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工作與家庭,“悅納”是對自己最好的投資

成家後,職場人普遍遇到一個難題:精力有限,平衡工作和家庭變得很難,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後。於是很多人開始焦慮,想立即改變、長期把超量的精力投入工作中,極少甚至沒時間陪伴家庭,生活壓力這麼大,不努力工作還能怎樣?

平衡工作與家庭,“悅納”是對自己最好的投資

我曾經也是這樣一個焦慮的人。

27歲,大女兒出生,下班後想看點書,基本沒時間。

28歲,考慮離開體制內,開啟下班陪娃、持續充電做跳槽準備的階段。

29歲,小女兒出生,同年參加中層幹部競聘,失敗。

面對工作、家庭的平衡,還有內心期待的未來,該怎麼走?

我想,大部分人的焦慮應該都比我輕吧,好在,我後來走了出來。

站在更高的角度看,我的焦慮源於“平衡”,也止於“平衡”。


即使問題再複雜,也有解決的方案

平衡工作與家庭,“悅納”是對自己最好的投資

2017年,知識付費火熱。對刷微博、看娛樂新聞不感冒的我,流連於各大app,“聽書”成為最大的習慣。上下班路上,連上藍牙耳機收聽音頻,已經是刻在骨子裡的習慣了。因為感覺看到了新世界,新觀點、新知識刺激著我的神經。有時在家,就連洗碗的時間都要戴上耳機,生怕少學了什麼新知,用我老婆的話說,我是“中毒了”。

同年大寶出生,生活中多了很多甜蜜也多了更多辛苦。因為各種情況,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我和老婆兩個人帶孩子。每天下班後,我要騰出較大的精力帶娃,作為新手奶爸,這中間的經歷,過來人都深有感觸。

9月底,單位發佈通知,集團發佈“人才培養”計劃,組織某985高校的非全日制考研,需要參加全國統考,考上了再由各單位負責對口培養。面對突如其來的好機會,很多人都摩拳擦掌,紛紛報名。

那時,我已經工作5年,離開學校這麼久,要在短短3個月複習考研,談何容易?何況,每天回家後,也沒多少學習時間複習。

有些人直接放棄報名了。我沒怎麼考慮,第一時間提交了報名表,同事說:“不可能的,3個月複習來不及的,怎麼可能考上呢”?

我表面上說“打個醬油嘛”,但內心還是堅定想法:不管結果如何,機會來了,就一定要排除萬難、盡最大努力,即便不成功,將來也不會後悔曾經努力過。

我相信,即使問題再複雜,也有解決的方案。

雖然這麼說,但還是焦慮,怎樣才能更好地複習呢?苦思冥想之後,我制定了複習計劃,為了提升學習效率,我購買了政治、英語等科目的網課,在哄娃的同時可以有計劃地聽音頻;基於對專業課考試的判斷,我把它留在考前1個月的時間裡複習;在晚上寶寶睡著之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數學科目的複習中。

經歷過考研的朋友應該有這樣的共識吧——這是一場修行,如果最終堅持下來,不管是否勝利,我們都會為曾經的自己而自豪。

可能是運氣眷顧,初試成績我考了單位第一名,後來在複試階段,遇到集團其他單位的同伴,我才知道他們有的單位發佈的“非全日制”培養計劃,比我們早通知至少兩個月,而最終我的成績大概是集團的第三名,當然這些也不重要了。

經過這件事,我明白一點,“平衡家庭”照顧好寶寶的前提下,達成想要的目標也是可能的。這也給我以後制定目標,增加了信心。


二寶到來,時間更少,我該怎麼辦?

平衡工作與家庭,“悅納”是對自己最好的投資

29歲,在二寶出生前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又焦慮了。面對自己列的階段目標:讀書、演講、單位競聘、崗位業務精進、各類線上訓練營等等,按照時間計算,我發現要完成這些,需要再複製一個我。

精力肯定是跟不上了,我開始思考:那些高手們處理各類事務遊刃有餘,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我開始重新研究時間管理,因為我發現“重要、緊急四象限”等時間管理方法好像沒用了。也正感謝二寶到來給我帶來的新焦慮,我開始鑽研時間管理的書、參加訓練營,想找到時間管理的技巧和法門。

有意思的是,我最終找到的“技巧和法門”,就是:

時間管理根本就沒什麼技巧和法門,時間管理的精髓不是管理“時間”,而是管理“自己”。

面對工作和生活的不確定性,我們制定的目標往往太多、太雜,卻忽視了自己的時間、精力和狀態,也忽視了與自己長遠目標的關聯性。這樣不僅會導致事情完不成產生的挫敗感,還讓自己的生活一團亂,更別談生活品質了。

所以,當我“悅納”在新階段的平衡問題時,我會適當的調整目標,不會貪多求全,階段性地聚焦自己的目標,持續投入。

這樣帶來的好處是,一方面聚焦可以帶來更大的收穫;另一方面,我也不會感覺特別累,剩下的時間也可以好好陪家人,內心獲得極大的快樂感。

其實,這個快樂感也促進我,在工作和學習時更加註重效率,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


不卑不亢,做獨一無二的自己

平衡工作與家庭,“悅納”是對自己最好的投資

當我與生涯結緣,並決心從事生涯規劃事業時,得到最大的收穫就是:過往的經歷都是我們的財富,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生涯讓我們看透很多人生哲學:

看到別人畢業於王牌高校王牌專業,自己不是,有人會自卑;

看到別人畢業就進入500強,自己是一家小公司,有人會羨慕別人、變得更自卑;

看到別人工作幾年,就成長為公司領導,有人還在小公司的底層,更自卑更焦慮;

看到別人差不多的年紀,都已經成為企業高管,有人已經對自己絕望了……

…………

我相信,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想法,即便他們曾經都有夢想。

但生涯告訴你:你,能量巨大,是獨一無二的自己。

平衡工作與家庭,“悅納”是對自己最好的投資

過往的一切,都是你自己最大的財富,只是這個財富,你還沒有發現,需要找到入口來挖掘,當你找到這個入口,你將開啟你的精彩人生。

不要羨慕別人的早,也不要自卑自己的晚。彆著急,一切都不晚。

別老和別人比,卻忘記和自己的過去比,忽略了自己的優勢和獨特性。

所以,當我回看因為“平衡”導致的焦慮時,採用“悅納”的態度,讓我對成長的定義、對成長的實現方法有了更多的探索,也收穫了屬於自己的方法,收穫了看待成長、看待人生的新視角。

而把節奏慢下來,多陪陪家人,給孩子更溫暖和高質量的陪伴,對她未來的人生如果更有益處,這也將是當下的“投資”在未來的高收益。

平衡工作與家庭,“悅納”是對自己最好的投資

悅納,讓我們遇見更好的自己,也遇見更溫暖的家,是對自己最好的投資。

我是生涯規劃師書文,持續分享職業生涯之道,歡迎關注 ,攜手共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