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人到院士,他带领团队实现这项"全球首次",被国际顶级期刊高度评价!

近日,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结果揭晓,首次增设了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以表彰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祝世宁获此殊荣

从工人到院士,他带领团队实现这项

从农村到工厂,再到成为大学生

祝世宁1949年12月出生于南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从小他就有着一个科学梦,当年幼的他阅读到《科学家谈21世纪》后,就深深地为书中的奇思妙想所吸引,折服在科学的魅力光环之下。

1968年,祝世宁高中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前往农村成了一名知青。两年后,他又在马厂柴油机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从学校到农村,又进入工厂,这段波折的经历,并没有消减祝世宁的学习热情。在农村时,他通过自学农业书,改良作物品种;进入工厂,他自学机电知识,提高了车床效率。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改进,都是祝世宁勤奋好学的证明。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正是学以致用的一点一点积累,帮助祝世宁在很短的复习迎考时间里,就成为恢复高考后首批通过考试的大学生。

"从农村到工厂再回到学校,我赶上的都是第一班车,真是很幸运。"回忆过往的岁月,祝世宁这样说。

从工人到院士,他带领团队实现这项

师从著名物理学家,成为追"光"者

大学里的基础课程奠定了祝世宁的物理基础,1985年,祝世宁如愿考取了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这使他最终有机会进入著名晶体物理学家闵乃本院士领导的研究组,投入到研制新型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攻坚战"中。

在闵院士的带领下,祝世宁和同事们常夜以继日地泡在实验室里如痴如醉地潜心研究,他们边摸索边调整,边研究边改进,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光学超晶格全固态红、绿、蓝三基色激光器样机,同时获得中国与美国发明专利。

2007年,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课题组凭借"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获得了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作为第三完成人的祝世宁,与团队一同分享这来之不易的荣誉。同年,祝世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工人到院士,他带领团队实现这项

数十年的追"光"之路,祝世宁始终把自己隐匿在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光环下,言必称"我们的团队"。他对微结构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系统理论发现与技术创新,实现了用材料微结构对经典光场和量子光场的有效调控,他发展了光学超晶格和超构材料两种材料体系,发明的新材料被成功用于新波长激光器开发、高性能光电芯片研制,新原理成像器件设计等,在激光技术、量子信息、光学成像、环境监测和广义相对论模拟等方面获得重要应用,系列研究成果两次获中国基础研究年度十大新闻,两次被评为中国高校年度科技十大进展;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得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拥有国际、国家发明专利数十项;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超400篇,学术引用超过万次;承担了南京大学第一批"卓越研究计划"项目,设计并成功实现了全球首次基于无人机的全天候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加快了实用性量子通讯的进程……

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曾在专栏中这样评价祝世宁及其团队的工作:"该工作第一次用光学材料对爱因斯坦方程精确模拟,非常漂亮地演绎了广义相对论的部分思想。"祝世宁及其团队能在一块微小的光子芯片上,模拟出光在天体引力场中的传播,观察到光受引力场吸引所产生的弯曲——弯曲得太厉害就形成黑洞,光逃不出来。这是爱因斯坦的预言,被演示在一块芯片上。

从工人到院士,他带领团队实现这项

2018年,祝世宁牵头在南京江北新区成立了新型研发机构——南智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把光电子芯片技术作为重要研究方向。研究院组建了数十个研究团队,吸引了包括材料、物理、光学等领域的专家,瞄准下一代光电子芯片技术发展在基础材料、器件工艺等方面的需求,开展研发工作。"破题'卡脖子'困境,就要勇于攀登技术高峰。以前沿研究,为下一代技术做储备,未雨绸缪,这应该是当代科学家的职责使命。"祝世宁说

关注"南大招生小蓝鲸"头条号,获取关于国家首批985、211,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南京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素材来源:南京大学官微、中国新闻网、新华日报、光明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