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上有哪些必敗的戰役,將領卻義無反顧的參戰的例子?

圈外扒姐


公元1187年9月21日,耶路撒冷城的守衛者們,發現薩拉丁浩浩蕩蕩的隊伍終於出現在了視野之內。

(電影劇照)

在兩個多月前的哈丁之戰中,耶路撒冷王居伊和王國攝政雷蒙德,帶領著絕大多數的十字軍,輕敵冒進,被薩拉丁徹底殲滅。

薩拉丁數萬大軍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耶路撒冷城。而此時的聖城,因為哈丁之戰已經損失了絕大多數的守衛力量,想抵抗薩拉丁的進攻,完全不可能。

不僅如此,耶路撒冷附近的難民也紛紛湧入城內,3萬人的城市擠進了6萬人。他們希望免遭殺戮,而城裡的食物嚴重匱乏,根本不足以養活這麼多人。


對於負責守城的指揮官——伊貝林的巴里安來說,此戰必敗,但又不得不戰。他不願成為丟失聖城的罪人,也不想城中的難民遭到薩拉丁的屠殺,只能拼死一搏。

(電影劇照)

首先,巴里安開始補充兵員。因為哈丁之戰損失嚴重,他不得不給每個超過16歲的貴族子弟授予騎士稱號,並且竭力組織城內的所有能戰鬥的男子,加入到守城的隊伍中來。不過,就算是這樣,他手下的士兵,和薩拉丁相比,也還是微不足道。

此時的薩拉丁兵臨城下,大舉進攻。巴里安率領臨時拼湊起來的守城部隊,利用堅固的城牆拼命抵抗。雙方你來我往,戰鬥十分激烈。

薩拉丁巨大的投石機不斷的對城牆進行射擊,弓箭手發射一陣陣箭雨,打擊城牆上的守衛者,大量的騎兵部隊也來回巡邏,等待十字軍出城決戰。這次城市攻防戰十分激烈,以至於後來雙方的描述中,都認為對方非常勇敢。

但是,實力的懸殊最終還是體現了出來。投石機砸開了一道薄弱的城牆,薩拉丁大軍爭前恐後的湧了上來,雙方在這段30米的缺口上死傷無數,幾乎拼盡了巴里安所有的守城資本。


巴里安希望談判,希望交出聖城,以保證城內軍民的安全;薩拉丁惱羞成怒,認為對方已經奄奄一息,所以希望攻入城內,殺掉所有人。

(電影劇照)

不過,巴里安明確表示,如果薩拉丁不同意談判,那守城的部隊就算拼盡最後一滴血,也要摧毀一切,毀掉這座聖城,殺死所有俘虜,甚至殺掉城內的婦孺,和薩拉丁拼到一人不剩。

薩拉丁顯然是被巴里安震撼到了,最終同意了談判。在繳納了贖金之後,巴里安成功的帶領大部分人離開了耶路撒冷,保住了性命。


七追風


其實還蠻多的

單從中國來說,這樣的例子就很多,中國古代提倡忠孝,當政權最後要覆滅的時候,總有一些人為了自己的信仰而殉身。

比如史可法

史可法是明末抗清名將,因為被排擠,最後被貶出南京,出任南明督師,最後在揚州保衛戰中以身殉國。

其實從當時的大環境來看,清朝打敗南明都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南明內部為了做皇帝,幾個皇子明爭暗鬥,同時東林黨和閹黨的鬥爭竟然還在延續,這些爭鬥都大大地削弱了南明朝廷的戰力與人心。軍隊上,南明的軍隊都是些靠不住的人,例如揚州保衛戰時南明朝廷所倚重的江北四鎮,都是一些招安過來的農民軍,或者一些當地的二流部隊,跟原來孫傳庭,袁崇煥的軍隊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指望這些部隊守衛南明的江山是真的痴人說夢。

然而史可法還是去了,他上任不久,手下的江北四鎮之中的黃澤清與高傑就發生內訌,相互攻打,揚州大亂。好不容易平定了內訌,自己手下的將領,江北四鎮之一的劉澤清就叛變投降了多爾袞。在這種情況下,是個人都知道要輸了。

但史可法依然組織了揚州保衛戰,並且最後以身殉國。

有人說史可法不會指揮,不會統軍。確實他的戰略是有問題,但是在這個時候,南明的敗亡已經是不可逆轉的了,他的行為也可以說是死得其所吧。


白聆風


漢朝版斯巴達300勇士----疏勒城堅守戰(“十三將士歸玉門”)。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凡我大漢子民者,雖遠必救!

公元74年,漢朝成功征服伊吾、車師等地,重新在西域設立都護府。同時,讓耿恭和關寵二將分別駐守在金蒲城和柳中城,每人手下有幾百人士兵。

公元75年,匈奴攜帶2萬大軍,殺死車師后王,並進攻耿恭所在的金蒲城。而此時,耿恭手裡只有300人。300對20000,耿恭絲毫沒有懼怕。人手不夠,就看忽悠!耿恭對攻城的匈奴人說,“漢家箭神,其中瘡者必有異。”其實是在箭上摸了毒藥,射中以後,傷口血流不止。匈奴人怕了,真以為漢軍有“神力”。此時,正好遇上暴雨,耿恭帶兵夜襲匈奴軍營,殺死數百人。匈奴人就這樣跑了。

等匈奴人跑了,耿恭覺得金蒲城不易防守,移防到了天山北麓的石頭城疏勒。疏勒城臨深澗,易守難攻。北匈奴又派兵來攻,還將城中水源切斷,想渴死耿恭。耿恭就讓士兵挖井,打出水以後,在城牆上潑水給匈奴人看。匈奴人再次撤退。

雖然耿恭再次打退匈奴。但是,此時西北地區已經全部被匈奴人佔領了。唯一的友軍關寵也被困在了柳中城,不能救援他。遠在千里之外的漢朝皇帝也剛駕崩,朝廷也靠不上了。只有漢裔的車師後部王的寡妻,時不時的給他送點糧食吃。耿恭的部下飢餓的時候,甚至要“煮鎧弩,食其筋革”。就這樣,耿恭堅持了一年多!

匈奴人也打煩了,開始詔安耿恭,給他封王,還給他女人。可是,耿恭拒絕了,還把前來談判的匈奴使者殺了。然後,就在城頭上,當著匈奴人的面,將匈奴使者的屍體烤熟吃了。

岳飛的《滿江紅》:“壯士飢餐胡俘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就是說的這件事。

終於,新皇帝登基以後,漢朝派出了7000救兵。可是,這7000人在收復柳中城和車師國後,不敢再冒險前進。他們當時也覺得耿恭可能早已經遇害了。此時,一個叫範羌(耿恭老部下)的人站出來表示願意帶2000兵,翻越天山,救援耿恭。

當時,還是冬天,範羌帶著2000人成功翻越天山,到達疏勒城。疏勒城中的漢軍,包括耿恭在內,此時只剩下26人。耿恭和援軍一路上和匈奴追兵邊戰邊退,用了三個多月,才回到玉門關。此時,耿恭的26人,僅剩下”衣屨穿決,形容枯槁“的13人。

駐守玉門關的中郎將鄭眾,親自為13位歸來的英雄沐浴更衣,並向皇帝上疏為他們請功。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古代歷史上有哪些必敗的戰役,將領卻義無反顧的參戰的例子?

我要說的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隻軍隊,一隻戰無不勝的軍隊,他就是南滅倭寇,北擋蒙元、遠征朝鮮、抗擊後軍的戚家軍。戚家軍子弟們明知必死必敗的戰役,但將領和士兵卻不願獨活,義無反顧,慷慨赴死的故事。

渾河血戰:戚家軍最後的絕唱

戚家軍從建軍、到戚繼光去世後33年,一共約60年裡,一隻是保持著不敗的戰績。

公元1621年,後金努爾哈赤,進犯瀋陽,3000年戚家軍在戚繼光的侄子戚金帶領下,長途跋涉支援瀋陽,可惜戚家軍人還沒到,瀋陽城已破,守軍已經投降努爾哈赤。戚家軍和另一隻援軍(川軍)“白杆軍”一共7000人,孤軍面對80000八旗鐵騎。此戰,只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渾河水變成了血水,白杆軍,幾乎全軍覆沒,而戚家軍也遭受重創;而八旗鐵騎更是損失慘重,傷亡達到10000以上。可以講戚家軍的戰鬥力絕對是在八旗鐵騎之上。是八旗鐵騎成軍以來從未有過的損失,只殺得連很多高級將領都膽戰心驚。

朝鮮的軍事觀察員鄭忠信在向國王的報告中也說:“守城之善莫如清河,野戰之壯莫如黑山(即渾河)”,“虜之死傷亦相當,虜至今膽寒”。

遼陽之戰:慷慨赴死,壯士悲歌

渾河血戰倖存下來的戚家軍子弟,不要朝廷獎賞和撫卹,他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夠再上戰場,不願獨活,要為死去的弟兄報仇。而他們也求仁得仁,在10天后的遼陽之戰中全部壯烈犧牲。

戚家軍,百戰百勝,一敗而亡!並不是戚家軍沒落了,戰鬥力不行了。而是由於明朝其他軍隊無能,當戚家軍陷入包圍時,數萬援軍已到附近,但害怕八旗鐵騎強大的實力,不敢向前救援。坐視這隻偉大的軍隊走向滅亡,可恨、可嘆、可憐、可悲。如有10只戚家軍,哪裡還會有之後的歷史?

節選民族英雄得勝歸來,所作的戚家軍軍歌《凱歌》一部分,緬懷這隻曾經衛國殺敵的無敵軍隊。

萬眾一心兮,群山可撼。
……
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
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

歡迎評論!


比禾觀史


比如毛遂抗燕,史可法保衛揚州等,以前史可法說過。今天著重講一下毛遂。

其實毛遂抗燕也不是他自己主動提的,而是不得不去。毛遂只是一個謀士,並不是打仗的材料,但是君命難違,他不得不去,最後因為戰敗自刎而亡。毛遂自薦的事兒就不用多說了。毛遂在此趙楚聯合抗秦盟約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因此脫穎而出,名震千里。但是後來的趙國因為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大傷元氣,早已氣息奄奄。這時燕國又趁此機會攻打趙國。趙王一時急得不行,這時他想起了毛遂,想起了當年的毛遂促成楚趙聯盟的事,所以任命毛遂為將軍,去抵抗北邊的燕國。但毛遂很推辭說自己不是打仗的材料。自己願意成為一名士兵去抵抗燕國,但是行軍打仗真的不是自己的擅長之處。雖然毛遂極力推脫,但是趙王卻沒有放過他。趕鴨子上架,讓毛遂作為將軍上了戰場。雖然毛遂拼盡了全力,但是卻並沒有抵抗北邊燕國的進攻,趙軍大敗。毛遂認為自己有失趙王重託,就自刎而亡了。其實這件事不怪毛遂怪趙孝成王。

史可法的故事大家應該耳熟能詳了,史可法是著名的抗清義士,誓死保衛揚州城。當時明政府已經沒有了,史可法外無援軍。多鐸幾次攻打揚州城都因為史可法沒有成功。所以多鐸惱羞成怒,攻打下揚州城之後,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殺。昔日的揚州城一時間變得霽麥青青。經過了幾十年才恢復。

毛遂和史可法截然不同,毛遂是被逼上陣,史可法是成全了自己的忠義之心。但是結果他們兩個人都能預料到,可惜了。


半畝仙客


說到歷史上明知必敗,卻義無反顧參戰的例子,讓我想到了“湘江戰役”的34師,哪怕打到最後一個人,最後一顆子彈,都要掩護主力撤退,最後的結果就是34師徹底被打散。

湘江戰役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當時紅軍主力必須在廣西北部湘江地區突破第4道封鎖線的戰役,1934年11月27,湘江戰役正式拉開序幕。

34師在絕境下的臨危受命

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情況下,紅軍只能被迫放棄中央根據地,開始了漫漫長征,當時紅軍六個師團加上機關人員共計有8萬餘人,然而敵人還在圍追堵截;敵人兵力數大概在30餘萬人,分別是圍剿軍16個師、桂軍5個師以及粵軍4個師,還有跟在屁股後面的王家烈,也就是黔軍部隊。

當時紅軍經過多方探討,決定強行突破湘江天險,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及其冒險,膽大的決定,一個不慎就會滿盤皆輸,所有人可能都會葬送在湘江。

時任軍團長的董振堂和參謀長劉伯承知道,想要順利渡過大江,必然需要掩護,掩護之人肯定會跟不上大部隊,最好的情況就是僅剩下少部分人,但是為了大局著想,還是必須要做這個決斷。

兩個在當時的最高領導人當即叫來了34師的師長陳樹湘和政委程翠林,給了一個必敗的任務,那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堅決阻擊敵軍的圍剿部隊,為紅軍渡江爭取足夠的時間,並且作為全軍的後衛,堅決打擊圍剿部隊。

陳樹湘

僅僅一個師,當時的師人數並不多,單單僅有4000餘人,相當於一個團的兵力,這麼點兵力,要去面對圍剿主力軍幾萬人,猛烈的炮火以及對空支援,可以說算是有去無回的。

沒有欺騙,沒有鼓勵,也沒有豪情壯志,董振堂和劉伯承將事情說的非常明白,34師的師長和政委接的也毫不猶豫,哪怕知道這一去就根本回不來,也沒有絲毫的動搖內心,這才是堅定內心下屹立不倒的中華軍魂。

慘烈的34師,安全的紅軍主力

34師接到任務之後,沒有猶豫,第一時間就開始全體急行軍,到幾十公里外的雷口關以及水車進行佈防,紅軍主力抓緊時間開始渡江,一切看似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卻不知,災難正在悄悄來臨。

程翠林

11月28日,周渾元帶領著自己手下四個師的兵力,迎面就撞上了當時的34師,周渾元所帶的部隊大概有3萬餘人,有飛機的支援,帶有一個炮兵營,可以說“這就是一個大人偏偏還拿著菜刀去欺負手無縛雞之力的孩童”。

整整三天的慘烈戰役,34師一步都沒有退,周渾元對著34師的陣地整整狂轟濫炸了三天,還是沒有踏過這一條關鍵的防線,可以說周渾元真的臉都黑了,他完全想不到,裝備一般的34師,己方几萬人用盡全力,為何就是拿不下來。

12月1日,湘江戰役正式進入尾聲,因為紅軍的主力基本轉移成功,全部渡過了大江,34師也接到命令,準備撤退,但是駐守已經很艱難了,更何況撤退,湘江東岸就只有這一個顯眼的紅軍,基本所有人部隊都包圍過來了,面對包圍圈,想要撤離,談何容易。

艱難形勢之下,師長陳樹湘和政委程翠林藉助地形的複雜性以及軍隊人數的機動性,成功指揮自己的部隊跳出了十幾萬人的包圍圈,來到了鳳凰嘴渡口,準備繞一圈渡江,誰也不會想到,這不是勝利是開端,而是真正噩夢的初始。

輝煌落幕下的凋零,34師為紅軍革命流盡最後一滴血液

到鳳凰嘴渡口的時候,已經是12月3日了,一路的急行軍以及高度作戰,讓這支軍隊所有人都陷入了疲勞狀態,偏偏這個疲勞狀態下又遇到了夏威帶領的兩個師,一場措手不及的戰鬥又開始了。

34師已經經歷了五天的高強度作戰,不管是身心還是體力都陷入了絕對的疲乏,所以這場遭遇戰34師始終沒有辦法跳出夏威的包圍圈;就這一戰,政委程翠林,政部主任張凱、102團長呂官印以及政委蔡中一同犧牲,34師中堅人員死傷大半。

在12月4日的時候,34師師長陳樹湘收到敵人封鎖湘江的消息,他知道34師已經錯過了渡江的時機,目前只能向山區轉移,謀求一線生機。

在向山區轉移的時候,所有的敵軍都開始圍剿這一支“掉隊”的紅軍,就像是鯊魚聞到了血腥味,緊追不捨,隨著路上且戰且退,100團、101團先後有政委團長陣亡,死亡的陰影籠罩在每個戰士的心頭之上。

12月25日,34師終於無路可退,被敵軍圍困在觀音山,陳樹湘知道已經沒有別的路了,只有強行突圍,故而召集了所有的人,發佈了兩條不是活著就是死的命令:

1.尋找敵人兵力最薄弱的點,一起突圍出去,然後在湘南利用地形進行遊擊戰。

2.這一次是我們最後的突圍,假如突圍不出去,那我們就誓死為革命流盡最後一滴血。

100團在最後突圍的時候,主要負責為部隊尋找時機,掩護部隊的主力進行撤退,故而100團最後沒有一個活口,所有人全部陣亡。

12月11日,艱難突圍的34師殘部已經走散了,陳樹湘在過牯子江的時候被打傷,並且被敵方抓獲,知道這是一個大官,所有人都興奮不已,準備將其好好的活著送回縣城。

陳樹湘在回縣城的路途之中,因為之前被槍打中肚子,所以陳樹湘將自己肚中的腸子扯斷,以這種不屈的方式,壯烈犧牲。

師長犧牲了,但是散落在各處的殘餘34師卻一直在戰鬥,一直持續到12月21日,這一支勇猛無畏的部隊,才正式宣告瓦解,宣佈34師正式走進了歷史之中。

從11月28到12月21日,時長23天,4000餘人對陣十幾萬人,可以說正是他們的堅持,才有了紅軍的主力渡江,正是因為保存了完整的紅軍主力,才有了現在的如今。

結語:

其實當時看到結尾的時候,也淚目了,在這段艱難歷程之中,犧牲了太多的英雄,他們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什麼才是革命,為了自己的信念,甚至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

這才是真正有著信仰的軍隊,承載著中華的軍魂,古話“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一個好的將領,帶的部隊必將是虎狼之師,正如34師。

此文獻給“湘江戰役”34師全體官兵,敬禮!


筆下點史


“中原突圍”,皮定均和戰友們臨危受命,明知面對十幾二十多倍於己的敵軍,在幾無生還希望的情況下,卻義無反顧勇擔重任,以捨生取義的大無畏精神,率部與敵周旋,但最後出現的頗有戲劇性的結局,卻又著實出人意料。

1946年,美國特使馬歇爾信心滿滿的前來為國共勸和,劍拔弩張的兩個陣營,雖然表面上都樂於接受,但彼此還是相互戒備,各有打算,而且蔣校長暗中調兵遣將,為內戰做充分的準備。

6月下旬,國軍對我中原解放區不斷蠶食,步步逼近,並以近30萬部隊將我中原軍區李先念部5萬餘人,包圍在狹小地區,伺機而動。面對十分嚴峻的狀況,中原軍區請示延安,準備立即突圍,以防不測。

接到電報,主席徹夜難眠,反覆斟酌,如果同意中原軍區突圍,那就等同與國軍徹底決裂,而此時兩個陣營實力相差懸殊,一旦開戰,我方將承受極大風險,但如果中原軍區不突圍,又無異坐以待斃,可能造成又一個“皖南事變”。經過艱難的抉擇,主席覆電“同意立即突圍”。

為了不引起敵人的警覺,中原軍區極其隱蔽的集結部隊行動,甚至為了麻痺敵人,軍區司令員李先念在已經離開總部15公里後,又連夜拍馬趕回,會見美軍軍調小組人員,事後又立即策馬而去。

中原軍區副司令員王樹聲召見軍區第一旅旅長皮定均、政委徐子榮,向他倆傳達了突圍計劃,並強調為確保主力部隊突圍成功,必須有一支精銳部隊迎著強敵猛打猛衝,虛張聲勢偽裝主力,以吸引敵人,這樣這支部隊必會遭到十幾二十多倍敵人的攻擊,極有可能全軍覆沒。

王樹聲介紹完後沉默了一會兒,此刻他不能沒有顧慮,掩護主力是讓人送死的任務,不但難以開口,而且他也不能確定兩位部下是否能勇於接受這個任務。

從副司令員難以啟齒、十分為難的表情中,皮定均與徐子榮己猜到了自己的任務,當王樹聲徵尋他倆是否願意擔當這個掩護任務時,皮定均徐子榮決然而堅毅的保證,“請領導放心,一定堅決完成任務”。

皮定均徐子榮的第一旅是全軍區戰鬥力最強的隊伍,軍區領導為了數萬人得以生存,只能忍痛讓他們執行九死一生的任務。面對生還渺茫的戰鬥,突圍的時候,32歲的皮定均、39歲的徐子榮和基本上由太行山子弟組成的全旅官兵,都已準備為掩護主力撤退而犧牲。


為了吸引敵人,他們向敵重兵防禦部位方向突圍。三天之後,當掩護任務完成時,第一旅已深陷重圍,但令所有人不曾想到的是,這支部隊竟然用神奇的戰術和驚人速度的強行軍,創造了一個奇蹟,他們竟能在損失不大的情況下悄然而退。

最終,第一旅成為整個中原軍區最先成功突圍且保存最完整的部隊,當他們穿過數道敵人阻擊防線到達解放區的時候,全旅沒有太大的損失,只是數千官兵蓬頭垢面,身上衣衫襤褸,腳上纏著的是滿是汙泥和血漬的破布,雖然軍容不整,但卻鬥志依舊。

從此,“皮旅”成為我軍聲名顯赫的一隻勁旅,並在皮定均的率領下屢立奇功。1955年我軍授銜,主席在審閱名單的時候,見皮定均被授予少將軍銜,便提筆批了6個字“皮有功,少晉中”。遺憾的是,1976年62歲的福州軍區司令員皮定均在指揮軍事演習時,因飛機失事不幸殉職。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歷史微點


1928年冬,彭德懷、藤代遠率紅五軍上井岡山與朱、毛會師僅40余天,蔣介石就調集湘贛兩省6個旅,約3萬兵力,從不同方向兵分五路,採取層層包圍、步步進逼、分路合擊的作戰方針,對井岡山實施軍事“會剿”,妄圖消滅紅軍。 為了保存革命力量,毛澤東、朱德決定率領紅4軍主力向贛南、閩西挺進,由彭德懷率紅五軍和王佐的三十二團留下,堅守井岡山。當時,紅五軍的幹部大都有怨言,不願堅守,但彭德懷堅定地說“扯了龍袍是死,打死太子也是死。五軍堅決服從前委的決議,誰讓我們是共產黨員呢?”。

守,肯定是守不住的,從兵力上說,敵軍3萬,紅軍只有紅五軍的五個大隊和王佐的三十二團,人員在700人左右;武器裝備上,敵人是槍炮齊全,紅軍還有的拿大刀、長矛、梭鏢;敵人是正規軍,戰鬥力強,紅軍大部分是農民武裝,再加上時值嚴寒,天下大雪,紅軍少衣缺穿,供給也困難,彭德懷又剛上井岡山,對地形也不熟悉,肯定是一場惡戰。

戰鬥是激烈的,也是殘酷的。彭德懷親臨一線指揮,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紅軍傷亡慘重。後來,敵人悄悄地攀上了黃洋界,紅軍腹背受敵,陷入了敵人的包圍圈,彭德懷果斷決定:突圍,保存革命火種。

在彭德懷的率領下,部隊順利地突出重圍,到湘南再次與朱、毛紅軍會合。

彭德懷守井岡山,名知不敵,但他堅決執行毛澤東的主張,顧全大局,臨危受命,敢與強敵浴血奮戰,堪稱是善打惡仗、硬仗、險仗的經典。


zj史海拾貝


歷史上的“必敗”戰役有很多,明知“班師”必亡還義無反顧班師回朝的將領也有很多,但這都建立在王朝存在的前提下!但有這麼一場戰役,不是為了王朝和皇帝,只為了反抗統治,維護尊嚴!

今天就講一下江陰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三公的“必敗”戰役

這場戰役發生在滿清入關之後,當時的江陰城已經向滿清投降,本來大家都相安無事,只是把本來應該給明朝士大夫的東西給了清朝罷了,但隨著清朝頒佈的“剃髮令”一出可捅了江陰人的馬蜂窩了。

對歷史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古代中國對於髮膚都是十分的愛護的,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說法,所以儘管明朝的“水太涼”們二話不說因為“天熱”剃掉了自己的頭髮,但對於底層百姓來說,這樣的“剃髮令”還是難以接受的。

所以清朝的統治者們頒佈了“剃髮令”之後,江陰人的反抗情緒也一下子高漲,於是陳明遇、馮厚敦兩個人就率先開始了起義,但這兩個人都是秀才,對於大局的掌控力還是有缺乏,所以最後聯合了江陰典史閻應元開始了讓人“淚目”的江陰八十一日。

這也是一場從事情發生就註定結局的起義,當時的江陰城面臨的是四面清軍的包圍,閻應元手中既沒有揚州一品大學士史可法的十萬兵馬,也沒有什麼顯赫的前朝地位,只是一個小小的“前典史”

但就是這麼一個“小人物”卻在江陰城中煥發了巨大的光與熱,在這短短的八十一日中,不僅和江陰城中的男女老少同仇敵愾抵抗清軍,還詳細的做了兵力部署,將江陰城中每一個力量都緊密團結了。

在被清軍包圍的“江陰八十一日”中,十萬餘江陰百姓面臨著二十四萬清軍兵馬,兩百多門紅夷大炮,血戰孤城,擊斃清軍七萬五千餘人,包括親王三名,大將軍十八名,保存了大明朝最後的八百里河山。

但一個孤城又如何抵擋清軍的鐵蹄呢?最後還是沒有避免城破的結局,清軍也把積攢了數十日的憤怒都發洩在了江陰百姓的頭上,開始了屠城!最後全城僅僅只有53人倖免於難,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被後世稱為“江陰抗清三公

明知大勢已去,孤城難支,卻還是義無反顧的開始反抗滿清的道路,只為了一個尊嚴,也告訴了清政府,江陰人的尊嚴是不能被侮辱的。


瘋狂青史


抗戰期間,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在副總指揮杜聿明做出翻越野人山回國的命令後,國軍第200師長戴安瀾,明知這是死路一條,還是執行了杜聿明的命令。最終血灑異國他鄉。

1942年,中國遠征軍在緬甸遭遇潰敗,中國遠征軍無法繼續在緬甸持久作戰,只能現行離開,而此時日軍切斷了中國遠征軍的退路。關於如何撤退的問題,身為遠征軍副總指揮的杜聿明,和遠征軍總指揮史迪威意見相左。

杜聿明在請示蔣介石之後,決定走胡康河谷途徑野人山回國。新38師師長孫立人拒絕執行杜聿明的命令,而是把部隊帶往印度,最終得到了保全。遠征軍其他部隊則沒有這麼幸運,他們在翻越野人山時,遭遇了噩夢一般的經歷。

野人山遍佈山蚊蟲、毒蛇、瘴氣,而且地形險要,非常難走,更有日軍沿途不斷阻擊。戴安瀾深知,這一役九死一生。戴安瀾在寫給妻子王荷馨的遺書,說:“現在孤軍奮鬥,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

果不其然,200師在翻越野人山時損失慘重,死傷過辦。戴安瀾在和日軍的激戰中,被日軍的子彈擊中腹部,傷情嚴重。兩週之後,在距離雲南邊境不過三四十里的地方,戴安瀾因傷情過重去世。享年38歲。

戴安瀾死後,國民政府追晉他為陸軍中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