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0名小留學生滯留英國,父母隔著屏幕大哭,過早留學有何益

經濟的發展讓家庭富裕起了,也讓不少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有了更高的追求。不知何時起,出國留學成為了一種潮流,而且低齡化留學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在歐洲,中國主要的留學目的地英國,大約有超過20萬的留學生,其中就有約1.5萬名平均年齡在14歲的小留學生。

小留學生被困英國,家長隔著屏幕大哭

但最近這群小留學生們遇到了麻煩,3月18日英國宣佈關閉所有學校,他們無法留在學校,部分原來的寄宿家庭也拒絕接收,想要回國部分航班取消,回國的機票一票難求,身邊又沒有家人照顧,身體和心理都承受著巨大壓力,而他們的年齡都在10-17歲之間。

國內的父母也萬分焦急,父母與孩子隔著屏幕大哭,熬著時差看著孩子流淚;目前已有166個家庭實名簽字申請政府能夠包機將這群未成年的孩子接回來。但目前的情況,要把如此大規模的群體包機接回來談何容易,何況僅英國就還有將近20萬的成年留學生,他們又該怎麼辦。目前駐英大使館已將情況反映給國內,希望這些孩子能夠儘快得到妥善的安排。

15000名小留學生滯留英國,父母隔著屏幕大哭,過早留學有何益

出國留學呈現低齡化趨勢

值得反思的是,如此多家庭把未成年孩子送出國留學。據《2019中國留學白皮書》數據顯示,近兩年,赴美讀小學6年級至初中7-8年級的人數由10%上漲到17%。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開始嘗試低年級的申請,提早送孩子進入美國教育系統學習。在家長們的觀念中,把孩子送出國學習,能夠讓孩子在語言能力、時間管理能力、抗壓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等到更好鍛鍊,同時,孩子在多元文化環境中的成長,也有利於提升國際視野和思維能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不用面對國內激烈的高考競爭,為將來申請國外名校做準備。

15000名小留學生滯留英國,父母隔著屏幕大哭,過早留學有何益

低齡化留學面臨的問題

但這樣的做法也引起了不少質疑。首先是家庭教育與父母關愛的缺失。成長的關鍵期,缺少了父母的關愛和引導,缺失了家庭的氛圍,本身就是一種教育的缺失,在越來越多的父母意識到家庭教育越來越重要的時候,卻把孩子送到國外,完全依靠孩子的自覺自律,這顯然有些不現實。

其次,中西文化的差異讓不少孩子難以適應。一是語言障礙,也許部分家庭從小就開始外語學習,但是文化差異並不容易消除,溝通和融合就是非常大的問題;二是家庭氛圍的差異,在國內大部分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而在國外大部分孩子是寄宿在當地的家庭中,實現角色轉變並不容易。

15000名小留學生滯留英國,父母隔著屏幕大哭,過早留學有何益

在2019年初,“低齡留學‘廣州’國際高峰論壇”上,美國劍橋高中聯盟全球副總裁梁怡對低齡留學生跨文化交流及融入問題進行了分析。她列舉了與哈佛大學一起調查得出的數據:就到美國的低齡留學生而言,有45%的學生面臨著情緒挑戰的問題,有25%的留學生會在入學第一年轉學。“主要原因就是家庭和孩子本身對出國留學準備不充分,難以適應。


15000名小留學生滯留英國,父母隔著屏幕大哭,過早留學有何益


第三,從小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祖國文化和歷史教育的缺失,難言培養愛國熱情。重慶某大學的一位教授就表示,這些孩子在國外,全盤西化的教育理念,完全沒有接受過愛國主義和中國歷史教育,有多少孩子會認同祖國,認同我國的體制、文化和觀念。最近回國的人員中,就出現了不少不受歡迎的“麻煩製造者”:不配合防疫檢查,嫌棄隔離條件差,喝不下白開水,動輒拿人權說事,要求超國人待遇,對待工作人員端著高高在上,拒不配合的態度等。之所以這樣,只能理解為這部分人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在個人的利益面前,可以罔顧他人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也無視法律規矩,更不論公共秩序和道德。


15000名小留學生滯留英國,父母隔著屏幕大哭,過早留學有何益

當然,這樣的人只是少數,不代表絕大部分留學生,在武漢剛出現情況的時候,不少在國外的華僑和留學生積極捐款捐物,與祖國同命運共呼吸,如今他們面臨困難,祖國自然是最堅強的後盾,我們也希望他們都健康平安,能夠早日平安回家。

家長希望孩子成才,接受更好教育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我們更希望家長在選擇的時候多些理性,少些盲目跟風,國外的教育只是跟國內不同,是否有優勢真的很難說,不要把自己的孩子當成了實驗品。


我們更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夠多學習和了解一些祖國的歷史和文化,增強文化的認同感和民族的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在這裡給所有的家長和學生推薦一套歷史叢書,希望所有人,特別是青少年都能夠讀讀中國的歷史,瞭解祖國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