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4分,男主拿下东京电影节影帝,《钢的琴》妙在何处?

豆瓣8.4分,男主拿下东京电影节影帝,《钢的琴》妙在何处?

王千源的名字进入大众的视野,大概是因为2010年他在第23届东京电影节上拿下了影帝。名声顿时大燥。之后接拍了与刘德华合作的《解救吾先生》,与张震合作的《绣春刀》,前两年又参演了张艺谋的《影》。合作的演员、导演,无一例外全是大牌,并且他自己也成为了国产佳片口碑的代表之一,他也成为了大牌。而是什么让他从默默无闻的演员,走到了炙手可热的今天?答案就在这部国产片里——《钢的琴》。

豆瓣8.4分,男主拿下东京电影节影帝,《钢的琴》妙在何处?

以点代面,扩充到一个时代的兴衰更迭:一个工厂的关闭,代表个个家庭的破碎,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过去

《钢的琴》的故事背景在上世纪90年代,在东北的某个重工业城市。王千源饰演的钢厂工人陈桂林,因为工厂关闭,从而下岗。为了维持生计,为了养活家里的的女儿和老父亲,他拉起了一支乐队,游走奔波在婚丧嫁娶、店铺开业的营生中,生活也能勉强维持。

妻子小菊离家出走,投入了假药贩子的怀抱,并且提出想要带走年龄尚幼的女儿小元。两人在争执中达成了谁能为小元买到一架钢琴,谁就有权带走小元。而小元在父亲的影响下,也表示谁有钢琴,就跟谁。兜里并不富裕的陈桂林就这样想方设法地凑钱为了买一架钢琴,甚至和好兄弟一起夜里偷偷进入学校想要偷一架钢琴。可是最终都失败了。情急之下,陈桂林决定召集女友淑娴和几个好兄弟一起,生生做出一架钢琴来。

豆瓣8.4分,男主拿下东京电影节影帝,《钢的琴》妙在何处?

电影将背景放在了上世纪90年代的东北,那时候正好是国企改革的时候。改革,会让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好,但是对于当时在国企工厂里上班的工人确是一种阵痛。大概只有那一代的工人才能体会到被迫下岗的痛苦,明明是铁饭碗,却瞬间面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境地。而导演张猛就将视角聚集在了这群下岗工人身上。拍的是野草丛生的工厂,一群下岗的小老百姓,背后的墙上是具有国内特色的标语,而融入的,却是前苏联的艺术氛围。

一个工厂的关闭,代表着一群人的生活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上层决定要炸掉旧工厂的两个烟囱时,从前的工人们显得无能为力。从前的技术工人汪工想出了不同的改造那两个烟囱的方法,甚至想到将两个烟囱画成两个长颈鹿打造成景点,可是最终也没能挽救烟囱倒下的命运。而也是烟囱的倒下,在影片中暗示了时代的变革。从前工厂里的工人叹息着、伤心着,可也不得不在这痛苦中继续生存下去,为了父母,为了子女,为了这生命背负起的责任,想卸却不能卸掉。

豆瓣8.4分,男主拿下东京电影节影帝,《钢的琴》妙在何处?

以镜头讲故事,道出男人的心酸和困惑:镜头平移、角色穿插,展现平凡的小人物们做着平凡的事

《钢的琴》并没有直接从制作钢琴开始讲起。影片一开始是陈桂林与妻子的决裂,陈桂林为了生计带着乐队吹拉弹唱,陈桂林为了买一架钢琴而到处借钱,朋友亲戚有的借,有的为了躲他爬上了树宁死不下来……前面的铺垫是那样琐碎而有趣。每一个镜头都具有构图的美感,不管是在破破烂烂的工厂,还是野草丛生的乡村;不管是两个男人在屋里喝酒饮醉,还是两个男人在杀猪厂谈论借钱还钱的话题;不管是居民们打麻将的场景,还是因为某一人打麻将作弊而上演你追我赶的滑稽时间……故事的铺垫占了影片的一半,当观众发出“还做不做钢琴了”这样的疑问时,故事终于切入正题。这时候,铺垫起了作用。陈桂林的女友淑娴、好兄弟胖头、王抗美、大刘、快手……几乎每一个配角的形象全都鲜活了起来。

豆瓣8.4分,男主拿下东京电影节影帝,《钢的琴》妙在何处?

以小家致敬大家:繁琐细碎、家长里短的小事,这才是家的味道

这时我们才明白导演的用意,制作钢琴前那些繁琐细碎、家长里短的小事不可或缺,是人物形象建立的前提,也将整个影片从单纯的制作钢琴,提升到了在泛黄时光里打出一个红色问号的高度。让人看完影片后回味无穷,脑子里想的是钢琴,心里头念的是过去。尤其对于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工人,和工人们的子女来说,也许看来更是别有一番滋味。他们怀念也许不是在国企上班的日子,而是那时候男人们喝酒,女人们唱歌的日子;是那时候不管谁家有难处都会伸出手来帮扶一把的日子;是在黑暗中流干了眼泪,天亮后依然追赶着太阳的日子……

豆瓣8.4分,男主拿下东京电影节影帝,《钢的琴》妙在何处?

以钢琴为梦:是制作钢琴还是创造梦想?在艺术的美妙与金属的质感碰撞中,反抗着不甘的命运。

影片里塑造了许多平凡的小人物,他们都在做着平凡的事。因为打麻将出千被妇女们追上树的小混混,有着杀猪本领,混得还算行的屠夫哥,一身知识分子气息的在苏联留过学的老人汪工,大气仗义就算被警察带走也要做完最后的活儿的大哥,还有泼辣率真、敢爱敢恨的淑娴……在他们身上,观众仿佛也能看到自己。他们偷钢琴没有成功,最后一双双手用钢做成的琴精彩亮相,弹奏出来的钢琴声混合着金属的坚硬,艺术的美妙与金属的质感相碰撞,那是反抗命运的声音,那是追赶时代的声音,也是生命燃烧的声音。

在制作钢琴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干劲,一旦做出承诺,无论如何都会完成自己的那部分,这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情谊,珍贵无比,也来之不易。这群人的目标或许不是真的为了那架钢的琴,毕竟在钢琴闪亮登场后,小元在弹了一手曲子后,陈桂林最终选择了妥协,选择了防放手,让前妻带走了小元。那么这一切又算什么呢?工厂倒闭后的一声声叹息,制造钢琴时的热火朝天,或许这群人的目的,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还有一些本领。

豆瓣8.4分,男主拿下东京电影节影帝,《钢的琴》妙在何处?

以曲子为步伐:演奏出自己的无奈

整部电影色调偏黄,大部分场景选在下午太阳落下后拍的,象征着东北在上世纪下岗潮中逐渐衰弱,日薄西山。东北经济衰落大势所趋,尽管他们空有一身本领,但依旧挣扎在贫困线上。影片的开始,小菊与陈桂林谈判。小菊说:“陈桂林,我告诉你,孩子跟着你是不会有幸福的。”这时陈桂林接话:“你少拿幸福吓唬我。”接着,便是陈桂林拉着乐队在别人葬礼上演奏,萨克斯、小号、唢呐轮番登场,因为下雨的关系,人人身上都套着个黑色塑料口袋,陈桂林在雨中拉着手风琴,秦海璐饰演的淑娴唱着:“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淑娴打着黑色的伞,披着黑色外套,可是也能看出里面天蓝色的演出服。他们的神情庄严肃穆。而这时,办葬礼的主人家喊停。于是曲子换成了愉悦欢快的步步高……

开篇这两处的情节,将陈桂林的职业、家庭介绍完整,也将他的窘迫展露无疑。一支拿着西洋乐器和唢呐的乐队,只能在别人的葬礼上大展拳脚,本是具有艺术美感的外国风情的曲调却被主人家嫌弃。陈桂林的命运就像这首曲子一样。被时代左右,容不得呼唤一声,说换就换。

尽管陈桂林这样的命运延续到了电影结束,他也折腾到了电影结束,当观众不解时,想问一句:“何必呢?”时,他的那句台词又浮现在人们脑海中:你少拿幸福吓唬我。

豆瓣8.4分,男主拿下东京电影节影帝,《钢的琴》妙在何处?

对幸福的深层次理解

幸福,是多虚晃的词。在前妻小菊的眼里,钱够花衣服够穿,打扮漂亮便是幸福,在女儿小元眼里,不愁吃不愁穿,有钢琴可以弹奏就是幸福。而在陈桂林眼里,幸福仿佛没有定义。

但是陈桂林始终没有放弃,借钱也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千方百计地找人;买不起钢琴,急得没法子,入夜后和一群哥们儿潜入学校准备偷钢琴,结果又灰头土脸地出来;造钢琴,游说你游说我,最后不同分工的人都被他集齐了,大家在破旧的工厂里干得有模有样……

我们仿佛都忘了,他是一个下岗工人,会拉琴,会冶钢,却始终无法逃脱被时代抛弃的命运。到底是时代的脚步加快了,还是他走得太慢了?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能看见,陈桂林包括他的那些哥们儿,配钥匙的快手,当保安的王抗美,街头卖唱的淑娴……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尽管物质匮乏,尽管他们有着自己的本领,他们也从未破罐子破摔。甚至是在麻将桌上出千的二姐夫,他被追赶时的奔跑也是那么真实,是生命的形态,是生机的勃发。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好死不如赖活着”。当他们这群人发现自己已追不上这个时代时,他们没有选择“好死”,而是选择了“赖活着”。这也是大多数老百姓的真实写照。

豆瓣8.4分,男主拿下东京电影节影帝,《钢的琴》妙在何处?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男女主角均是影帝影后。而饰演王抗美这个角色的演员,便是去年大热的《庆余年》中饰演王启年的田雨。再次感叹,有实力的演员就像金子,不管饰演什么角色,达官贵人也好,小老百姓也好,精英律师也好,工人阶级也好,无一例外都会发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