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古代建築,雕刻,書法藝術於一體,山東省淄博市王漁洋紀念館

王漁洋紀念館,又名王士禛紀念館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新城鎮新立村,館址忠勤祠原是明萬曆十六年(1588)為紀念王漁洋 的高祖王重光而建,距今四百餘年。整組建築系磚木結構,保持了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 1986年忠勤祠被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省人民政府又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區"。

集古代建築,雕刻,書法藝術於一體,山東省淄博市王漁洋紀念館


據《新城縣誌》記載:"忠勤祠以明萬曆戊子(1558年)經始,乙丑(1559年)落成,當時規模宏大,但現存面積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祠院南北長88米,東西寬43米,佔地3784平方米。院內有正堂5楹,中間3間出廈。長22米,高14米,進深9.65米,全為磚木結構,瓴瓦起脊,木椽單簷。堂內有合抱圓木柱8根,頂部棟樑上飾有彩繪,內壁牆上鑲嵌石碣85塊,保存完好。碑文集歷代書法名家鍾繇、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柳公權、虞世南的字刻成,真、草、隸、篆諸體俱備。堂內還有王重光及其屬下王、張二指揮的碑刻彩繪像。後堂3間,稱為"司馬祠",原是明末兵部尚書王象乾的祠堂,現拓為王士禛紀念館。

集古代建築,雕刻,書法藝術於一體,山東省淄博市王漁洋紀念館


正堂前東、西廂房各3楹,堂前有雙人合抱的古檜兩株,左右對稱,高約20餘米。院東南隅有四面碑1幢,上刻建祠時祭者姓名。祠東50米處為原"碑廊院",現存石碑9幢。1984年國家對忠勤祠進行了修繕。將大廳、後廳、西廂翻修一新,並修復了東廂、接待室、大門、迎門屏風等,後又陸續徵集石刻、碑碣達到185塊,修建石刻苑。在院內和院外廣場種植花草樹木數百株,使忠勤祠基本恢復了原貌。

集古代建築,雕刻,書法藝術於一體,山東省淄博市王漁洋紀念館


王重光,字廷宣,山東新城人,明嘉靖進士,官至戶部員外郎。因其秉性剛直,直忤當事,觸冒權臣,被貶為貴州布政使左參議,分守貴寧、安平二道,嘉靖三十六年(1577年),北京皇宮內華蓋、謹身,奉天三大殿遇雷擊遭火,急需修復,嘉靖帝詔令王重光從貴州採伐大木,當時生長大木的原始森林,被3萬僮(壯)、苗等少數民族起義軍佔據,無法進入。王重光受命後,經過充分調查,周密計劃,先派兵斷絕起義軍後援,爾後,率領騎兵,突入起義軍首領營寨,"宣佈明王朝政令",以"恩德招降"、"全活三萬眾"。這樣,"不遺一鏃,不廢鬥糧",安撫了起義軍,取得了招撫的勝利。此後王重光深入森林達一年之久,操勞過度,觸冒瘴氣,於嘉靖三十七年(1588年)以身殉職。嘉靖帝為之感動,認為"平蠻"功成為"忠君","督木"殉職是"勤事",於是親書"忠勤可憫"四字,並降旨禮部尚書吳山書"忠勤報國"四字以示嘉獎(忠勤祠由此而得名)。翌年,諭旨派山東布政使右參議李一瀚到新城諭祭王重光。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朝廷三殿竣工,嘉靖帝"追敘前烈",贈王重光為太僕寺少卿,並在貴州永寧為王重光立祠以祀,命名為"忠勤祠"。 王重光死後30年,其次子戶部左侍郎王之垣,長孫兵部尚書王象乾為首的子侄們,認為"歲時常酹,貴州祠遠,不能近祀"'"家鄉無祠,雅不稱成功之盛德"。於是奏得萬曆皇上的恩准,於萬曆十六年(1588年),在家鄉新城又立忠勤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