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真的是一個聰明的人嗎?為什麼?

偉大的時代


在《三國演義》和京劇《曹操與楊修》中,楊修之死的原因均歸結於“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三國演義裡面提到楊修犯了六次“忌”;第一次是“門”內加“活”為“闊”事件;第二次是“一合酥”事件;第三次是揭穿曹操夢中殺人事件;第四次是楊修告太子曹丕與朝歌長吳質秘密往來事件;第五次是曹操想試一試曹丕、曹植的才幹,楊修教曹植“立斬門吏”事件;第六次是楊修為曹植作“答教”事件。在京劇《曹操與楊修》中提到了曹操對楊修的殺三次、又放三次;第一次是殺孔聞岱時,有意殺楊修而未殺;第二次是曹操假借夢中殺人,被楊修點破,有意殺楊修而未殺;第三次是踏雪巡營,曹操為楊修牽馬墜鐙,有意殺楊修而未殺。最後都是因為“雞肋”事件,將楊修殺死。

這些都是藝術創作的結果,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楊修到底是怎樣的?楊修之死真的是因為“恃才放曠”嗎?通過查閱有關歷史資料,筆者得出的結論是:1、歷史上楊修非常有才幹,但是絕非“恃才放曠”之人;2、楊修之死是魏王朝政治鬥爭的犧牲品;3、羅貫中誤導了後來的讀者。

楊修,字德祖,漢末文學家,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生於公元175年,卒於公元219年,卒時方34歲。楊修生前的文學成和地位是很高的,他一生著作頗豐,不過由於遺失而導致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致使後人所知甚少。

楊修生於官宦世家,楊家幾代人都是漢朝大官,祖先楊喜、漢高祖時有功封赤泉猴。高祖楊震、曾祖楊秉、祖楊賜、父楊彪四世歷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與東漢末年的袁氏世家並駕齊驅,聲名顯赫。《後漢書·楊震列傳》中評論說:“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與袁氏俱為東京名族”。“太尉”在漢代是管理全國軍政的要員,從楊修的高祖到他的父親,出了四個太尉,很厲害!那麼,這麼厲害的官宦世家對於後代的教育和培養不可能僅僅侷限於知識的傳授,一定會傳授很多為人和為官的規則。楊修如此聰明,從小耳濡目染,長輩言傳身教,要說他不懂得官場的規矩,要說他世事不洞明、人情不練達,顯然是不可能的。

筆者注意到《後漢書·楊震列傳》(裴注引《典略》)裡面的一段文字:

“楊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謙恭才博。建安中,舉孝廉,除郎中,丞相請署倉曹屬主簿。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內外,事皆稱意。自魏太子以下,並爭與交好。”

這段文字的第一句話說的是:楊修字德祖,他是太尉楊彪的兒子,他為人謙恭而且博學多才。請注意,這裡對於楊修的評價用到了“謙恭”二字,說明楊修還是很謙虛謹慎的,這和《三國演義》裡面描述的“恃才放曠”反差很大!

第二句說的是:建安年中,楊修因為孝順而且廉潔被舉薦,任命官職為郎中,曹丞相請他代理倉曹屬主簿(相當於後勤處的處長),主管兵馬糧草。“舉孝廉”是漢代做官的一種制度,是漢代“察舉制”的一種,和西方國家的選舉制有點相似,不同的是西方選舉是當地選、當地任職,漢朝是通過選舉“孝廉”統一獲取入仕資格,再由朝廷具體分配官職。這就要求獲取資格者要憑德識在一定地區範圍內出名,然後地方官才能把他舉薦出來,所以已經帶有一點民主的味道,比科舉制度要好。

從第二句話中,我們可以得出兩個信息:一是楊修因為孝順而且廉潔曾經在某個地區有很好的名聲,這在現代也是需要有點“做秀”和“炒作”能力的,至少說明楊修很會做人,大家才會推薦他;二是曹操是欣賞楊修的,不然不會將主管兵馬糧草這麼重要的事情交給他來辦理。

那麼楊修擔任倉曹屬主簿一職的表現怎樣呢?第三句話就是答案:當時正是軍隊和國家的多事之秋,楊修(在倉曹主簿的位子上)是份內、份外的事都很熟悉,他辦事,大夥兒都滿意!這說明楊修並不是食古不化的書呆子,辦事很有才幹也很靈活,所以上上下下都滿意!這和“恃才放曠”的評價根本就不沾邊呀!於是乎,到第四句話說的是:自魏太子曹丕以下的官員,都爭著向楊修交結示好,人才難得,爭相籠絡嘛!

《三國志·陳思王植傳》注引《世語》中說:“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由上述可以看出:因為已經瞭解到楊修有才能,所以太祖曹操是很器重楊修的,根本就談不上嫉賢妒能,來吃他這個小字輩的酸醋!

楊修在文學界聲名卓著,而曹植更是聰明絕頂的文學天才,也許惺惺相惜吧,楊修投靠的是曹植這一方。《三國演義》也提到楊修幫助曹植出謀劃策、寫“答教”等等。《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中說到:“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修等為之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曹植很有才學,而且又有丁儀、丁廙、楊修等左膀右臂輔佐,曹操猶豫了很久,幾次想立曹植為太子。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考察,曹操發現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做事情任性而為,不知道節制,還是個酒鬼,他怎麼放心將自己打下的江山交給曹植呢?然而,曹操發現曹丕“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併為之說”,曹丕很懂得權謀之術、御下之道,所以曹操覺得自己百年之後,曹丕應該能夠撐得起曹氏天下。於是,曹操決心立曹丕為太子,這是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冬十月的事了,此時曹操封為魏王已經有一年又五個月了——封為魏王的時間是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夏五月份。

歷史上的“立嗣”之爭是非常殘酷的,楊修既然站在了曹植這邊,按照官場的說法是“站錯了隊”,那麼就是曹丕的死敵了。曹操既然已經立了曹丕為太子,作為一個有遠謀的政治家,曹操對於曹植集團的干將楊修只能是打壓了。但是曹操並沒有立即下手,而是等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十月曹操病重且自知不久於人世的時候,“太祖(曹操)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袁術)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見《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最後殺了楊修!

曹操殺楊修說到底是為了保護曹氏王朝的傳承,試想曹植在政治上幾乎是“弱智”,一旦曹操去世,楊修等能人輔佐曹植繼續和曹丕爭奪王位,尾大不掉,將來曹氏王朝的堡壘就會從內部攻破,這一點曹操不得不防。三個多月以後,即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春正月,曹操病逝!

後人有詩曰:

聰明楊德祖,世代繼簪嬰。

筆下龍蛇走,胸中錦繡成。

開談驚四座,捷對冠群英。

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

這首詩第一句就說楊修聰明,他出身官宦世家;第二三句說楊修下筆如神、智冠群英;第四句話點明楊修之死與是否退兵沒有關係,他是死於他太有才了!“因才誤”其實並不是曹操自己嫉妒楊修的才,而是楊修的“大才”妨礙了曹氏王朝的“大業”,只能殺之!

至於羅貫中為什麼誤導讀者,這與他“尊劉貶曹”的思想有關,楊修只不過是他用來“貶曹”的一個道具而已!現在看來羅貫中也不地道,完全不顧及楊修和曹操的名聲受損。楊修也是有點倒黴,生前因為政治鬥爭成了犧牲品;身後因為文化鬥爭成了殉葬品;生前是在文壇聲名顯赫,身後在文壇默默無聞;還憑空擔了一個“恃才放曠”的惡名。楊修冤哪,比竇娥還冤!


苦行者263


真正聰明的人要懂得收斂,有些人的聰明叫耍小聰明,毫無疑問,楊修屬於後者。

楊修,楊彪之子,自小有才學。在曹操手下任職,頗受信任。很多人對於楊修的印象是三國演義中的雞肋的故事,故事是這樣說的:曹操一次再攻打劉備之時,糧草不繼正處於進退兩難之際,一日在用膳時看著雞肋時突發感慨被楊修知道,楊修下去就和士兵們說準備撤退,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主公說的,雞肋棄之可惜,留著難以下嚥。由此可見,楊修是有著聰明腦袋的,至少比別人靈活,這樣的故事還有一口酥的故事。但這麼一個懂得猜測主人心思,腦子靈活的人,最終被自己領導殺死,為什麼?

楊修之死是有原因的,首先楊修參與了曹植曹丕兩兄弟的奪嫡之事。曹植,大家都知道這個七步成詩的歷史人物。然而歷史上他通過了父親曹操考核卻是在楊修的幫助下才完成的,不過最後因為曹植自身原因終究沒當上魏王。解決了繼承人的問題,曹操自然要保證繼承者順利繼位,那幫助曹植過關又有過人之處的楊修自然成為要除掉的人。

其次,有才策。從事例可以看出楊修是有才華的,但曹操麾下有才華的人數不勝數,賈詡程昱等,但這些人都沒有恃才自傲,唯獨楊修,太過於顯露才學,自然遭人嫌棄。

最後,楊修父親楊彪,一個正統的儒學家,這和傾向改革的改革派曹操政見自然不同,身為兒子的楊修,自是秉承父志,所以和曹操也是政見不合。況且,楊修還是袁紹之甥。

所以到最後,真正聰明的人要懂得將自己的才華用到恰當的地方,在別人忌憚自己才學的時候要收斂,至於楊修,只是個耍小聰明的人了。



愛鏟屎的貓


答題:

楊修真的是一個聰明的人嗎?為什麼?

個人以為楊修不是一個真聰明的人。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當甚之又慎。

(1)楊修很有才華很有學問。一次楊修與曹操並馬而行,途中猜謎,曹操當時不解,騎馬行了二十里後才明白,故有曹操的學問跟楊修差著二十里地呢。這說明楊修是有才華有學問的。

(2)楊修在曹操身邊,出謀劃策也出了不少力,同僚們也都很佩服楊修。楊修不僅給曹操出謀劃策,還是曹丕的老師。這便有牽扯到了日後權力的問題,曹操擔心他的江山日後能否永固。

(3)楊修行事不知道收斂,不知道伴君如伴虎的歷害。比如說司馬懿就是個真聰明的人,深明此道。司馬懿行事低調,深藏不露,處處小心;心中明白而不說破,終於熬過了三代曹主之後,而一統天下。

(4)楊修只知道就事說事,沒有大局觀,沒有考慮過動搖軍心的後果。曹操是忌諱功高我慢的不宜駕馭。所以說楊修不是個真聰明的人。





南山有仙


我們所瞭解的楊修大多是通過三國演義電視劇,而真實的楊修並不是電視劇描述的樣子。

那麼真實的楊修是什麼樣子,是個絕頂聰明的人嗎?

楊修,東漢文學家,曾著有《神女賦》、《許昌宮賦》等著作,曾任曹操時的主簿,就是現在的辦公室主任一職,天生聰慧,博學多才,在任時,為曹操處理過很多棘手的事情,曹操視楊修為心腹。

歷史上真實的楊修卻實太過聰明,是小聰明不是大智慧,喜歡在人前賣弄,城府不深,其根緣就是自已學問深厚,上天入地無所不通,這種人難免會狂妄自大,當然有知識有學問的自以為特清高的人都是這樣。

楊修在曹操身邊工作,經常猜測曹操之言行和心裡活動,好作準備工作。而曹操是何等韜略之人也,他的小伎倆豈能逃過曹操毒辣的眼光,一次兩次的縱容,使楊修的小心臟更加膨脹,楊修再沒有把任何人放在眼裡,為加速曹操的殺機埋下伏筆。

楊修曾做過曹植的幕僚,參與了曹植的上位,後因曹丕受禪被貶,從此再無從政,後死因不詳,史料記載多為曹操所殺,可能卻有其事。

終上所述,楊修並算不得大智慧的儒學之士。


孤獨的行者001


楊修是楊震的玄孫,楊彪的兒子,出身世代簪纓之家。為人好學, 有俊才,建安年間被舉孝廉,除郎中,後擔任丞相曹操的主簿。

曹操愛才如命,楊修能在曹丞相軍中謀得主薄之職,證明才能確非一般。

在供職相府之時,楊修曾以"闊"字說建園之門事,以"一盒酥"而分享其食,足見才思敏捷。

後來曹丕與曹植爭世子之位,曹植運用楊修之策,險要勝曹丕,然有智慧之人,不會疏不間親,別人家事少參與為好。但是楊修深陷其中,曹操深恨之。

有人云:曹公因楊修"有才策,袁之甥",而藉以"雞肋"亂軍心殺之。然吾以為:曹公贊其之才,而否其之心。楊修實屬不智也,古代君王最忌身邊左右之人參與立儲之事,楊修如果是真智慧是不可能不知道曹公之慮,所以楊修是小聰明,無大智慧,或更確切的評價:智商有餘,情商不足矣!










狐羊樹


楊修的死,並不是曹操單純小心眼,這不過是小說家杜撰出來的。

楊修,字德祖,司隸部弘農郡華陰人,太尉楊彪之子。

為人好學,有俊才,建安年間被舉孝廉,除郎中,後擔任丞相曹操的主簿。

當時曹操軍國多事,楊修負責內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又《世說新語·捷悟篇》載四則楊修展才之事。

楊修顯然是一個某些方面有才華的人。

但是,楊修是一個儒生。他背後的許多儒生,包括他們的家族,一直鼓吹忠於漢室。這和曹操的政治觀點不同,甚至是相左。

偏偏曹操很喜歡的兒子曹植跟楊修關係交好,甚至楊修還牽涉進入了接班人的權力鬥爭中,這讓曹操覺得,如果楊修繼續留在曹植身邊,那麼對以後自己政策的貫徹非常不利。

這種心態,就如喜歡的兒子被一個狐群狗友拐帶出去幹壞事一般讓曹操不滿。

所以,必誅之。

順便還打擊一下忠於漢室的儒家勢力。


野牆


首先楊修肯定是一個聰明人,但他又不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簡單的說就是智商高,情商低。早年由於聰明能幹,為曹操所倚重,但又因為多次炫技被曹操猜忌,而最後因為高調站隊曹植,被曹操所不容。

楊修,字德祖,出身名門大族弘農楊氏,與汝南袁氏同為東漢的四世三公之家,是太尉楊彪之子,楊修不但出身高貴,更難得是文采過人,學識淵博,聰明絕頂。

聰明能幹,為曹操所倚重

楊修早年舉孝廉入仕,之後投入曹操門下,擔任丞相府倉曹屬主簿,此等工作對他來說毫無難度,經常擅離職守,出去閒逛,但不妨礙他將此工作做的有生有色,其聰明能幹可見一斑。

“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因此,他憑藉過硬的業務能力,被曹操所倚重。

而目中無人的狂士禰衡在談起天下人物時,也只有兩人能入其法眼,“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雖被稱小兒,但也證明楊修才學過人。

熱衷炫技,為曹操所猜忌

然而,出身名門,加上才華橫溢,使年輕的楊修有些膨脹,其直觀表現就是在領導面前炫技,而正史記載楊修炫技過火是在於漢中之戰中的雞肋事件,俗話說軍中無戲言,雖然楊修猜中了曹操的心思,但也引起曹操的猜忌。

及操自平漢中,欲因討劉備而不得進,欲守之又難為功,護軍不知進止何依。操於是出教,唯曰“雞肋”而已。外曹莫能曉,修獨曰:“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如可惜,公歸計決矣。”乃令外白稍嚴,操於此回師。修之幾決,多有此類。—《後漢書》

還有楊修為了出去玩,通過猜測曹操心思,預先準備答案,等曹操來詢問時,下人直接送上,但由於每次曹操剛問,就有答案送上,引起曹操懷疑,終於穿幫,這也很讓曹操生氣。不過我們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楊修確實聰明絕頂。

修又嚐出行,籌操有問外事,乃逆為答記,敕守舍兒:“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狀,於此忌修。—《後漢書》

高調站隊,為曹操所不容

楊修雖然由於自作聰明,引起曹操的不滿,但以曹操的容人之量,楊修罪不至死,而真正要了楊修之命的,他高調站隊曹植,而當曹植敗給曹丕後,等待他的也只有一死了。

關於傳位於曹丕還是曹植,曹操自己也相當糾結,在內心深處,曹操是更鐘情於才高八斗的曹植,但對於治理國家來說,顯然文武雙全的曹丕更適合,曹丕背後是賈詡,司馬懿,劉曄等智謀之士,而曹植之後是孔融,楊修,丁議等文人墨客,加上立長不立幼的傳統,最後曹操還是選擇了曹丕。

而我們也可以從賈詡們的老謀深算對比楊修們的稚嫩張狂可以看出,雙方後援團實力差距明顯,而且曹丕比曹植城府深太多了,所以曹植敗得不冤。

那麼為了掃清障礙,保障曹丕的位置,曹植的支持者就成了安全隱患,特別是楊修還有袁術外甥這層授人以柄的關係,還這麼高調參與奪嫡之爭,所以失敗後就不得不死了。

且以袁術之甥,慮為後患,遂因事殺之。—《後漢書》

總結:綜上所述,楊修肯定是個聰明人,出身名門,才華橫溢,翩翩貴公子一枚,但也因為太過聰明,不知收斂,得罪了曹操,最後因為敏感身份參與奪嫡之爭,失敗後被殺。可悲,可嘆。


臨石觀海


楊修是個聰明人,僅限於他在謀略和文采上。做人方面他是不怎麼聰明的,不夠圓滑,看不清厲害關係。

楊修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最大的貢獻就是發明了“雞肋”這一詞語,修獨曰:“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如可惜,公歸計決矣。”  


仔細翻看楊修的生平,我們知道,他是一直都在幫助曹植的,在曹操長子曹昂在宛城被張繡殺了之後,曹衝也中途夭折,就只剩下曹丕和曹植有機會繼承曹操的位置。楊修作為參與了繼承人爭鬥的大臣,在繼承人爭鬥失敗的時候,必然是很慘的。

對於楊修的才華,曹操是認可的,但是,既然選擇了站隊,那麼就得要承擔失敗的後果。從各方面來看,曹丕都比曹植更適合繼承曹操的家業,那麼為了保證全力交接的穩定,殺掉危險因素,是必須要做的。

所以,聰明人活不活得長久,不再於說了什麼話,而是選對了方向沒有。


鬥哥說


個人認為楊修是屬於典型的高智商低情商的人。

從幾個大家都知道的故事分析一下:

曹操在大門裡寫個“活”字,工匠們不懂向你請教,你並沒有一定要回答的道理,何必於去揭穿曹操的把戲?曹操在盒子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大字,你管他什麼意思,何至於直接就拿過來分給大家吃呢?吃完了還振振有詞,說上面寫的是“一人一口酥”,這種行為的目的又是什麼?曹操怕有人暗害他,謊稱會“夢中殺人”,你偏偏要揭穿,你這時候又是在表達一個什麼樣的訴求呢?

於是直到“雞肋”事件,曹操終於忍無可忍,處理了楊修。而且,理由還正大光明:軍隊還在打仗,你就開始收拾行李,並四處散播即將撤兵的消息!這種行為,上司哪怕就是跟你沒有過節,也會殺之。

你看,這幾個故事大家都能充分的看到楊修的高智商,但是,情商低也顯露出來了,如果他的情商再能高一點的話或許他不會死


鐵柱侃國史


楊修肯定是一個聰明人。但是聰明有用嗎?不一定有用。比如一個嬰兒,父母都是聰明人,那麼他肯定也是聰明人。但是他能用這個聰明幹什麼呢?基本上什麼也幹不了。他要經過長期的學習生活,掌握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有足夠的閱歷。對事物有足夠的認知能力。培養出穩定的情緒,也就是情商。才能夠培養出真正有用的東西,“智慧”。很多人容易把智慧和聰明混淆,智慧是大於聰明的,而且它本身也包含了聰明。智慧,應該是,聰明、情商、經驗、知識,之和。

楊修這個人,肯定是極其聰明的。但是情商很低,處理事情的經驗上也不足。也就是他的智慧並不高,反而還比較低。所以會被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