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的思考:不是你不够好,是环境评判着你

1.疫情后的思考

疫情让我们看到中国各省市、各国的处理方式是如此不同。

我想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因此对政治、地方治理、各地文化、历史感兴趣吧。

我以前看历史是一种理性逻辑思维,没有和现实生活关联。

这次疫情,突然发现灾难离我们那么近。

再看历史,好像更能感同身受了。

我们也是历史中的一瞬间,我们要哀叹着过一生,还是主动选择为周围带来一些光呢?

最近有位网红医生张文宏,是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他以诙谐、专业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给人带来安全感。

一直说上海是国际大都市,以前不以为然,高楼大厦哪个城市没有。但这次的事情在人文素养、专家的独立性、政府对网民的反应上,相比之下上海还是很优秀的。

所以今天想和大家说说环境对个人的影响。

疫情后的思考:不是你不够好,是环境评判着你


2.不是你不够好,是环境评判着你

我的一位咨询客户王丽(化名)刚工作3年,在十八线小县城做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她所在的县的教师平均年龄接近50岁,年轻教师很少。

当初来咨询,是因为自己所带的班级在年级排名中偏后,其他几个班级都是40岁以上经验丰富的教师在任教和带领。

王丽被校长点名批评后,压力很大。

王丽说自己很喜欢和孩子们待在一起,看着他们纯真的笑脸和求知的眼神,上课时乖乖地将小手置于桌前,若有所思地用眼睛、耳朵捕捉老师的一言一行。

他们也经常不听话,经常惹老师生气,制造各种麻烦和问题,但王丽就是觉得他们都很可爱、傻乎乎的。

这么喜欢孩子的老师怎么会教不好呢?

一方面因为王丽刚任教半年,而且所在班级其他科老师也是年轻教师,对环境有个磨合期;另一方面受到环境的评判,学校好多年没有招年轻教师了,觉得年轻教师拿不住家长、压不住孩子。

带着这份压力,又如何能发挥专长呢?

疫情期间,需要线下转为线上授课,这时候年轻教师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帮助其他教师调试在线授课软件,也开始获得学校的认可,而不是以年龄和资历来定论。

王丽给我看了她做的孩子们的视频,真的很感动,很用心,她还打算给孩子们上一堂疫情的班队会。

疫情后的思考:不是你不够好,是环境评判着你


3.不同的环境培养不同的人

我推荐王丽看了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影片从小孩的角度去体验课堂,从家长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从不同社会的文化、历史出发,去对教育作一个深刻思考。

没有竞争的芬兰教育,他们的教育核心是学生,教育系统是去适应每个学生的特别之处,而不是让学生适应严格的系统,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自己体会什么是成功或失败。

最权威的经合组织(OECD)每隔三年发布一次国际学生评估(PISA),2000年以来,在对70多个国家的15岁学生的数学、阅读和科学三项能力的PISA评估中,芬兰每次都名列前茅。

而贫富差距极大的印度,用网络教育弥合孩子之间的差距,一位工程师用生动有趣、浅显易懂、变废为宝的手工制品的制作视频带领孩子学习深奥、枯燥的科学原理及常识知识。

根据《哈佛商业评论》的一项研究表明,世界500强企业中,30%的掌舵人是印度人,印度在向全球出产CEO。

集体意识浓厚的日本让孩子理解个人和团队的平衡,同时从小学会吃苦,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培养强健的体魄,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的精益化生产全球第一。

王丽看后很有感触,原来有那么多卓越的教育方式,各有千秋,不同的环境培养了不同的孩子,哪里有什么孰对孰错之分呢?

我鼓励王丽寻找适合的城市和体制去做老师,不要因为制度的原因而磨灭了对孩子的喜爱。

疫情后的思考:不是你不够好,是环境评判着你


4.环境匹配才能成就你

再来说说我自己吧,通过环境的多次选择,经历了职业早期的兴趣转型,职业中期的进阶转型,通过环境的匹配,一步步走向自己向往的事业。

大学期间,我在街道办事处精神文明办实习过2个月,每天的工作是一早到办公室,先给科室打好热水,然后把科室里的桌子都擦一遍,被告知前辈们都是这么过来的。

然后一杯茶一张报纸,领导有文件就帮忙输入到电脑中,排版打印装订,分发到各办公室,有时候也会帮忙组织社区活动。

我实在不喜欢这样的工作氛围,觉得学不到东西,但我妈觉得这样的工作很好啊,又轻松又稳定,到现在有时候还唠叨几句,当初要是留在那里多好呀。

毕业去了一家国企制造单位做工程师,研发工作不是很被重视,而且整天在实验室待着做实验感觉很枯燥,没有机会和人交流。

当时毕业刚工作2年吧,想要转行,但自己的三观还没搞明白,外部职场情况也不了解,很是迷茫。于是就找了职业咨询,顺利转型到人力资源领域。

去了日企做了2年人力资源基础工作,印象比较深的是当时所在的分公司总经理是日本人,早上到公司下了轿车都是自己搬东西,比如一些样品之类啊,大家都各司其职。

记得在国企那2年,领导的司机差不多就是领导的人,不管公事还是私事都以领导为先,因此司机也骄横起来。

之后去了欧美企业,一待就是10年,很喜欢那里的氛围,处于朝阳行业跟着企业从扩张期发展到成熟期,个人也因此获得很多锻炼。

所在企业比较重视人力资源工作,比在日企更有话语权,让我感受到了自由、成长、平等,更重要的是碰到了一位很好的领导,形成了我现在的工作风格。

之后,我因为二宝的出生离开了工作10年的企业后,也经历过2次短暂的调整。

最终在火把生涯这个团队停留下来,又找到了可以为之奋斗10年或者更久的事业和伙伴。

我们有着共同的使命,通过职业咨询这个窗口成为那个光,尽自己所能点亮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再点亮她们周围的人。希望更多的人和我们一样,工作不是养家糊口的无奈之举,而是我们热爱愿意投入的一份事业。

当你清晰的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追求时,你和环境是否匹配也会越来越敏感。

疫情后的思考:不是你不够好,是环境评判着你

记得之前有位伙伴在《疫情之下,什么才是真正的职业稳定?》一文下留言,以她自身体会为例,了解自己就要行动,尤其多做需要承担后果的行动,然后复盘。

行动了才知道自己真实的态度和能力,多少姑娘卡在犹豫和纠结上。

所以,当环境评判着你,让你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时候,要勇敢的用脚去丈量,选择适合你的环境,才能把你的兴趣、能力发展成优势,继而形成你的个人品牌。


疫情后的思考:不是你不够好,是环境评判着你

职业规划师、火把生涯简历指导师

【从业经验】

先后在化工、纺织、汽车、贸易等行业从事人力资源及管理工作,具有工科、HR、心理学及MBA背景,擅长帮助客户梳理职场中的情绪困扰、分析职场形势和趋势、优化简历凸显核心竞争力、辅导面试、提高管理技能等。

在19年的职场经历中,成功经历职场早期的职业兴趣转型及职场中期的进阶转型,也经历二胎、全职妈妈重出职场等。

服务过的客户主要有:企业中层管理者、创业精英、职场妈妈、突破职业瓶颈、追求个人成长的职场人士。

【擅长领域】

1. 女性工作家庭平衡困惑,汽车、制造、贸易等行业全职能,人力资源领域全行业等。

2. 帮助转行、转职、晋升的客户梳理工作履历、挖掘个人优势、深度优化简历。

3. 帮助深陷职场困境的客户准确定位问题根源,共同制定落地方案,并陪伴赋能。

【咨询风格】

有温度、有力量、有耐心、有洞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