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齊國故城遺址,齊魯文化起源、傳承與發展的重要物證

臨淄


臨淄-齊國故城遺址,齊魯文化起源、傳承與發展的重要物證


一、城市概況

臨淄,屬淄博市轄區,位於淄博市東北部,東臨青州市,西接張店區與桓臺縣,南與淄川區、青州市相鄰,北與廣饒縣、博興縣接壤,全區總面積663.7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1.2%。臨淄區轄7個鎮、5個街道,總人口約62.0萬人。

二、歷史沿革

距今8000年以前,臨淄後李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創造了後李文化;

距今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臨淄淄河、烏河兩岸人煙稠密、生產發達。

距今4000多年的山東龍山文化時期,臨淄開始出現規整的城邑,有了成體系的禮制,臨淄有桐林-田旺、董楮等20處龍山文化遺址。

夏代,臨淄為季萴氏族部落居住地。

商代初年,臨淄為逢國屬地。商代末年,臨淄為薄姑國屬地。

公元前1045年,封太公姜尚於齊地,建立周代齊國,都治營丘(今臨淄)。為防備紀國入侵,他加固擴建了營丘城。因為擴建後的營丘城東城牆瀕臨淄水,沿河而建,所以齊獻公就順理成章將營丘城改名為臨淄。

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國,設臨淄縣。屬齊郡,郡、縣治所均在臨淄。

西漢時期,臨淄為齊國王都、臨淄縣治所在地。

東漢時期,臨淄還是青州州治、臨淄縣治所在地。

西晉時期,臨淄為西晉齊國王都、青州州治、齊郡郡治、臨淄縣治所在地。

隋朝時期,581年-596年,區境屬隋青州益都縣、高陽縣和貝丘縣。596年,重設臨淄縣。

唐朝時期,臨淄為唐河南道青州北海郡臨淄縣縣治所在地。

北宋時期,臨淄為青州北海郡臨淄縣縣治所在地。

元朝時期,臨淄屬益都路。後臨淄縣併入益都縣。

明朝時期,臨淄為明山東省布政司青州府臨淄縣縣治所在地。

民國時期,臨淄縣屬山東省膠東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屬淄博專區。

1969年12月,屬淄博市,改縣稱區。

三、歷史文化價值

1、歷史價值

臨淄齊國故城遺址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發源地之一,是齊魯文化起源、傳承與發展的重要物證,是齊文化的集中代表地,在中國文明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臨淄齊國故城是中國先秦時期歷時長久、規模宏大、人口眾多、工商業繁榮的都城之一。

臨淄齊國故城是齊文化的集中代表和中國傳統文化主要的發源地之一。

臨淄齊國故城是東周至西漢時期全國最主要的文化中心。

臨淄齊國故城是我國先秦時期長時間沿用的都城之一,其作為西周至戰國齊國的都城沿用長達638年。

臨淄齊國故城遺址是許多歷史典故的發生地。

2、科學價值

臨淄齊國故城遺址保存較完整,有宮殿區、建築基址、手工業作坊遺址,為先秦時期都城中典型的遺址之一,在我國城市建設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我國早期都城營建和形制的重要實例;遺址內豐富的出土文物,為研究齊國時期社會發展、生活習慣、科技水平等提供了大量的實物材料,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臨淄齊國故城是我國春秋戰國都城遺址中歷史遺蹟保存相對完好、史料豐富,是東周城市遺址的突出代表。

臨淄齊國故城是我國規模最大的早期城市之一,被稱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冠”。

臨淄齊國故城是周代兩次城市建設高潮的代表性城市實例。

臨淄齊國故城是體現《管子》都城規劃建設思想的典範。

臨淄齊國故城是中國周漢時期人口最多、工商業最繁榮的城市,是齊魯經濟圈的中心城,是“海岱之間一都會”,與同期其他城市相比經濟高度發達。

3、藝術價值

臨淄齊國故城遺址出土的眾多陶器、青銅器、玉石器、瓦當等,造型精緻、紋飾精美、製作精良,在我國藝術史研究上具有突出價值。

四、重要文物

臨淄區有文物保護單位62個,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個,(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1個。臨淄齊國故城、桐林遺址屬於國家大遺址。

1、臨淄齊國故城

臨淄齊國故城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都城,是列國中最為繁華的都城之一,也是當時候東方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臨淄齊國故城,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城區以北7.5km。東瀕淄河,西依系水,呈兩河夾一城的形制。

故城包括大城和小城兩部分,兩城巧相銜接。齊國故城遺址歸納起來可分為三大類型:其一為古城垣遺址,為先秦的夯築土城,具有時代早,規模大,分佈廣,難保護的特點。其主要任務和手段就是保土守土。其二為古墓葬,古臺址類,從構築材料上它與城垣遺址相同,其保護手段和目的即是保護其原貌。其三是地下古文化遺址,即建築遺址、手工業作坊、冶鐵、鍊銅、鑄錢、制骨等遺址,其特點是埋藏於地下,多分佈在田野的耕地中,分佈廣、面積大,是其主要特點,其保護手段多為保持其原地貌並且有較明顯的界線或標誌。

2、桐林遺址

桐林(田旺)遺址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朱臺鎮桐林、田旺、義和村之間,故名桐林(田旺)遺址。

桐林遺址時代跨度較長,包括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西周、戰國和漢代等多個時期遺存。其中龍山文化堆積是遺址的主體,由早期到晚期文化發展涵蓋了整個龍山文化。

3、後李遺址

後李北遺址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街道辦事處後李官莊村北。遺址處於淄河東岸臺地上,地勢較高,西高東低,北為東西向沖積溝,南為後李村,東鄰北齊路,中部有一條濟青高速公路東西穿過。遺址呈不規則形狀,面積399000㎡。考古界斷定為後李文化,被列為90年代考古十大發現之一。該遺址為研究臨淄地區古代人類居住和活動場所提供了資料,具較高的研究價值。

後李西北遺址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街道辦事處後李官莊西北,淄河東岸農田中。遺址呈不規則形狀,地勢東高西低,面積約720000㎡。後李南遺址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街道辦事處後李官莊南農田之中。遺址呈不規則形狀,地勢基本平坦,面積約22100㎡。為研究臨淄先齊聚落遺址提供了完整資料。

4、田齊王陵

田齊二王冢位於齊陵街道辦事處鄭家溝村西1km處的鼎足山上。二王冢文獻多記載為齊桓公墓和齊景公墓。2006年被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二王冢為研究齊國國君陵寢制度提供了重要資料,具有很高考古研究價值。

田齊四王冢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街道辦事處淄河店村南2.5km處的山坡上,墓依山而建,宏偉壯觀。據考證,四王冢是戰國時期齊國田齊威、宣、湣、襄四代君主之墓(自西向東排列)。四王冢為研究齊國國君陵寢制度提供了重要資料,具有很高考古研究價值。

5、西天寺造像

西天寺遺址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西關北村。因歷史原因寺院廢棄後形成自然村落,現遺址被村莊覆壓。該寺為南北朝十六國後趙皇帝石虎(公元336年—349年在位)所建。

6、臨淄墓群

在齊都臨淄周圍幾十裡的地面上,大約分佈著150多座古墓,被稱為“臨淄墓群”。古墓的年代上起春秋中後期,下迄秦漢。墓主有國君、王侯、貴族、大夫、將軍、名士等。墓的形制多為高大的封土墓,狀如山丘。

五、非物質文化遺產

臨淄區非物質文化共19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3項。

1、蹴鞠

"蹴鞠"一詞,最早載於《史記·蘇秦列傳》,蘇秦遊說齊宣王時形容臨苗:"臨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即用腳踢,"鞠"系皮製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它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蹴鞠流傳了兩千三百多年,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

價值:流行了數千年的蹴鞠的興衰,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變化、新陳代謝的歷史規律。跨越時間上的歷史距離,消亡的古代蹴鞠又在興盛的現代足球中獲得新生。

2004年7月15日,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先生在第三屆中國國際足球博覽會上向世界正式宣佈"足球起源於中國",山東淄博被正式確認為世界足球起源地。

2、閣子裡芯子

閣子裡芯子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主要是利用鐵質支架把裝扮成各種戲劇人物的兒童表演者穩定在高竿或其他造型之上,演繹各種故事。遠遠望去,人物懸空,非常玄妙、奇特、驚險。因鐵支架如燈芯在內支撐,故稱為“芯子”,一般一個芯子表現一個劇情或寓意。臨淄區南王鎮閣子裡芯子因造型精美奇特、險中帶趣而名聞遐邇。

閣子裡芯子製作上根據需要因地制宜、因需設景、內容豐富、造型奇特,它融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舞蹈、民間服飾、民間傳說、民間文學等為一體,深受當地人民歡迎,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等價值。

3、鷓鴣戲

鷓鴣戲起源於清乾隆年間的齊國故都臨淄,到現在已經傳承了七代300多年,由一種民間小戲發展成為有獨特曲牌、音樂的大戲,在全國戲種中獨樹一幟。主要劇目有《胭脂》、《龍寶壽》、《採茶案》、十本連臺戲《太公傳》等五十餘部。

鷓鴣戲是一種起源於自然聲音的戲劇;極富特色與感染力,後來又吸取了京劇的一些精華,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戲種,本戲有自己的曲牌、樂器和唱腔,源於自然又高於自然,紮根於當地民眾生活,她對研究中國音樂、戲曲、方言、文學等方面具有極大的作用。

鷓鴣戲在世界上獨一無二,並且深受群眾蘭愛,塑著廣泛的觀眾群,具有巨大的開發前景。

六、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

臨淄區無歷史文化街區,省級歷史優秀建築有4項,分別為清真寺、三孔橋、溡源橋、排水道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