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代,到底有多少諸侯國,71?140?800?1000多?

整個周代,諸侯國數量眾多(注意我們說的是諸侯國而不是分封國),很多說法,有的說71個(按照《荀子·儒效》記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有的140餘個也有說法達到170餘個,具體數字已經無法嚴格考證,但可以說明這是一個紛亂的時代。

西周時代,到底有多少諸侯國,71?140?800?1000多?

西周初年分封圖

這些諸侯國有的是周武王、周公旦時期分封的,也有後期因功被王室賞賜的,還有邊緣部落升格為國的。剛才我們為什麼要區別分封國和諸侯國呢,分封國是周王室在周朝建立之初分封的,就像《荀子》中的記載,周武王推翻商朝之後,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這裡面姬姓的國家有五十三個,姬姓是周王室的姓氏,因此這些國家都是周王室的宗親,比如魯國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公姬旦的封國,晉國是周武王姬發少子的封國。剩下的分封的國家,有的是推翻商場的有功之臣的封國,比如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國,曾國是開國工程南宮适的封國。有的是商朝遺民貴族的封國,比如宋國是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的封國,還有周武王為了安置殷商遺民,將商王畿之地分為邶、鄘、衛三國。還有一些是紀念上古人物而設立的分封國,比如宿國,就是周武王為了表示對伏羲氏的景仰,封伏羲氏的後代在宿(今山東省東平縣宿城鎮)。

西周時代,到底有多少諸侯國,71?140?800?1000多?

周代象徵權力的方鼎

這些封國都是按照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進行分封,不及這五等爵位的則是附庸國。這些爵位都是在周朝初年進行制定,按照宗親的級別以及歷史地位來進行評定,因此很多春秋戰國期間的大國如秦國楚國趙國等,在剛立國時爵位並不高,比如楚國的爵位是子爵,秦國先祖被封爵位的時候連男爵都算不上,之能算是附庸國,而位列公爵的國家卻是之後被滅的一些弱國,比如虢國、虞國、中山國等。

西周時代,到底有多少諸侯國,71?140?800?1000多?

春秋初期諸侯局勢

那麼既然明確分封國是71個,但是為什麼還有100多個諸侯國甚至上千個諸侯國的說法呢?因為分封制不是一封就停止了,後期不斷湧現新的諸侯國,比如秦國和趙國就是後期因功勞被分封的諸侯國,秦國的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分封,趙國先祖為周王駕車,後因戰功被封。另外,前面說的,分封國和諸侯國有著定義上的不同,分封國屬於諸侯國,而諸侯國不僅僅是周王分封的那些國家。在商末周初,還有很多宣佈服從周天子而沒有滅國的國家,更有很多邊遠地區的部落,為了獲得和平安定和圖個“正統”的名譽,宣佈服從周天子而前來首都上貢的“泛諸侯國”,稱作“服國”。周武王伐商的“孟津之誓”也曾描繪參加的諸侯有八百之多。上述這些諸侯國,雖不是周武王建國時所封,但是廣義上也屬於諸侯國,諸侯國的數量雖有可能被誇大,但應當絕不止71個。

西周時代,到底有多少諸侯國,71?140?800?1000多?

甲骨文

很多網友可能會糾結於到底有多少個諸侯國,也會因為意見的不同而互相抨擊,但是林老師覺得去糾結到底有多少個諸侯國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周代距離我們有3000多年,當時的史籍也大多是後代的國家撰寫,一方面缺乏詳盡的歷史材料(商周時代大多以甲骨文記載,或者一些器皿上的記載,並沒有大規模使用竹簡等記錄材料),同時因為統治者的原因,很多數據也有誇大之嫌,比如商周之間的大戰牧野之戰,說周國的同盟國有800家之多,但是軍隊只有4、5萬人,但是商紂王的部隊則多大70餘萬,強調同盟國多,說明周王得民心,雙方戰力相差懸殊,說明周王的英明神武。

西周時代,到底有多少諸侯國,71?140?800?1000多?

牧野之戰局勢圖

歷史大多是勝利者撰寫,也摻雜了很多記錄者個人的喜好,因此不必太糾結於歷史中的一些數字,通過研究諸侯國的數量可以作為一些知識點去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我們研究歷史還是希望能從歷史中找尋到一些經驗、思想、哲理,以史為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