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城隍廟

城隍廟城隍爺,城隍爺究竟是誰?

其實,每個城隍廟的城隍爺都不一樣,不是同一個人。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生前曾為國家民族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名將,或是曾為當地百姓造福一方的賢哲廉吏,深受老百姓的推崇和喜愛。

在中國古代神活中,城隍老爺是守護城池最大的官,相傳義烏有二個半城隍殿,一個在城裡稠城稱義烏城隍殿,一個在赤岸“過去曾設華川縣”稱華川城隍殿,半個就是朱店三山殿。

義烏城隍廟

三山殿何成半個城隍殿呢?據民間傳說,清咸豐末年,“長毛(太平軍)”進駐義烏,當時義南朱店、尚陽一帶由朱鳳毛(十保仙)等名儒組民團奮起抵抗。而當時的義烏城隍廟祝是義南朱店村人,為保護義烏城隍老爺不被“長毛”推毀,就把廟內的城隍老爺塑像,偷偷藏匿到了義南五指山下的“三山殿”內,避過了“長毛”一劫,從此“三山殿”也成了半個城隍殿。

義烏城隍廟


由於藏匿過義烏城隍老爺的“三山殿”位於義南廿八都,此後,義烏人便有了“要拜城隍老爺,必須先到廿八都,後到義烏城”的說法。義烏土話就是“義烏打廿八都”。

義烏城隍廟

三山廟內塑有“三山大官”神像。是三山大官得道處所,殿柱上題有“官是宋封遺宋蹟”,可見歷史之悠久。現在三山廟石碑上也刻有“蓋聞斯廟實三山之隱士得神於斯所有名也,後乃封四鄉之主,由來久矣”。

義烏城隍廟


赤岸城隍廟起源於唐武德四年(621),烏傷立稠州,分置華川、烏孝二縣,華川縣治就在赤岸,因城隍廟是一個縣城的重要標誌,當時新上任的縣官就將城隍廟建在赤岸鎮北的城山上,因唐皇李姓,新立城隍老爺也以“李”姓相稱。

據《義烏縣誌》載,義烏城區的城隍廟在儒學(老義烏中學現第四中學)的右側。最早祭祀什麼神,已經無法考證。

“惟唐李陽冰有當塗城隍廟,則神始於唐矣。”義烏城隍廟舊址在縣南六十步,後遷徙於繡川門外三十步。明洪武二年(1369),敕封鑑察司民“顯佑伯”,洪武三年(1370),知縣張永誠請風水先生勘基修建,正廟三間,後堂三間,東西廊各五間,內門三間,外門三間,鐘鼓樓各一間,石坊一座,規模宏大,建築藝術高超。尤其是大殿城隍前站立的8個公差,雕琢尤為精細,其神態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地刻畫了舊時差役奸詐、陰險、狠毒、貪婪的醜惡嘴臉,實屬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後殿掛有一把大算盤,兩旁有副醒目對聯:“天知地知,事實你亦知;千算萬算,不如我一算”,以警示巧取豪奪、貪汙受賄者。洪武十七年(1384),定禮儀,去封號,直接稱義烏縣城隍之神。凡是官員初到義烏來任職,必定要先在城隍廟過一夜,祭祀過神後,保佑過風調雨順後,才可以上任。

義烏城隍神是戚家軍在抗倭戰役中驍勇善戰的精神來源,出兵前,義烏兵為開赴前線,旗開得勝,個個來到城隍廟前,向曾得到明太祖賜封過的“顯佑伯”,討了一個“符袋”,掛在腰帶上出征,企盼能得到顯佑伯神靈的庇護,所向披靡,凱旋而歸。果真,取得十戰十捷的戰績。據王宗聖《鐘鼓樓記》載,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在保衛台州的花街戰役中,總領陳大成、丁邦彥率領吳惟忠、王如龍、陳子鑾、陳京等將領,打了一場非常漂亮的陣地戰。他們說“是役也,我烏城隍之神,恍若雲端叫號,反風縱火,默成之功懋焉。”於是,戰後,戚繼光撥款修了城隍廟,在廟前修了鐘鼓樓。

後因義烏中學擴建,城隍廟拆除。1966年8月,義烏縣在義烏中學大操場召開萬人大會,紅衛兵“公審”城隍老爺後,燒燬了神像。人們為祭祀“顯佑伯”,在西門街原有胡公殿處重新修了城隍廟,廟雖小,五臟俱全,護佑著一方土地和平繁榮昌盛,現已規劃城市有機更新。

義烏城隍廟

“顯佑伯”是義烏城隍老爺的名爵。傳說確有一個姓“項”名“佑伯”其人,原籍紹興人氏,1367年,江浙一帶大旱,項顯佑散家財賑濟百姓,救人無數。朱元璋打天下時,他助軍糧一千石(擔),立下了讓朱元璋銘記在心的大功勞。因此,其他任何地方的城隍老爺,都會因縣官易位而改頭換面,唯有義烏城隍老爺“顯佑伯”是世襲終身制。民間還流傳著“要拜城隍老爺,必須先到廿八都,後到義烏城”的說法。清咸豐末年,“長毛”進駐義烏,城隍廟祝抱著“城隍老爺”雕像隱匿在五指山下的“三山殿”內,避逃“長毛”之劫。

傳說農曆十月十五日是義烏城隍老爺生日,每年總有一次盛大的酬神盛會,民眾均會進城隍廟燒香奉祀。祭祀秩序規定嚴格,義烏前身“烏傷”因孝子顏烏而名,因此由顏姓大堂燈一對列第一,次列李氏華川,第三是朱姓十八派,因朱乃明朝國姓,享此殊榮。隨後,執事將城隍神的金身搬坐到轎子式的椅子裡,安排整套旗鑼牌傘,八個人抬起淨臉三綹須,紗帽紅袍的泥塑像,用四個戲裝打扮的小孩騎著四匹矮馬開路,鑼鼓齊鳴,笙笛共吹,浩浩蕩蕩,出巡市街大典之舉,儀仗法駕經過有宰豬的地方就要停下來受祭,公務完畢後,城隍仍回覆大位。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城隍廟不僅僅在義烏有兩個半,遠在福建省霞浦縣東關村還保留著一座義烏城隍廟,雖然面積不大,但“義烏城隍廟”的招牌非常顯眼,門前“戚繼光平倭衛國,義烏兵保境安民”一副對聯,見證著義烏兵和戚繼光抗倭歷史。

據廟內的《義烏城隍廟碑記》記述,嘉靖四十一年,民族英雄戚繼光率義烏兵八千,來閩平倭,英勇善戰所向皆捷,萬民稱慶。為防倭寇死灰復燃,戚繼光將軍特留下數營義烏兵,駐防在福寧東關臨水宮,部隊出師時,為保護行軍順利,隨軍帶來“關帝公”及“義烏城隍”神牌,他們自己出錢出力,在駐地臨水宮東側,建起“關帝廟”和“義烏城隍廟”。

原霞浦義烏城隍廟,坐東朝西,建築面積1278平方米,前座有大門,門外有馬欄爺及神馬。門內有戲臺,兩邊有天井,中有大廳供人看戲用,廳邊有兩廡。第三大殿上配祀有關帝及周倉、關平神像,最後一座為義烏城隍爺大殿,殿後尚有廚房、宿舍供廟祝使用。現義烏城隍廟是利用原廟舊大殿重新再建,面積325平方米,祀有義烏城隍爺“顯佑伯”,塑像跟義烏的一模一樣,於2004年正式開觀。它是全國唯一兩個城隍一個根的廟宇,蘊含著抗擊外侮、保國衛民的精神和深刻的城隍文化,也是霞浦和義烏的友情象徵,體現了義烏兵剛正勇為、愛國愛家的深厚情感。

義烏城隍廟

現在義烏城隍廟地位於稠江街道童店橋頭山上,山清水秀、風光旖旎,與義烏江東岸的釣魚磯公園隔江相望,佔地20多畝,於2004年5月16日,經義烏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為了義烏市繼恢復雙林寺建設之後,規模最大的寺廟建設場所。

2006年10月25日,舉行了隆重的“義烏城隍廟”城隍殿奠基典禮儀式。目前已經建成座北朝南的包公殿、玉皇殿、財神殿、鐘鼓樓、東嶽大帝殿、城隍老爺大殿、山門以及放生池、公共食堂、辦公樓等等配套設施、建築。目前已初具規模,將成為義烏文化、旅遊、休閒的新地標。


本文作品部分摘自何恃堅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