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精銳部隊?

無能的扎心君


新人多多支持哈,回答不好請留言按照先後順序

1魏武卒,是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吳子·勵士》裡的記載,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50萬秦軍 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使魏武卒名動天下。魏武卒也是當時軍隊最為精銳和彪悍的代表。

《荀子·議兵篇》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意思說士兵披上三層重甲和鐵盔,能開十二石之弩(約現在的700多斤),每人背五十隻弩矢,拿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魏武卒的人員選拔非常嚴格,成為魏武卒一員享受的福利也是很好的。魏武卒都是強悍的精兵,戰鬥力爆表。

2秦國鐵鷹衛士秦將司馬錯創立,人數1600多人,在六國戰爭、抗擊匈奴和平叛百越戰爭中都立下了戰功,成為秦國之利劍,想成為鐵鷹不僅要求劍術高超,而且要求馬戰步戰樣樣精通,負重80多斤狂跑100多里(如果是真的那這群不是人)多數是戰神白起手下,身經百戰所以戰場經驗豐富,在河西大戰中與沒有靈魂的魏武卒交戰,打敗魏武卒一戰成名。後來秦國大統一鐵鷹衛士功不可沒,是戰國最為傳奇的特種部隊。

3陷陣營(東漢末期)一支獨特的部隊,人數不多,作戰勇猛,指揮官高順。稱高順“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三國志裡沒有記載這支部隊,是南朝宋的裴松之給《三國志》註解時引用《英雄記》的內容,給了很高評價。曾擊敗了擁有關張的劉備軍。

4燕雲十八騎堪稱歷史上最神秘的部隊。隊伍只有18人,而且他們個個身手了得。這支部隊就是靖邊候羅藝組建的一個神秘騎兵組織,一共有十八個人組成,一人一馬,相當於現在的一支精銳特種部隊。相信關於這支部隊的傳奇很多人都知道了,是否真實存在還有待考證。

兩晉時期,後趙政權的建立者石勒,確實建立過一支18個人的騎兵小隊,他們都有姓名。是精銳肚中的孩子簡稱精銳中的精銳,。參加了不少的戰鬥。這支部隊活動範圍就在燕趙一帶。燕雲十八騎原型應該是這個。羅藝的燕雲十八騎有待考證,但是不能否認靖邊侯羅藝在防守外族入侵的功勞。

5玄甲軍李世民創建:身披黑色厚重的盔甲,玄甲軍應屬重騎兵。玄甲軍的戰術主要有:正面突擊,埋伏,側翼突擊。這裡的側翼不一定就是敵陣的側面,有可能是敵人的弱點。

李世民能一戰定天下那就少不了這支玄甲軍。也是精銳肚中的孩子,精銳中的精銳。





雲說趣事


“第38歲”被稱為“萬歲軍”,在古代是標準的御林軍,是王牌中的王牌,屬於重裝集團軍,是全軍戰備值班部隊中配備在主要方向速快速反應部隊。

為何說第38軍是我軍最精銳的部隊那,那麼下面大家跟著小姐姐回到第38軍的輝煌的歷史時刻。

第38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28的平江起義,可謂是根正苗紅,在解放戰爭中,第38軍隸屬四野,前身是四野一縱對,是四野頭等主力軍之一,其擅長打大戰、硬仗而聞名。其112師、113師、114師,都是王牌中的王牌師,其每個師都很有特點,112師擅長正面攻堅作戰,113師擅長長途奔襲,114師擅長穿插分割包圍。


第38軍在東北參加遼瀋戰役,解放全東北,隨後馬不停蹄的入關參加平津戰役,而第38軍是進攻天津的主攻,在隨後入關宣沙、衡寶、廣西、滇南等等戰役。38軍從中國最北部松花江一直打到海南島,轉戰中國從北到南,解放了半個中國。


隨後是38軍最輝煌的歷史之一,半島內戰爆發,由於以美帝國為首的軍隊介入,很快越過三八線,直逼鴨綠江邊線,38軍隨第13兵團參加入半島作戰。在第一次戰役中,38軍與美國第一騎兵師步兵團遭遇戰時,由於我軍剛入朝作戰,地理位置、情報、對手情況都不瞭解,貽誤戰機,在第一次作戰總結會議上,時任38軍軍長梁興初被彭老總指名罵了個狗血噴頭。




所謂知恥而後勇,在第二次戰役中,38軍獨立負責攻打德川。德川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是半島北部鐵路、公路交匯點,拿下德川就可以分割包圍東西聯軍,圍殲“聯合國軍”這一戰略設想。



當時本來是有其他軍可以配合38軍攻打德川,結果軍長梁興初在戰前立下軍令狀,獨自包攬德川,當時38軍的正對面除了防守德川的韓軍,還有大量美軍王牌軍,38軍再次發揮了各師的特長。

112師負責正面進攻,擔任長途奔襲的第113師更是創造的戰爭史上的奇蹟,急續連行軍一夜,創造70多公里的神話,硬是趕在美軍全機械化的前面,成功的佔領了三所裡與龍源裡,徹底斷絕了美軍第8集團南撤的退路,形成關門打狗的戰略目的。

113師的官兵拼死抵抗南撤的美軍與北上增員部隊,多次打退美軍的進攻,始終使南北敵人沒有會和,第二次戰役一舉扭轉了半島的戰局,38軍獨立殲敵1.1w多人,繳獲物資無數,第二次戰役是38軍的第三次成名之戰,也是揚名天下的一戰,戰後,第38軍被彭老總通令嘉獎的電報上最後親筆寫下“第38軍萬歲”。“萬歲軍” 由此而來。

在第四次戰役中,38軍依靠南漢江,頑強抵抗佔據全面優勢聯合國軍的瘋狂進攻,雖然付出巨大傷亡,成功完成戰役掩護任務。


“萬歲軍”在共和國的歷史上書寫輝煌的歷史,是共和國一面永遠的旗幟。


小姐姐講史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是一支特別能戰鬥的精銳之師,他的首任軍長是秦基偉,在抗美援朝作戰中,15軍被彭德懷元帥稱為“千歲軍”。

15軍原隸屬於第二野戰軍,前身是中原野戰軍第9縱隊,組建於1947年8月,在解放戰爭中,一直在劉、鄧麾下,衝鋒陷陣,為新中國的成立建立了不朽的功績。

15軍在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中,打出了威風,打出了軍威。上甘嶺,是五聖山南面一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兩側有兩個小山頭,加起來不過3.7平方公里,但在48天的激戰中,美軍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志願軍兩個連約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 戰鬥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敵人用熾熱的炮火,不分晝夜地向這兩個山頭傾瀉,一天中曾落過三十萬發炮彈,山上寸草不留,石頭都炸得粉碎。 敵我反覆爭奪陣地達59次,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在整個上甘嶺戰役中,15軍傷亡1.14萬人,其中犧牲5260餘人,但15軍始終堅守陣地,沒有後退一步,湧現出了著名的戰鬥英雄黃繼光。

15軍後來改編為空降兵15軍。2008年5月12日汶川8級地震,震中汶川地區與外界失去聯繫長達三十六小時,為儘快恢復與汶川地區的聯繫,15軍的15名空降兵,從5000米高空,強行空降至茂縣,及時把災區的情況向上級彙報,4500名官兵奔赴災區一線,抗震救災,救治受災群眾,保護人民財產安全。

15軍是一支能征善戰的威武之師,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當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一聲令下,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堪稱精銳之師。





zj史海拾貝


說起中國歷史上的精銳部隊,我個人比較熟悉的就是國民黨的74軍,其他部隊也沒有深入瞭解,不敢妄下評價,我只說說我對74軍的一些看法。

提到74軍可能有許多人不知道,但提到張靈甫的整編74師,許多人就知道了,整編74師的前身是74軍,是由74軍整編而來。

74軍成軍比較晚,是在1937年成立的一個新軍,當時淞滬會戰已經拉開了序幕,74軍但是主要由馮聖法的58師和王耀武的51師組成,俞濟時擔任首任軍長。為什麼由這兩個師組成呢?這可得要說一下俞濟時和王耀武的歷史淵源,兩人相識於圍剿紅軍時期。


俞濟時是蔣介石的心腹,王耀武向來聰明,所以他也是極力巴結,之前補充旅升51師也是俞濟時從中幫忙,這次組建74軍也是俞濟時問上邊要過來的51師。


組建後的74軍還沒來得及進行匯合,就各自奔赴了淞滬戰場,在淞滬會戰上74打的還是不錯的,以後撤退到了南京,參加了南京保衛戰,之後再次撤退時俞濟時給王耀武留了一條小火輪,正是憑藉著這一條船,51師順利的逃出了當時的南京城。

74軍在成軍後的兩年左右內並沒有太出色的戰績,憑藉著戰鬥力打出了名氣應該是在王耀武當軍長時期。1939年,俞濟時高升,升任集團軍副司令,但是74軍內有許多黃埔一期、二期的老大哥,按理說軍長的位置輪不到王耀武,但最終軍長的位子還是給了王耀武,我個人認為主要是蔣介石的賞識,就算俞濟時也沒有辦法,只好將幾個老大哥安排74軍以外的其他位置。


王耀武應該說很有才能,在他的訓練下,74軍也逐漸打出了名氣,成為了五大主力軍之一。在上高會戰中,74軍死死拖住了圍攻上高的日軍,為其他部隊趕來爭取了時間,正是這一貢獻才讓上高會戰取得了全面的勝利,上高會戰徹底打出了74軍的實力和名氣。

在之後的幾年裡,王耀武帶領74軍打了不少硬仗,為抗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抗戰後,74軍整編成了74師,師長由張靈甫擔任,從此走向了衰落。


速看歷史


中國歷史上最強的十大精銳部隊,虎豹騎只能屈居第四。

第十名、北府兵

北府兵是歷史上最強悍的部隊之一,淝水之戰中,這隻部隊以8萬的兵力擊潰了前秦90萬大軍。從北府兵興盛到消亡的二十五年間,可以說誰掌握了這支軍隊,誰就掌握了南朝的局勢。可以理解為得北府兵者,得天下。

第九名、怯薛軍

怯薛軍是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前組建的,他用身邊的“那可兒”(伴當,即朋友的意思)組成了一支親兵隊保衛自己的安全,這就是怯薛軍的雛形。後來,鐵木真逐年將這支軍隊進行擴建,到他統一蒙古,建立大蒙古國的時候,這支怯薛軍已經有近萬人了。

怯薛軍並不是成吉思汗西征歐洲時帶領的部隊,這隻部隊是構建蒙古帝國的基礎,成吉思汗捨不得帶去歐洲冒險。

怯薛軍紀律嚴格,享有超常特權,一個普通的怯薛軍人的地位高於千戶官,每個怯薛軍都是成吉思汗的利器。成吉思汗臨死之前,把怯薛軍的指揮權交給了繼承人拖雷。

第八名、夷丁突騎

夷丁突騎是明末將領吳三桂的親軍,後來隨著他職位的升高,這隻部隊也壯大了許多。關寧軍是大明最強精銳組成的部隊,而夷丁突騎是關寧軍中最最強精銳的集合。可惜吳三桂背叛了大明,白瞎了這支精銳。

第七名、戚家軍

戚家軍因主帥戚繼光而得名。戚家軍軍紀嚴明,裝備先進,戰績輝煌。百戰百勝的戰績讓倭寇聞風喪膽,戚家軍一度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

戚繼光是這隻軍隊的靈魂,他指揮戰鬥的時候,勝率很高,傷亡很小,戚繼光死後,戚家軍就大不如前,一路走下坡路,最後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第六名、陷陣營

陷陣營是東漢末期一支奇兵部隊,人數只有七百人,但是作戰非常勇猛,指揮官是呂布手下的猛將高順。

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

高順是呂布麾下第一將領,地位遠高於張遼。高順手下的陷陣營雖然只有700人,卻是裝備先進、紀律嚴明,戰爭中,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曾經擊敗過劉備和夏侯惇。可惜呂布不是明主,白瞎了這麼好的部隊。

裴松之給《三國志》註解時引用《英雄記》的內容,對這支部隊評價很高。

第五名、秦國新軍

商鞅變法後,秦國實力迅速增,打造了一支虎狼之師秦國新軍,歷經上百年征伐,在秦始皇的率領下,最終一統六國。

秦國新軍有著完善的制度,兵種齊全,裝備精良,兵源充足,所以秦國新軍可以所向披靡。

第四名、曹操的虎豹騎

純所督虎豹騎,皆天下驍銳,或從百人將補之。――《魏書》

意思是,曹純率領的虎豹騎,都是天下最驍勇的軍隊,其中的每一名成員都是可以率領百人的將軍,可以說每一名成員都是百裡挑一。 統帥 虎豹騎的統領都是是曹氏宗親中最猛的將軍,如曹真、曹休和曹純。

建安九年,虎豹騎擊敗袁紹之子袁潭,

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虎豹騎擊敗烏桓單于蹋頓。

建安十三年,追趕劉備,抓住他的兩個女兒。

建安十六年,連馬超都被虎豹騎擊敗。

建安二十三年,張飛、吳蘭被虎豹騎擊敗。

曹操的勝利的戰爭從來不缺少虎豹騎的身影。

第三名、岳飛的背嵬軍

岳家十二軍中最傳奇的就是背嵬軍了,背嵬軍是岳家軍中的禁衛軍。朱仙鎮之戰中,500背嵬精兵擊敗10萬金軍,金人因此而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感慨。

第二名、李世民的玄甲營

唐太宗李世民依靠他天才般的軍事能力打下了大半個大唐的江山,玄甲營就是他最強力的軍隊。

玄甲營裡的士兵身披鐵甲,馬匹也是全副武裝,野戰衝鋒的時候,戰鬥力最強,在地域開闊的空間所向披靡。可以說玄甲軍是唐朝最強的軍隊。

第一名、燕雲十八騎

燕雲十八騎是隋朝的靖邊侯羅藝率領的精銳騎兵,總共由十八個人組成。燕雲十八騎每個人都是佩彎刀,戴面罩,蒙黑巾,露雙眼,長披風,踏胡人馬靴,揹負大弓,每人負箭十八支,配有清一色的圓月彎刀。曾經的遼部察哈合臺帶領遼兵一萬人,侵入燕門關搶掠。羅藝率領燕雲十八騎暗中偷襲,十八個人殺死其三千多人,遼軍殘兵逃回大漠,燕雲十八騎緊追不捨,一直追至察哈合臺故鄉,全族二萬餘人被十八人全部誅滅,而燕雲十八騎無一傷亡。

因為十八個人從來沒有脫下過面罩,誰也不認識他們的真面目。 首領羅藝死後,燕雲十八騎解散。(不過這只是小說《隋唐演義》中的故事,歷史上並沒有存在過。)


當然,如今最強的精銳部隊肯定是中國人民解放軍!


海賊說歷史


這個問題我需要回答一下,因為我當年很榮幸的成為了一名解放軍,所屬部隊就是赫赫有名的三十八集團軍,被彭德懷老總譽為“萬歲軍”。


我的戰友有著名導演馮小剛,還有著名演員梁天,他們都在三十八軍服役過,我對三十八軍的光輝歷史充滿敬意,我對我們偉大的祖國擁有這麼厲害的部隊感到無比驕傲。

三十八軍擁有非常之多的軍種,集團軍屬下部隊多次被授予榮譽稱號,其中113師337團的“剛八連”多次受到黨中央的表揚。


我給大家說說三十八軍的輝煌戰績以及光輝歷史吧。


1,”平津戰役”天津戰場三十八集團軍擔任主攻天津的任務,這次任務完成的非常出色,傷亡最小,收穫最大,俘虜敵人高達十幾萬人次,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親自表揚。


2,三十八軍是中國參與戰爭最多的部隊,從祖國最北端的松花江一直打到雲南邊境與越南緬甸邊界線前沿,真是所向無敵啊,一支非常勇猛的部隊,被外界常常稱之為“猛虎軍”


3,攻佔一百多座城市,解放了大半個中國,國軍只要一聽說是三十八軍來了,他們就會瑟瑟發抖,繳槍投降。

4,三十八軍在朝鮮戰場上的優異表現被彭德懷老總親自表演,並授予“萬歲軍”的稱號,此次戰爭三十八軍對美軍展開了幾天幾夜的圍堵,不顧美軍優異的裝備對美軍進行地毯式掃蕩,成功擊退了美軍的進攻,繳獲各種武器裝備上萬件,此次反擊扭轉了整個朝鮮戰爭的戰局,為收尾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5,三十八軍十二偵查部隊參加越南戰爭,為前線部隊提供偵查任務,順利完成各項高標準指令。


三十八集團軍的輝煌歷史還有很多很多,三天三夜都說不完,我在這裡只是簡短的說了一下,因為很多東西涉及到軍事機密,我在這裡不便透露,以免被一些壞人獲得,保護國家機密人人有責,在這裡我也要提醒各位網友們在發表答案的時候要仔細反覆查看,是否有違規內容,絕對要保證內容安全可靠。


謝謝大家點贊

關注我,帶領你們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歷史時刻。

(圖片源自網絡,侵必刪)


小梁動漫


抗美援朝戰場上,我志願軍的一支部隊連續參加第一至第五次戰役,英勇頑強,浴血奮戰,創造了志願軍戰史上的多個‘之最’,成為志願軍的絕對主力,是戰必勝、攻必克,名副其實的精銳部隊,這支部隊就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9軍。

在人們的印象中,赫赫有名的‘萬歲軍’38軍,上甘嶺戰役的15軍和12軍,是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精銳之師,能征善戰,建樹頗多,其實在同一個戰場上,39軍的戰績更是不可小覷,他們在這場戰爭中所建立的功勳,同樣無愧於精銳部隊的美譽,並創造了許多次戰場‘之最’。

最先與美軍交手

志願軍入朝作戰,39軍首戰雲山,軍長吳信泉豪氣沖天的說:‘敵人也沒長三頭六臂,咱不光要摸摸老虎屁股,還要扒下他的老虎皮,給咱彭老總(彭德懷司令員)做把太師椅。’

果不其然,雲山戰鬥39軍殲敵1800餘人,取得中美兩軍交鋒的首勝。彭德懷司令員讚歎:‘華盛頓開國時組建的、一直沒吃過敗仗的美騎兵第一師,這回敗在咱們39軍手下了!’

最先成建制俘虜美軍

39軍在一次戰鬥中,迫使美軍一工兵連長率全連115名黑人士兵投降,這是美軍朝鮮戰場上唯一的一次成建制投降。這震動了美軍高層,他們馬上將黑人單獨編制的慣例改為黑白人混編。

最先攻入平壤

1950年12月6日,39軍兩個團率先攻入平壤,收夏朝鮮首都。

最先攻入漢城

39軍在第三次戰役中,最先攻入漢城,佔領總統府。

打得最遠

在第三次戰役中,39軍在追擊逃敵時,所部348團打到北緯37度線的水源,這是志願軍向南打得最遠的地方。

一個師在一次戰鬥中俘虜敵人最多

在第四次戰役中,39軍117師穿插敵後,斷敵退路,經過一番激戰,殲敵3300餘人,其中俘虜2500餘人,成為志願軍一個師在一次戰鬥中俘虜敵人最多的紀錄。

此外,39軍還有最先吃掉美軍一個連,最先擊毀和繳獲美軍坦克飛機,最先創造坑道戰等許多令人交口稱讚的戰績。

抗美援朝,39軍首批跨過鴨綠江,參加了戰爭的全過程。殲滅了包括2.8萬美軍在內的‘聯合國軍’4萬餘人,打出了國威,打出了軍威,是朝鮮戰場上當之無愧的精銳部隊!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歷史微點


國民黨軍有五大主力,分別為整編第74師、第18軍、第5軍、新1軍和新6軍,這五大主力都是中央軍,除了這五大主力,國民黨的地方雜牌部隊也有不少戰鬥力比較強悍的部隊,今天介紹的就是國民革命軍第35軍。

國民黨軍出現過兩個35軍,第一個是湘軍第35軍,軍長為何健;本文所講的是第二個35軍,軍長為傅作義。


北伐戰爭時,傅作義以7000人之師堅守涿州城,抵擋了奉軍三萬人的進攻,孤軍奮戰長達三個月。涿州守城之戰成為有名的戰例,傅作義被稱為“民初守城四傑”之一。

中原大戰之後,晉綏軍被改編,傅作義的第7軍改稱為第35軍。1936年日軍和偽軍發動了對綏遠的進攻,傅作義的第35軍經過27天的戰鬥消滅了“大漢義軍”,又重創了偽蒙軍第7師,沉重打擊了日軍和偽蒙軍,取得了“百靈廟大捷”。

1940年日軍制定了消滅傅作義集團的“八號作戰”,並於1月28日向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部駐地五原發動了進攻。第35軍在友軍的配合下,經過大小作戰57次,打敗了日偽軍,收復了以原為中心的綏西地區。五原的收復被稱為“開反攻勝利之先河”,國民政府特電嘉獎,傅作義被授予了青天白日勳章。


歷史軍魂


十年前,有一部曾被認定是炮灰的電視劇,引爆了收視神話,成就了一個叫作王寶強的人,也讓“士兵突擊”這個名字成為一種精神。其中,孬兵許三多,憑著一股子“不拋棄不放棄”的堅毅,最終進入著名的特種部隊“老A”,併成長為一代兵王。虛構的老A,以及現實中中國軍隊的雪豹部隊都屬於特種部隊範疇。這幫優中選優的王牌部隊,通常都會在決定戰役勝敗的關鍵點上使用。這也是中國特種兵這一題材,能夠大火的一大原因!  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筆者今天就來聊一聊,宋代歷史上聲名顯赫的背嵬軍。給背嵬軍帶來最大榮耀的人,毫無疑問就是“武神”岳飛!  這支背嵬軍,在岳飛手下馳騁千里。從剿滅叛賊,到舉著刀子和金國人硬幹,無論在哪都未曾慫過。在朱仙鎮大捷中,背嵬軍甚至創造了“五百精騎大破金軍十萬”神話般的戰例。

背嵬軍,是岳家軍十二軍中的一支,也是主帥親兵一般的存在。在兵力達到鼎盛的十萬人時,背嵬軍也沒有超過一萬人。岳家軍鼎盛時期約有十萬人,分為:前軍、右軍、踏白軍、中軍、勝捷軍、後軍、遊奕軍、左軍、水軍、背嵬軍、破敵軍、選鋒軍。背嵬軍在其中常常被當作攻堅主力,或者是拱衛岳飛的人身安全。岳家軍中的名將張憲、王貴,都曾經統領過背嵬軍。而“背嵬”這兩個字的意思,至今沒有明確的解釋。有一說法,“背嵬”是為主帥背酒袋子的。筆者個人偏向於這一說法。朱仙鎮大捷中,岳飛以500名背嵬軍大破金軍10餘萬大軍。然而,以研究宋史為名的專著《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卻對此提出了懷疑,後世的史家也對這場戰役保持質疑態度。這個,咱暫且不論,今天先來說一說郾城大捷。  郾城戰役的爆發,實際上是金軍在面臨岳家軍強大的攻勢之下,一次專門針對岳飛搞的斬首行動。在此之前,岳家軍連破金軍陣線,一路收復州郡,這實在是把金兀朮打急了眼!所以,這金兀朮乾脆就玩一招狠的!這打蛇都打七寸,金兀朮就乾脆集中優勢兵力,直接打到岳家軍的大本營。
偏偏在這個關鍵時刻,岳飛方突然得知,同為中興四將的張軍突然就撤軍了,因此他失去了重要的側翼。而岳飛的部隊則向北面的縱深處不斷前進,離岳飛越來越遠。他身邊的軍隊很少,甚至連最精銳的親兵背嵬軍都派給了張憲部。可以說,這是他最虛弱的時候,而他的大本營位置也在此刻暴露了。當時,岳飛駐紮在潁昌府東南端的郾城縣內。而探聽到岳飛位置的金兀朮,立馬用最快的速度集結了一萬五千騎兵,從小路繞過岳飛的先頭部隊,直奔郾城。

岳飛是整個岳家軍的靈魂,只要殺掉他,局勢立即就能扭轉。一萬五千鐵騎晝夜趕路,距離郾城還有二十里時才被發現。岳飛面對的不僅是戰力鼎盛時期的金國人,還有金軍屠城滅國的兩大利器——鐵浮屠和柺子馬。  這兩支騎兵都是中國歷史上不多見的重裝騎兵,尤其是鐵浮屠,從戰馬至騎士全都裹著厚重的鐵甲。重裝的戰馬每三匹用粗鏈連在一起,進退一致。

那麼它們的衝擊力是怎樣的?對步兵而言,它們的威脅達到了什麼程度?它們簡直就是鋼鐵洪流!它們衝來時,居高臨下,騎士們不必動用刀槍,光是戰馬的重鎧都能輕易地把步兵撞倒、踩死、碾碎。而柺子馬在對陣之中,通常採取遊弋和兩翼包抄,然後以鐵浮屠陣。想象一下,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上,全身披重甲、手執長槊的重騎兵向你衝來,再訓練有素的步兵方陣也扛不住吧?即使是現代的步兵們拿著冷兵器,恐怕也不一定是對手。況且,金國人號稱“滿萬不可敵”,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女真騎兵會像潮水一樣進攻,一浪接一浪,一浪高過一浪。一波接一波,一波猛過一波。
那麼,岳家軍能夠撐多久?岳飛能夠撐多久?背嵬軍又是如何克敵制勝?  別急,有絕活呢!岳飛親自指揮背嵬軍的士兵們舉著大斧、提刀,還有長柄尖刃的麻扎刀,迎著金軍這支鋼鐵洪流衝上去了。對金軍而言,凡是敢於應戰的人,立刻會變成戰場上的一灘爛泥。可當兩軍相接時,金軍卻被殺了個措手不及。因為這幫背嵬軍士兵,沒有有選擇結陣自保,而是一個個衝入了鐵浮圖的衝鋒隊型,上來就往馬蹄子上湊。而這馬蹄子,就是這金國版坦克的最大弱點。金國人為了保持鐵浮圖的衝擊力,給每一匹馬披上甲冑之外,又用鐵鎖相連,這直接就是連環甲馬陣。而相應的,戰馬身上唯一沒有保護的便是馬蹄子!這下,直接湊到了馬蹄子旁邊的背嵬軍士兵爽透了,照著馬蹄上手就砍。一匹馬倒掉,就會帶著幾匹馬倒掉。而馬上的金國騎兵,先別說會不會被背嵬軍士兵割了頭換酒吃,就說這幾十斤的鎧甲直接掉下來不受傷,想再爬起來都是一件困難事兒。這些馬兒的倒地不起,迅速變成了鐵浮屠的首次失敗。金國人直接祭起法寶——騎兵衝擊波,向人數不多的背嵬軍發動衝擊,但是金軍連續衝擊了數十回合,結果發現自己的隊伍亂成了一團。

這時,勇將楊再興領著幾十名背嵬軍騎兵衝進敵陣。這群騎兵精得很啊,哪兒人多,就往哪兒扎。而楊再興在單兵匹馬挑掉了幾個金國將軍後,意圖找到金兀朮一刀宰了他。沒想到,威名赫赫的大金國樑王、都元帥、四太子卻從戰場上消失了,竟然見形勢不對,可恥地開溜了。直到背嵬軍將這一萬多的女真士兵全殲後,他們都沒再出現。  這場郾城大戰,全賴背嵬軍一軍之力和楊再興的悍不畏死,才直接保障了岳飛的人身安全。在之後的潁昌大捷、朱仙鎮大捷之中,成建制且全軍回援的背嵬軍形成了“徹底的拳頭”,更是把金國人打的滿地找牙。因此,才有了那句驚歎:“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於是在歷史中,背嵬軍留下了這樣的記載:“其戰兀朮也,於潁昌則以背嵬八百,於朱仙鎮則以背嵬五百,皆破其眾十餘萬。虜人所畏服,不敢以名稱,至以父呼之。  飛進軍朱仙鎮,距汴京四十五里,與兀朮對壘而陣,遣驍將以背嵬騎五百奮擊,大破之,兀朮遁還汴京。”


風塵素人


中國古代精銳部隊很多,我來說一下我感受最深的幾支部隊(排名不分先後): 1、先秦時代的秦軍: 通過商鞅變法逐漸強大起來的秦國,使用軍功爵制來激勵軍隊作戰。使得秦軍的實力突飛猛進,秦人本就尚武,再加上變法政策激勵,秦軍在戰場上更加悍不畏死。冷兵器時代,軍隊的士氣對作戰的結果有直接影響,秦軍士氣高漲,個個奮勇殺敵,使得東方六國軍隊“逡巡而不敢進”,最後六國軍隊被殺的“伏屍百萬,流血漂櫓”。見於史書中的記載,就有伊闕之戰,秦軍以少勝多,斬首韓魏聯軍二十四萬;華陽之戰,秦軍斬首魏軍十三萬,沉趙軍兩萬於河;長平之戰,趙國損失四十五萬大軍。秦軍的裝備也十分精良,所有武器裝備都是統一打造,採用了先進的技術打造制式裝備,同一個型號的弩機如果有部件損壞,可以用同種型號弩機的部件代替。秦人還十分重視道路建設,所以秦軍的後勤補給能通過這些道路源源不斷的輸送到前線。秦國從一西陲小國成長為統一天下的秦帝國,靠的就是強大精銳的秦軍在戰場上所向披靡和強大的後勤補給、精良裝備作為支撐,從而滅亡六國統一天下。 2、漢軍: 漢承秦制,漢軍經歷了楚漢戰爭、國內平亂戰爭的洗禮,逐漸成長為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保衛著漢帝國的每一寸土地。到武帝時期,漢軍建立起強大的騎兵部隊後,由名將霍去病率領,萬里遠征,直搗龍城,封狼居胥。使得匈奴哀嘆:“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漢軍分工明細,由弓弩、車兵、騎兵、步兵組成,漢軍裝備精良,騎兵使用環首刀,方便在馬上作出劈砍動作;蹶張弩聞名天下,主要以六石弩為主(漢時一石約31千克);加上後勤補給強大,漢軍在當時屬於最精銳的部隊。所以陳湯才敢說出那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更有東漢時期的“十三將士歸玉門”這一壯舉(北匈奴起兵兩萬圍攻耿恭所在的駐地,時耿恭兵不過數百。靠煮鎧弩食其筋革,假意投降殺死進城的匈奴使者,當著匈奴人的面將匈奴使者烤了吃了。這就是“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最後漢朝朝廷派出援軍救了他們出來,當他們回到玉門關時,只剩下十三個人),漢軍血性在此戰中完全展現,所以即使到了三國時期,中原亂成一鍋粥,周圍的遊牧民族也不敢輕易入侵,即使入侵也被打的滅亡。 3、宋軍(岳家軍): 宋軍在人們映像裡就是極其弱小,但其實宋朝的軍隊裝備精良,特別是宋軍的步兵甲十分精良。其實北宋之所以那麼不能打,還是在於指揮官的問題,你給他一支精銳部隊,但他不會用,遲早帶坑裡去。在南宋時,換了岳飛就不一樣了,打得金兀朮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感嘆,岳家軍還是用了宋軍的裝備,所以宋軍不是不能打,是指揮官不行。 4、蒙古軍隊: 這是一支世界征服者的軍隊,而統領他們又是傑出的成吉思汗,所以蒙古才能建立地跨歐亞的大帝國。蒙古軍隊是一支以騎兵為主的部隊,但是蒙古人善於吸取其他軍隊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比如,蒙古人攻下一城會帶走城裡的工匠來為他們製作攻城武器,著名的回回炮(一種投石機)就是蒙古軍攻城的標配。當然,蒙古軍隊最擅長的是野戰,蒙古人會根據對手的特點進行靈活的戰術佈置,每次他們都能大量殺傷敵軍。而且蒙古人的大迂迴戰略也是一大手段,能實現這一手段也多虧了蒙古奇特的後勤保障。 5、明朝戚家軍: 戚家軍應該是這些軍隊中戰損最低的,有一次對戰倭寇兩萬人,己方只損失了十幾個人。戚繼光的鴛鴦陣也十分有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