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打北京時,為什麼袁世凱等人要袖手旁觀?這是出於什麼目的?

歷史一書生


袁世凱去了就是送死,他才不給清廷殉國呢!

袁世凱,河南項城人,他是中國近現代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

袁世凱少年時期勵志通過科舉進入仕途,但他真沒什麼讀書的天賦,屢考不第,最後是通過叔父袁保慶的關係,投奔了正在山東駐紮的淮軍將領吳長慶,從此投筆從戎。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軍亂,清廷調吳長慶所部入朝平叛,袁世凱也跟著吳長慶的部隊入朝。由於在平亂中戰功卓著,袁世凱在平亂之後就奉命留守朝鮮。此後袁世凱又在1884年平定了金玉均等開化黨人士發動甲申政變,樹立自己在朝鮮的威信。

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後,深知實力不敵日軍的袁世凱化妝從朝鮮潛逃回國。在回到天津後,袁世凱很快又被清廷派往遼東督運糧草,在前線目睹清軍慘敗的袁世凱大為觸動,戰後袁世凱認為應“掃除更張,參用西法,認真訓練”,主張以德軍為藍本,編練新式軍隊。

1895年6月底,劉坤一、李鴻章、王文韶三人聯名上奏摺保薦袁世凱,光緒皇帝召見袁世凱,同意由他在天津練兵。

同年袁世凱赴天津小站接管了十個營共4700人的定武軍,之後擴編至7300人,定名“新建陸軍”,即北洋新軍,這支軍隊在袁世凱的掌控下漸漸變成了袁世凱的私家軍,成為袁世凱日後奪取天下的中堅力量。(天津小站練兵)

1897年,戊戌變法瀕臨失敗,康有為、譚嗣同等人想爭取掌握兵權的袁世凱,於是在9月18日夜,譚嗣前往法華寺會見袁世凱,希望他能夠率兵勤王,擒殺正在頤和園的慈禧和榮祿。

久經官場的袁世凱怎麼可能答應一幫書生的要求,在打發走譚嗣同之後,袁世凱便返回天津。袁世凱明白戊戌變法已是強弩之末,他手上這點兵也不足以與慈禧太后抗衡,他不原意給康梁等人當墊背。而在他返回天津後,他就得知了慈禧將要重新掌權的消息,為了防止自己密見譚嗣同的事情被人告發,袁世凱只得主動交代了譚嗣同等人的意圖。

其實早在袁世凱告密之前,慈禧就已經決定撲滅變法了,袁世凱告密不過是為了自保而已。但鑑於袁世凱的告發,慈禧還是對他非常信任的。1899年,在就八國聯軍侵華的前一年,袁世凱幸運地被升任為山東巡撫,成為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

袁世凱的幸運不僅僅是當上了巡撫這樣的大官,還在於他順利的離開了天津。如果他沒有被調走,那麼在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中,他很可能就當了炮灰了,或者是100%當炮灰了。(袁世凱擔任山東巡撫時才剛剛40歲,套用李榮浩的一句歌詞:年少有為不自卑)

袁世凱來到山東的時候,山東境內正在鬧義和團。對於大師兄們刀槍不入的神功,袁世凱自然是不相信,在他的鎮壓下,義和團在山東境內已無立足之地,轉而進入直隸和北京發展。

義和團在進入直隸之後,勢力擴張迅速,四處殺害傳教士和教民,並在部分滿洲權貴的支持下進入北京圍攻使館區,事態逐漸失控。

對於義和團運動,慈禧希望能借其力量對抗洋人,可由於局勢越來越動盪,慈禧也想過制止義和團,畢竟當時列強反應已經很激烈。1900年4月6日,英、美、德、法公使照會總理衙門,列強限定清廷在兩月內剿除義和團,否則將派軍馳入直、魯兩省,代為剿平。而各國在天津的領事館也早已決定出兵進京,保衛各國大使館和僑民。

1900年6月中旬,八國聯軍主力開始圍攻大沽口炮臺,在西方列強的軍事威脅,慈禧一度想要求和,但不知為何,慈禧突然在一夜之間轉變態度,鐵了心要跟八國對幹,並以光緒皇帝的名義下詔,要求各地督撫前來勤王。

此時在山東任職的袁世凱距離直隸和北京最近,且手中掌握有北洋新軍,因此朝廷急命袁世凱入京,但袁世凱卻沒有奉召。

袁世凱既不是清廷的忠臣,智商也不欠費,當年日本一國都打不過,如今眼瞅著八國聯合出兵,袁世凱怎麼可能去領兵送死,他以無兵可分為由,拒絕了朝廷的調遣。

袁世凱之所以敢違抗朝廷的命令,並不是他膽肥,而是他有強大的後臺,他的後臺就是整個東南各省督撫。

在八國聯軍雲集天津外海之時,袁世凱就開始與東南各省督撫進行聯繫,當時的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和、廣東巡撫德壽,以及郵政大臣盛宣懷都不贊成清廷對列強開戰。

為了防止戰火綿延至東南地區,在列強與清廷正式開戰前夕,上海道臺餘聯沅代表東南各省督撫與列強駐滬領事議定了《中外互保章程》及《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後世統稱《東南保護約款》。根據該條約規定,東南諸省不參與清廷和列強之間的戰爭,列強也不得攻擊東部沿海諸省。

由於這個條約是各省督撫與列強私自議定的,列強擔心此條約缺乏合法性,因此《東南保護約款》沒有正式簽字。但是即便如此,在整個戰爭時期,列強和東南諸省還是遵守了這一君子協定,大家相安無事。而有了李鴻章、張之洞等大佬的支持,袁世凱所在的山東也加入了東南互保,在戰時與列強保持了和平,讓山東成功的躲過了列強的蹂躪。

(參加東南互保諸省,除此以外,四川和陝西雖然沒有加入該條約,但是也表示支持東南各省)

對於東南各省不管不問的態度,清廷實在是沒了脾氣,畢竟此時中央與地方的實力早已倒轉,如今外敵當頭,再把這些漢臣惹急了,搞不好大清的天下就提前結束了。而東南大員們也早就做好了改天換日的準備,大家決定一旦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出了意外,眾人就推舉李鴻章當大總統,恢復漢家的天下。

後來的事情各位看官也都知道,清廷與八國聯軍的戰爭就是一次不折不扣的虐菜行動,清廷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事實證明,袁世凱的縮頭烏龜當得非常正確,事後清廷非但沒有懲罰他,反而在1901年讓他接任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成為大清帝國的頭號人物。


千佛山車神


八國聯軍進北京時,袁世凱是山東巡撫,他和東南九省的總督巡撫們一起袖手旁觀,東南互保,用各種手段拒絕或拖延進京勤王。

因為袁世凱很清楚,如果他帶著7000人的武衛右軍進京勤王,結果只有一個:愚昧送死,獻上一顆袁大頭而已。

當時最強悍的清軍是聶士成的武衛前軍,2萬人的整編德械師,在八國聯軍和義和團的夾擊下,死無葬身之地。

1,慈禧太后向全世界十一個列強一起宣戰

換到今天,我們只能說太后瘋了。

慈禧太后真的相信天降神拳,扶清滅洋,恐怕是清宮戲看多了吧!

袁世凱老奸巨猾,早就看出來太后瘋魔了,遲早要被八國聯軍拍熄火,何必去當炮灰送死。

2,袁世凱在山東巡撫的任上表現,是左右逢源,老奸巨猾

山東是義和團的發源地,大師兄們遍地開花。

袁世凱鎮壓和驅逐義和團也不是一味蠻幹,而是老謀深算,專門算計大師兄。

袁世凱首先貼出佈告,說天津的洋鬼子軍隊都來了,真正的義和團“果系忠憤義民欲為國家效力”,應即日馳赴天津等處,幫助官軍齊心拒敵。

袁世凱的這一招是一箭三雕,首先把義和團都哄到直隸去了,減輕了對付山東義和團的難度;也應付了慈禧太后“招團禦侮”的懿旨;對屠殺山東剩下了的義和團找到了藉口。

袁世凱說:真義和團都去天津打洋鬼子去了,你們留下來的都是假義和團,都給我砍了!

袁世凱辦的是山東自辦互保,跟張之洞、劉坤一集體辦的東南互保,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

袁世凱下令將山東的洋傳教士都安全護送到煙臺,一共運了200多人,得到了西方列強的讚許。

袁世凱也有出紕漏的時候,他一度下令“習教之民均令反教”。洋人來質問他時,袁世凱轉了轉眼珠,解釋說:這不是強迫教民永遠改變宗教信仰,而是權宜之計,暫時放棄信教,防止義和團來殺他們。

慈禧太后在6月15日,還沒有對列強宣戰前,就下令袁世凱抓緊時間帶兵來北京。

袁世凱按兵不動,卻發電報給李鴻章,探探李鴻章的口風。李鴻章大罵朝廷誤國,袁世凱就明白了。

袁世凱藉口德國在青島有駐軍,分不開身,讓一個總兵就近徵集綠營兵3000人進京勤王。

但一直到慈禧太后逃出北京城,袁世凱的綠營勤王兵都沒有到達北京。

袁世凱處理好了與西方列強的關係,得到了西方的信任,為以後當大總統埋下了伏筆。

其他的武衛軍都被八國聯軍打殘了,只剩下袁世凱的武衛右軍,是當時清朝最強大的戰鬥部隊。

慈禧太后對袁世凱恨得牙癢癢,但也沒辦法,只好笑眯眯地讓袁世凱訓練北洋新軍:誰叫自己這麼蠢呢。

在八國聯軍進北京時,袁世凱按兵不動,實際上是獲利最大的人。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的時候,不僅是袁世凱在袖手旁觀。當時其它東南九省的督撫也都是袖手旁觀。兩廣總督李鴻章聲稱自己感冒腹瀉,走不動道,無法進京;湖廣總督張之洞不僅不進京勤王,反而還秘密策劃反清,打算自立;廣東巡撫德壽更厲害,他是上三旗出身(滿洲鑲黃旗),北京淪陷,他增援是義不容辭,然而他也附和李鴻章,選擇了袖手旁觀。



1898年三四月份,義和團在山東興起。很多不滿洋人的老百姓(也有地痞流氓)通過燒燬教堂、破壞鐵路等極端方式發洩對帝國主義侵華的不滿。後來,失控的義和團更是將怒火發洩到洋人身上,嚇得各國大使警告清政府,若不趕緊彈壓義和團,各國政府就會直接出兵。

當時的清政府內部一團糟,對洋人的態度分為兩派。以光緒帝為首的主和派認為,以清軍現有兵力絕對惹不起洋人,應該武力鎮壓義和團運動,從而謀求和平局面;而以端郡王載漪為首的頑固派認為,義和團運動如此高漲,大有將帝國主義趕出中國的勢頭,朝廷可以利用義和團趕走洋人。(載漪還想利用義和團搞倒光緒)

作為清政府真正的統治者,慈禧太后此時的態度非常關鍵。但是由於她不滿洋人對自己的指責(洋人指責慈禧迫害光緒),因而她當時的態度非常精分:一方面,她不對義和團進行武力鎮壓,縱容義和團鬧事;另一方面,她又不願意招惹洋人,通過打馬虎眼的方式,希望能夠得到列強諒解。

身為清政府的一號統治者,慈禧都如此舉棋不定,這讓下面的官員該如何是好?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袁世凱於1899年冬,由工部侍郎升任山東巡撫,率領他的七千新建陸軍從天津駐防到了山東。

到任山東後,袁世凱對義和團的態度非常簡單——就是剿。即便這會得罪載漪一黨,他也無所謂。

到了1900年二三月,山東義和團基本被袁世凱剿滅,山東恢復穩定。但也正是因為袁世凱在山東的剿殺,山東的義和團一溜煙的全跑到直隸去了。

直隸相當於頑固派的半個大本營,義和團跑到直隸,算是逃對了地方。

1900年五六月份,義和團在京津地區搞得轟轟烈烈,嚇得各國連忙集結軍隊保護自身安危。而且,義和團鬧事的時候,清政府的軍隊也參與其中,德國公使克林德就在前往總理衙門途中被八旗兵槍殺的。

如果說義和團針對洋人的舉動只是民間自發性的,事態還可控制。那麼,清政府的八旗兵的加入,就使得這場運動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轉變,變成了清政府與西方帝國主義的國家級矛盾。

各國公使看到事態失控,決定以保護使館的名義聯合出兵北京。

當時,若是慈禧能臨機決斷,拍板剿滅義和團運動,事態還可挽回。但是,此時的慈禧依然是精分狀態:一方面,她繼續縱容義和團,不剿,也不控制;另一方面,她派兵保護各國使館,希望能夠得到列強諒解,從而停止進兵北京。

然而,事態最終還是失控,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由此爆發。



1900年6月16日,慈禧召開御前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慈禧大膽的說:如果列強軍隊繼續進兵,就對外宣戰。並且,她還處死了兩個主和的大臣祭旗。

就在這次會議後不久,慈禧命令袁世凱率軍增援北京。慈禧當時的想法非常簡單,袁世凱決然沒有膽量抗旨不遵。然而,慈禧太后低估了袁世凱的膽量。

袁世凱是個惜命的聰明人,他不怕玩命,但也絕對不會白白的去送命。甲午戰爭時,清軍戰鬥力之羸弱,日本戰鬥力之彪悍,清軍與世界一流軍隊的實力差距,袁世凱作為旁觀者,當時看得清清楚楚。

甲午戰爭之後,儘管袁世凱非常想通過練兵打造出一支實力接近於西方軍隊的新軍。但是從1895年開始練兵到1899年八國聯軍侵華前夕,中間只有短短的四年時間,袁世凱費盡心思也才練了幾千新軍,還遠遠不夠給洋人塞牙縫的。

所以,袁世凱看的很清楚,他此時去增援就是送死。他不想給大清朝殉葬。

不過,袁世凱也不能明目張膽的抗旨,他在收到旨意後,迅速聯絡了李鴻章、張之洞等東南九位督撫,希望前輩能給點建議。李張劉許等朝中前輩給他的回電很給力:別去。


1900年6月25日,天津危在旦夕,慈禧再次向袁世凱發出上諭,要求他速派精兵入京增援,不得遲疑。(“星夜赴津,毋稍延遲”)

然而,此時袁世凱翅膀硬了,他在得到東南其它九位督撫的支持後,給慈禧回覆了一封電報:“東省防務日緊,兵力難分。”

後來,袁世凱又以所屬軍隊發生疫情,沿途有義和團囤積為由,再次回電拒絕增援。總之一句話:不是我不願意派兵前往,實在是我分身乏術。

慈禧收到袁世凱的回電後,要氣炸了。她以很嚴厲的語氣回電:“務必於即日出兵,決不許延誤,否則軍法從事”。

面對三番五次下旨催促出兵,袁世凱如果再不有所動作,指不定人頭不保。於是,袁世凱便派出了一直舊軍前去增援,而他的新建陸軍則繼續按兵不動。

1900年7月14日,八國聯軍以付出傷亡900餘人的代價,併發射毒氣炮後,攻陷天津。

袁世凱應該很慶幸他沒去。因為在天津攻防戰期間,整個直隸的清軍被打崩潰,欽差大臣李秉衡飲藥自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裕祿自殺身死。就連武衛左軍統帥兼直隸提督聶士成也戰死(在義和團和八國聯軍的前後夾擊下,英勇戰死)。

如果袁世凱去了,想必也是一樣的下場。



1900年八月下旬,八國聯軍攻克北京。慈禧逃往山西。就在逃往的路上,慈禧下令圍剿義和團,並且給當初被她處死祭旗的主和派大臣平反昭雪。

見過精分的人,沒見過慈禧這麼精分的。五月份在糾結主戰還是主和,六月份下定決心跟洋人開戰,八月份就軟的一塌糊塗,開始對洋大人舔跪。有這樣的領導,下面的官員簡直要瘋了,因為不管是主戰還是主和,都要掉腦袋。

其實從這個事情就可以看出,當時的慈禧一干人等,根本就聽不進去話。像袁世凱這樣的封疆大吏不能隨便就表態,否則掉腦袋是分分鐘的事情。

當時,李鴻章就針對當時的時局,說了一句很露骨的話:“先定國是,再議辦法,否則雖去何益!”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開戰與否,這個先放到一邊不談。慈禧你作為決策者,你既要重用載漪、剛毅這幫頑固派整,又要我們這些主和派進京賣命。難道你不知道我們和頑固派不是一路的嗎?如此首鼠兩端,這不是讓我們去送死嗎?就算要我們去送死,也得先給個合理的說法,不能死得不明不白的!

李鴻章的這句話,其實就是當時很多人都想對慈禧說,但又不敢說的話。

小人物就不提了,就說聶士成。他手下一萬多精銳武毅軍全部投入戰場。結果呢?他打洋人不對,打義和團也不對。最後相當於是被活活逼死的。


庚子國難鬧到最後,力主剿滅義和團的將領沒好下場(聶士成),力主對洋人開戰的官員也沒有好下場(剛毅、徐桐)。活到最後的反倒是坐觀事態發展,事件期間不表態的袁世凱、宋慶等人。

所以,袁世凱為什麼要袖手旁觀?因為他不想死得不明不白啊。


Mer86


袁世凱等人袖手旁觀,主要原因是怕死。

(1)“東南互保”大臣們大部分人貪生怕死,知道打也是死不如不打

甲午戰敗後,清廷已經沒有餘力與各國交戰,中國已經由中法戰爭前的不弱之國變為弱國,“八國聯軍”時期加上“慈禧囚禁光緒”所導致的內部不和也很厲害。所以,根本沒有餘力與英俄德這樣的列強交戰。

再加上李鴻章、袁世凱等人都是怕死之人,根本不敢與外敵一戰。監督朝鮮時,袁世凱化妝乘坐英國戰艦逃回中國;戊戌變法之時,叛主保命為榮華。

到後來,“偷竊革命成果”當了洪憲皇帝,沒過百日,眼見徹底失敗又慌忙想改回做總統。最終,尿毒症病亡。可見,袁世凱也並非什麼有理想有抱負之人,只是為了權利二字。

作為山東巡撫的袁世凱,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江西五省是巡撫代管提督,又管民又管兵。袁世凱如果真的忠於清朝完全有時間、有精力去救援。

袁世凱如此,李鴻章、劉坤一等人呢?從1850年代為官,已經長達半個世紀,各個比起權力鬥爭、爾虞我詐一個比一個厲害,但是,談起國家未來一個個懵懂等死,只為保權。劉坤一也和年輕時不同了,五十多年的官場生涯已經把他們的精氣神磨沒了。

(2)“東南互保”大臣中也有“明知必死”也要北上的

當然,“東南互保”的這些人中也有不怕死的。例如李秉衡。李秉衡曾是李鴻章的手下,在其直隸總督下面幹了將近二十年。但因為並非淮軍嫡系,與淮軍系歷來不和。主要就是看淮軍大部分將領對外狗熊、對內英雄的秉性,再加上貪腐成性,李秉衡指揮“中法戰爭”後就與淮軍日漸遠離。

甲午戰爭”中,山東巡撫李秉衡明明抽調山東三分之一的兵力幫助北洋,但在李鴻章、李鴻章親信、李粉嘴中卻是對北洋不管不顧。最終,又為了國家利益同意“東南互保”,當時李秉衡任“長江水師大臣”。之後,奉調迎戰八國聯軍,兵敗自殺!

我想,李秉衡更多是希望自己的戰死,永遠不要再看到清廷的腐朽、內部爭權奪利的黑暗,特別是懶得聽那些賣國之人勇於、樂於把髒水潑到別人身上的宵小之徒的叫聲。


坐古談今


這實質上是問為什麼會有東南互保這樣的事情發生,如果當時大清全國各地的官員,士紳,軍隊一起響應朝廷的命令,殺盡洋人,進京勤王的話,中國真的可能要亡國了。東南互保”這一歷史事件的本質是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滿清中央政府為了自身的利益向世界列強宣戰,把中國帶入火海當中的時候,中國東南各省地方官員拒絕執行慈禧太后的愚蠢命令,為了保護當地黎民百姓免遭生靈塗炭的命運而採取的一種保境安民的行為,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行動,近年來東南互保這一歷史事件已經得到學術界的平反,得到正面肯定。東南互保這一歷史事件向後來者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當最高統治者決策出現重大失誤,將國家和人民帶到懸崖峭壁邊緣的時候,地方領導人是對中央的指令亦步亦趨,不折不扣地去執行,還是勇敢地說不。


晨雨62


說到這個問題,其實避不開一個很出名的協議,叫《東南保護約款》。

當初義和團興起之後,英國人害怕自己在長江流域的利益受損,便找買辦官僚盛宣懷牽線,策動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與列強合作,與各國駐滬領事簽訂《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協議規定上海租界由各國保護,長江及蘇杭由各地督撫保護。清王室向十一國宣戰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稱東南互保。



也正是東南互保章程,各地督撫對自身轄區內的穩定極為重視,也使得洋人沒有出兵中國其他地區或者擴大事態的藉口,而義和拳也只能在直隸地區發展。也正是這個原因,對於八國聯軍對北京的進犯,各地督撫也對此採取了觀望的態度。

至於為何各地督撫要這麼做,其實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上述所言,義和拳鬧到自己的地盤損害自己的利益,也怕列強以此為藉口進犯自己的地盤。

在這裡,有一個人我們不得不說,那便是東南互保章程最主要的發起人劉坤一。在甲午戰爭時期,因為老佛爺要過壽,所以清兵對於日軍進犯一直是採取忍讓,言和的策略,甚至達到了為了和談不擇手段的地步,劉坤一一直是整個清王朝最大的主戰派和強硬派,所以甲午開戰之時,劉坤一多次要求南洋艦隊北上,但也均被駁回,劉坤一也一直整軍備戰,在即將北上參戰之時老佛爺派了李鴻章去和日本人和談,把劉坤一氣的半死,直接說你非要去那賠錢,還不如直接打持久戰耗死日本人。



但是最後《馬關條約》還是簽了,賠了二億三千萬兩(其中三千萬兩是贖遼費),個人認為,從這個條約簽下來開始,劉坤一就已經對清王室絕望了。不然一個一向主戰的官員也不會同意英國等列強的條件,乃至最後按兵不動。甚至在清王室向各國宣戰之前,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等還密議若是太后皇上不測,則由李鴻章為代總統主持大局,可見當時的清政府如何地不得人心,就連一向和李鴻章不合的張之洞都能放下成見。

至於袁世凱,也在東南互保之中,所以並未支援北京,而且當時的南北洋老臣尚未去世,雖然他權勢也算大,但還未掌大權,所以當時他只是個重要的附屬之人。


小南讀


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本該是可以避免的戰爭。但是慈禧偏偏頭腦發熱,以國君名義對當時世界上的十一個國家同時開戰,而且是最強大的那些國家。

慈禧有沒有頭腦智慧?肯定是有,不然慈禧怎麼能掌握國家最高權利半個世紀之久,怎麼會把張之洞,李鴻章,曾國藩這些能臣控制在自己手中,應用自如。但是慈禧的這種能耐適合封建皇權時期,一旦遇上工業時期的近代社會,他那種能耐就像是小聰明,對於國家來說弊大於利。而且是遠遠的弊大於利。

因為聽說西方國家打算扶持光緒掌權,對權利過於貪戀的慈禧徹底坐不住了。一激動之下,居然對十一國開戰。其實就等於向當時所有拿的出手的資本主義強國挑戰。可見慈禧多麼怕權利從自己手上丟失。領土可以丟失,財富可以捨棄。唯獨權利不可以。結果居然扶持民間組成的義和團對付西方國家。即使最古板的人也知道打不贏。

而這樣無腦的宣戰導致的後果大家都知道,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實際上是十一國)。一個國家尚且打不過,現在是十一個。

袁世凱當時在山東負責清理義和團。(雖然是慈禧指使。但誰讓義和團幫慈禧打洋人那麼起勁,現在必須要承擔後果。)他不可能去北京對抗洋人。


第一:袁世凱是有維新思維並且懂軍事的能人,他比當時絕大多數當官的更清楚西方的強大,他不可能去送死。倒不是說怕死。只是送死誰也不會這麼蠢,何況精明如袁世凱。

第二:既然去了幫不上忙,袁世凱就需要保存自己的實力,按兵不動最好。而且他知道洋人不是為了打而打。最終還是需要和談。

而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這些地方實力派沒有出手基本上也是和袁世凱想法一致。


1900年6月,英美帝國主義與清南方各省督撫達成“東南互保”協議。義和團運動興起後,英國深恐波及屬其勢力範圍的長江流域,便策動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與列強合作,經買辦官僚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由上海道餘聯沅出面,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清室向十一國宣戰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稱東南互保。

他們的做法在當時和現在來看都是最好的選擇。國家貧弱不堪,不能因為一個婦人的無腦旨意就把整個國家搭進去。平時君臣思想再怎麼重,這時候也不能傻傻的去執行。

而且他們幾個治理的東南地區還是國家經濟發達地區,國家經濟命脈所在。更不可能胡來。

而這個和所謂的怕死,沒骨氣沒任何聯繫 。


集論社


我覺得這不是袖手旁觀,準確的說是袁世凱、李鴻章等的明智之舉!

1900年,大清帝國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竟下詔向十一國開戰,把大清帝國帶向了一場浩劫——八國聯軍打進北京。之後,慈禧向各省督撫發電報要求勤王抗敵,但在李鴻章、盛宣懷的串聯下,南方各督撫都拒不執行命令,還搞了一個叫做“東南互保”的聯盟,時任山東巡撫的袁世凱也加入了這個陣營。

這個聯盟還與各國列強簽訂了一個協議,大致是:

第一,劃分各自的責任,各自保護自己的國民和財產,租界有洋人自己保護,其他各省由大清自己管理。

第二,限制洋人的活動範圍,洋人只能在法定租界裡活動,否則出事之後大清概不負責。

從內容來看,協議並不失尊嚴,而且從當時的形勢來看,這絕對是個明智的舉動。當然,南方各督撫抗命不遵也有各自的小算盤,比如袁世凱當時剛練出北洋新軍,那是他手裡的最重要的籌碼,他也害怕因為從命去抗敵而失去手裡的資本。

但是,我們辯證地看待問題,因為“東南互保”聯盟,才有當大清帝國的北方已經混亂不堪的時候,南方卻因此能夠一番相對和平寧靜的景象,使得南方經濟基礎沒有因為這次事變而遭受重創。


參知正史


說起列強侵華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絕對排得上名號,當時的清朝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態,幾乎都要達到亡國的地步。但是就是在大清處於如此水深火熱的時候,袁世凱等人卻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時袖手旁觀,一直保持觀望狀態,即使慈禧三番五次下令要求他們派兵支援,但是他們都會以各種藉口推脫搪塞著慈禧太后。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是有什麼目的嗎?經過筆者的一些調查研究,總結出以下幾點原因:

原因一:保存實力,望坐收漁翁之利

袁世凱是一個精分有自己想法的人,他很清楚當時清王朝的處境,也很明白自己當時處於一個怎樣的地位。慈禧太后派他去做山東巡撫,他也一直致力於鎮壓義和團運動,在這時袁世凱就已經嶄露頭角了,慈禧太后很看重他,而當時列強推行“以華治華”的政策,袁世凱的種種成績已經映入他們的眼簾,他們已經有意扶持袁世凱了,所以,袁世凱兩邊都不可以得罪,當慈禧三番五次要求他派兵增援京師時,他都以分身乏術為由推脫掉了。我們大家都瞭解袁世凱在甲午戰爭之後通過練兵打造了一支實力強悍的新軍,他花費了大概四五年才打造出的一支實力接近西方軍隊的新軍,也不過只有幾千人而已,他明白如果自己前去北京護駕,那麼這幾千人還不夠列強塞牙縫呢。還不如保存實力,用於以後更加值得付出的事情上,就在岸上坐看他們翁蚌相爭,最後自己漁翁得利。

原因二:惜命,效仿各個督撫

當時並不是只有袁世凱是觀望態度,袖手旁觀,而是幾乎所有的督撫都按兵不動。當時慈禧給袁世凱發電要求他派兵支援時,袁世凱詢問了其他九位東南督撫,他們一致的答覆都是不去,並且他們還組織了一個“東南互保”聯盟,對於清廷當時的處境他們一致都保持觀望態度,並不出手。自然袁世凱也是一個聰明人,他不會在此時強行出頭,槍打出頭鳥的道理他不會不懂,自然而然的就選擇了袖手旁觀。而且當時前去加入戰場的似乎沒有一個活著回來,在天津攻防戰期間,整個直隸的清軍都被打崩潰。欽差大臣李秉衡飲藥自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裕祿自殺身死,武衛左軍統帥兼直隸提督聶士成在義和團與八國聯軍的前後夾擊下英勇戰死。所以,為了自己的生命考慮也不會前去作戰。

原因三:朝廷搖擺,拿不定主意

面對義和團運動,列強態度堅決,但是作為當時的真正統治者的慈禧卻一直是搖擺不定的態度,她既不鎮壓義和團,縱容著他們,又為了安撫列強的情緒派兵保護列強。這就讓當時的督撫們很氣憤,這樣的態度讓他們無法正常工作,似乎選哪邊站都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因為誰也不能猜到慈禧到底最後有怎樣的決定,這樣看來只有隔岸觀火是最安全的。

通過以上論述,我個人僅認為袁世凱等人選擇袖手旁觀的主要原因還是在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做考慮。正所謂自古以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的道理。


歷史課課代表


這個事件就是著名的“東南互保”,本質上來說,是洋務派漢官權衡利弊之後,集體反抗“亂命”的自保行為。

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慈禧太后接到大沽口炮臺失守的消息,又聽聞列強讓她歸政於光緒的噩耗,怒火中燒之下以光緒帝名義頒佈上諭:“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遂與英美德法等十一個國家宣戰。宣戰詔書下達到地方後,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官員拒不奉詔,並私自與各參戰國達成保護協議,史稱“東南互保”。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義和團原名義和拳,是乾隆時期的一個反清組織。

中日甲午戰爭後,山東被納入德國勢力範圍,1898年10月,義和拳趙三多等人豎起了“扶清滅洋”的旗幟,處處與外國勢力作對,而當時的山東巡撫張汝梅則對義和團採取剿撫並用,以撫為主的方陣,他上書朝廷希望將拳民列入團練“聽其自衛身家,守望相助。”

但隨著義和團的發展壯大,山東呈現不安寧之勢,各地教堂被焚燬,洋人被毆打,甚至虐殺,甚至義和團成員朱紅燈糾結拳民圍攻縣城,清政府無奈之下只好派出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袁世凱到達山東後,一改剿撫並用的方陣,他對義和團進行了瘋狂的鎮壓,義和團運動頓時遭受重挫,紛紛轉移至直隸。


山東義和團轉入直隸與當地義和團聯合後實力大增,雖然掀起了更大的反抗洋人的浪潮,董福祥部先後殺死日本、英國武官數人,聲勢浩大。他們“日以焚教堂,殺洋人為事”,使得駐北京各國公使不滿,他們決定以“保護使館”為名調兵入京。清政府不敢拒絕列強的要求,只能採取拖延的辦法,要求暫緩調兵。

清政府明白如果讓洋人軍隊入京,以後後患無窮,於是緊急召開會議討論對義和團的處理辦法。裕祿、張之洞、李鴻章、袁世凱等人力主要剿,而以毓賢、趙舒翹、何乃瑩等人主張對義和團應以招撫。主張剿滅的認為義和團的發展已經威脅到洋人的利益,再放任下去,會引開新一輪的戰爭。而主張招撫的則認為可以利用義和團來對付洋人,企圖直接套用“蚌鶴相爭,漁翁得利”的策略。

慈禧太后向來平衡的運用各種派系的官僚,之前對待洋人問題上,她經常是靠洋務派的大臣們辦事的,而這次,她卻採用了守舊官員們的主張,對此她作出了表態說:“現在民心已變,總以順民心為最要”。雖然沒有明確決定對義和團到底是剿還是撫,但其態度卻表明她是傾向“撫”的。



慈禧太后發出的宣戰

6月16日,俄、英兩國通知大沽口炮臺,說清政府“並不實力剿辦義和團”,讓守將羅榮光退出大沽口,羅榮光不退遂引起英俄炮擊,羅榮光犧牲,大沽口炮臺失守。

侵略者的這些行為對於慈禧太后來說是小事,真正讓她與列強產生隔閡的是對光緒帝的廢立問題上,引起了外國人的不滿。他們表示了對光緒帝的支持,並建議慈禧太后立刻歸政於光緒帝。這些消息都極大的刺激了權利慾極重的老太后,於是在6月21日,她以光緒帝之名頒佈了與十一國宣戰的詔書。



奇怪的是,這道詔書並沒有以任何形式送達給任何一個外國政府,而更像是內部參考一樣,在奉天的盛京將軍增祺就百思不得其解,就向朝廷請示:“此次中外開釁,究系何國失和?傳聞未得其詳,應懇明示,以便相機應敵”,而朝廷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覆。

雖然慈禧太后在形式上發佈了宣戰詔書,但事實上並沒有應戰的決心,更沒戲抵抗的部署。由此可見,她雖然想利用義和團發洩對列強的怨憤,但並不想徹底的與洋人決裂。



東南互保的形成

相對於北方一團糟的局面,南方表現則穩定的多。列強雖然能打下天津、北京甚至河北、山西,但顯然不可能以微弱的兵力控制中國這樣廣袤的國土。在這種情況下,竭力保持洋務派治下的利益,洋人就不得不與漢人督撫們進行緊密的合作。

“東南互保”其實早在義和團運動發展壯大時,英國人擔心義和團的發展會損害他們在長江流域的利益,便與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進行商討“保衛長江”的建議。沒想到的是,他們討論還沒有結果,居然慈禧太后向十一個國家宣戰。



兩廣總督李鴻章當即對這份宣戰書予以拒絕,他給在上海的盛懷宣發報說:“廿五矯詔,粵斷不奉。希將此電,密緻峴香(指的是劉坤一、張之洞)二帥。”劉、張二人經過商討一致認為,如果真的與列強開戰,一來勢必影響稅收,二來絕非列強之敵,於是讓盛懷宣居中策應,謀劃與洋人制定互保章程。

在盛懷宣的謀劃下,山東巡撫袁世凱、四川總督奎俊、閩浙總督許應騤、浙江巡撫劉樹棠、陝西巡撫方端紛紛響應,6月26日派出代表與各國領事簽訂了《東南保護約款》九條,其主要內容有:

  • 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管。
  • 長江及蘇杭內線均歸各督撫保護。
  • 各國軍艦不得擅入長江。
  • 各國軍艦不得接近吳淞及長江各炮臺。

這樣一來,所議定的內容多為列強所接受,切實的保證了南方的安寧。

東南互保章程的議定,最終避免了除北京、天津、河北等地以外的地區遭受戰亂之苦,在大的層面上維護了國家的安定與統一,也保全了洋務運動以來的大部分成果。

自東南互保後,地方督撫權力加重,而中央權威逐漸喪失,尤其漢人督撫的崛起,成為了此時的一大特色。而袁世凱就是在此時崛起,並使其北洋軍影響逐漸擴大,最終開啟民國軍閥割據的新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