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同英語表面上是為了和國際接軌,但是間接讓中國損失了很多優秀人才嗎?

KagarinoKirie


可能我說的不好聽,某些人接受不了。現在的現實是,越是精英人才越重視多語言教育,尤其是英語教育。越是底層的人越覺得英語無用。

許多人根本沒意識到,反對英語教育的本質其實是“知識無用論”。

許多人不僅僅反對自己所經歷的英語學習和教育,甚至還反對子女後代學習英語或對其進行英語語言教育,卻根本沒有深入思考為什麼要學習英語。

英語僅僅是一門語言嗎?

家族群裡一同輩,中科大畢業的博士,某高校不到35歲的教授,近幾年有可能評上“青年長江學者”(評“長江學者”還不夠格),廣州,湖南,湖北,黑龍江等幾個省各級政府和省內許多企業的座上賓,他們行業的科研圈內最牛逼的幾個年青人之一。

博士經常在群裡發一些會議演講的照片,底下坐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身後放的全是英文ppt。

人生的檔次、境遇差別之大,沒見的人一般體會不到。

平時我們也聊天,據他說,絕大部分的高端論文和文獻都是英文的(沒錯,絕大部分!),學校出錢給他定了各種世界上最前沿的期刊,專門僱人幫他蒐集世界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進度,他每天要花大量的時間去讀各種英文資料。別說一個月不看,一個周不看就跟不上最新研究成果和進度了。

博士還經常發牢騷,說他可能眼光有問題,挑的研究生一屆不如一屆,專業英語太差,論文根本看不懂。學校每次讓他帶研究生他都提心吊膽,生怕挑著一個英語差又不肯學的。專業差有速成的辦法,英語差怎麼破?——速成不了!參加個國際會議,想鍛練一下手底下的學生卻根本拿不出手。英語差的學生都會被放棄,混到研究生畢業基本不可能讀博,因為沒辦法進行科研,最後都得改行。博士和學校反映現在研究生水平太爛不想帶研究生了,想直接帶博。可惜學術水平夠了年齡和資歷不夠,還得繼續帶研究生直到他的“青年長江學者”評出來。

博士對兒子的英文教育特別重視,在家都是和兒子純英文交流。他還請了家庭教師教他兒子法語,現在他兒子七歲,可以中英法三種語言熟練切換。

人家本來已經是精英階層了,現在後代起跑就已經贏了大多數人,可以預見,他兒子以後成才的幾率遠高於其他人。可怕的是,他認識的所有的教授專家學者無一例外,全部都對子女進行了英語教育,有的甚至是多語言教育。

可憐一些生活在底層人絲毫沒有察覺自己正身處底層,仍被某些人的“知識無用論”牽著鼻子走,殊不知這些人可能暗地裡正在加強子女教育和英語學習。

誰要是真的放棄了學習,誰才是真正的蠢貨。

甘於自己閒魚且想後代也閒魚的儘管去閒魚好了。

甘於身處底層且想後代繼續身處底層的儘可不學。

自己都說不想學了,也不想別人逼你學,只要你說明白,放心好了,現在的“快樂教育”絕對不會逼你,盡情地去享受“快樂教育”好了。

將來的社會一定是知識型社會,而且一定會有人清醒過來加強子女的英語教育。

博士一直強烈要求我——是的,要求!——必須加強孩子的英語學習和教育。我聽了他的話,一直陪兒子上輔導班學習英語。雖然我懂英語,可惜我不如博士,沒辦法創造純英文環境,我只會啞巴英語——會聽會寫不會說。我不敢亂教兒子,但我會一直堅持下去,陪伴兒子一直堅持。

我兒子大多數能力和普通孩子差不多,稍高稍低沒什麼特別,但據我觀察,他的長期記憶力和觀察力好像有點特殊,博士親自測試了一下覺得有點意思,並且答應了等他再長几歲找專家幫忙看看。我不怕給我的孩子增加未來的競爭對手,我相信他將來會有所成就,有自己的境遇。

成才的孩子越多,我兒子將來可能碰到的同伴越多。他的競爭對手越多,他成才的可能性反而越高。

就算他成不了才,其他成才的孩子越多,中國越安全,他至少也能生活在安定的國家裡。

學習無用?

呵呵。


東海松918


孩子上初中,今天下午,又接到一家叫AI什麼的網課助手的銷售電話,對孩子和我的情況都一清二楚,拼命推銷,還說什麼不要因為網課導致孩子學習落後什麼的。我去!我說:第一,我不贊成天天上網課,疫情期間,我就讓孩子在家裡上完課就玩,對成績無所謂,我更希望孩子身體健康;第二,我是工薪階層,孩子生活技能的培養也很重要,有時間就學習一下生活知識和技能。第三,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不去參與太多的培優,給孩子自由空間去發揮。第四,能在高中三年解決的事情,父母沒有必要替孩子做決定,就讓孩子自己去選擇。


陽光滿滿19


英語本只是個語言,國內卻當成學科,更甚者高考時提到了和數學等高位置,遠高於理化生物,這是典型的擾亂中國科技興國戰略的短視做法,如果不是當時決策者腦障,就是當時受西方鼓蠱被一群媚外所謂公知精英們矇騙,從而擾亂國家的科技興國戰略,使我們的教育水平越來越差。


沙漠駝舟


我是八十年的工科大學生,畢業後因實際情況,解讀大量的外文說明書,我參與了八十年代的一箇中外合資企業建設,前後請了四個六級以上的畢業生,無一能翻譯文件,結合我自己的經歷,學外語就是一刀切。隨著時代進步,應該有所改變,小學生,中學生學英語,就是扯蛋、扯大蛋,害了幾代人,沒有任何意義,浪費了青春,這就是當代的漢奸學者的無恥。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就是扯蛋,中國教師太少。叫獸、奴才太多,應該改變了!


在水之舟bao


現在國家對英語的推崇己達到頂峰了,下至幼兒園上至大學,無不將英語放在很重要的地位,雙語學校成為高檔學校的標配。全民英語,全國都是英語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中只能培養人們崇洋媚外的心態。中國傳統文化一點點被蠶食,這就是現今社會很多年輕人失去信仰的原因之一。


看雲捲雲舒45


堅決把英語從高考中拉出來!我們要的是數理化!”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是新中國建立時的學子心德寫照!

中國需要創新型人才!沒有紮紮實實的數理化功底是不行的。學英語是為的向老外學習需要,那是跟在別人後面學,事到今日外國還會將最先進的東西讓中國人接觸和學習嗎?不會再有了!


華野真人


我不贊同這個觀點!

大多數人都這麼認為,以前我也是這麼認為,但是看了一個訪談節目或者說是記錄片之後,顛覆了我之前的誤解!

其實,最高決策者在做這個決定時,內心的期望值是會回來的人有8%,就可以了。說明前期已經權衡利弊,對結果是有預見的!

具體分析如下:

1、教育成本沒多大影響

中國已經實現普及教育,教育經費就擺在那,多幾個人就是多幾張桌子多幾本書而已。

2、直接收益

人才交換的直接收益,我們沒有數據,但我認為,即使只有8%的留學人員回來,其收益也會大於所有留學生的教育費用。中國在航天、核電、高鐵、電子、金融、互聯網、教育等領域的明細進步,都有這些海歸的功勞。

作為對人家培養你的回報,留一部分人為其服務也是應該的。你領養一個孩子,長大了他就回到親身父母身邊,那你是什麼感受?!

3、邊際收益

即時他們現在沒回來,未必他們或者他們的後代不會回來。

另外,中國的留學生都有個特點,是在高中或者大學後出去的。這些孩子生於斯長於斯,如果說對鄉土沒有感情,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即使人在曹營,未必不是心在漢,跟師姐師弟們的隔空知識交流是不會斷的。

4、科研力量

經過幾十年的教育普及,現在中國每年的高校畢業生達60萬人。中國的人口基數很大,現在科研工程師數量已經超過歐美髮達國家總和,分佈在各個領域和行業。放幾個到國外去,對本地科研造成不了多大影響。

5、文化交流和融合

將我們好的東西帶出去,將對方好的東西帶回來,意識形態、觀念等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讓他們喜歡上我們的辣條和老乾媽。

6、留學生為何要挑本地精英?

你要多派寫庸才過去,久而久之人家的大學老師會怎麼看我們,還要不要我們的學生?!

再者,庸才去了能學到什麼,又能帶回來什麼?有句話說,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況且,讀完清華北大未必就能大用,事實證明很多普通本科學校的畢業生,也擔綱在各個行業的重要崗位上。社會才是一個檢驗人才的熔爐。

7、提高自身競爭力

人才競爭的核心,是要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包括待遇和工作環境。改革開放這麼多年,我們現在的中產階級比例已經超過了對岸,一線城市白領收入已經超過港澳。相反,對岸的科研力量因為經費問題逐漸下降,一些海外人才也開始迴流。


服裝供應鏈管理實施


並不認為。我相信連英語都學不好的人,根本不配稱為優秀。他沒有迎難而上的品質毅力,沒有噁心自己成全自己的決心。更重要的是,有更多更多英語很好,其他方面比這個所謂優秀更優秀的人,這個人數,請參考每年清華北大華五的學生錄取數量,幾萬人,不算少了。再多,就不能稱之為優秀了


我要發大大大財啦


我也覺得。學十幾年,畢業後每天使用的人估計5%不到。當然,想高學歷,想站在頂點,必須要能跟世界溝通。但是跟語文數學比對看看,畢業後,語文數學每天使用情況幾乎是100%。因為是生活必須。而且英語還能用軟件翻譯,雖然準確度不夠完美,但是相對於十幾年人生,你選擇自己學還是軟件翻譯?你們也許會說,數學也可以用計算器啊。但是數學使用率太高,用計算器麻煩啊,何況有些數學知識你不學,你甚至不會用計算器,比如簡單的三角函數,學數學還能讓大腦更靈活。

在我看來,學英語還不如學物理生物和化學。


幻想的白雲


從小就必須學英語,就從小給國人埋下一種崇洋媚外的潛意識,“西方國家很先進,我們很落後"!另外,絕大多數的人學了沒有用,也學不好,很吃力地學,耽誤了大好時光,耽誤了大好前程,學英語真是害了眾多人!愚蠢頂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