去種哈密瓜了。而溥儁也因為這事被慈禧廢了。

當然慈禧也有更深一層的考慮:庚子事變後,慈禧意識到光緒不能廢,她之所以還能繼續安穩地做她的執政皇太后,主要就是因為洋人和大臣們更喜歡光緒。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光緒其實是慈禧的護身符,光緒在則慈禧在,光緒一旦被廢,那慈禧也就離死不遠了。




一貳一橙


眾所周知,載灃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老爸,可是在講究世襲制原則的封建社會,載灃卻並非是皇帝,雖然慈禧最終還是將國家政權交給了他,使得他可以無皇帝之名行皇帝之權,到終歸到底僅僅是在替兒子代管江山罷了。

那麼,為什麼當初慈禧寧願立三歲的溥儀為皇帝也不立早已成家立業的載灃為皇帝呢?

載灃哥哥光緒與慈禧的關係

我們知道,光緒和慈禧之間是充滿了曲折的故事,光緒雖然不是慈禧親生的,但是一直歸慈禧撫養,兩人之間也是有著母子親情的,可是因為慈禧遲遲不肯歸政於光緒,令得這母子之間逐漸產生了巨大的隔閡,最終徹底分裂,而慈禧也早就有了替換光緒的念頭。

而載灃雖然和光緒不是同母所生,但是畢竟還是同出於醇親王府,兩個人都有著共同的親生父親,所以慈禧在考慮新皇帝人選的時候,還會夾雜著關係親疏的因素。不免也會猜測在慈禧和光緒決裂之後載灃的態度傾向。



慈禧對權力的迷戀,為將來所打算

慈禧在考慮新皇帝的時候已經七十多歲了,雖然這個年齡在古時候已經算的上是長壽,但是慈禧自認為自己可能還能夠多活一陣,所以她還是和當初選擇光緒一般,先考慮年幼的宗親貴族,而載灃早已成年,自然不再慈禧所考慮的範圍之內。



溥儀的母親是榮祿的女兒

我們要知道,榮祿是慈禧極為信任的一個臣子,無論是在戊戌政變還是在庚子禍亂,兩人都是極為堅定的政治聯盟。而且當初慈禧不顧載灃老媽的反對,硬是要載灃退除原來的婚事,娶榮祿的女兒為妻,其目的就是為了以榮祿極其女兒為紐帶加強自己和載灃之間的關係。

榮祿的女兒比較刁蠻任性,而載灃的性格卻有些懦弱保守,所以一直以來載灃都有些妻管嚴,這就對慈禧極為有利。而溥儀作為榮祿的外甥,是不可能在追究當初慈禧在戊戌政變所做的對光緒不利的事情的,因為這件事情榮祿也參與進去了,如果追究責任的話,無異於就是打了自己外公的臉了。一個是大伯,一個是外公,兩邊都不好辦,所以慈禧很清楚,溥儀的身世就決定了他不能再重提戊戌之事。



為同治和光緒考慮

按理來說,在同治死後,應該是由溥字輩繼承大統的,可是當初慈禧不想過早的當太皇太后,所以力排眾議選了和同治同一個字輩的光緒為皇帝,所以慈禧算是壞了一次規矩了,當然,慈禧是整個大清朝的實權人物,所以就算是他還想立載字輩的也沒人會說三道四,但是慈禧綜合考慮還是選擇了溥儀。

畢竟同治和光緒都沒有留下子嗣,所以慈禧需要溥字輩的人來過繼給同治和光緒。而在這件事情上,肯定是優先舍遠求近的原則,從光緒的兄弟的兒子間挑選,無疑,這皇位就落到了溥儀的頭上。


妙齡老翁談歷史


攝政王,代替或代表出國的、年幼的、生病的或神志不清的及不具備執政能力的君主行使國家領導權的人。通常由君主的親族或戚族擔任。一般情況下攝政王只是當攝政的是皇族親王時的一種稱呼。如中國西周時期周公攝政,漢朝時王莽攝政,清世祖時睿親王多爾袞攝政,古琉球國王位更替之時中國遣使監國,位同攝政王,英國還制定有專門的攝政法。攝政王是皇族充當皇權勢力的一種主要形式。攝政王的問題在於,很容易蛻變為兄終弟及,將皇位留給自己的子孫,而不是還政於上一代皇帝所指定的繼承人。載灃的能力遠比在溥儀之上,清朝末期,慈禧為了掌握政權,必須通過一位“聽話”的皇帝,她深知自己無法以另一個“武則天”的身份來統治皇朝,當時形勢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來拉攏維繫關係,只能通過溥儀這個角色來拉演權力,把載灃冊封為攝政王,是希望借載灃的能力,鞏固自己在朝中的分量!如果讓載灃繼位,以載灃的能力,後期會顛覆慈禧的政權(哪怕載灃短期沒有這個能力,但是這個女人就容不得愛新覺羅後裔的崛起,至於為什麼,這就要翻看野史了,哈哈哈哈,這兩父子也是可憐)


大國的文化


首先分析問題本身,“有人覺得”載灃比溥儀更適合繼承大統?這裡的“有人”可以斷定不是當世的人,而是後世某些人的想法,我簡單的翻閱了一些史料並在人提出來要讓載灃當皇帝,實際上處於當世的環境下也不會有人認為載灃會繼承大統。

當時清朝入關已久,父死子繼的皇位繼承已經深入人心,當年同治皇帝死後,不得已採用兄終弟及的方法讓醇親王之子繼承皇位,即便是這樣也鬧出了吳可讀“屍鑑”的事情,並且在當時光緒皇帝繼位的時候已經明確的說了(當時的上諭有記載),皇位是屬於咸豐這一支的,不會因為載湉(光緒)當了皇帝,皇位的統續就變到了老七(醇親王)一支。慈禧畢竟是咸豐皇帝老婆,同治皇帝的親媽,是不會讓皇位落到老七那邊。

當時已經明確了光緒的兒子(很可惜光緒沒兒子)繼承皇位的時候是繼承的同治皇帝的統續,兼祧光緒皇帝。也就是說接下來的皇帝是要給同治和光緒兩個皇帝同時當兒子的。

這也就決定了接下來的皇帝只能從“溥”字輩中去選,事實上慈禧太后早在庚子國變之前就已經打算廢了光緒皇帝改立溥字輩的溥儁為皇帝,據說年號都想好了叫寶慶。後來由於國內外的反對才沒有成行。

所以載灃只能當攝政王的太上皇,當不了皇上。


書包裡的手機


載灃有能力是不錯,但這能力不是慈禧太后想要的能力。庚子西狩的時候(也就是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和光緒逃難),慈禧是想著以一個宗室來取代光緒的位置。

這個宗室就是大阿哥溥儁,或許我們可以從慈禧為什麼要立溥儁來解釋一下問題。

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再度垂簾聽政,她感到光緒是越來越不聽話了,就想著把他廢了,再立一個聽話的,而這時的慈禧心中已經有了個適合的人選了

這個人選就是大阿哥溥儁,他是端郡王載猗的兒子。對於慈禧來說,溥儁最大的優勢就是有葉赫那拉的血統:他媽是慈禧的侄女。這一點和當初慈禧立光緒時一樣,光緒他媽是慈禧親妹妹,光緒原來是慈禧的親外甥。而載灃是光緒同父異母的兄弟,他媽只是一個入旗漢人,和葉赫那拉氏八竿子都打不著。

第二:我們知道,咸豐皇帝一生只有載淳一個兒子,也就是日後的同治皇帝,而光緒帝是以過繼給咸豐的辦法而繼位的,也就是說光緒繼承的是咸豐皇帝的皇位。如果立載灃的話,那又得是再過繼給咸豐,雖然一連過繼兩個兒子不是不可能,但沒有先例。

慈禧就算強立載灃也會遇到很大的阻力,而且此時的載灃已經承襲了醇親王爵位,加上醇親王府人丁單薄,自然不可能再立載灃。第三:溥儁政治屬性可靠。他老爸在戊戌政變中為慈禧告了密,使得慈禧可以先發制人,囚禁光緒於瀛臺。而且端郡王府是慈禧的鐵桿支持者,除了溥儁他老爸載猗之外,他的伯父和叔父都支持義和團,也就是支持慈禧。慈禧對他們一家也是十分優待,讓他們掌管裝備了西方近代武器的神機營,俗稱“洋槍隊”。

經過光緒之後,慈禧大力打壓異己,和光緒有關或政見相同的一律不用。而載灃作為光緒的弟弟,又是有志改革弊政的人,肯定是被排除在外的了。

鑑於以上幾點:慈禧才最終選擇了溥儁,將他過繼給光緒皇帝,封大阿哥,以便日後廢除光緒。另立溥儁。不過庚子之亂後,由於載猗等人全力支持義和團(其實這也是慈禧的意思),才最終釀成大禍。所以慈禧廢除了載猗的爵位,發配新疆去種哈密瓜了。而溥儁也因為這事被慈禧廢了。

當然慈禧也有更深一層的考慮:庚子事變後,慈禧意識到光緒不能廢,她之所以還能繼續安穩地做她的執政皇太后,主要就是因為洋人和大臣們更喜歡光緒。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光緒其實是慈禧的護身符,光緒在則慈禧在,光緒一旦被廢,那慈禧也就離死不遠了。


黑龍江邊一石子


身居幕後的人,需要的是唯唯諾諾的代言人,而不是一個能力超群的領導者。不能搬了石頭砸自己的腳。


餘巴君


載灃在當時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並且他還是慈禧的小舅子,慈禧作為當時的獨裁者,她不會允許這麼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來取代她的位置,相比較於載灃,溥儀是個小孩,更容易被控制,並且她清晰的知道,她奪走了愛新覺羅的江山,如果在她在世之年,愛新覺羅的人重新掌握大權,那她的下場一定會很慘,所以必須選定一個年幼的孩子來繼承皇位,一是方便控制,二是為自己的未來著想!


帥帥侃歷史


我任性!你管的著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