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被嚴重高估的歷史人物?

不才講史


泱泱華夏,上下五千年!在這數千年的歷史中,那些不斷出現的英雄留下來的不朽的傳說,在後世流傳。而在這個過程中,事實逐漸被光環掩蓋,英雄籠罩在奇幻中迷離。

我個人認為在中國的歷史中,三國時代是傳說與現實離的最遠的時代,那些英雄人物大多被人為的進行增減。如果你不同意的話,先不要著急,請聽我慢慢的分析:



【為什麼三國中有那麼多被高估的歷史人物?】

為什麼三國有那麼多被高估的歷史人物?為什麼三國大部分的傳說都離歷史相去甚遠?

這個原因是什麼,我們追究到底便會發現原來這一切大部分是被我們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所誤導了。《三國演義》是一本由羅貫中先生在明朝時期寫下來的通俗小說,採用了大量的在當時說書先生中流傳的故事,並且再加以修改潤色,使書中的人物形象逐漸豐滿。


而且羅貫中先生在書中體現了自己“抬劉貶曹”個人想法,用“春秋筆法”將曹操描寫成了一位奸詐之人,而蜀國的諸位英雄託劉備的福在書中自帶光采。而後來隨著《三國演義》的流行,在世人們大多沒有時間精力閱讀《三國志》而《三國演義》又比較簡單易懂的情況下,《三國演義》就取代了《三國志》的地位,成為人們瞭解三國曆史的首要書籍。

【三國有哪些被高估的人物呢?】

我們首先來看看蜀國。



蜀國被高估的人物可就多了去了。首先第一位我們要指出的便是蜀國丞相--諸葛亮是也。諸葛亮號稱“臥龍”先生,而“水鏡”先生曾經說:臥龍、鳳雛,等一人可安天下。但是劉備同時擁有兩人,卻依舊是實力較弱的那位。《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神勇無比,上能進朝堂處理政事,下能進軍中平定疆域。曾經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為了實現日造“十萬箭”的小目標,不惜以身犯險,造就了“草船借箭”的佳話。但是這是假的,諸葛亮僅是一名文臣,在蜀國做官的這些年,雖然勤勉,但是終於能力限制,蜀國也最終沒有走向富強的道路。

蜀國的馬超、關羽,同樣也是被高估了。但是這裡限於篇幅,就不一一展開了。

我們再來看看吳國



吳國在三國時期中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建樹,除了一場“赤壁之戰”就只剩下對付劉備的“夷陵之戰”可以稱道了,而“夷陵之戰”又是“荊州之戰”的後續。再結合三國時代的其他事件,吳國可謂是“默默無聞”。當然吳國出現這樣的情況大部分都得怨孫權這位“家主”了。雖然孫權在位時間長,對吳國多有貢獻,但是也的確是一位被高估的英雄。他並沒有像《三國演義》中那麼出色,而且在稱帝的後期昏庸無能,嚴重阻礙了吳國的發展。

最後我們來談談魏國



魏國是三國時代綜合實力最強的那位,存在期間也打了不少惡戰,從遊牧民族手中也收復了不少失地。我個人覺得在魏國裡,有一下幾個人實力是被高估了的:夏侯惇、郭嘉、賈詡。這幾個人裡面雖然夏侯惇是曹操的心腹大將,但是軍事指揮能力有限,連劉備都打不過。


在整個歷史時期夏侯惇也沒有打過幾場大戰,一直在曹操身邊駐守。郭嘉雖然名氣非常大,但是也只做到了軍師祭酒的位置。賈就更為有限,在人才濟濟的魏國難以有發揮之地。

所以,我認為三國是中國歷史中偏離歷史最嚴重的一個時代,三國中的那些英雄也是大多被歷史所高估,就像我在文中提到的諸葛亮、馬超、關羽、孫權、郭嘉、夏侯惇等。當然,即使如此,三國時代還是一個充滿了英雄主義色彩的時代,一個理想的時代。同時《三國演義》也是一本非常出色的好書,非常值得大家閱讀。

經過我的分析,大家知道三國中有哪些歷史人物是被嚴重高估了的嗎?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哦!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歷史上被嚴重高估的筆者認為當屬以下人物:

一是康有為,二是白崇禧,三是諸葛亮。

為什麼這樣說?

康有為,在歷史教科書被嚴重拔高的歷史人物人物。

康有為作為變法的領袖人物,水平不怎麼樣高。

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康有為大肆吹噓自己的歷史功績,歪曲部分事實,借變法美化自己。

康有為藉此騙取社會的對他的認可,藉以斂財。

康有為在海外騙取華人與華僑的支持,花革命名義的錢,用來供自己揮霍和享樂,是一個被高估了的革命歷史人物。

二是白崇禧。

白崇禧被譽為聰明的軍事“小諸葛”。

可是白崇禧有無數次失誤。

如:在解放戰爭中被林彪打的丟盔棄甲。

在中原大戰中被蔣介石打敗。

最終被蔣介石騙在臺灣而沒了實權,客死他鄉。

白崇禧的小諸葛叫的名不副實。

三是諸葛亮。

諸葛亮是歷史上最智慧的化身。

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可以通神。

但是,諸葛亮除了在前後出師表表達了一個臣子的忠心耿耿和一個人的良好品德外,其實,做為政治家軍事家的諸葛亮被高估了。

毛澤東主席就這樣點評諸葛亮這樣認為:

在分析諸葛亮的蜀國失敗的原因時,

毛澤東主席說:

“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毛澤東主席之所以說諸葛亮“其始誤於隆中對”?

是因為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到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可是益州荊州兵分兩路,相隔千里之外,是開國的政權所犯的最致命的兵家大忌。

最終蜀國兵敗於關羽的大意失荊州,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敗的轉折點。





周易指南針


本以為胡宗南是因為“通共”才這麼菜,沒想到他是真的很菜。帶著二十多萬人去打延安,結果,差點把部隊全都送給瞭解放軍。

在國軍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評價:“胡宗南也就是個團長”。看似是貶低胡宗南,但是細想的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1947年,胡宗南率領25萬野戰軍進攻陝北延安,號稱要"三天佔領延安"。結果,延安保衛戰打了7天7夜,直到解放軍撤出延安,胡宗南才在3月19日佔領延安空城。而毛主席在撤走前,特意叮囑彭德懷等人,一定要讓部隊把“房子、院子都打掃乾淨”再走。面對胡宗南二十餘萬大軍,解放軍還能如此安穩撤退,胡宗南真是“紙老虎”!

而胡宗南佔領延安後,“一時風光無二”,號稱“俘敵5萬”!結果,等記者來採訪時,他找了一群老百姓充當被俘解放軍。繳獲的武器,也都是從各部隊“抽調”過來的。

等青化砭,洋馬河,蟠龍,沙加店,清澗,瓦子街,一系列戰鬥後,胡宗南的部隊被西北解放軍整旅、整師、甚至整軍的吃掉。胡宗南手下二十多萬人,15萬機動兵力,愣是被彭德懷手下的3萬解放軍牽著鼻子走。

其手下的中將軍長劉戡,少將師長嚴明、廖昂,旅長李昆崗、麥宗禹,等高級將領,不是死了,就是被俘。等到1948年4月,胡宗南被打出陝北的時候。解放軍西北野戰軍因為收編的俘虜兵太多,已經成了“南方部隊”。

例如:第一三五旅少將麥宗禹,號稱胡宗南的“四大金剛”之一。在被我軍俘獲後,經過教育,成了第一野戰軍(1949年,西北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戰俘處教員、步兵教員。

胡宗南這哪是去打仗啊,明顯是去給彭德懷送兵源的。

1950年,胡宗南在臺灣還被以“受任最重,統軍最多,蒞事最久,貽誤軍國最巨”為由彈劾過。不過,經過陳誠和蔣介石的調解,此事不了了之了。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泰森,一個二流拳王,一流拳手,居然在很多人眼裡,這是拳擊的象徵。恐怕泰森自己知道了,都會苦笑一聲,別這樣,我不配!首先,為什麼他會在中國成名,因為他在中國拍過多部電影,我們高薪請來的總不能是個廢物吧,於是主流媒體大肆宣傳,自媒體跟風用各種集錦為他造勢,事實只要是個二流以上的拳手,都可以拍出集錦。至於他肩膀上的紋身,他的原話,我要紋一個惡魔,這樣我就有了惡魔的力量,很多人說他是中國的朋友,我笑了,是人民幣的朋友好嗎😂在分析實力,北美綜合排名,20到30名的水平,重量級歷史前十進不去,可是在國內,卻被神化為世界第一,可能嗎?戰績分析,他的對手,沒贏過一個當紅拳王,對手都是二流貨色。與他同時代的,福爾曼老霍道格吊打他,在他之後的劉易斯收拾他不費勁(他的巔峰比較晚,所以說不是一個時代)他之前的阿里洛奇甚至年輕一點的霍姆斯,哪個不收拾他?有人會用巔峰期說事,可是,哪個拳手巔峰期只有3年?25就廢了?這隻能說是實力不足


狂生ks


近代歷史被嚴重高估的當屬張學良。



(張學良)

電視劇《少帥》的熱播讓張學良又火了一把,有觀眾表示看《少帥》就是衝著李雪健教科書式的演技去的,“大帥”皇姑屯喪命,整部戲已然乏味,對張學良提不起興趣。

張學良為什麼有如此爭議?

1.虎父有犬子

綠林出身的張作霖,僅讀過幾個月的私塾,文化水平堪比盲流,這絲毫不影響他在東北的發展。正如他所說:“江湖不是打打殺殺,江湖是人情世故”。張作霖能夠在東北稱王,這與日本人的扶植分不開。日本人扶植他是想讓他做傀儡,進一步控制東北最後控制全國,日本人的技倆他再清楚不過。張作霖雖為草寇出身,但是不缺乏民族氣節,面對日本人的咄咄逼人,他嚴詞拒絕,最後命喪皇姑屯。

(張作霖)

日本人制造的“皇姑屯”事件,對張學良來講此乃家仇,而後少帥成了大帥,東北易幟。張學良的不作為,讓日本人有了可乘之機,隨時準備大幹一票。

1931年7月6日,張學良電告東北財務委員會:“此時如與日本開戰,我方必敗。敗則日方將對我要求割地償款,東北將萬劫不復,亟宜力避衝突,以公理為周旋”。割地償款已滿足不了日本人的野心,他們痴心佔中國、奴其民。

九一八事變爆發時,一萬多東北軍執行了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原本的試探成了赤裸裸的侵略。短短四個月時間,128萬平方公里的黑土地淪為日戰區,3000多萬同胞成了“亡國奴”。



日本人佔領東北軍的軍火庫,裡面武器彈藥數不勝數。不知是張公子跑的太快來不及攜帶,還是怕這些錙重影響了逃跑速度。被日本人繳獲的武器彈藥本來是用來強我國防,可最終還是射在了我軍民的身上,每思及此,痛心疾首。

國仇家恨也沒能激起張學良的鬥志。

2.花花公子

張學良的浪蕩公子哥是出了名的,吃喝嫖賭毒樣樣精通。老子打江山,兒子享其成。張作霖死後,東北軍與日本關東軍劍拔弩張,可張公子依然我行我素,風流韻事人盡皆知。



(張學良與蔣介石)

九一八事變當晚,日本關東軍夜襲北大營,東北軍高層就此事請示張學良,電話打了好多通愣是找不到人。戰事正酣,張公子正在北平前門中和戲院觀看梅蘭芳的《宇宙鋒》,興趣頗高。看來張作霖的死對於張學良似乎已忘在腦後了。

總結

“西安事變”使張學良名聲大噪,被稱為愛國將軍。早年的不抵抗成了張學良一輩子的汙點,至死未能回東北老家再看一眼。


(晚年張學良)


歷史的發生


最高估的莫過於李世民

李世民的真實面目

談到李世民,只要你認真地研究史書,從那些自相矛盾欲蓋彌彰的字裡行間,你就會清楚地看到,被一道道“讚美”的“英雄” 的光環籠罩著李世民,被千百世人歌功頌德譽為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其實是一種“虛偽”的假像:

一.軍事上屢打打敗仗。推過於人,誇功於已

史學家評李建成靜若止水;李世民性烈如火。象火一樣焦躁的李世民在軍事上一敗於薜舉二敗於李密三敗於宋金剛四敗於劉黑闥。據史書所載,第一次出戰薛舉時,李世民患了瘧疾,臥病軍營,將兵權交託於劉文靜和殷開山,並囑託他二人不可輕易出兵。.但二人不聽囑託,私自出兵,結果在淺水原被薛舉偷襲而大敗,士卒死亡竟高達十分之五六,許多大將被俘。李世民只得率殘兵退回長安,以致“京師騷動” ……李世民在此次大敗中,不管他是真病假病,驕兵致敗的責任是不能推卸的。.再說,以李世民治軍之嚴,劉文靜又長期做他副手,豈有不聽將令而擅自出兵之理?

李世民大肆吹噓的河東道打敗劉武周、宋金剛,其實都是高祖李淵親征的結果。當時李世民不但沒有功績還打了敗仗,被撤去太尉之職。李世民縱兵四出抄掠血腥屠城使他名聲極臭。

在鎮壓河北、山東劉黑闥叛軍時,差點被劉黑闥叛軍活捉。最後還是在太子李建成的恩威並進,太子“悉解囚俘,放其家屬,慰諭遣之,人心始定”。一舉平定山東、河北一帶多年的反叛勢力。武德七年,高祖令李建成出秦州,李世民出幷州擊突厥。結果,李建成大勝,而李世民敗於突厥,丟了幷州,張謹戰死,被高祖一頓臭罵,以李元吉取代李世民陝道行臺之職權。

很多人不瞭解史實,胡亂吹捧“秦王李世民打下了大唐天下……”其實,有史料證實:大唐的半壁江山是趙郡王李孝恭打下來,李孝恭橫掃江南如卷席。玄武門事變後,軍事天才趙郡王李孝恭也被李世民軟禁了起來。

二.人格卑劣,品德下流.

李世民得國不正,逼父、弒兄、屠弟、奪妻、血腥篡權。李世民自知“以臣謀君是不忠;以子逼父是不孝,血洗兩宮是不仁;以弟殺兄是不義”的行為,無論從儒家道德還是從法家觀念來看,都是很難自圓其說的。為了不被後人唾罵,他便責令當朝史官們編纂歪曲、掩蓋歷史真相的大唐史書,把自己打扮成聖明之君。為了給玄武門陰謀製造合理依據,就對父皇、兄弟和武德年間的多數功臣大潑汙水,把一切功勞歸於自己,把一切罪過歸於別人,竭力為自己貼金。

據史載:突厥退兵後,李淵命兄弟三人馳射角勝,李建成將一匹劣馬付於李世民,結果劣馬連蹶三次,李世民都適時跳離馬背,免於遭殃。

有史學者對此事提出四個疑點:

一是李世民與李建成明爭暗鬥多時,如何會讓李建成為其挑馬,又如何會乘上此馬?

二是李建成如何會在父皇面前使出這等拙劣手腕?

三是李世民久歷沙場,騎術高超,如何不識蹶弓劣馬?

四是即便礙於情面騎上劣馬,一蹶即當換騎,如何三蹶?

另一樁公案是玄武門之變前兩三天,據說也是決定性的事件。.史載武德九年六月,李建成、李元吉招李世民入宮宴飲,謀以鴆毒,結果李世民“心中暴痛,吐血數鬥”。

引用史學者的話說:此事捏造之嫌恐怕比上例猶有過之。

李世民與李建成、李元吉矛盾已然激化到無可收拾,兩大陣營劍拔弩張,頻頻發生衝突,如何又有聚宴之理?即便聚宴,李世民又如何敢飲鴻門之酒?

更滑稽的是,喝了鴆酒又居然不死,難道李世民內功深厚到“吐血數升”即可的地步?

又或李建成一時糊塗,從黑市上買來了偽劣產品?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便是這個“吐血數鬥”的李世民,兩三天後在玄武門前生龍活虎,力挽強弓,一箭穿心,射殺了長兄李建成!

李世民設計楊文幹兵變來嫁禍李建成。.李建成雖無作亂之心,但已陷於嫌疑之地。當時李世民在李淵身邊,李建成自然會害怕自己孤身前往,一旦李淵聽信李世民的唆擺,他很可能會有性命之憂。所以當時東宮僚屬中有人提議李建成據長安起兵,但李建成若聽從了這一建議,可就正中李世民下懷了。.因為這樣一來,不管李建成最初是否有心作亂,他已造成了反叛的事實,李世民若領兵前往鎮壓,乘亂將之誅殺,那是名正言順,不僅不存在“手刃親兄”的詬責,反而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他就成了大義滅親的功臣。.李建成受到李世民的誣陷時,他選擇了遵旨前往拜謁李淵,一方面說明了他的明智,另一方面也證實了他的確沒有造反之心,所以胸懷朗朗,他有信心李淵會明察是非,查出他是無辜的。.

李世民中傷李建成跟父皇的妃子私通,卻沒有什麼事實來證明。

倒是李世民把弟弟李元吉的妃子佔為己有,並跟那個楊氏生了個兒子李明。.以後長孫無忌怕李明搶了他外甥的班,把李明給栽贓殺了。

李世民還殺了堂兄廬江王李瑗,殺夫奪妻,把堂嫂弄在自己的身邊。

最能說明李世民品德低下的,也令大唐軍民傷痛的一件事:李世民平劉黑闥兵敗之後,他竟喪心病狂以大水淹衝洺州城。乘敵我兩軍交戰時,決堤放水衝淹,洺水波濤洶湧,不僅淹死雙方兵將無數;還衝毀農田民房,禍及無辜百姓。李世民這種“只達目的,不計後果”的作法,與玄武門血案是一脈相承的。玄武門血案更加卑劣殘忍!李建成、李元吉何罪當誅?太子府、齊王府上下三千多人何罪當誅?婦嬰何罪,必欲殺之而後快?!本來是約好到老皇帝面前對質的,李世民心虛膽怯不敢對質,恰恰說明李世民作的卑鄙事情見不得天日?!

三.治國無能,好大喜功

後世的人們總愛吹捧李世民“貞觀之治”。其實,“貞觀之治”是空洞無物的虛詞。史學家王仲葷一針見血地指出:“封建歷史家把貞觀時期當作理想的太平盛世,和實際情況是有很大距離的。'貞觀之治’是渲染得有點過分的,其戶口不足隋極盛1/2,部分地區仍茫茫千里、人煙斷絕。”

那些號稱“正統”的史學者不斷地為李世民歌功頌德,把沒有事實的空洞無物的所謂“貞觀之治”當金子一樣裝貼於李世民。殊不知,歷經戰亂的社會一旦穩定下來,就會有一個經濟恢復時期。大凡處於社會經濟恢復與發展階段的任何一個帝王,無論是王世民、張世民、趙世民,或者是你、我、他上臺執政,只要不是混蛋當皇帝,都會坐收經濟復甦之盛世和“XX之治”的美譽。這是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完全不能算作是李世民的功績。

事實上,由於高祖李淵和太子李建成一貫實施均田制與租庸調製,關中農業大豐收。但是,在貞觀初李世民上臺不久,關東農業受到嚴重破壞,以至人相食,豐裕的關中嚴重饑荒,李世民不得不率百姓到洛陽就食。

貞觀政治進入中期,租庸調製實際上也廢棄了。.農民勞役極其繁重,兄去弟還,道路相繼,營繕不休,民安得息,雖加恩詔,使之裁損,徒有文書,曾無事實......甚而有春耕前服役至秋收仍未回家的......可他竟還提出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逼得有些農民自斷手足以避重役。

可李世民比隋煬帝還冷酷,竟下令凡自殘者罪之,並繼續服役,日益奢縱、大興土木,徒起邊釁,滅高昌,置西州、不聽魏徵言致使勞民傷財,以後更見驕縱。對諫言虛心接受,一犯再犯。正象魏徵所說::“聽言則遠超於上聖,論事則未逾於中主......”

李世民治國無能,還表現在任用奸相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一生操縱了三代太子廢立,這在歷史上實屬罕見。

又失信於薛延陀, 耀武於高麗,西部屢屢征討,以至兵禍連結。

收容野心家賀魯併吞西突厥各部,結果卻是唐軍替賀魯擴張勢力,為以後賀魯叛亂,唐與西突厥大戰留下了禍患。

加上大興土木,競為奢侈,百姓水深火熱。在四川、湘鄂西為李世民入侵高麗造船州,百姓死亡十分之七,其餘大量逃散。重慶、閬中幾乎成了無人區,歷一百多年都未恢復。隋煬帝唯一未及殘破的地區被李世民殘破了。

李世民實在不比隋煬帝好。論功績他還在隋煬帝之下。歷代名人對李世民的評價可略見一斑:

歐陽修:“其(唐太宗)牽於多愛,復立浮圖,好大喜功,勤兵於遠,此中材庸主之所常為。”

朱熹:“(唐太宗)一切假仁借意以行其私。”

呂思勉:“唐太宗不過中材,論其恭儉之德,及憂深思遠之資,實尚不如宋武帝,更無論梁武帝;其武略亦不如梁武帝,更無論宋武帝,陳武帝矣。”

綜上所述,兩下對比,李建成的仁德君子與李世民的卑鄙小人,涇渭分明。可是,中國作為儒教大國,具有儒家思想和觀念的人民,竟然能容忍李世民這種“以臣謀君,以子逼父、屠弟殺兄、血洗兩宮”等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行為,並且還無視歷史的真實,不斷地去美化李世民的行為!

美化李世民的行為

於是,就產生了奇怪的現象——本來,早就應該“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的李世民,卻被人們不斷地罩上“英明神武”的虛偽光環!本來,早就應該從中國歷史“明君”史冊上抹去的千古罪人李世民,卻依然被人恬不知恥地肉麻的吹捧。這是為什麼?

一, 是強權理論。

就是“成者王侯,敗則寇”。 李世民不擇手段推行血腥強權統治,並且三次令史官修改歷史。歷史是勝利者寫的,就難免有歪曲、粉飾之處。往前推,司馬遷拒絕修改歷史,被漢武帝處以宮刑,最終漢武帝也沒修改得歷史。李世民首開偽史之先河,影響到後代修史的公正和真實。李世民對中華民族的文明犯有不可饒恕的大罪。

二, 是無恥的吹捧。

歷代許多所謂的文史學者,無恥地為李世民歌功頌德,把沒有事實的空洞無物的所謂“貞觀之治”當金子一樣裝貼李世民。這些無恥的吹捧者難道是想鼓勵有更多的小人“禍國殃民”、“欺世盜名”嗎?!

如果我們的民族一代代只顧成功不講道德,像李世民那樣毫無道德底線,陰賊良善,謀殺仁人君子,竟然還被千百代的人歌頌,那麼,這個社會的奸詐小人就會越來越多,充滿我們的社會,正人君子就無法生存。

無論社會發展到什麼階段,都需要李建成這樣的道德君子,不需要李世民那樣的卑鄙小人。一個民族不在於他一時之強大,而在於他是否有道德有靈魂。一個沒有道德底限的民族,是不恥於人類的。道德缺失,是教育的失敗。如果一個民族教育出來的人,個個都是虛偽、狡詐之徒,你能說,這教育是成功的嗎?你能說這民族是優秀的嗎?不管多麼偉大的民族,都有深刻反思的地方。《大唐太子李建成》(天津人民出版社)帶給中華民族每個人的思考是非常沉重的!

歷史已經發生的,是不可能改變的。歷史是勝利者寫的,我們應當從勝利者寫的史卷的字裡行間,卻解讀、去深思,這才是現代人成熟的表現!作為史學研究者,我認為應當改變“勝者王侯,敗者寇”的直線思維。應該堅持真實的原則和正義的原則。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不能拋棄道德、正義和法制這些個大前提,而枉談什麼歷史功績。





斯丹德


要說嚴重高估的歷史人物,關羽算一個。

關羽本是個賣棗的,整天推著個獨輪車,走街串巷,“賣棗,新鮮的大紅棗!”一個賣棗的,怎麼練就一身殺人的本領呢!


有人說,打棗和取人項上人頭有異曲同工之妙,你想想,棗在高高的樹枝上,一般枝頭越高棗熟的越好,關羽拿著一條綁著小刀的竹竿,對準樹上的小棗,輕輕一抖,小棗就掉了下來。

取人項上人頭也是一樣,關羽手持青龍偃月刀,騎著赤兔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飛”到了敵將身邊,用青龍偃月刀輕輕一滑,呱唧一下,敵將的人頭就掉下來了。

好吧!我權且相信,關羽在打棗的過程中,學會了“挑人頭”的絕技,那麼《三國演義》中,關羽殺掉的那些名將是真的嗎?


先看看關羽斬殺了哪些有名的大將吧?

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斬龐德,除了這四個響噹噹的名將之外,關羽還殺了諸如管亥、夏侯存、荀正等蝦兵蟹將,當然這些蝦兵蟹將不足以證實關羽的實力,咱們重點看看被斬殺的四個名將吧!

溫酒斬華雄


華雄是董卓手下悍將,打的孫堅抱頭鼠竄,丟盔棄甲,接著又一口氣斬殺了諸侯兩員猛將,一個是俞涉,一個是潘鳳,眾將莫敢近前,嚇的瑟瑟發抖。

這時候,籍籍無名的關羽出場了,曹操給他斟了一杯酒,關羽說等我回來再喝,兩分鐘後,戰鼓大振,殺聲震天,關羽提著血淋淋的人頭,大踏步走了回來,這時候酒尚溫,關羽風頭一時無二。

然而,真實的歷史是:華雄是被孫堅殺死的。

斬顏良誅文丑


這兩個是河北四庭柱第一、二位,當年在河北名頭很響,號稱打遍天下無敵手,是袁紹引以為傲的愛將。

可是,這兩人卻都折在了關羽手裡。當年關羽投降了曹操,為了報答曹操知遇之恩,決定替曹操出頭。

關羽仗著藝高人膽大,騎著赤兔馬,飛也似的直奔中軍大帳,前面的小兵擔心被赤兔馬踩死,紛紛避讓,這一避讓就壞事了。

顏良在中軍帳裡,眼見前面亂糟糟的,不知怎麼回事,這時只見一匹快馬疾馳而來,顏良還沒反應過來,就被關羽一刀砍了!


關羽不按常理出牌,一般大將一對一單挑,先要報上姓名,然後罵上一番,激怒了對方,這才抄傢伙幹。

關羽不問青紅皂白直接上,顏良吃了粗心大意的虧,假如真刀真槍的幹,鹿死誰手尚不知呢?

文丑死的也很冤。

兩軍混戰,廝殺成一片,場面十分血腥和混亂,關羽瞧見了不遠處的文丑,猛的抽了赤兔馬一鞭子,赤兔馬騰的飛起,一秒鐘就追上了文丑,關羽趁著文丑不注意,施展“挑棗絕技”,一下子削掉了文丑的半個腦袋。


真實的歷史是:關羽殺了顏良,但能殺掉他實屬僥倖。而文丑是死於亂軍中的,至於是誰殺的,無人知曉。既然功勞無人認領,羅貫中就把功勞“賞”給了關羽。

斬龐德

關羽斬龐德,純粹是老天幫的忙。


第一天,兩人一對一交鋒,打了兩百回合不分勝負,龐德越戰越勇,關羽明顯力不從心了,這時候關平擔心父親有失,趕忙鳴金收兵。

第二天,兩人又打了五十回合,還是勝負不分,最後龐德放了一箭,射中了關羽的臂膀,這一戰關羽敗了!

這時候,老天出來幫忙了,一連下了三天三夜的暴雨,魏軍地勢低窪,成了甕中之鱉,關羽划著小船,看到了淋成落湯雞,又冷又餓毫無抵抗能力的龐德,不費吹灰之力就捉住了龐德。

你覺得關羽厲害嗎?其實就那麼回事,絕對沒有羅貫中吹噓的那麼強悍!


一半秋色


說起被嚴重高估的歷史人物,我想張靈甫應該算一個。

不可否認,張靈甫曾經浴血奮戰,參加過抗日戰爭,做出過貢獻,但作者說他被高估,是因為他的抗戰貢獻被高估了,以他的貢獻還夠不上“抗日名將”的資格。

說起張靈甫,很多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孟良崮戰役和整編74師。不錯,其實張靈甫的知名度如此之大,很大程度是因為他被擊斃的結局,而不是他的抗戰貢獻。

抗日戰爭期間,張靈甫先後參加過淞滬抗戰、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長沙會戰、上高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等一系列戰役。實話實說,張靈甫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地一點都不慫,還在戰鬥中多次負傷,是一名值得尊重的將領。

但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張靈甫更多是作為校尉級的中低級將領,率領所部參戰,並未直接策劃、指揮過任何一場戰役,也沒有特別突出的貢獻,距離名將差距明顯。

1944年,張靈甫被提拔擔任第74軍少將副軍長,成為將級軍官;1946年4月,張靈甫被提拔擔任第74軍中將軍長;當年5月,第74軍改編為整編74師,張靈甫擔任中將師長。

對照張靈甫在抗戰中的履歷和戰績,只能算是一個合格的將領,遠遠稱不上優秀。如果以張靈甫作為“抗日名將”的標準,那麼國民黨軍隊中稱得上“抗日名將”的至少有上百人。

所以我們應該承認和肯定張靈甫的抗日成績,但他遠不夠抗日名將的標準。如今網絡上對張靈甫的吹噓太過,無疑是嚴重高估了他的貢獻。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前言:漢朝是被過度高估最嚴重的朝代。漢朝皇帝也被高估的最嚴重。

中國最強的時候是明朝。西方最強的帖木兒帝國曾嚮明朝稱臣。 而在漢朝的任何時期,西方最強的古羅馬都從來沒有向漢朝稱臣。

歷史上被嚴重高估的歷史人物——劉邦:

  • 1.多次屠城,並且在殺項羽後,還想屠魯地,說明了劉邦的不仁。

  • 2.水淹廢丘,劉邦罪孽深重。

  • 3.為逃命,多次扔兒女下車,劉邦那啥不如。

  • 4.想吃爹的肉湯,劉邦那啥不如至極。

  • 5.讓2000婦女假扮士兵,自己好逃命,劉邦臭不要臉。

  • 6.鴻溝撕毀協議,劉邦毫無信用,也配指責項羽無信?劉邦真是無恥之徒。

  • 7.項羽死後,劉邦下令,要求原屬項羽部下的人在奏章中提到項羽時,一定要稱他為“項籍”。既不許叫“項羽”,更不許稱“項王”。凡是稱項羽為“項籍”的原項羽部下都升為大夫,只有一個叫鄭君的人堅守自己做為西楚國臣子的禮節,以表示自己不忘昔日的君臣之禮,堅持稱“項羽”或“項王”。結果,劉邦把鄭君一個人趕出了朝堂,斷了其仕途,最終其病死家中。 由此可以看出,劉邦是多麼的虛偽,心胸狹隘。他對項羽是多麼耿耿於懷,非要原項羽的部下提到項羽一律蔑稱之,不許尊稱之。可見,劉邦對項羽這個包袱一直放不下,儘管其人已死,還要口誅筆伐,再踏上一萬隻腳,叫項羽永世不得翻身! 更說明了劉邦當初哭祭項羽時,是滿懷了多少的虛偽成分在內。

  • 8.殺韓信等功臣,劉邦不義至極。

  • 9.剁彭越為肉醬,喪盡天良,並將肉醬分給各路諸侯食用,還將彭越無辜的三族全部屠殺,劉邦已經不能稱之為人了。

  • 10.當欒布祭祀哭彭越時,劉邦竟然要將欒布進行【烹殺】,好一個殘暴不仁的劉邦。看來烹殺不光只是項羽會使用,劉邦也是用得純熟得很。不光想烹殺欒布,還想烹殺蒯通,劉邦烹殺技術真高明。

  • 11.忘恩負義殺丁公,說什麼丁公對項羽不忠才殺丁公?首先,丁公是好漢惜好漢才放過你劉邦,其次,項伯等人對項羽更加不忠,為何不殺項伯等人,說起來,還是劉邦為了個人利益,而殺丁公純屬是忘恩負義。

以上個人觀點,歡迎留言。

不慫歷史


近代史上最被高估的人——白崇禧。

白崇禧常常被人誇做“小諸葛”,自稱有諸葛亮一樣的才能。然而人們說起白崇禧來,就立刻能舉出國民革命北伐、臺兒莊戰役、四平戰役、青樹坪戰役等例子來。可是,這幾個例子實在是有些經不起推敲。

1,國民革命北伐,白崇禧始終不是主角。

北伐第一階段,白崇禧擔任第七軍的參謀長,既不是軍事主官,也不能調度各軍,作用實在有限。北洋軍隊的軍閥混戰,本來就是朝天放槍的銀樣鑞槍頭,被共產黨為先鋒的國民軍打得落花流水實屬正常。

2,臺兒莊戰役,白崇禧沒得青天白日勳章。

臺兒莊戰役,主要將領為李宗仁、王銘章、湯恩伯、龐炳勳、張自忠等人,這些人在戰後都得了青天白日勳章,白崇禧卻沒有,可見白崇禧在這場戰役中起到的作用並不十分大。

3,四平戰役,白崇禧是國防部長,坐鎮中央,遠隔萬里。

四平戰役和白崇禧有兩個微弱聯繫,一個是1946年5月16日作為國防部長到東北督戰,杜聿明、孫立人、廖耀湘等將領一舉擊潰優勢兵力的東北野戰軍,第二個是白崇禧兒子說白崇禧曾要求老蔣乘勝追擊,把東野趕出黑龍江。

一個四平戰役,足以打造白崇禧、杜聿明孫立人和廖耀湘等一眾名將,然而真正負責四平守城的陳明仁上將卻沒人說,只是因為陳明仁後來參加湖南起義,成了解放軍上將。至於白崇禧兒子的事後諸葛亮,更不能聽。

4,青樹坪戰役。

青樹坪戰役,說白了是鍾偉49軍輕敵冒進被桂軍圍攻,可是在消息不通給養不足的情況下,49軍146師被桂軍最精銳的3個師圍攻一整天,最後在145師接應之下脫離戰場。桂軍的戰鬥力實在弱爆了。最搞笑的是衡寶戰役,解放軍的軍令是——先到的指揮後到的,於是團長指揮師長,師長指揮軍長,桂軍整個三兵團一下子全軍覆沒。

最關鍵的是,白崇禧並沒有參與青樹坪戰役。

縱觀白崇禧的一生,主要有兩次作為軍事主官,一次是抗日戰爭時期李宗仁生病,白崇禧擔任第五戰區總司令,第二次是白崇禧擔任華中剿總司令,主管華中五省戰事。作為第五戰區總司令期間,實在是沒有拿得出手的戰績,倒是把大別山建設成桂軍總基地,後來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發現無法紮根。那咱就說說擔任華中剿總司令期間他做了些啥事情。

白崇禧做華中剿總總司令,是從國防部長位置上下來的,自然不好受。當初當國防部長時,白崇禧就要求統一指揮華中華中兩個戰區,可是老蔣愣是不同意。現在,老蔣想讓白崇禧擔任華中和徐州兩個剿總的司令,白崇禧卻拒絕了。

白崇禧拒絕的原因只有兩條,第一條是華東的大部分兵團司令和軍長,都是黃埔系的驕兵悍將,如孫元良、邱清泉等,除了蔣介石,誰也不聽,去了也指揮不動,還不如不去。第二條,則是李宗仁給他打電話,想要擠掉老蔣自己當總統。

基於第二條原因,白崇禧不僅不打算指揮淮海戰役還打算給淮海戰役添堵。當時華野和中野已經統一指揮,白崇禧的華中壓力大減,老蔣就讓隸屬於華中的黃維兵團、張滏兵團調入淮海戰場。白崇禧說,黃維兵團是你的,去吧,張滏兵團是桂系的,不能給你!

於是黃維兵團剛一出門,就被中野圍在了雙堆集,陳誠苦心經營十多年的土木系,一下子全敗光了。於是老蔣準備把隸屬於華中的宋希濂兵團調入淮海戰場。宋希濂兵團下轄第二 、二十、二十八軍都是全美械的中央嫡系軍,開到武漢被白崇禧百般阻攔,等淮海戰役結束,也沒能投入戰場。

而在淮海戰役前,華中戰場的襄樊戰役,襄樊綏靖區川軍三個軍2.1萬人,被中野6縱全殲,中野傷亡僅600多人,司令康澤副司令郭勳奇悉數被俘虜。康澤向白崇禧求援,白崇禧說電話信號不好,向蔣介石求援,蔣介石說共軍阻擊太頑強。

白崇禧就這樣給老蔣添堵,最後居然還敢跟著去臺灣,只因為還做著當”行政院長“的美夢。

白崇禧到臺灣,擁立老蔣復位總統。1950年白崇禧在臺灣給美國的民國總統李宗仁發電報,勸他辭去總統職位,仍然擔任副總統,讓老蔣當總統。李宗仁則是發表公開信譴責老蔣復位總統違反憲法。

當老蔣坐穩臺灣的小江山後,開始了對老白的迫害,把國軍戰敗的所有責任都推給了李宗仁和白崇禧。偽國大代表責向白崇禧:“不知當時華中統帥臨去之日 , 曾憑壕守過一夜否 ? 數十萬之眾 , 曾對敵放過一彈否 ? ” 彷彿白崇禧一槍不放丟了全中國一樣。

事實卻是,白崇禧是個老實人。老蔣下臺後曾用大批黃金收買白崇禧,白崇禧卻用這些黃金當作軍費抵禦解放軍。如今,老蔣的支持者們罵白崇禧“ 實 與安祿 山之截留河北 歲貢 、 吳王之把持山東鹽鐵 , 如出一轍 ” , “ 上列金銀 , 為數甚巨 , 究何所屬 , 抑或朋 分 。 ”

1965年,李宗仁迴歸大陸,老蔣也在不需要白崇禧幫他爭取美國輿論支持,與李宗仁隔空罵戰了。最終,在臺灣特務部門的安排下,白崇禧死在了家中。

原來白崇禧的夫人去世,他本人人老心旺,心裡很寂寞,便與身邊的護士日久生情,與護士談起了戀愛。為了讓自己的身體更好一點,白崇禧就找人去買壯陽藥,當白崇禧找人去中醫處拿藥時讓保密局的人知道了。蔣介石下令讓醫生在給白崇禧的藥方中下的藥力猛一點。 於是白崇禧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每每都用藥來泡酒,在藥酒中得到了不少助力,有返老 還童之感,與身邊的護士來往次數更加頻繁 了。1966 年 12 月 1 日,張小姐再度前往白崇禧官邸留宿。第二天上午,白崇禧便死在自己的家中,死時身體裸露在床上。

白崇禧到底是自殺還是他殺?也許是兼而有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