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燕王到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能成為萬世不祧之君?


從燕王到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能成為萬世不祧之君?

作為漢人統治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顯然它的故事非常扣人心絃。雖然明朝之後的清朝繼續延續了中國幾百年的封建制度,也多用漢法,但是認同感卻不如之前的朝代。這大約是一種格局的限制,但是或許還有其他原因。

明朝的有趣不僅僅在於它的歷史,也因為從朱元璋開始的朱家子孫,共計16位皇帝,個個都很精彩。但是我特別對第三位皇帝朱棣感興趣,因為唯有他和自己的老爹朱元璋被列為明朝萬世不祧(tiāo)之君。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從燕王到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能成為萬世不祧之君?

朱元璋是個奇特的皇帝,我總覺得他是個文化修養不夠的,當然不代表他社會能力差,他應該跟劉邦一樣,流氓會權術,神仙都擋不住,要不然怎麼會打出個大明江山呢?不過在尋找接班人這塊,實在不夠精明。他並沒有直接傳位給他這個兒子朱棣,當然也因為他從朱元璋兒子排序來說,確實輪不到他,朱元璋有26個兒子,但是成器的不多。他越到晚年越發愁——這麼大的江山,我死之後,交給誰來坐?

朱元璋的大兒子朱標,他曾經細心培養,其實按照史書上說,這個朱太子還是滿爭氣的,不過他身體不爭氣,38歲的時候終於還是拖不住了,撒手人寰。這件事對老朱同志打擊非常大,別看他那麼多兒子,老朱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一個也看不上,但是他也不得不考慮他整個帝國的命運怎麼辦?那麼多大將手握重兵,怎麼節制?這件事折磨著老朱,居然28天沒有上朝。

從燕王到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能成為萬世不祧之君?

這種情況即便再鬱悶,他依然不得不重新選擇繼承人。但是朱元璋的腦回路跟常人是不一樣的。

在他看來自己的其他兒子周王、晉王、燕王等都有野心,但是仁厚德行不夠,對於治理國家恐怕不匹配,不知道這個時候他怎麼變得如此儒雅了。而秦王荒唐成性,是一攤扶不上牆的爛泥,還差點兒被廢了王號。

不僅如此他覺得晉王外表殘暴,違法亂紀,然而本質上是個膽小鬼。魯王是個天大的蠢貨,為長命百歲,亂吃丹藥,把眼睛吃瞎了。其他的王子有的殺人犯罪,有的沉溺酒色,稍微幾個成器的,卻是舞文 弄墨、沒有任何政治經驗的藝術家。總之朱元璋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長子的離去,讓他對自己所有兒子都失去了信心。

從燕王到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能成為萬世不祧之君?

為了安慰自己的懷念之苦,他決定把大兒子的兒子朱允炆拿來做太子。這個絕對給明朝埋了巨大的隱患。他估計也沒有搞清楚嫡子和庶子的概念。當然懿文太子朱標第二個兒子,但朱標的長子朱雄英早故,朱標原配常氏死了以後。朱允炆的母親呂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把朱允炆當嫡長孫好像也沒有什麼不妥。

但是這個長孫的爸爸可是已經早就故去了,並且並沒有當皇帝,他的那些叔叔能服氣?只有朱元璋恐怕才認為可能。

從燕王到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能成為萬世不祧之君?

懿文太子朱標

雖然朱元璋的心裡,早已經默認太子朱標就是皇帝了,兒子是皇帝,那他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孫子自然也應該成為皇帝。而且,到朱元璋死之前,馬皇后生的包括朱標在內的三個兒子都死了。那麼,這樣看來,朱元璋生前把皇位傳給太孫朱允炆是再合理不過了。因為朱允炆是嫡孫啊,而其它的活著的兒子都是庶子。但是,皇位沒傳給兒子,卻傳給孫子,這個合理性很受質疑,朱元璋又不是沒兒子了。

朱元璋對朱允炆抱著一種複雜的感情,對他仁柔的性格又喜又憂:他柔弱的肩膀,能擔負得起治理國家的重任嗎?這麼仁柔,跟個兔子似的,多麼大的缺陷啊。做皇帝,必須有獅子、老虎的硬漢性格,否則必定會被政壇上的獅子、老虎吃掉。

從燕王到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能成為萬世不祧之君?

建文帝朱允炆

文官們擁護朱允炆,因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臺後能實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軍事化的高壓獨裁。朱元璋的統治太過猛烈,官員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長久下去沒人吃得消,國家客觀上需要一位陰柔、仁愛的皇帝,讓人民歇歇腳、喘口氣。
朱允炆非常有孝道。而在爭奪皇位的鬥爭中,“孝”就是奪取皇位繼承權的秘密武器。所以,朱允炆一定要將“孝”進行到底。

不過皇權不相信眼淚,更不是慈悲為懷就可以坐穩的,朱元璋在生的時候他或者可以保全,而他駕鶴西去以後,朱允炆就不得不面對他那些兇殘的叔叔了。其中燕王就是最強大的敵人。明朝的謎案裡,不是朱棣如何奪取皇位,而是他到底殺沒有殺這個後人稱為建文帝的朱允炆。

從燕王到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能成為萬世不祧之君?

明成祖朱棣

歷史有謎團,但是民間的傳說卻有很多關於朱允炆逃離以後,出家雲遊的故事,沽酒客家鄉瀘州就有很多,還有人說朱棣允許鄭和下西洋,並不是單純的宣告大明德威,而是想找尋這個失散的侄子。當然這些已經不重要。

至少歷史告訴我們朱棣登基以後,大明的盛世才得以開啟。如同唐朝的玄武門之變。拋開朱棣殘暴的一面,我們依然能看到他在位期間的豐功偉績,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制度,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在望海堝擊殺倭寇742名,生擒857名。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

派鄭和七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同時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位期間將由靖難之後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萬國來朝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

從燕王到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能成為萬世不祧之君?

為了穩定北疆,朱棣先後五次遠征蒙古。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葬於長陵,廟號太宗,明世宗嘉靖時改為明成祖。諡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簡稱文皇帝。

明朝在明成祖之後的皇帝都只稱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朱棣死後原廟號為“太宗”,百多年後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明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並列為“萬世不祧之君”供奉於太廟正中。

從燕王到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能成為萬世不祧之君?

萬世不祧之祖:指萬代都將供奉在祖廟中受人尊崇的人。祧:古代帝王的遠祖的祠堂。不祧 : 古代帝王的宗廟,分家廟和遠祖廟,遠祖廟稱祧。家廟中的神主,除始祖外,凡輩分遠的要依次遷入祧廟中合祭;永不遷移的叫做"不祧"。不祧之祖:不遷入祧廟的祖先。祖,始也,言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

其實從永樂到嘉靖這一百多年朱棣的廟號一直都是太宗(壓根就不是什麼成祖),不過就在嘉靖十七年,朱厚熜正式把朱棣改諡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於是乎朱棣的廟號就由“太宗”變成了“成祖”,從此以後朱棣和朱元璋成為了“二祖”。

他們老朱家的事,其實當時就是自己人說了算,不過嘉靖皇帝也算是通過這樣的形式讓自己和祖宗朱棣又一次在歷史上被塗厚了一筆,留給我們後人評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