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了,為什麼還有人相信沈萬三是朱元璋殺的,真相是怎樣的?這些人到底是什麼心態?

大漠風起孤煙斜


說起沈萬三,人們都會想起他富可敵國,他哪個能聚斂錢財的聚寶盆,也就會想起明太祖朱元璋對付沈萬三的故事。

有人認為是朱元璋將沈萬三貶到了雲貴兩地,有人說朱元璋為了聚寶盆殺了沈萬三,也有人說是沈萬三是元朝人,壓根就跟朱元璋沒有什麼交集,最後善終。那沈萬三到底是怎麼死的?

沈萬三

沈萬三是商人,在古代是瞧不起商人的。所謂士農工商,商人是排在最後的。歷代執行“重農抑商”的政策,都有限制商人的舉措。

從漢朝初年漢高祖劉邦不許商人穿絲綢,不許商人的子孫做官。到了唐朝開始科舉考試,商人的子孫是不能考科舉的,李白因為是商人出身,就沒有考過科舉考試。

正史中對商人也不會有太多正面的記載,更不會有什麼傳記,所以正史中沈萬三的記載很少,但是民間的傳說就有很多。

財神

對於沈萬三富可敵國的財富,人們最開始就想起了聚寶盆的傳說。

話說沈萬三早年也是個種地的,一年天氣乾旱不下雨,地裡的莊稼都曬乾了。奇怪的是,地旁有個坑,坑裡長滿了綠油油的青草。

沈萬三割了青草回家了,第二天那個坑裡又長滿了青草,沈萬三一想,是不是地底下有什麼東西。

沈萬三就開始挖,果不其然,挖出了一個盆,這個盆看起來,沒有美妙的花紋,沒有精美的做工。毫不起眼,普普通通的。沈萬三很沮喪,將這個盆帶回家,清洗乾淨後當做了米缸。

沈萬三將家裡僅有的一點糧食倒進了盆中。第二天醒來一看,盆中裝滿了白花花的大米。沈萬三很好奇,就將一枚銅錢扔進了盆中。第二天盆中裝滿了銅錢。

沈萬三立馬就明白了,這是個聚寶盆。沈萬三自從有了聚寶盆,就立馬有了萬貫家財。沈萬三有了資本,就開始經商,積累了富可敵國的財富。

其實沈萬三並沒有什麼聚寶盆,但是沈萬三有巨大的財富。人們對聚寶盆的傳說樂此不疲,究其原因,《增廣賢文》:“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

中國古代的商人擁有巨大的財富,無不是在國家動亂的時候,比如商祖范蠡就是在春秋戰國的末世中發財,一代官商胡雪巖也是在清朝晚期的動亂中富甲一方,一代晉商喬致庸也是如此,還有民國時期的江浙財團。

財神

國家動亂之際,朝廷的政策就會鬆動,只要商人們囤積居奇,就能發財。這個原因導致了人們對商人發國難財的不滿,藉著聚寶盆否定了他們財富。

可是商人也冤啊,自古以來,朝廷對商人是無處不防,阻止商人做大,擁有富可敵國的財富。

皇權有排他性,只能獨享,不能共享。看到丞相的權力大,就分丞相的權力,最後廢除丞相制度。看到將領手中有的兵權,怕功高震主,就殺功臣,殺將領,檀道濟、岳飛就是這樣死掉的。看到商人有錢,怕商人散財聚眾造反,就不會允許商人做大。

而且朝廷還採取了不少政策限制商人,只要朝廷中君王強勢,朝廷的政策不鬆動,商人就沒有做大的可能性。只有王朝末期,昏君輩出,朝政腐敗,商人才能發揮自己的水平,當然能富甲一方了。

沈萬三

接下來咱們來說說沈萬三和朱元璋鬥法的事。當然正史中也記載了沈萬三的事,是在馬皇后的傳記當中。

朱元璋定都南京,準備修建南京城牆,就讓富商出錢效力。沈萬三也在其中,沈萬三自己出錢修築了三分之一的城牆,修建的十分氣派,工程質量也好,比官方提前三天就完工了。沈萬三沒有料到,這種舉動打了皇帝的臉,早就觸怒了朱元璋?

沈萬三覺得做的還不夠好,想自己出錢,替皇帝犒勞三軍。這一下就惹怒了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一個賤民奸商犒勞三軍,是個犯上作亂的草民,應該殺了他。”

馬皇后覺得這樣做有點過分,就勸朱元璋:“臣妾聽說國家的法律,是用來誅殺懲戒違法亂紀的。並不是用來誅殺不祥之人的。老百姓富可敵國,是百姓自己不祥,不祥的老百姓,老天爺將會懲罰他,陛下何苦去殺他呢。”於是從寬發落,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沈萬三被貶到了雲南。

吳興富民沈秀者,助築都城三之一,又請犒軍。帝怒曰:“匹夫犒天子軍,亂民也,宜誅。”後諫曰:“妾聞法者,誅不法也,非以誅不祥。民富敵國,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將災之,陛下何誅焉!”乃釋秀,戍雲南。見《明史·卷一百十三·后妃傳》。

當然正史中朱元璋並沒有殺了沈萬三,只是將沈萬三貶到了雲南,沈萬三也在雲南得到了善終。

但是為什麼有人還會相信是朱元璋殺了沈萬三呢?當年張士誠割據江南的時候,為政寬容,愛戴民眾,江浙一帶的富戶都為張士誠效力,為他守城。

放牛娃朱元璋

後來朱元璋微服私訪,就到蘇州,遇到一位老婆婆,朱元璋就問:“張士誠在蘇州割據的時候,對你們蘇州人怎麼樣啊?”老太太一臉真誠的回答說:“當年大明皇帝(朱元璋)一統天下,張王(張士誠)自知不是對手,於是主動投降,讓我們蘇州百姓沒有遭受戰亂兵戈之苦,我們蘇州人都對張王感恩戴德!”

結果在路上聽到很多老百姓的言論讓他大發雷霆。原來蘇州的老百姓對明朝以及朱元璋並不感冒,他們言談中透露了對於張士誠的懷念,都稱呼他為“張王”,而說起朱元璋的時候則稱呼他為“老頭”,這怎麼能不讓朱元璋生氣呢。於是朱元璋回去之後第一件事就是下旨,給蘇州地區的老百姓加稅!

朱元璋滅了張士誠之後,就報復蘇州一帶的百姓為他們制訂了沉重稅賦。在1393年,僅蘇州一地就得全年交納281萬石糧米,這就是帝國2940萬石全部土地賦稅的9.5%。這樣是太不平等了:蘇州僅佔帝國登記在冊的耕地的1/88。

朱元璋

朱元璋還將江南的富戶遷移到了貧瘠的鳳陽。不許這些移民遷回原籍,導致這裡地狹人稠,而貧瘠的土地無力養活眾多人口,淮河又經常鬧災,民不聊生,出外乞討就成了當地人的一種“職業”,鳳陽花鼓就是這麼來的:

說鳳陽、道鳳陽、

鳳陽本是好地方,

自從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朱元璋對待商人的政策是比較殘忍的,很多商人遭遇流放,妻離子散,家產抄沒。當時的商人鉅富之中,沈萬三家業最大,財產最多,名氣最大。人們就將商人的遭遇集中到沈萬三身上,沈萬三的身上濃縮了當時商人悲慘的命運,

不僅如此,朱元璋認為元朝以寬仁失天下,他便反其道而行之,以嚴刑峻法治之。對待官員腐敗,剝皮實草;對待功臣驕橫,大開殺戒;對待商人,強行遷移。對待文人,毫不留情,宋濂被貶,劉伯溫死因不明。對待百姓,稍有違法,就流放斬首。

對待讀書人隱士也是如此,朱元璋用了蘿蔔加大棒的政策,對隱士一方面是請,一方面對不出山抗拒朝廷的隱士立馬殺之。

據載“明太祖興禮儒士,聘文學,搜求巖穴,側席幽人”,且頒佈“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沒其家,不為之過”的法律,使隱逸生活遭受了暴力摧殘。

讀書人

在這道前無古人的律令下,蘇州才子姚潤、王謨因徵詔不至,被朱元璋斬首、抄家。貴溪儒士夏伯啟叔侄把左手大指剁去,以示不肯出山做官,被朱元璋"梟令,籍沒其家"。

就連被世人稱頌的隱士嚴子陵,朱元璋也並不以為然,他在《嚴光論》中說“古今經為奇哉,在朕則不然,朕觀當時之罪人,大者莫過於嚴光、周黨之徒,不正忘恩,終無補報,可不恨歟”!

明太祖對於隱居不仕的現象深惡痛絕,“朕聞昔之至智者,務志以崇身,專利濟以名世,未見獨善其身而為智賢者,安有懷大材,抱厚德,視君缺佐,目民受殃,恬然自處者?”遇此現象朱元璋“皆誅而籍其家”。連倪瓚這樣的人都被朱元璋施以糞桶刑。

這樣殘酷的政策使皇權得到了集中,朱元璋可以對任何人施以極刑,無人卻可以制衡他,卻得罪了天下所有人。尤其是讀書人,他們掌握古代的話語權,當然要惡搞一下朱元璋了。

什麼文字獄,火燒慶功樓,大臣上朝與親人告別這類不靠譜的事都出來了,什麼髒水都往他身上潑,所以沈萬三的事就見怪不怪了,誰讓朱元璋私心太重,為了一家一姓的江山,讓別人都睡不好覺呢。


凌煙閣主


從社會心理來分析,人們關注沈萬三隻是在關注“鉅富”這兩個字。——羨慕!

再加上聚寶盆,無與倫比的鉅富——羨慕嫉妒恨!

然後,無與倫比的鉅富碰到了人世間最高的權力,兩相碰撞,無與倫比的鉅富灰飛煙滅——解恨!

很齷蹉的社會心理。普羅大眾嘛,要理解他們!每天努力活著已經夠忙的了,真的沒有時間去關注所謂真實歷史的,故事真假不重要,聽著爽就可以了。

能有什麼心態呢?本來就是娛樂心態,又不是學習歷史,研究歷史。

忙著去打拼日子呢!沒有能力,也沒有時間去閱讀明史專家顧誠的歷史著作《明朝沒有沈萬三》的。

儘管有歷史大研究家專著在哪裡,也不怪有人信朱元璋殺了沈萬三,也有正經的書籍堂而皇之的記載朱元璋殺沈萬三呀。比如1979年修訂本《辭源》中關於沈萬三的註釋就如下:

  • (沈萬三)明吳興人,字仲榮。後移居蘇州。鉅富,稱江南第一家。朱元璋建都南京,召見,令歲獻白金千錠,黃金百斤。甲馬錢穀,多取資其家。其後以罪發戍雲南,子孫仍為富戶。萬三豪富事,民間傳說甚勝,但諸書記載互有出入,已難詳定.......。云云!

怎麼說?

《吳江縣誌》又說:

沈萬三秀有宅在吳江廿九都周莊,富甲天下,相傳由通番而得。張士誠據吳時,萬三已死。其二子茂、旺密從海道運米至燕京。洪武初,以龍角來獻,侑以白金二千錠,黃金三百斤,甲士十人,甲馬十匹,建南京廊房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樓四座,築城甃階,造鐵橋水關諸處,費鉅萬萬計。時方徵用人才,茂為廣積庫提舉,旺之侄為戶部員外郎。“

你看,這裡又說沈萬三雖然死在了張士誠時期了,也就是元朝時期,可是沈萬三的兩個兒子曾經秘密幫助過朱元璋,也並沒有被朱元璋殺死,各自還做了官,一個提舉,一個員外郎。

更有大名鼎鼎的周莊旅遊區在哪裡每天接待成千上萬的遊客,傳播沈萬山是被朱元璋殺的。

還有電視劇更過分,談說什麼聚寶盆。

讓普通人去信哪一個呢?說真的,不是專家或者歷史愛好者,誰去關注所謂歷史真相呢?

這種事情不是隻在沈萬山一人身上體現,以訛傳訛的“歷史史實”多了去了。







葭明通半瓶歷史


歷史上富可敵國的商人鉅富有很多,要說讓人印象深刻的非沈萬三不可了,野史哪怕現在依然有人在說沈萬三是被朱元璋處死的。其實歷史中的沈萬三和朱元璋壓根就沒見過面,何談朱元璋處死沈萬三一說。


沈萬三如何成為富可敵國的富商之首

傳說沈萬三有一聚寶盆乃是無價之寶,沈萬三在沒發跡之前,多行善事。

一日,沈萬三在誑集市時,偶遇一農者販賣青蛙,沈萬三見農者從早到晚沒有賣出一隻,見農者可憐,隨即買下全部青蛙。

回到家中沈萬三夫妻二人見這些青蛙環抱一破爛瓦罐之上,開始也沒當回事,沈萬三之妻不小心把一銀釵掉入瓦罐之內。接著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銀釵一變二,二變四連綿不絕,至此沈萬三走上了富可敵國之路。

聚寶盆只是杜撰而來,真實的沈萬三跟普通人一樣,前期靠積攢財富,後來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地理優勢廣積貨源開展海外貿易最終成為一代鉅商。

野史傳說中的沈萬三因何被朱元璋處死

沈萬三由於富可敵國,名聲奇大,民間也就流傳了很多關於沈萬三的故事。在這些傳說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沈萬三和朱元璋之間的傳奇,一個第一富商,一個一代天子兩人想不擦出火花都難。

傳說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本身朱元璋也是底層出身,除了對貪官汙吏痛恨以外,奸商也是朱元璋反感的一群人,自然對與沈萬三這種富商朱元璋是毫無好感可言。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定都南京並擴建應天城,因為當時天下初定,加上百姓經歷戰亂多年,明朝國庫也是缺乏銀兩。朱元璋就找到一代鉅富沈萬三要求他出資建設城牆,沈萬三爽快的接下聖旨。奈何沈萬三立功心切,以為比朱元璋更快建造好城牆對自己以後經商之路會有所幫助,果不其然,沈萬三花巨資建造的城牆比朱元璋要快要堅固。

應天城建好之時,沈萬三陪同朱元璋一起去觀賞由明朝第一人和明朝第一富共同建造的成果。朱元璋看著城牆突發奇想讓兵士以砸牆的方式去驗證城牆的堅硬程度,結果沈萬三出資所建城牆比朱元璋所建的要堅固三分。

朱元璋便面龍顏大悅實則內心對沈萬三已起殺心,誇沈萬三為白衣天子,沈萬三一聽此言,馬上趕快低頭認錯,才避免了殺身之禍。

後來沈萬三又因犒賞三軍之事徹底激怒了朱元璋,沈萬三本來想以犒賞三軍來彌補建城的過錯,誰知觸動了朱元璋的底線。犒賞三軍對於皇帝而言就是意圖謀反,一介下流商人豈可妄自犒賞三軍,所以就有了流放沈萬三,家產充公,一代鉅富就此損落。

雖然朱元璋沒有處死沈萬三,但是殺心已起,另外沈萬三之死也是朱元璋流放的結果。

真正歷史真的如傳說中一樣,朱元璋因仇富流放沈萬三,並充公其家產嗎

傳說朱元璋與沈萬三的故事,開始毫無破綻讓人感覺傳說就是史實。那怕《明史》也有記載,可是明史的可信度又有多高呢?

據《吳江縣誌》記載:“張士誠據吳時萬三已死,二子茂、旺秘從海道運米至燕京”

要知道,編纂《吳江縣誌》作者選用的史料,可是來自於明代人莫旦撰寫的《吳江志》,而莫家和沈家是兒女親家,因此,莫旦的記載具有很大的可信度。

倘若真是朱元璋間接害死沈萬三,做為兒女親家的莫旦不會如此記載沈萬三。所謂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不可全信但也不能不信。

沈萬三之事我認為《吳江縣誌》可信度更高一點,沈萬三在張士誠佔據吳江之時已經死亡,並沒有活到朱元璋一統天下,與其說沈萬三是明朝首富不如說沈萬三是元朝富商。

為何現在仍然有人相信沈萬三因朱元璋仇富被殺,他們到底是什麼樣的心態

現在有人寧可相信傳說而不相信史實無非有三種原因,

一是仇富心裡,沈萬三做為當時商人之中最有名氣的富商,你富則你不仁,認為沈萬三的富有是由於用了不正當的手段,或者只是因為機遇才造就的富可敵國,在人的潛意識裡為富必定不仁。仇富之人一邊在貶低富人,一邊又在渴望成為富人,傳說中的朱元璋流放沈萬三不就是人們想要的結果。以古映今,借沈萬三的事可以給仇富之人心裡安慰吧。

二是黑化朱元璋,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貧苦出身經過打拼成為開國之君,後來由於朱元璋為維護政權濫殺功臣。以平常心態去看待朱元璋本來無可厚非,但是朱元璋是底層出身。同樣是底層出身的自己在如今的社會為了生活苦苦打拼而朱元璋一介貧民卻能成為帝王,算是酸字在內心掌控自身吧。

三是道德至高點,人在遇到不平之事的時候往往會化身為道德君子,去批判不平不公之事。做為皇帝的朱元璋本來天下已經屬於自己,用自己權力的優勢去流放沈萬三,沈萬三是富商,朱元璋為帝王,則朱元璋是強者,沈萬三為弱者。出於同情弱者的目的,用道德去批判朱元璋,那怕這事並非史實也阻擋不了道德君子的熱情。

道德與財富本來並不矛盾,富有之人依然有善心,而貧者也不乏違法之人,所以我要公平對待每一個人或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