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十三行的興衰,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


廣州十三行的興衰,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

南大門的帝國商行


自唐代以來,廣州一向是我國最重要的商港之一,而廣州十三行,在十七世紀後期至十九世紀中葉這一段期間,又是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一種特殊的組織。

廣州始建於公元前214年。最早建城時的名字叫任囂城。商代時廣州地區稱為“南越”,周代時又有稱為“百粵”、 “南海”,這裡的“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這裡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現越秀山上有清代建的一座石牌坊,坊上書寫“古之楚庭”,不少史籍將“楚庭”視為廣州的雛型,是廣州最早的稱謂。

廣州地處中國南部、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緣,是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合處,瀕臨中國南海,東連博羅、龍門兩縣,西鄰三水、南海和順德,北靠清遠市區和佛岡縣及新豐縣,南接東莞市和中山市,隔海與香港、澳門相望,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中國的“南大門”。


廣州十三行的興衰,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

海上絲綢之路的廣州港

廣州從3世紀30年代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期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東方大港。明清兩代,廣州成為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大港,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2000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可以稱為"歷久不衰的海上絲綢之路東方發祥地"。

廣州港是由南沙港、黃埔港、番禺港、花都港、新塘港等港區組成 ,是華南最大綜合性樞紐港 。廣州港地處珠江入海口和我國外向型經濟最活躍的珠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地帶,瀕臨南海,毗鄰香港和澳門,東江、西江、北江在此匯流入海。通過珠江三角洲水網,廣州港與珠三角各大城市以及與香港、澳門相通,由西江聯繫我國西南地區,經伶仃洋出海航道與我國沿海及世界諸港相聯。


廣州十三行的興衰,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

廣州港地圖


"一口通商"多指中國1757年至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之前,清朝規定西洋商人只可以在廣東通商的政策,並非一些資料中所說的關閉江、浙、閩三海關,更非"廣州一口通商"。

在歷史上廣州有過三次"一口通商"。第一次是在1523-1566年(明嘉靖年間),共43年;第二次是在清初康熙年間;第三次是1757-1842年(清乾隆二十二年至道光二十二年),至簽訂《南京條約》止,共85年。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英國商人多次違反清政府禁例,並有"移市入浙"的趨勢,企圖直接打開中國絲茶產區的市場,使寧波有成為另一個澳門的可能。這種形勢引起了清政府的不安,認為江浙是華夏文物禮教之鄉,而且物產富庶,如果讓外國勢力打進去,會對其統治不利。加之粵海關海防也比浙海關堅固,有利於防範外商和保證稅收。

因此,乾隆皇帝首先下令增加浙海關稅收,以抵制外船北上,使其無利可圖而返回廣東。但雖然增稅,仍然沒有效果。於是,清政府宣佈封閉閩、浙、江三海關,僅保留粵海關對外通商。從始偌大的清帝國只剩下廣州一處口岸延續對外貿易來往 。

佔盡天時地利的十三行

“一口通商”的貿易決定,使得廣州成為和世界各地的文化價值交流中心。這個政策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衛的作用,也直接成就了帝國商行——廣州十三行的興起。朝廷對廣東實行開放的對外貿易政策,廣東商人從此崛起,並稱雄海內外商界。

《廣東十三行考》(1937)的序言中提到,“十三行在中國近代史中關係最巨大”。以政治而言,“十三行”常為皇朝政府官吏之代表;以經濟而言,行商為對外貿易之獨佔者。“此等特殊制度,無論中國外國,皆蒙不利,鴉片戰爭,即為擊破此種外交制度及通商制度而來”。

十三行起始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於今文化公園一帶。廣東巡撫李士楨會同兩廣總督和粵海關,用法令文告將外貿商人分為絲行和洋貨行(簡稱洋行,習慣上稱十三行)。


廣州十三行的興衰,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

鼎盛時期的十三行

十三行做得最好、影響最大的屬於伍秉鑑的怡和行,伍秉鑑在十三行時商名為“浩官”。怡和行經營茶葉和絲織品,從事中西方貿易。他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在中美同航後,他還扶持了美國的福布斯家族。

約翰•默裡•福布斯的後人,羅伯特•福布斯評價伍秉鑑是中國最成功的商人。他為美國投資了100萬美元,大部分都投入到鐵路產業上。

世界首富的伍秉鑑

2001年在美國《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刊登了一個《縱橫一千年》的專輯,統計出了上幾個世紀世界上最富有的50個人。其中,有六位華人入選,他們分別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劉瑾、和珅、伍秉鑑和宋子文。

在1837年爆發了一場經濟崩潰,一位美國商人欠了伍秉鑑大約7.2萬銀元。那個商人本來需要一輩子留在中國為伍秉鑑做事,才能償還那筆債務。但在聽說美國商人的家人寄來書信,父母病重,需要他回去時,讓其回到自己的祖國去,去照顧家人。

伍秉鑑親自叫那個美國商人到他的辦公室,當著他的面撕掉欠條。伍秉鑑在當時說:“你只是運氣不好,現在你的家人需要你,你回去吧。我們的債務兩清了。”說著就把欠條當著他的面撕得粉碎。

伍秉鑑這個驚人的舉動,讓伍浩官的豪爽名聲在美國膾炙人口達半個世紀之久。

不難想象,當時的伍秉鑑可謂是財大氣粗,並不在意欠條裡的七萬多美元。作為一個商人,能做到不嗜錢如命,斤斤計較,胸襟是多麼地寬廣。更是心底裡的善,人性的光芒在閃耀。孝敬父母,為父母養老送終,這是每個作為兒女的責任和心願。在他的這一舉動上,更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尊老愛幼傳統,和博愛無私的高尚品德。

廣州十三行的興衰,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

伍秉鑑

在十三行鼎盛時期,由於清政府的特殊制度,伍秉鑑成為近代廣州的世界首富。但好景不長,制度的改變和戰爭的到來,最終走向衰敗,銷聲匿跡。

從鴉片戰爭開始,伍家由衰轉衰。公園1839年,欽差大臣林則徐到廣州禁菸,查禁鴉片。

林則徐來到廣州十三行之後,首先讓那些洋人聚集起來,讓那些走私商交出鴉片。當時清政府規定,官員不能直接跟這些外國商人直接對接。所以就得要行商代為傳達林則徐的口諭,而伍秉鑑作為當時行商的頭領,這個活自然落到他的頭上。

從史料上看,伍家的怡和行向來做的是正經生意,茶葉貿易是伍家最主要的業務。但是,一些伍家擔保的外國商人為了牟取暴利,往往夾帶鴉片。一方是朝廷官府,一方是多年來貿易往來的生意夥伴,兩邊都得罪不起。因此,他必須儘自己的全力化解這次危機。

伍秉鑑為著能夠化解這次危機,來到英國商館,傳達了林則徐的口諭。但英國人則認為沒什麼大事,只是空喊口號,做做樣子罷了。在規定時間的3天內,沒有上繳鴉片。林則徐大怒,把伍秉鑑投入了大牢。隨後帶兵包圍了英國館,把英國人給關了起來。

英國商人受不了了,才最終把鴉片都交了出來。然後這年夏天,林則徐在虎門海灘,舉行了著名的虎門銷煙,大漲了中國人的志氣。


廣州十三行的興衰,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

虎門銷煙

鴉片戰爭的爆發

沒過多久伍秉鑑就被放出來了,雖然沒有生命危險,但是因此得罪了這些外國商人,擔心生意不好做。更擔心由於這次的鴉片貿易中斷,會影響正常的貿易。

不出所料,第二年清政府宣佈,關閉中英雙方的一切貿易。當時的清政府比較懦弱,不想惹麻煩,就想著把英國人直接趕走了事。卻沒有想到,英國早已虎視眈眈,想開放更多的港口進行貿易,滿足他們的貿易需求。這一做法,成為英國發起戰爭的導火線。

而怡和行處於中間位置,兩頭受氣。清政府終止中英貿易,這讓怡和行損失慘重,有些貿易正在進行,被迫停止;有些貨款還沒收回。

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

1840年6月,英國遠征軍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據一位美國商人的記錄,伍秉鑑當時"被嚇得癱倒在地"。他爭取和平解決鴉片問題的努力徹底失敗了。伍秉鑑清楚地知道,英國發動這場戰爭的根源,正是不滿十三行壟斷貿易,一旦英國獲勝,毫無疑問,十三行的獨特地位將被迫喪失。

伍家,甚至其他行商,都為這場戰爭貢獻了鉅額的財富。戰爭甫一開始,伍秉鑑和十三行的行商們就積極募捐,出資修建堡壘、建造戰船、製作大炮。縱然如此,清朝政府仍全線潰敗。

一年之後,1841年5月,英軍長驅直入兵臨廣州城下,控制了廣州的制高點。奕山統領的清軍部隊無力亦無心抵抗,於是想出了一條計策---令行商前往調停。

伍秉鑑作為官府的使臣,前去求和,與英軍首領義律展開了討價還價。最終,雙方簽訂《廣州和約》,按協議,清軍退出廣州城外60裡,並於一個星期內交出600萬元賠款;英軍則退至虎門炮臺以外。

這600萬元鉅款,有三分之一由十三行商人出資,其中伍秉鑑所出最多,計110萬元。

遺憾的是,這次贖城之舉沒有給伍秉鑑們帶來榮譽和感激,而是更多的非議。求和簽訂《廣州和約》後,伍秉鑑和行商們被國人認為是漢奸,揹負了漢奸的罵名。不管他們捐獻多少銀兩,也抹不去這個影子。


廣州十三行的興衰,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


又過了兩年之後,公元1842年,清政府徹底戰敗,簽訂了《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規定,清政府要向英政府賠償2100萬銀元。這個錢清朝朝廷也不願意出,開始到處攤派,怡和行又被攤派了100萬銀元。

在受戰火影響,大量貨物銀錢毀於戰火中,損失了七八十萬銀元。再加上攤派的,總共加起來差不多300萬銀元鉅款。

據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計,他們的財產已有2600萬銀元(相當於今天的50億元人民幣),成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在戰爭中損失的這筆數字,對於這位號稱擁有2600萬兩的世界首富來說,並不至於傷筋動骨。況且,深謀遠慮的伍秉鑑早把生意拓展到了海外,行商生意已不是伍家唯一的生命線。然而,此時的伍秉鑑,卻已是心灰意冷。

1842年12月23日,他寫信給在馬薩諸塞州的美國友人J·P·Cushing說,若不是年紀太大,經不起漂洋過海的折騰,他實在十分想移居美國,通篇愴然難禁之情。1843年9月,風燭殘年的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鑑,溘然長逝,終年74歲。


廣州十三行的興衰,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

伍秉鑑


伍秉鑑死後,曾經富甲天下的廣東十三行開始逐漸沒落。許多行商在清政府的榨取下紛紛破產。更致命的是,隨著五口通商的實行,廣東喪失了在外貿方面的優勢,廣東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權也隨之結束。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又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降臨到十三行街,終於使這些具有100多年曆史的商館徹底化為灰燼。

商業帝國十三行的衰敗,是整個時代的縮影。一代鉅富的衰敗,反映的是當時整個社會的改革和變遷,由安定富裕,淪為落後貧窮。

被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廣州港,親眼目睹了繁華時期的中西方文化價值的碰撞。那最開始接受西方的洗禮,得風氣之先的廣州,註定成為改革開放後的第四大城市。

封閉海關,實行閉關鎖國,一定程度上可以自衛。當也令當時的中國,看不到西方各國的變化和工業革命,從而落後於西方列強。造成後期中國長達幾十年的被侵略生涯,在戰爭中,中國也失去了很多古老的文化遺產,和古建築遺址。


廣州十三行的興衰,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

1842年清軍和英軍肉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