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為什麼我們助農產品大多數是坑貨?

李佳琦就曾經說過不會做水果和水產,因為很多時候,大部分農戶給的樣品很好,但到用戶手上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這裡我們要說的是小農思維體現!

疫情下,為什麼我們助農產品大多數是坑貨?

真正做過生鮮電商的人都知道,如果沒有完整的品控體系的話,大概率做下來也是吃力不討好。而大型的電商,像河馬,農夫山泉等,他們在原產地都有質檢員,全程可控,平臺把價格打的那麼低,生鮮利潤低,損耗高的情況下,質優價低基本不太可能。


疫情下,為什麼我們助農產品大多數是坑貨?

我們曾經接觸過一家創業團隊,深入大涼山尋找最好吃的枇杷。通過團隊一年努力終於把銷量打造起來了。農戶反而覺得賣的太容易 掙得太少。開始自己賣優果。落地果、差果放過創業團隊賣。一次保單過後。之前復購率80%以上客戶都走了。創業團隊也解散了,反而農戶掙得更多了!!!


疫情下,為什麼我們助農產品大多數是坑貨?

這樣愛心消費完了之後,生鮮電商該賣什麼呢?如果說這次助農行動就是在不斷地透支大家僅存的那點信任,疫情過去以後再遇到那個產品,消費者就只會遠遠的走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愛心助農就是飲鴆止渴,短時間內可能幫助到農民。但從全局和長遠來看,其實是再透支大家的愛心。疫情之後,如果大宗農副產品、大量果品種出來還是賣不出去,那就是市場估算的問題,是產品的問題也是經營的問題,農民就該付出代價。長久下去也只是助長情懷生意的惡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