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大決戰時,李秀成二十五萬大軍為何解救不了天京?

石玉磊


我曾經在由中華書局結集出版的《這個天國不太平》(再版改名《說天國》三部曲第二部)中對此有過一段概述,不嫌長就看下去。

順便補充兩點下文中未提到的。

首先,太平軍號稱十三王近十四萬人,但實際兵力並沒有這麼多,很多較可靠的記載(包括清方情報和太平軍被俘人員自己的供詞)都提到太平軍的慣例是“二千五百作一萬”,即為了達成戰術欺騙刻意編造相當於實際兵力四倍的兵冊,照這個比例,十四萬人的虛數折成實數也只有三萬五千,且後期太平軍官多兵少甚至攜帶家屬隨軍,這三萬五還要打折,和湘軍三萬多的兵力相比並沒有多大的人數優勢,而在水軍方面則更是絕對劣勢;

其次,雨花臺之役不是太平軍的勝仗,但也不是敗仗,而是一場戰術上的平手:李秀成未能奪回雨花臺,但曾國荃部也被打殘無力完成對天京的合圍,以至於曾國藩一再要求他趕緊撤兵。真正的敗筆是久攻不下、太平軍因後勤等壓力不得不暫停攻勢時,洪秀全不顧李秀成等人反對,執意讓李秀成等部主力渡江“進北攻南”,導致這些精銳太平軍因貿然進入赤地千里的淮南作戰,在幾個月內損失慘重,“失我(李秀成)一人之銳”,遂令整個天京戰役的戰局完全不可收拾。

第三,什麼“二十萬三十萬大軍打不過湘軍幾千人”之類的天涯式冷笑話,聽聽就得了。


消滅陳玉成後,湘軍主力曾國荃部精銳三萬多人在1862年3月24日從安慶出發,僅用兩個多月時間便在水軍配合下打到天京城下,5月30日,陸軍進逼城南雨花臺,水軍則一直開到三汊河、江東橋,封鎖了秦淮河入長江的通道。

對此洪秀全十分恐慌,一天內連下三道詔書,召李秀成回援,此時李秀成正圍攻上海,勝利在望,認為不應功敗垂成,並且他分析局勢後斷定,湘軍無力攻城,周圍據點大多在太平軍手中,上策應該是穩守不戰,逸以待勞,等湘軍銳氣消減,再集中兵力決戰。

然而洪秀全對李秀成的計劃不以為然,他一方面來軟的,下詔書讓洪氏族人“退居二線”,封李秀成為“護國軍師”,有權調遣內外一切人馬,另一方面又悄悄給江浙皖各路太平軍直接下詔,命令他們“勤王”。在這種局面下,李秀成不得已從上海撤軍。

在供詞中,李秀成把這種被迫撤軍的委屈表露無遺,但事實上儘管不情願,但他的“勤王”準備還是認真、負責的。6月7日和7月24日,他兩次召開軍事會議,先後參加者包括自己、楊輔清、李世賢和天京直屬的各路大員,會議專門刊刻了《會議輯略》,並親筆寫下“如欲奮一戰而勝萬戰,必須聯萬心而作一心”的序言,這正是當年“圍魏救趙”,總攻江南大營前,各路人馬在建平會議時的誓言。10月13日,李秀成率領13王10多萬大軍,號稱60萬,打響了著名的雨花臺戰役。

自10月13日至11月25日,李秀成的太平軍和湘軍鏖戰44天,造成湘軍減員1/3,曾國荃“心力俱困”,後來他攻破天京,抓住李秀成後,聯想到當年雨花臺的困窘,居然情緒失常,親自拿著小刀、錐子,在李秀成身上亂戳洩憤,可見這一仗曾讓他何等難堪。

但儘管如此,十多萬太平軍並未能戰勝三萬多湘軍。

在湘軍方面,兵臨天京城下的都是百戰精銳,且號令統一,指揮系統嚴密,而太平軍主力共有13個王,其中李秀成、慕王譚紹光、孝王胡鼎文、納王郜永寬、來王陸順德屬於李秀成系統,李世賢、首王範汝增屬李世賢系統,堵王黃文金、襄王劉官芳、奉王古隆賢3人,分別是前陳玉成、韋俊的舊部,而相王陳潘武、航王唐正財、補王莫仕暌則是天京系統的朝官,除了他們,在外圍配合作戰的還有輔王楊輔清、顧王吳如孝、佑王李遠繼、賀王秦日來、對王洪春元、貢王梁鳳超等,這些人同樣分屬不同的集團,不僅戰鬥力強弱不等,配合時有時無,後勤各自為政,而且彼此間“人心不齊”,戰鬥力自然要大打折扣。

不僅如此,湘軍完全控制了水面,水師不但可以掩護側翼,還能及時補充人員、武器、糧草和彈藥,比太平軍的人拉車推效率高得多,在江南水鄉地區,更讓完全的包圍變得不可能;在武器裝備方面,湘軍並不先進,洋槍數量甚至還不如李秀成部多,但槍炮彈藥採購都通過糧臺和正規渠道,質量好,規格整齊,反觀太平軍,洋槍洋炮除了繳獲,大量來自走私,規格五花八門不說,質量更粗劣無比,英國船長吳士禮等在檢查了太平軍收購的走私槍支後斷言,這些槍“對射手本人比對射擊目標威脅更大”,在這種情況下,儘管太平軍士氣不低,人數佔優,且佔據“主場”,也難以獲勝。


陶短房


二十五萬,人數雖然多,但是不代表軍隊的戰鬥力強。從來沒有人規定“打仗,一定是人多的那一方勝利”。 太平天國運動後期,由於內亂,當時的太平天國已經是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了。1862年,湘軍水陸師2萬餘人從安慶沿江東下,五月份,抵達天京,對天京展開了包圍。當時,洪秀全面對這樣的情況,馬上命令李秀成的二十五萬大軍回援。二十五萬大軍面對湘軍幾萬人馬,結果出人意料,最後竟然被湘軍攻破天京,太平天國運動結束。


可能有朋友會問,二十五萬軍隊為什麼打不過湘軍幾萬人馬呢?

老話說的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當時,湘軍圍攻天京的時候,洪秀全是萬萬沒想到的。等到被圍了後,才察覺到了危險。

察覺危險,於是就極速派人求援,而當時,李秀成為了趕時間,回援天京,二十五萬大軍走的是水路。總所周知,太平軍在水軍方面是非常缺乏的。一但選擇了水路,那麼就要面臨供給的匱乏。


二十五萬大軍,糧草是一個大問題,糧草得不到解決,軍隊也自然而然沒有戰鬥力。 當時的局勢是,長江以南,以北的控制權,都在湘軍手裡。因此對於太平軍來說,補給糧草就很困難了。

另一個方面是,湘軍的“圍點打援” ,湘軍圍住天京後,就知道李秀成會回援,因此當時的軍事分配是“曾國荃圍攻天京”,“曾國藩坐鎮長江一帶”,來抵禦李秀成的軍隊。 李秀成二十五萬大軍,經過一路的跋涉,已經是精疲力盡了,此時,剛到雨花臺就遭遇了湘軍的反擊。一個是疲憊之師,一個是蓄勢待發,戰鬥力明顯就有很大的區別。 再加上,當時太平軍補給跟不上,而湘軍則是源源不斷的補給,自然,太平軍打不過湘軍了。


太平軍的失敗,自從天京事變後,就已經註定了失敗,李秀成的出現只是緩解了失敗的時間而已。太平軍佔領天京後,就出現了內部爭鬥,楊秀清被殺,韋昌輝也死了,石達開出走,五大天王,死了四個。你說,還沒打下江山,你就開始享受江山了,開始了內鬥,能不失敗嗎?


唯戀無名


這些都是抗清戰爭失敗後,蟎蟲統治一百多年篡改太平軍歷史及曾國藩的偽歷史,實際上,天京保衛戰英法聯軍二十八艘現代化戰艦配合曾偽軍,在中外反動派的大舉進攻下抗清戰爭失敗了。但反帝反封建反壓迫的革命烈火併未被帝國主義及蟎蟲反動派撲滅,革命先驅孫中山發動辛亥革命,一舉推翻蟎蟲反動統治壓迫,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中華民國政府。但革命不夠徹底,蟎皇及皇室投靠日本關東軍,建立偽滿洲國,企圖反撲。抗日戰爭勝利後,蟎皇被判處終身監禁,後勞改獲減刑。禍害中華半個世紀的曾偽湘軍,也在1949年10月,由毛澤東朱德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湖南境內全部殲滅,結束了其反革命歷史。


新聞戰線


1862年6月19日,李秀成在蘇州召開第二次軍事會議,研究回援天京的軍事部署。由於洪秀全濫封王爵,已嚴重影響到天國團結與作戰指揮,因而此次會議首先強調團結。接著,仼命重要省份的蘇、浙兩省的鎮守將領,爾後將老母、妻兒派人送回天京(實際上作人質)。

9月中旬,李親率二十萬大軍從蘇州起程,經溧陽,到東壩會合後,浩浩蕩蕩朝天京開去。

10月中旬,會戰開始,李親率大軍向曾國荃陣地發動多次猛攻。到11月底為止,大戰四十六天,終於不破自退。照理說,太平軍兵力佔優勢,二十萬人對湘軍七萬多。武器裝備多為進攻上海時繳獲的洋槍洋炮,數量及質量上超過湘軍。湘軍當時正鬧瘟疫,患病很多,天天死人,有作戰能力的不會超過三萬人。這些對太平軍都十分有利,為什麼又敗了呢?原因如下:

一,天京城內由於洪氏草包兄弟把持朝政大權,不知道里應外合的道理,不出兵出物配合,單方面等待解圍。

二,李此次作戰,因天王嚴旨,備戰倉促,以至作戰後期糧食嚴重短缺。二十萬大軍,毎天得二十萬斤糧食,此外還有戰馬、牲口消耗。更致命是糧道被湘軍封鎖。

三,太平軍動身前是夏季,而時值冬日,卻未備棉衣及禦寒物資。

這是天京援而不解圍的主要原因。此次失敗,主要責任不在李,他已基本盡力,而在天王意氣用事及瞎指揮所致。


楓丹白露211735932


歷時兩年零五十天的天京保衛戰是湘軍和太平軍的決戰,這場戰役也決定了雙方的生死存亡。結果是天京淪陷,太平天國運動失敗,那麼李秀成率領的二十五萬大軍為何卻解救不了天京呢?

李秀成率領的六王統轄的二十五萬大軍解救天京的時候,兵力可以說是湘軍的4倍,在圍困天京的時候,洪秀全就曾下令讓兩萬的太平軍主動出擊,可見天京城內還是有數萬的太平軍的。李秀成率領的二十五萬大軍可以說是太平天國最後的救命稻草了。

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在李秀成的大軍抵達天京城下的時候,兵力就剩下了一萬五千人,二十多萬的大軍就這樣被消滅殆盡了。其中我們可以從這幾點上面去解釋為何李秀成解救不了天京。

劉秀成是親率二十萬大軍進攻的是上游的湘軍重地安慶,此時的安慶是曾國藩坐鎮的,曾國荃在天京前線負責指揮戰鬥。當李秀成大軍攻下了巢縣、無為州、廬江、舒城進到六安州的時候,可以說是將曾國藩嚇的不輕,並且調兵要堵截李秀成。當李秀成圍攻六安州的時候,卻遭到了湘軍的大舉圍攻,可以說是相當的慘烈。

後來因為洪秀全的瞎指揮,導致雨花臺被湘軍偷襲,而李秀成被洪秀全三道詔書召回了天京。於是李秀成改變的戰略,一路直奔天京。導致李秀成三路大軍腹背受敵,水陸受制。李秀成在戰略決策上面的失誤,讓太平天國最後一根稻草就這樣被毀掉了。

其中也包括救援的諸王之間軍心非常的渙散,其中李世賢的六萬人馬還未到天京城下,就離開隊伍往福建而去另立基地,這一路上面的軍隊實力的減弱,使得軍心更加的不穩,其實看似兵力超過了清軍,但是兵無戰心、將無鬥志、諸將之間各有私心、這個仗該如何去打呢?

其中太平軍真正的死於戰鬥的就只有四五萬人,洪秀全的晚年的昏庸,當面對天京被圍困、坐困孤城的局面的時候,洪秀全拒絕了李秀成的正確建議“放棄天京,轉戰中原”,最後導致糧草匱乏,大量的太平軍被活活的餓死了,戰鬥力嚴重的減弱,死在籌糧上面的人數遠多於戰鬥中死去的人數,與其說天京的淪陷是湘軍強攻下來的,還不如說是太平軍餓的不行打不動的原因,徒有眾多的人馬,又有何用呢?

兵力二十五萬加上城內的五萬的大軍都解救不了天京的原因其一戰略上的失誤,二是諸王軍心渙散,戰鬥力下降,三是糧草不足,導致餓死的結果,最終即使是戰神李秀成也挽救不了天京覆滅的悲慘結局。對於李秀成二十五萬大軍為何解救不了天京?這件事情上面,你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呢?可以在下方留言評論哦!


龍帥林vlog


1862年到1864年間,太平天國和清軍之間爆發了最後一場大戰“天京保衛戰”。其中李秀成領兵20餘萬回援天京,清軍十餘萬,但最終李秀成竟然全軍覆沒連自己都被俘了,天京也被攻陷,不得不讓人唏噓。只能說當時的太平軍確實是窮途末路,比不了當年了。

1、1856年的天京事變可以說是太平天國的轉折點,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先後被殺,翼王石達開領軍出走,太平天國領導層分裂。該次事件對於太平軍物質、兵力上的損失並不大,但是在精神和思想層面造成了整個太平天國的混亂,底層士兵根本不知道為什麼作戰了,戰鬥意志大減。

同時天王洪秀全對於部下的猜疑大大增強,雖然也重用了陳玉成、李秀成等新秀,但是也任用大量無能的親戚洪仁發、洪仁達等把持朝政。在“天京保衛戰”過程中陳玉成、李秀成在前線拼死奮戰,這幫人還不忘了胡亂指揮、拖後腿。

2、太平天國起義初期,洪秀全等領導制定了一套嚴格的官制、禮制、軍制、經濟制度,給參與起義的群眾描繪出了美好的前景。但是當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領導層迅速墮落腐化,所謂財產公有的聖庫制度成了剝削民財、搜刮民脂民膏的手段。太平天國上層窮奢極欲,下層卻生活沒著落,曾經的熱血、理想褪去後,底層這些人也就都不相信洪秀全的忽悠了。

到了“天京保衛戰”的時候,看似太平軍的兵力超過清軍,但是兵無戰心、將無鬥志,諸將各有私心、各行其是,這仗還怎麼打。

3、洪秀全晚年昏聵,沉迷於自己創造的拜上帝教不可自拔。面對天京被圍、坐困孤城的局面,洪秀全多次拒絕李秀成“放棄天京,轉戰中原”的正確建議,居然寄希望於上帝降奇蹟賜福於太平天國、派天兵下凡戰勝清軍這種荒唐念頭。最終糧草匱乏,大量太平軍被活活餓死,非戰鬥減員嚴重。天京陷落與其說是湘軍強攻下來的,不如說是太平軍餓的實在是打不動了。

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李秀成執掌一切權力,但是太平天國的局勢已經是難以挽回了。6月19日李秀成帶著幼天王洪天貴福意圖突圍,最終兵敗被俘,於8月7日被曾國藩殺害。


當狗容易做人難


天京保衛戰的失敗標誌著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正式結束,歷經三 年的的天京保衛戰,太平天國二十五萬多大軍清十萬湘軍兵力相差兩倍多,太平天國大決戰時,李秀成二十五萬大軍為何解救不了天京?這跟當時曾國藩的湘軍,有著重要的關係。(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薩莎說史 )


曾國藩湖南人,具有資歷,在當地頗有聲望,對當地人又瞭解,所以成立湘軍對坑太平天國重任,非他莫屬,當時曾湘軍可以說是曾國藩一手成立,一手練出來的,歷經幾次失敗的經歷,湘軍是越來越強了,在當時清朝的軍隊裡,湘軍可以說是王牌軍隊了。

在當時湘軍算的上王牌軍隊

每營編營官一 、哨官四、勇丁五百人,另配長夫一百八十人,合計每營六百八十五人,每哨設八隊,火器隊與刀矛隊各半,火器主要有抬槍、鳥槍,全營有劈山炮隊二,直隸於營官。

湘軍在當時就有水師,每隻船安炮七門,舢板船安炮四門,均為六百斤至千斤的洋炮。各船還配有火槍、刀矛,以備近戰,此外,湘軍還設有營務處和糧臺,分別管理全軍的軍務與後勤,曾國藩與一些重要將領既是同鄉,又有同學、師生、親友的關係,湘軍的士兵由營官自招,並只服從營官,上下層層隸屬,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

太平軍多以農民、婦女、兒童為主

太平軍的兵員多是自願投軍的農民和社會下層群眾,軍官從英勇善戰的士兵中選拔,壯男編入戰鬥部隊,婦女編入婦女營,兒童參加童子軍,初時,多將同縣同地參加太平軍的人集中編組,出廣西后,由於參加者眾多,遂打破地域界限,實行混編。武器多為刀矛為主 ,繳獲的火器槍多以火藥不足不能大範圍使用,糧草沒有保障,後期,政治頹敗,軍事指揮層次過多,設官繁冗,又濫封高官,以致形成指揮不靈的局面。




開始曾國藩派湘軍攻陷安慶後,曾國藩即設大營於此,彭玉麟等率湘軍水師沿江而下,配合兩岸陸師行動並負運輸接濟之責,鮑超部由贛入皖,攻寧國府;左宗棠部攻浙江,李鴻章部淮軍攻上海周圍的太平軍,爾後西進。



各地太平軍在敵人的全面進攻下節節敗退,湘軍迅速進抵天京城下,大出洪秀全意料,洪秀全於是一日三詔催促李秀成從上海前線回緩,但當時李鴻章的淮軍正在進攻上海,李秀成沒辦法全身而退,而是退守在蘇州,派一部分兵力迴天京加強防禦,自己守在蘇州,後面天京外圍形勢更加嚴重,洪秀全嚴詔催逼李秀成趕快回援。

李秀成雖說是25萬大軍,但在上海與李鴻章領導的淮軍交戰,和迴天京回援的路上遭到各地的清軍阻擋,其實真正到達天京的兵力就剩不多不足10萬人,加上沒後援死一個少一個,糧草沒有保障,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從作戰指揮上看,前敵諸將協同不夠,沒有形成集中統一的領導, 仍然是各行其是。所有這些,都和太天國後期政治日趨保守和腐敗息息相關,最後的失敗是難以避免的,李秀成在方山附近被俘,8月7日,在寫完供詞後,被曾國藩殺害, 年僅40歲。城內守軍與入城湘軍展開巷戰,大部戰死,一部自焚,10餘萬人沒有一個投降的。

有人說:“如果沒有天京變亂,我國就會在19世紀中期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如果沒有中外反動勢力的相互勾結,太平軍就會改寫自古以來農民屢反屢敗的歷史。因此,太平天國運動留給我們太多的惋惜。”


薩莎說歷史


根據目前的資料來看,李秀成在太平天國晚期有二十五萬人馬應該確有其事。

但這些人真不是打仗的料子,其中相當一部分(具體多少人不好說,說不定一半以上)是江浙人,壓根就沒有犧牲精神,基本上都怕死。

比以前的廣西人,湖南人,安徽人差的遠了。

打仗是需要有死士的,剛起義時的太平軍有死士,江忠源的楚軍有死士。後來的湘軍靠重賞也敢拼。而晚期的太平軍精神沒有了,物質獎勵沒有了,誰肯拼命?

所以十萬大軍打個包村都費老大的力氣,二十五萬大軍保衛天京,出工不出力,人心都散了。

據資料記載,此時的太平軍作戰時,只會遠距離開槍開炮,搖旗吶喊。如果敵人逼近肉搏,基本上就崩潰。


Anren1207


原因很簡單,政爭和內鬥。

自1862年9月率主力離開蘇州馳援“天京”以來,李秀成始終處於顧此失彼的兩難抉擇之中。在李秀成看來,此時“天京”周邊的局勢並未到萬分危急的境地。畢竟清軍各路大軍之中,江寧將軍都興阿所部此刻仍在圍攻長江中的九洑洲要塞。依照太平天國中“洋兄弟”——英國人呤唎的說法,太平軍通過上海的西方軍火商購置了1門英國海軍32磅炮,1門18磅炮和一門法國產的巨型大炮安置在九洑洲要塞之中。因此都興阿雖然調集了大批戰艦,展開水陸圍攻,但始終無法拔除這顆釘在長江之中的“不沉的炮臺”。從皖南進軍的鮑超所部雖然於1862年7月擊敗太平軍楊輔清所部,攻佔重鎮寧國,但巨大的戰場減員和正悄然興起的疫情,卻令鮑超所部一時無力向“天京”外圍進擊。因此整個1862年的夏季,“天京”城下的清軍依舊只有曾國荃一支孤軍據守在雨花臺上。

對於已經兵臨城下的對手,洪秀全自然力主全力猛攻。但李秀成卻認為,“曾帥之軍由上而下,利在水軍,我勞其逸,水道難爭,(其)軍常勝,其勢甚雄,不欲與戰”。因此他只是“將省府(蘇州)財物米糧火藥炮火俱解回京”,提出“待廿四個月之後,再與其戰,解京圍”。

李秀成逐步加強“天京”防禦力量的計劃從戰略層面上考慮或許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但一口氣將決戰的日期推遲到兩年之後,卻是洪秀全無論如何不肯答應的。因此其嚴厲地訓斥李秀成說:“三詔追救京城,何不啟隊發行?爾意欲何為?爾身受重任,而知朕法否?若不遵詔,國法難容!”正是在這樣催促之下,李秀成最終於9月率主力離開蘇州趕赴“天京”,佈署了曾國荃所部的全線圍攻,史稱“雨花臺之役”。

太平軍對雨花臺一線湘軍營壘展開的猛攻,投入14個王侯所屬號稱60萬的大軍,前後持續46天。但其實際戰果卻只能用“少的可憐”來形容,儘管事後曾國荃曾感嘆說:“賊(太平軍)之火器精利於我者百倍之多,又無日不以開花大炮子打壘內,洋槍隊多至二萬杆,所以此次殞我精銳不少,傷我士卒不少,最堪憫惻”。但湘軍方面雖然付出了數千人的傷亡,曾國荃本人也流彈擊傷了面部,可雨花臺一線的防線卻始終巋然不動。反倒是太平軍進逼對手的營壘頻頻為湘軍反擊攻破,傷亡慘重。之所以造成這樣的局面,固然是因為人稱“曾鐵桶”的曾國荃“營濠深壘”擅長防禦,但太平軍方面各路王侯互不統屬、缺乏完整的指揮系統,更是導致“雨花臺之役”功虧一簣的重要原因。李秀成雖然在其自述宣稱“亦因八月而來,各未帶冬衣,九十月正逢天冷,兵又無糧,未能成事者此也”,但事實卻始終以其後方根據地——蘇福省的戰局變化為重。就在兩軍在雨花臺下激烈攻防的同時,李秀成已悄然抽調所部精銳回援蘇州了。

而李秀成之所以選擇將手中最後的基幹部隊調往蘇州,其目的無非是逼迫洪秀全放棄“天京”或將自己外放。在其自述中,李秀成更頗為自得的描述其進入“天京”,向洪秀全”攤牌”的過程:

李秀成首先提出“京城不能保守,會帥兵困甚嚴,濠深壘固,內無糧草,外救不來,讓城別走”,隨後更進一步威脅道:“若不依臣所奏,滅絕定也!”李秀成所謂的“讓城別走”,無非是希望洪秀全能跟隨其前往蘇州。如此一來,一度被洪秀全削減兵權的李秀成,無疑將在太平天國內部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但洪秀全對其並不買賬,直言不諱的回答:“朕鐵桶江山,爾不扶,有人扶”。轉手將“天京”的政務交給了自己的二哥洪仁達和“幼西王”蕭有和執掌。李秀成逼宮失敗,一度驚慌失措,竟然做出了“在殿前求天王將一刀殺我,免日後受刑”的衝動舉措。此後,雖然洪秀全贈賜龍袍,試圖緩和君臣關係。但李秀成卻仍決心儘快離開“天京”這個火山口。在交納了所謂“助餉銀”10萬兩的情況下,李秀成終於在1863年9月匆匆趕往蘇州。


冷兵器研究所


太平天國後期有兩場決定生死存亡的關鍵戰役,一是安慶保衛戰,二是天京保衛戰。這兩場戰役都以太平天國失敗而告終,從而加速了天國的覆滅。在天京保衛戰中,李秀成率領數十萬大軍與駐紮在雨花臺的湘軍曾國荃部激戰46天卻始終未能取勝,其中究竟有著什麼原因呢?

天京保衛戰

1861年9月5日,軍事重鎮安慶被湘軍攻陷,天京失去了最後一道屏障,無險可守,徹底暴露在湘軍眼前。湘軍水陸聯合,自安慶出發,沿途攻陷蕪湖、無為、和州、東西梁山等地,於1862年5月抵達天京,曾國荃率部在雨花臺紮營,梅花將軍彭玉麟率水師控制護城河口,對天京實施合圍。洪秀全聞訊大驚失色,一日內連下三道詔旨,催促正在向上海松江進軍的李秀成回京解圍。李秀成召集諸將商議,認為湘軍攜收復安慶之餘威,不宜正面交鋒,決定暫避鋒芒,多運送糧草返京,待湘軍久屯堅城,師老無功,再實施反包圍計劃。無奈,洪秀全拒而不納,嚴詞斥責李秀成“不遵詔命,意欲何為?若不奉詔,國法難容”。李秀成只好從松江撤軍,調集侍王李世賢、護王陳坤書等13王軍隊,號稱60萬大軍,實際約三十餘萬,兵分兩路直奔雨花臺而來。

交戰經過

湘軍曾國荃,綽號“曾鐵桶”,是曾國藩九弟,以堅韌耐戰而聞名,先後收復吉安,安慶等軍事重鎮。這次進抵天京,原本兵力不足,加上疫病肆虐,三萬多湘軍病的病,死的死,真正具備戰鬥力的不足兩萬人。不過,也有一些太平軍所不具備的優勢,湘軍水師封鎖了江面,源源不斷地提供糧草火藥。10月13日,太平軍向湘軍發起進攻,利用人海戰術,一波波如潮水般衝向湘軍陣地。曾國荃知道不能硬拼,下令湘軍上下“縮營自保”,固守營壘,發炮擊敵,不得主動出擊。打了十多天,太平軍毫無進展,於是改變戰術,讓士兵頭頂門板做為掩護向前衝鋒,再令土營挖掘地道直通湘軍營壘底下,上施槍炮,下挖地道,曾國荃苦苦支撐,不得不抽調駐守在大勝關和江東橋的曾貞幹部四千餘人助戰。

11月3日,地道挖通,用火藥炸塌湘軍兩處營牆,太平軍殺入湘軍營壘。湘軍見此急紅了眼,心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竟無一人逃跑,全體吶喊迎上,與太平軍展開近身搏戰,最終守住了營壘。隨著天氣越來越冷,太平軍缺衣少食,11月26日,李秀成下令撤退,激戰46天的這場大戰以太平軍失利而落下帷幕。

戰敗原因

一、湘軍戰鬥力遠勝太平軍

李秀成在自述中說“營濠壘深,木椿疊疊層層,營規分明,甲兵之利,是以連攻數十日未能成效”,意思是說湘軍營壘佈置合理,將士嚴守紀律,戰鬥力強悍,導致太平軍失利。李秀成一向不耐苦戰,這次與湘軍正面鏖戰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他所率領的太平軍大多來自蘇浙一帶,在戰鬥力上遠不如湘軍。

二、湘軍水師的接濟

開戰之初,李秀成沒有設法斷敵糧道,以至於湘軍能夠源源不斷獲得水師接濟。反觀太平軍,連禦寒的冬衣都沒有,糧食也無從接濟,士氣低落,戰敗也就順理成章了。李秀成在自述中說“亦因八月而來,各未帶冬衣,九十月正逢天冷,兵又無糧,未能成事者此也”。

儘管太平軍數倍於湘軍,可由於天時(天氣寒冷),地利(據壘固守),人和(士氣低落)都不在太平軍一方,因此失敗在所難免。由於洪秀全的胡亂指揮,天京失去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敲響了政權覆滅的喪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