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愛好者臨摹名家字貼是不是失去自我?

吃著玩


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臨摹名家作品,這個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但要方法得當,避免失去自我。

在我們古代,很多書法家比如王羲之,顏真卿,趙孟頫等等,他們都有臨摹前人的墨跡傳世,並被我們後人繼續傳承和臨摹。所以臨摹名家書法作品,這是一個作為書法愛好者更古不變的硬道理,這是必須做的一件事情,而且要用一生去守護。

我們在臨摹的過程當中,最應該注意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們回頭去看這些書法家的臨摹作品,不一定和古人一模一樣,畢竟不是複印機。但我們不是要強調臨摹嗎?臨摹不就是一模一樣嗎?其實大家知道臨摹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對臨,一種是背臨。其實在古代的時候,我們很多的書法家都是背臨,因為畢竟這些作品呢,不像現在這樣,可以複製複印,作為一個書法愛好者來說,有一個前人的作品能夠收藏是非常珍重的,不會輕易借給別人,也不會輕易向別人開口借。這就導致這些書法家在臨摹和創作的過程當中,雖然有所繼承,但面貌各異,形成了不同的風格。

而我們現在的書法愛好者,時時刻刻都能面對這些複製的真正的“收藏品”對臨,所以很少冥思苦想,去珍惜這些學習資料,通過記憶把這些古人的筆法面貌,章法與意境,記在心裡,在這樣的基礎之上進行臨摹創作,所以我們要向古人學習,也要放開古人才能走進自我,形成自我面貌。如果我們在平時的學習過程當中,能夠注意和考慮這些問題,就會避免踩坑,避免失去自我。 在今後的學習和交流過程當中,還會給大家一些新的意見和想法,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更希望能給帶來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王康篆刻


練習書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作為一真正的書法愛好者,是要堅持終生臨帖的。

開始時,因為我們臨的只是一種帖,(別抬槓,誰都不可能一動手就臨出兩種貼。)沒有第二參照物,只能是比葫蘆畫瓢。這一段時間應該是無我狀態,也就是各位老師經常說的"忠實於原帖"。

臨的多了,就會自然而然的加入了自己的偏好,也稱之為有我狀態。

臨到一定的程度後想進入創作創狀態,應該是做"山寨”工作。

照搬別人的那叫集字。

練習書法,臨帖練的是筆法,筆勢,筆韻和結構造型的把控。如果在創作時把這些東西東都丟掉了,又完全回到原的自我狀態,學習誰又都還給了誰,那就等於白練了。

還有的就是集字不走樣。

這樣子的書法家我見過的光多。臨帖臨的非常好,創作時卻與帖不搭界或者是原樣照搬,我問他是怎麼回事,他們的觀點是要麼說是"要忠實於原帖"或者說成是出帖創新,我無語。

實質上,到最後,臨帖與創作的關係是融為一體的。

臨帖一是練功,二是淘金。

創作則是鍊金。

一個外行頭的胡言亂語。

不求贊,也謝絕噴。



楊炳升66


書法件需要有共性也需要有個性,切不可人云亦云,千書一面,每個書者的境遇,性格,才情,修養不一,映射在筆下的作品,也當各具面貌,書法精髓在於真性情的自然流露,然書法又是一個傳承與開拓並存的藝術形態,這兩者如何協調,如何促進,拙見如下:

一:書法臨帖在臨什麼?


書法的學習,從描紅摹寫開始,以某家某碑某帖為範,心追手摹,畢生效仿,毫髮不爽,連作品的用墨枯潤,牽絲盤旋,漬墨飛白,圈點塗刪,等全盤承接,從而形成強烈的肌肉記憶,下筆必成所學碑帖之態。用功越深其形態就越接近某帖,從而無限用功無限接近。此法受古今諸多書者所推崇。在當下亦成主流,愈演愈烈。觀書展亦有穿越之感........

愚以為如此臨習書法非習書之道也,幾點心得如下:

1:選師:,對古賢人的充分了解,在你心中給其畫像,包含:身高體態,性情習慣,德行學養,書法論著,履歷典故等,在你心中豐滿其藝術形象,從而對其有一種為師的崇敬。

2:選帖:根據你個人的性情喜惡,選擇你喜歡的法帖,深入瞭解法帖背後的故事,讀懂法帖的文章內容,以及法帖寫成的背景。(古人法帖多為文章載體,其文意會主導書寫的情緒,風格,節奏等,碑不在此列),

3:讀帖:結合以上兩點讀懂法帖的精神內涵;讀懂法帖的章法,總結出其節奏,避讓,空間的分割,找到法帖的開始—高潮—結尾的變化,以及章法之眼等;研習法帖的運筆的內在軌跡,思考在這種內在軌跡下,如何產生的該帖的筆法,(每個法帖的內在運筆軌跡幾乎一致,這點很重要),總結該法帖的普遍結字特點,找到字眼等。總結出以上資料,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統。(簡單的理解,就像數學的公式,這個公式是自己去總結歸納的)

4:臨寫:根據以上總結針對性的練習。可適當強化系統中的特點。

5:出帖:當臨寫達到一定的水準時,將自己的書法見解,和以上系統進行有機的結合,不斷的實踐錘鍊,而形成一套全新的書法系統,全新的屬於你自己的書法面貌由此誕生。

二:書法件如何創作?


當下書法的創作與古人已經有截然的區別,古人傑出的書法件的誕生都是“無意為佳乃佳”,陸游詩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書法亦然;用”創作“的方式呈現書法件,是當下“書法作品”誕生的主要途徑;我們如何創作出一件書法作品呢?

1:文辭內容:確定好文辭內容,充分明白其內涵,及出處背景等。

2:書體,墨法的選擇( 根據文辭的內容,分析出其內在的精神美學,是雄壯、溫婉、禪機、勵志等,選中相應的書體和墨法,書體和墨法本身具有其獨特的語言)

3:字法的準確性,篆、隸、草、楷、行。中都有獨特的字法形式,特別是篆、草,需要反覆考證其正確字法。

4:立意:創作者對作品的表達。(作者的藝術思想,和精神內涵,)

5:章法的確定,思考尺幅大小,文字在載體上的分佈。

宗上對臨帖和創作的草草闡釋,拋磚引玉,同修書道!


夏庸一二三


臨摹是書法學習重要的是途徑和手段,按照古人取法乎上的訓條,臨摹名家經典也是最靠譜的。系統學習書法的朋友,不僅在書法學習的初級階段,也包括終生的書學修養,都會進行紮實的臨摹習練。因此,把臨摹名家經典作品看成迷失自我,是片面的也是極端的。

臨摹作為一種方法手段,不應當成是書法學習的最終目標,是途徑而非結果。因而對待臨摹不能淪入另一個極端——泥食經典、背古人書。世界上只需要一個王羲之。臨摹習帖學古人,最終目的去模仿古人寫字的形貌形態,一筆一畫把古人字複印出來,而是要學方法,學規律,學精髓。我就見過一些照貓畫貓生搬硬套書法愛好者,連古人寫錯字畫的墨糰子也要幾近雷同的畫出來。更有甚者,數十年都在臨摹一個帖,終生都沒有脫帖,這是娛樂消遣書法,不是學習研究書法。

因此,怎麼臨帖,臨到何種程度,取決於書學者的站立點與期望值。真正懂得研究與學習書法的人,會秉持師法古人又不泥於經典的態度,博採眾長,豐盈自我。人人都寫成歐陽詢,書法就死了。書法創新研究的目的未必是超越古人,但在傳承的過程中必須融入新的氣質內涵,也一定要有特色的東西。對於書學者個體來說,那就是融塑個人的風格,這樣才有看頭。

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抱庸詩書


看這個問題,說明很多人對“因”和“果”都分不清。

可以說,沒有一個人天生就善書法!書法愛好者臨摹名家字帖,這是一個必經的學習過程,沒有“因”,哪有“果”呢?這個時候你都還沒學會寫書法,你哪有什麼“自我”可以失去呢?

你此時的“自我”,對於書法而言,就是一個尚未開化的自我,沒有經過書法教育的自我,一個書法的門外漢。就算失去了,那也是一個沒有書法價值的“自我”。

打個比方吧,有人還沒有出去掙錢,就擔心說“要是我掙了錢以後被小偷偷了怎麼辦?”,“既然有可能會被小偷投錢,拿我就不去掙錢了”,你說可笑嗎?豈不是“因噎廢食”!

其實,臨帖就是書法學習和自我的培養塑造過程,不必擔心臨摹名家字帖會失去自我,相反,臨寫名家字帖洽洽是提高你的書法技巧,豐富你的書法內涵,使你不斷成長(而不是失去)的必經之路。


比喻不一定很恰當,但理就是這個理。(附圖:趙孟頫行書《瘡痍帖》)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


麓風軒


大家好!關於"書法愛好者臨摹名家字帖是不是迷失自我"這一問題,談一下自身認識和感受。

書法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書法教育,是培養學習者審美素質的重要途徑,有其它藝術學科不能替代的作用。

學習書法首先要注重的就是法則,我們只有通過臨帖才能掌握法則神韻。臨帖,實際上就是正確的熟練。臨帖是練習書法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臨摹名家字帖,一方面可以體會前人的書寫法則,漢字筆畫,學習他們的運筆方法、結構規律,從中可以體會到中華五千年古老文化的優良傳統。臨帖的成敗與否,也直接影響學習者學習書法的興趣和自信。另一方面可以使我們在學習技法上最快捷、最全面。臨帖不僅對我們書寫書法的技巧會有所培養、有所提升。而且在我們認識書法、瞭解書法、鑑賞書法方面,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書法藝術可以說是一種傳承,名家的字帖也不是完全從無到有創造出來的,是自我風格的一種傳承,一種整合,融會貫通而成的。不管什麼知識的獲得,都是需要傳承的,都是在不斷借鑑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慢慢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

綜上所說,臨貼重在規範自己提升自己,根本不用擔心失去自我,自己始終是自己,帖臨臨的再像,你如果脫離字帖,寫出的字肯定有你自己的特點、自己的風格。我們練習書法,肯定不是為了臨摹而臨摹,最終的理想就是創作,而創作就會形成自我的書法作品。

總之,書法臨摹是書法學習必經之路,而且需要我們下大功夫去學習,只有通過臨摹才會更快捷更準確更全面地幫助提升我們學好書法。以上是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筆耕者BiGengZhe


臨摹名家字帖的目的是與字帖對話,一種心靈感應,發現自我,瞭解自我。不會失去自我。

古代的名碑名帖,是培養創作書法藝術的搖籃。也是一座寶藏,通過臨摹,會逐步學到表現自己情感所對應的線條語言,通過臨摹會了解當時古人的思想,使創作的作品內涵高雅豐厚。

唐代宗李世明學習書法,以王羲之為宗,視他的法帖為珍寶,潛心臨摹,後來又師虞世南,不僅沒有失去自我,而且還創作出《溫泉銘》這樣遒媚勁健,自然精妙的個人風格。

張懷瓘讚道:"翰墨之妙,資以神助,開草、隸之規模,變張王之今古,盡善盡美,無得而稱。″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上圖《溫泉銘》為唐太宗李世明書。)


神韻軒書法


書法愛好者臨摹名家字帖是不是失去自我,我想開始學習必須失去自我,不要有太多個性,要融進原作,進入名家的內心,先打進去,然後跳出來!我看臨摹名家字帖失去自我有幾大好處。

1、站在巨人大師肩上,中國書法博大精深,我們臨摹的名家作品都是個人與那個時代、環境的創造體現。每一個名家作品都是一座高峰,我們臨摹作品,就是他們在傳授給我們文化知識!

2、通過臨摹名家作品,我們可以直接學習筆法、結構、章法佈局,美感等。

3、文化修養和人格魅力,歷代巨匠大師,我們有幾人能及!他們是中國文化的重要重要代表,能量相當大!

臨摹名家作品,我們是在繼承,傳承,學習,我們在臨摹學習後,融匯貫通,創新,才能成就自己有個性創造的作品!





書法學習欽


您好,我是頭條號qdda奔騰的駿馬,很榮幸有機會回答您的問題!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書法愛好者,希望我的分享能對您有所幫助,同時引起廣大書法愛好者的共鳴!

關於您說的臨摹作品是否會失去自我?我認為這關鍵要看是哪個階段。

首先,在學習初期,打基礎的時候,肯定是要臨摹的。就像小孩學說話一樣,是要每天跟著媽媽咿咿呀呀的不停的說,有的甚至經歷了千遍萬遍,最終學會了叫爸爸媽媽。這就是啟蒙階段必須要臨摹,這時候也談不上自我。我記得我的啟蒙老師就是我老爸,我小的時候在農村,家裡有火坑,我老爸就用火鉗把火坑裡的灰撥平,在上面叫我寫字,我就一個一個的跟著寫,認真的臨摹,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也從那時候起就在內心深深的埋下了書法的種子。

其次,在學習中期,有一定基礎的時候,這時候有七分的臨摹但要有三分的個性了。這是必須要培養自己的獨特認識和想法,要敢於把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來,這樣才能到達更好的境界,這是初現自我。我記得在讀小學高年級以及初中以後,看到那個老師在黑板上寫了一手漂亮的粉筆字,那是打心底的崇拜,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字體和風格,都一一的模仿,但是看多了寫多了以後,就慢慢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

最後,在經歷了正規的書法培訓和長期練習之後,自己已經有一定造詣的時候,就不能再臨摹了,必須體現充分的自我,要創造屬於自己的風格。畢竟書法是一門藝術,只有獨特的、無二的風格,才是有價值的藝術。

希望我的分享能對提問者有所幫助和啟發,希望你有朝一日成為獨具風格的書法藝術大師。

和大家共勉,歡迎交流!頭條號:qddc奔騰的駿馬!

圖片是我的三幅習作,希望大家點評交流。我是在藝術類創作者考核期,如果覺得我分享的內容有一定價值,還望大家多多轉發支持哦。🙏🙏🙏


qddc奔騰的駿馬


談何失去了自我,你連自我都沒有找到。更沒有經歷過火煉,你說臨摹名家,

又是指哪些家?楷書行書草書隸書都不一樣。基礎又是到了什麼水平。你如果先從楷書入門。你的背臨的水平達到了沒有?你的小楷的水平怎麼樣?行書怎麼樣?小的大是不是隨意切換切換都可以。從一個門的走出來未走出來,都要看你自己的能力。走出來說明你是高人。如果困在裡面依然是高明。那放棄了,我是那可知道了。你已經被困難折服了。嗯,不能知難而上。能問這個問題的基本上都是困惑。寫到頭寫到中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建議還是多看一些理論的學習理論知識。都是理論知識缺乏,只是信心不足。有錢還是拜一個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