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時期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困境之爭反而加速失敗命運

1914年,歐洲大陸再起戰火,積蓄已久的矛盾也是一觸即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促使著老牌資本主義強國和新生勢力爭鬥不斷,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戰也由此開始。


一戰時期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困境之爭反而加速失敗命運


這場戰爭涉及範圍廣,有30多個國家參戰,15億人口捲入戰爭,傷亡人員超過3000萬,而當時歐洲整個人口又有多少呢?可以理解為,這場戰爭在歐洲沒有獲勝方,戰勝的英法等國,戰敗的德國等,都受到了極大的損失,也讓世界的中心開始發生轉移,美國開始成為新生的世界經濟中心。

而在分析德國為什麼會戰敗的時候,很多人都提到了戰爭後期美國的加入,致使雙方的力量天平發生傾斜,才導致了德國的失敗。而美國為什麼會在戰爭的後期加入戰爭,對德國宣戰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德國實行瘋狂的“無限制潛艇戰”,而美國認為自己的利益受損,才選擇倘一下渾水,畢竟在戰爭前期美國依靠販賣軍火和物資賺足了錢財。


一戰時期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困境之爭反而加速失敗命運


“無限制潛艇戰”理論的提出

所謂“無限制潛艇戰”,是德國海軍部於1917年2月宣佈的一種潛艇作戰方法,即德國潛艇可以事先不發警告,而任意擊沉任何開往英國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對英國進行封鎖。當時德國在歐洲大陸上的主要對手就是英國,對於法國等國,德國在戰爭前期已經取得了優勢,如果能夠控制住英國,歐洲西部的戰場就會得到極大的解放。


一戰時期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困境之爭反而加速失敗命運


為何德英矛盾突出,最終施行無限制的潛艇戰,

首先,英國擁有著大量的殖民地,而德國掀起一戰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重新劃分勢力範圍,因為自己發家比較晚,早期的殖民地掠奪沒有趕上,而現在需要重新分割,當然是要盯著英國了。如果能夠控制英國,不僅僅是英國本土的資源,殖民地的資源也可以為德國提供力量,因此德國一開始對英國就十分重視。

其次,英國作為一個島國,也就是說如果封鎖它與外界交流的渠道,讓他們迫於無奈投降,對於德國來說不僅能減少人員傷亡,也會解放西部的戰場,讓其能夠騰出力量對抗東部戰場,但德國還是低估了美國等國家的怒火,以及英國人的生存能力。任意擊沉船隻給美國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增加了美德之間的矛盾,這也就促使美國加入了一戰之中。

德國對英國實施“無限制潛艇戰”的背景

關於潛艇的發展歷史,相較於現代武器來說,是一個較早出現的武器形式,並且取得了很快的發展。尤其是經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科技得到迅速的更新,潛艇的實力也是得到迅速的發展,進而有利於形成大規模的潛艇艦隊,也給了德國實施“無限制潛艇戰”的條件。


一戰時期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困境之爭反而加速失敗命運


而英國本身就是一個傳統的海上大國,以德國的海軍實力相對來說,海軍起步較晚,自身是與英國海軍存在一定的差距的。而潛艇的造價低,建造週期短,是大陸國家使用弱勢海軍來對抗海上霸權國的理想選擇。

早在一戰爆發之前,德國公海艦隊潛艇分艦隊就提出建造了222艘潛艇,以實現對英國貿易的封鎖的建議,但是,德國海軍深受美國海軍將領馬漢的“把主力艦隊的總決戰看作擊潰交戰一方和奪取制海權的基本方法”的制海權理論影響,迷信與耗費巨資的“大艦巨炮”型水面主力艦隻。而德國在戰爭初期沒有第一時間採用潛艇戰,就是因為這種爭論的影響。

而隨著戰爭初期潛艇對英作戰中的優異表現,使德國海軍認識到了潛艇的價值,也就在戰爭中調整自己的方案,充分利用潛艇的優勢,儘可能的較少自己的戰爭壓力。


一戰時期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困境之爭反而加速失敗命運


戰爭初期的形勢對於德國來說並非十分有利,尤其是幾次戰役都沒有取得自己理想的效果,在經歷了凡爾登戰役的失敗和日德蘭海戰之後,德國對於戰爭勝利的信心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再加上因為長期的對外戰爭,德國大量的資源向其傾斜,導致德國國內也有身份嚴重的危機,如果戰爭再沒有什麼好轉,那德國的失敗命運就無法扭轉了。

陸上戰爭取得不了什麼優勢,德國被迫將目光轉向了海上。而此時的潛艇,就成了為德國的“最後一張牌”,也許德國能夠靠此挽回局勢。

1917年1月,德國在西線的兵力對比上處於劣勢:協約國軍隊約達400萬人,德軍約有250萬人,協約國軍隊以190個師對150個德軍師,德國不得不實施防禦的計劃。在海上,日德蘭海戰證明,德國公海艦隊無力與英國大艦隊進行較量,英國保持著遠距離封鎖的壓倒性的優勢。大規模潛艇作戰的計劃成了唯一的選擇。

當時德國的一些高級將領一直主張實行無限制的潛艇戰,但因為中央決策不定,一直沒有實施。後來他們就誇大了潛艇作戰的記錄,宣稱如果實行無限制的潛艇戰,6個月之內就可以打垮英國。德國首相特奧巴登·馮·貝特曼·霍爾維格原來一直反對無限制潛艇戰, 但看到這種誘惑之後,被這些說法所打動, 放棄了原來的意見。逐漸轉為支持的態度,也許這一次的局勢轉變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結果。


一戰時期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困境之爭反而加速失敗命運


1917 年1 月9 日,德皇威廉二世在御前會議上最終認可了上述意見, 當天便向其海軍總參謀長霍爾岑多夫發出命令: “我命令從2 月1 日起, 全面開始無限制潛艇戰。”從此, 敵對雙方集中力量, 調動各種手段展開了潛艇和反潛鬥爭, 海軍鬥爭以前所未見的形式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全面的無限制潛艇戰開始後, 德軍潛艇肆無忌憚地襲擊所有船隻, 無論這些船隻懸掛的是什麼樣的旗幟, 海上只有敵對雙方的船隻, 任何海上航行的東西, 都難免被擊沉。

1917 年初, 德國共有142 艘潛艇, 其中105 艘屬戰鬥編成, 德國潛艇基本戰術沒有多大變化和改進, 即在公海區域內採取單艇巡航和編隊巡航, 在港口和基地附近採取陣位法。使用武器是魚雷、水雷和火炮。同時, 為了配合潛艇作戰, 德國水面艦艇還多次進行奔襲, 破壞協約國的巡航兵力。由於英國和協約國其他各國對無限制潛艇戰的嚴重性估計不足, 對潛防禦尚處於最初階段, 無限制潛艇戰立即給協約國造成嚴重損失。協約國商船的損失由1月份的30萬噸增至2月份的40萬噸,再猛增至3月份的50萬噸,直到4月份的85萬噸。英國出海的商船中,平均每4艘就有1艘被擊沉。


一戰時期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困境之爭反而加速失敗命運


當年,德國潛艇共擊沉協約國商船2566艘,註冊總噸位為573萬噸,其中英國商船佔五分之三。而當年英國造船的總噸位只有270萬噸。協約國商船被擊沉的速度太快, 來不及及時補充和更替,照此下去隨之而來的是飢餓, 甚至屈服。

德國實施無限制潛艇戰對美國的影響

無限制潛艇戰開始後,美國出口數字及進出港的商船數量不論是1月份還是與上年同月相比都呈現大幅度下降。出口貿易從1月份的613555693美元下降到2月份的467683406美元。由於出口至英國、比利時、荷蘭、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和俄國必須經過最危險的北海。對這些國家的出口量從1月份佔出口總量的50.9%下降到2月份的佔43.2%,許多交戰國和中立國的商船也不願冒險運輸美國的貨物。對於注重經濟效益的美國來說,自然無法承擔這樣的虧損,德國自然是激怒了美國,迫使美國參與到對德國的作戰之中。


一戰時期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困境之爭反而加速失敗命運


美國參戰加速一戰進程

本就陷入戰爭泥潭裡的德國,面對國際和國內的困境,希望能夠藉著“無限制潛艇戰”緩解一下危機,結果卻為自己招致來了更強大的對手,這也是它沒有想到的。當美國加入戰爭之後,雙方力量發生很大的變化,依靠美國的支持,尤其是在美國帶動下,對於德國的壓制也更加明顯,最終加速了德國失敗的命運,一戰也正式劃上了終結符。


一戰時期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困境之爭反而加速失敗命運


德國實施無限制潛艇計劃是否正確?

德國的潛艇計劃是取得一定效果的。德國在短時間內改變了海上力量的態勢,使形勢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面發展,一度成功地取得了消極的制海權。正如帝國末代海軍部長馮·卡普里在戰後評價無限制潛艇戰時所說“潛艇戰沒有失敗。潛艇的戰績超過了玉器,唯一的錯誤在於低估了敵人的生存能力”。當然還沒有考慮到美國參戰的因素。


一戰時期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困境之爭反而加速失敗命運


德國的失敗並非沒有準確把握局勢,也並非是戰略部署的失誤,沒有知道一場戰爭的最終走向如何,也許是極端的手段或多或少的會影響事情的結果,以利益換利益的自我損失,並非是人生的最佳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