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4000多年文明史和2600多年建城史,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發祥地

濟南


濟南-4000多年文明史和2600多年建城史,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發祥地


一、城市概況

濟南歷史悠久,有著4000多年文明史和2600多年建城史,是國務院1986年公佈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濟南是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舜曾“漁於雷澤,躬耕於歷山”,歷山即濟南市歷下區南部的千佛山。“濟南”因地處古四瀆之一“濟水”(故道為今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於漢代。1904年,濟南自開商埠,工商各業有了長足發展。1911年末,津浦鐵路黃河大橋建成通車,濟南成為南北交通樞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濟南繼續保持著山東省的政治、經濟中心地位。

濟南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特色和價值。其特色為“濟南是一座因泉而生、泉城共生,古城與商埠區並舉,山、泉、湖、河、城一體,文化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名城,同時也是中國近現代發展歷程的重要見證。”其價值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濟南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因泉而生,泉城共生的城市,具有獨特的泉水文化,是古城冷泉利用體系的典範;二是濟南歷史文化名城山、泉、河、湖、城一體共生,古城與商埠區東西並舉,格局獨具特色;三是濟南是中國近代首批自開埠城市之一,豐富的近代遺產是濟南近現代城市發展的縮影,是中國近現代發展歷程的重要見證;四是濟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龍山文化、儒釋道文化、名士文化、紅色文化特色突出,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

濟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範圍為市域範圍,包括7個市轄區和3個縣,面積約8177平方公里;重點保護範圍為濟南市區,包括市中區、歷下區、天橋區、槐蔭區、歷城區、長清區等6個市轄區,面積約3257平方公里;核心保護範圍是歷史城區,包括古城、商埠區及與歷史文化名城價值密切相關的其它區域,面積約18.6平方公里。

二、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特徵

(一)山水城市空間格局凸顯。南部群山巍峨,層巒疊嶂,北部小清河恬靜安逸、黃河大氣磅礴,中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自然元素與人工元素南北形成軸線序列。山、城、湖、河一體的格局是空間最大的特色。山-城-河構成了泉城特色風貌軸,四大泉群、大明湖、北湖使這條空間軸線更加豐富。山水與城市之間相互依託,共同生長,體現了特有的山水城市空間格局。

(二)歷史文化遺存底蘊豐厚。濟南擁有3處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和1處傳統風貌區。全市共有不可移動文物160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5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2處,地下文物保護區6個,57處山東省歷史優秀建築,366處第一次歷史建築普查名單,24處第一批歷史建築。文化遺產底蘊豐厚,成為城市重要的文化景觀。

(三)建築風貌特色塑造紛呈。依照城市建築文化脈絡的演進軌跡,明府城的傳統建築,商埠區的近現代建築,奧體、西客站、經十路的現代建築群,構成了最能代表濟南城市形象的區段或建築,形成以風貌建築為精華、以現代建築為主導、整體多元融合、分區特色凸顯的城市面貌。

(四)歷史村鎮保護碩果累累。歷史村鎮的發現和保護,實現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城鄉統籌與和諧。先後申報並獲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1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9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3處,國家級傳統村落6個、省級傳統村落23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朱家裕的保護開發,促進了旅遊業發展,促進了許多其他名鎮、古村落的挖掘、保護與開發。

(五)泉城文化景觀啟動申遺。在申報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名錄的過程中,搭建起了“讓泉城走向世界,讓世界瞭解泉城”的平臺。泉水泉池、人工湖泊、街巷、宅院等10大類89個遺產要素,正不斷放大著泉城的文化力和輻射力。

(六)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濟南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7項,省級非遺項目54項,市級非遺項目282項;共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5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52人。作為文化遺產中的活態部分,它們凝結、保留和傳遞著一個地域的歷史記憶、情感、經驗和智慧,是地域文化認同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