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西周開國諸侯,800年的傳承根正苗紅,一手好牌卻打得稀爛

戰國時代,七雄並立,每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的特點,魏國是戰國首霸;齊國東方富裕強國;楚國獨霸南蠻;韓國為天下之咽喉,乃兵家必爭之地,牽一髮而動全身;趙國胡服騎射成軍事強國,秦國屌絲逆襲最後一統天下,而燕國卻是戰國七雄中,唯一西周開國諸侯國,出身正統,根正苗紅。

在整個戰國時代的諸侯國爭霸中,燕國是唯一一個自西周就開始傳承的國家,也是整個戰國時代歷史底蘊最為悠久的國家,從立國到滅國,燕國一共傳承了八百多年,可以說它的壽命比創造了它的西周都要長久,可謂是比一些短命的王朝都要長壽。

唯一西周開國諸侯,800年的傳承根正苗紅,一手好牌卻打得稀爛

對於,戰國七雄編者還得多說幾句,秦國是東周時期,護周平王東遷有功才被封為諸侯,韓國、趙國、魏國,三家分晉,在戰國初期才成立;楚國是周成王時期分封的諸侯,當時爵位也很低,僅是“子”爵;齊國是西周初期,周武王給姜子牙的封地,但到了戰國初期,出現“田齊代姜”或“田氏代齊”,此時的齊國已經不屬於正統的開國諸侯國了,只有燕國是名正言順,資格最老,最正宗的開國諸侯。

但燕國的歷史發展進程,卻並不像它的傳承那麼輝煌,遠沒有達到開國諸侯的預期,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來講,它的發展根基一定是比其它的國家要深的,發展可以利用的資源自然也比其它的國家要多,發展所帶來的經驗也比其它的國家要豐富,但燕國的發展結果,卻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燕國根正苗紅,發展結果令人大跌眼界

按理來講,它應該是比較輝煌的一個國家才對,可是真實的情況卻與此大相徑庭,燕國不僅沒有顯赫的國力,也沒能夠在戰國時代叱吒風雲,相反,在整個戰國時代的所有大型諸侯國當中的實力,可以稱得上是最為弱小的國家了,就連成立時間短、佔地面積小的韓國都有著相應的自然資源和變法來維持國家的生計,燕國卻幾乎沒有任何出彩的地方。

唯一西周開國諸侯,800年的傳承根正苗紅,一手好牌卻打得稀爛

如果說,在燕國的歷史上有哪些比較值得人們稱讚事情的話,那應該就是燕國組織的樂毅伐齊的戰爭了,但樂毅伐齊的戰爭也不是完全由燕國人進行的,燕國只是那場戰爭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那是一場六個國家聯合起來進攻齊國的戰爭,而且燕國在那場戰爭當中雖然獲得了比較大的前期優勢,可是最終也沒能夠消滅齊國,讓僅剩餘兩座孤城的齊國復國成功。

我們由此也可以看到,燕國本身的政治傳統,或者說它的發展實力還是相對薄弱的,這樣一個發展具有重大問題的國家,自然不可能是因為短期弊端所造成的,一定是由長期的不正確方針所導致的一種必然的缺陷。

燕國實力羸弱,為何能屹立不倒堅挺800年?

可是,如果燕國長期處在一種不正確的發展戰略當中的,它又是憑藉什麼因素屹立不倒的呢?又是憑藉什麼樣的特點傳承八百多年的呢?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國家發展並不迅速,也不具有優勢的它,是如何在戰國時代立足的,又是如何保證古老傳承的?

唯一西周開國諸侯,800年的傳承根正苗紅,一手好牌卻打得稀爛

地理自然環境等客觀因素,一雙看不見的無形大手

首先,我們先從客觀的因素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客觀因素我們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一個是外部環境條件問題,另一個則是時代的壓力問題;這兩個方面就像一雙看不見的大手,對於與燕國的國家發展是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的,同時,因為燕國本身發展制度問題受到時代環境的影響比其它的國家要深遠許多,所以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對於燕國的整體方針來講還是有著重大作用的。

  • 偏居一隅,很少介入中原戰事

我們首先來看外部環境條件的問題;影響這一因素的重點是地理環境上的條件,燕國是地處北部偏遠地區的一個諸侯國,這個國家與其它各個諸侯國之間的聯繫並不密切,因為它本身的鄰國比較少,這就意味著它與其它國家的共同利益點就會很少。

沒有了共同的利益糾纏,那麼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也就會相對變得較少,所以在戰國時期,燕國的對外戰爭一般都是對戰趙國或者是對戰齊國這兩個國家的;它與戰國初期強盛起來的魏國沒有直接的利益紛爭,與戰國後期強盛起來的秦國又相距甚遠,所以燕國在地理條件方面其實是有著偏安一隅基礎的。

唯一西周開國諸侯,800年的傳承根正苗紅,一手好牌卻打得稀爛

興盛起來的國家都不能直接地對燕國的統治造成威脅,如果想要對它發動戰爭的話必須進行長途奔襲作戰,還要跋山涉水跨越其它的國家,如此一來,在交通條件和軍事實力不是非常發達的戰國時代,這一類的戰爭所獲得的利益少之又少,而且成功容易守功難,就算是獲得了比較大的實際利益,也很難說是在遠離國家統治中心的地方推行國內的發展政策。一般來講,強盛國家的實力擴張都是從鄰近的國家開始的。

  • 退守遼東以自保,排在秦國滅國戰順序中倒數第二位

戰國末年,秦國的軍事實力那麼強大,它在發動滅國戰爭的時候,也沒有選擇從燕國這樣弱小的國家開始動手,也只能是消滅了趙國之後,才會揮師北上消滅燕國;因為燕國邦交接觸的複雜性為它爭取了時間。我們從各國的滅亡順序當中可以看到,燕國是排在倒數第二位的,也就是說,在韓、趙魏、楚這幾個諸侯大國滅亡之後才輪到了燕國,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燕國在荊軻刺秦之後就退往了遼東地區。

唯一西周開國諸侯,800年的傳承根正苗紅,一手好牌卻打得稀爛

遼東地區在戰國時代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地段,它是由燕國人和匈奴人共同佔領的一個地區,這片土地上的勢力分佈比較複雜,有匈奴人作為干擾,同時又有著向北擴散的可能,這讓全殲燕國軍隊成為了一個很大的困擾,也讓消滅燕國的統治核心變得困難。

因此,沒有十足的把握,秦國並不想首先對其發動戰爭;哪怕秦王嬴政對於荊軻刺秦事件相當惱怒,甚至下令王翦揮師北上,但當燕太子丹身死之後,嬴政也就放棄了對於燕國的繼續攻打,而是任憑燕國退往遼東地區苟延殘喘,考慮到的最重要因素就是燕國地理環境的複雜。所以說,燕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的外部爭端比較少,給予它的相對平和的外部發展條件,是一個它能夠安定發展的關鍵因素。

  • 農業發展環境不佳,燕國整體實力發展弱

其次就是地理條件對於它本身的國家影響了,因為在戰國時代,大多數的國家生產動力來源於農業勞動者創造的財富,所以自然條件優越的國家,在經濟方面的發展就比自然條件惡劣的國家要先進。

唯一西周開國諸侯,800年的傳承根正苗紅,一手好牌卻打得稀爛

而燕國因為地處當時的北部偏遠地段,本身的國家財富創造力就低,整個國家的整體發展實力也就弱,所以,這個國家很少主動的與其它國家發動戰爭,甚至在被其它國家所欺凌的時候也一般都選擇忍氣吞聲,因此,在本身鄰國就少的基礎上又削弱了戰爭爆發的數量,這也是燕國長期生存的一個關鍵。

燕國狐假虎威,依附魏國求生存

我們再來看一下時代壓力造成的影響;時代壓力所造成的影響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燕國作為屏障的階段;這點在戰國初期體現的比較明顯,戰國初期,魏國為了對抗與它同樣興盛起來的趙國,又為了在對抗趙國的同時,不延緩本國的崛起速度,所以便浮出了一個用相對弱小的國家代替它去與趙國進行爭鬥的想法。

而燕國與趙國的國家關係又是劍拔弩張的,因此,燕國便成為了魏國的刀柄,獲得了魏國的國家支持,在比較動盪的戰國初期,有了魏國這個依靠,燕國才能夠安穩的生存;畢竟魏國是那個時候最為強盛的國家,很少有國家敢於去觸碰魏國的逆鱗,自然也就會給狐假虎威的燕國多一份薄面。

唯一西周開國諸侯,800年的傳承根正苗紅,一手好牌卻打得稀爛

  • 戰國中期諸侯國實力相對均衡,燕國與世無爭,沒給人進攻口實

第二個階段是各大諸侯國自顧不暇時忽略燕國的階段;這一時期主要在戰國中期,戰國中期的時候,各個國家都在積極努力的進行變法改革,實力的發展相對於戰國前期和後期來講比較均衡,戰爭的次數也相對較少,幾乎各個諸侯國,都將絕大部分的國家精力放在了自身綜合實力的提升上面,對於對外戰爭這一部分就很少看中了,所以燕國也就獲得了一段時間的和平。

在戰國中期的時代大背景之下,一國進攻另一國,是要出師有名的,雖然這只是一個幌子,但也是君主口中所謂的給予天下人的交代,在冷兵器時期,這種交代幾乎是必不可少的,就連後來秦國的滅國之戰,也都找到了相應的藉口。

所以,各個國家就算是願意分出少量的精力對抗燕國,也很難找到理由,畢竟當時的燕國幾乎算是一個與世無爭的國家,自然不可能將把柄送上門。

  • 燕國採取依附強國而生的外交策略,使其成為各諸侯國拉攏的對象

再者,就是時代作用之下所實施的國家政策的因素了;這一點是燕國的主觀能動性所控制的,主要體現在戰國中期,燕國所採用的依附政策;燕國這個國家體現自身國家價值的方式與其它的國家大不相同。

唯一西周開國諸侯,800年的傳承根正苗紅,一手好牌卻打得稀爛

基本上在整個戰國時代,各個國家想要成為一個強者,想要主導一段時期的時代格局,大多數都會選擇通過提升自身的實力,來發動戰爭去表明自己在這個時代的地位,也就是說,通過掠奪利益的多少來證明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可是燕國對他國的作用,卻是能夠提供的利益大小。

簡單點來講,就是依附於其它的國家,讓其擁有比自身的對手更多的底牌,因為燕國畢竟是一個老牌諸侯國,雖然它的國家實力比較弱小,但在勢力相對均衡的戰國中期來講,燕國的幫助,對於每一個國家都是一個非常大的助益。

如果獲得了燕國的支持而與燕國結成盟友的話,那麼在對抗對手的時候,將會是兩個國家的實力來對抗一個國家的發展,自然就會有著更大的勝算率。所以,為了能夠讓燕國與自身進行聯合,或者不讓燕國與自己的對手進行聯合,各大諸侯國都是在燕國身上花了一番心思的,這就表明了燕國在那一個時代的價值。

唯一西周開國諸侯,800年的傳承根正苗紅,一手好牌卻打得稀爛

也就不會有國家主動地去與燕國發生戰爭,因為戰爭一旦爆發,可能就會為其它想要與燕國結合的國家做嫁衣,所以這種相對的平衡給了燕國國家生存一個比較好的發展空間。

燕昭王推行樂毅變法,延長燕國國祚

再一個原因就是,燕國的一次中興為它的國家注入的活力;眾所周知,燕國在燕昭王時期進行過一次變法,雖然這次變法並沒有改善它的依附條件,同時也沒能夠改變影響了燕國幾百年的根本政治制度,但這次的變法卻讓燕國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深受西周制度影響的基礎之上,能夠改善國內的一些形式方針,就連對待奴隸的政策上面都有著變化。

  • 樂毅變法,改善奴隸生存條件

我們都知道在西周的分封制度影響之下,奴隸是社會最底層的一部分人,他們實際上是沒有對應的權利的,燕國又是一個深受王道政治統治影響的國家,同時又對周朝所遺留下來的政治制度深信不疑,能夠改善對待奴隸的方針,足以見識到這個國家所做出的改變。

這次的變法所取得的效果也是非常驚人的,在變法結束之後,燕昭王組織了伐齊的軍事行動,聯合了其它五個國家共同征討齊國;齊國是一個經濟發展大國,自從它建立開始,在經濟方面就領先於各大國,而且在齊威王時期又進行了吏治變法,所遺留下來的國家財富更是不計其數的。

唯一西周開國諸侯,800年的傳承根正苗紅,一手好牌卻打得稀爛

因此,燕國在這場變法之後的軍事行動當中,收穫了很多錢財和糧草,雖然它並沒有獲得土地上的過多財富,但這部分金錢財富也給了燕國後來的生存很大的保障,其實在燕昭王變法之後,燕國就漸漸的衰落了下去,後來的幾任燕國國君都是在消耗燕昭王變法所遺留下來的成果,也正是因為有了這部分成果,讓燕國能夠繼續苟延殘喘下去。

討論

以上的這些是在戰國時期這樣複雜的年代裡,燕國能夠持續生存的原因,而有關於春秋時期,燕國能夠安穩生存最大的得一點在於周朝,燕國是西周的開國諸侯,在西周的各大諸侯國當中享有很高的地位。

對於周王朝來講,燕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支,同時,燕國的統治家族也出身於姬姓,與周王朝是同宗同源的,所以燕國的存在實際上是周王朝的一個門面;在春秋時期,周王朝對於各大諸侯國的控制,還沒有極端的衰弱,像是齊桓公、宋襄公這樣的霸主,他們在發展國家實力的時候也需要打出所謂的“尊王攘夷”、“仁義霸主”等的旗號。

唯一西周開國諸侯,800年的傳承根正苗紅,一手好牌卻打得稀爛

這也說明,想要徹底消滅一個諸侯國,必須要在周王朝那裡走過場,而在當時那個年代,雖說周王朝已經式微,但如果切實地觸及到了它的利益,那麼也必然會引起時代的變化,而我們上面也說過,燕國本身就是一個超然於世俗之外的國家,自然也就不會給予其它國家走過場的理由,所以春秋時期的燕國能夠安然存在。

小結

從以上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燕國之所以能夠傳承幾百年之久,受到的客觀因素影響是比較深遠的,事實上,到了戰國時期的時候,如果不是因為外部條件對其他國家的約束和助益,燕國其實已經滅亡了。

不過話說回來,戰國時期,燕國雖然還存在,但它在整個中原地區卻已經失去了影響力,對於時代格局的變化也沒有太多的干擾,戰國後期的時候又不斷地割地,而且只能夠依靠其它國家對於它的支持來保障宗廟社稷。

到了戰國末期的時候,燕國更是在秦國的攻勢之下屢屢敗退,只能夠稱之為是一個名存實亡的國家了;八百年的國運,八百年的風和雨,無數次崛起和強大的機會,都由於各種因素,最後導致一手好牌卻打得稀爛。


參考文獻:《呂氏春秋》、《資治通鑑》、《史記》、《戰國策》、《漢書》、《左傳》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