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攝政王多爾袞,他的功勞大還是過錯多了呢?

捨我其誰小哥


個人認為功大於過,多爾袞的政治軍事才能是當時首屈一指的,17歲隨皇太極出征,尤其在松錦大戰中立下卓越的戰功,輔佐順治即皇帝位,指揮清軍入關,總攬朝政,一生功勳卓著。具體來看多爾袞功勞和過失



功績

一 遷都北京

北京的地理位置優秀,北有長城,東臨渤海,易守難攻,攻可取中原,守可退關外,有利於實現統一全國。其次元明兩朝首都都在北京亦是龍興之地,文化底蘊豐厚,經濟繁榮,大大減少籌建都城的資本,保護故宮,保護明陵能夠籠絡漢族人心。多爾袞與諸王議定遷都北京。可是在清的諸王中卻有人不同意遷都,實際上是反對統一,繼續割據遼東.做自己的一方諸侯,享樂遼東。多爾袞目光長遠力排眾議堅決遷都,在清朝歷史進程中有著很大的積極意義。


二 統一中原

清軍入關之後,多爾袞審時度勢,定下先收西北,再攻東南,後取西南的戰略方針,隨即調集兵力,先鞏固北京周邊地區的同時,向西北進攻威脅最大的李自成的農民軍,李自成在通城縣被殺,大順政權就此滅亡,以北方為依託,命多鐸向東南進攻南明,攻取江南地區,命肅親王豪格攻取四川張獻忠部,以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

三 興利除弊

多爾袞一到北京便下令廢除明朝弊政,廢除三餉,官吏若有不從者,察實治其罪。明朝禍亂,刁風日競設機構訟,傷財敗俗,對之前的禍亂時期受刑獄民眾無論多大罪行,統統釋放,有訟師誣陷良民的,加罪一等反坐訟師。


四 和善蒙藏

多爾袞繼承了其父兄的政策,對蒙古和西藏友好相待。蒙古多次入關協助清軍作戰,多爾袞對他們優勞有加,封賞甚豐,後來雙方的封貢往還長期不斷。西藏上表入貢,多爾袞也遣使攜禮物去慰問,加強雙方關係。

五 興文親漢

多爾袞頒佈各種詔令、諭旨,宣佈“歸順官員”一概錄用,且恢復原職,同滿官一體辦事,並逐步提高這些漢族官吏的地位,這樣漢官有了為新政權效力的動力,也逐步緩和了尖銳的矛盾衝突。很多漢官為多爾袞如何穩定政權出謀獻策。為崇禎帝發喪、立廟號,拉攏大批漢官。



弊政

一 易服剃髮

多爾袞下令清軍所到之處,所有漢人必須廢除明朝的衣冠,所有人依照滿人的習俗穿滿人的馬蹄箭袖,剃髮留辮。違抗者直接處死,引起很多漢人的反抗。

二 圈地佔房

清兵入關後,以戰亂造成大批土地無主為由,強行將北京附近的土地無償分給滿人的王公貴族,造成大批的北京地區的百姓流離失所,社會更加動盪。後來鰲拜等人也紛紛效仿,造成直隸地區也有大量土地被貴族所有,百姓食不果腹,居無定所。

三 投充逋逃

大量圈地之後,設立農莊,滿人自身不會勞作,同時招收大量漢人為其奴役,被奴役的漢人生活悽慘。悲慘的生活又致使其逃亡,多爾袞對逃亡的奴役實行嚴酷的刑法加以約束,抓獲逃人,鞭一百,歸還原主;隱匿者正法,家產沒收;左鄰右舍,各鞭一百,流放邊遠。

總體來說,多爾袞可以說是清朝開國第一功臣,客觀的說他的這些過失相比較而言顯得無足輕重。



折梅相問


我是作家客凌溯,今日淺談大清攝政王多爾袞的功與過,功過孰大呢?

眾所周知,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是太宗皇太極的弟弟,被封為和碩睿親王、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以及後來的皇父攝政王、清成宗,可見其熏天勢力與其莫大功勞。可在多爾袞死後,順治帝福臨卻剝奪多爾袞一切榮譽,這是因為他的過錯大於他的功績嗎?

在筆者看來,多爾袞的功績是大於過錯的,他的功績與過錯主要有以下幾點:

多爾袞的功績

1、親征蒙古,鞏固聯盟

少年時期的多爾袞就經常與其父努爾哈赤、其兄皇太極出征,在成年得權後,更是親征蒙古察哈爾,擊敗林丹汗,得到元朝傳國玉璽,把滿蒙聯盟推向高峰,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蒙古問題。

2、征服朝鮮

崇德年間,皇太極派多爾袞征服朝鮮。清軍迅速攻克朝鮮南漢山城,多爾袞率軍追擊朝鮮國王,俘虜朝鮮國王等182口。朝鮮國王向清朝稱臣。

3、奪取錦州城

在奪取錦州城之前,多爾袞曾多次入關,累計攻佔城池36座,後來又與洪承疇、祖大壽開展松錦之戰,使洪承疇、祖大壽投降,奪取錦州城,使得關外地區幾乎所有的土地都歸了大清,更使地區穩定。

4、穩定大局,放棄皇位

皇太極突然駕崩,由誰繼位成了問題。皇太極長子豪格與多爾袞起了極大的衝突,也使得大清分成了兩股勢力。多爾袞為了穩定大局,主動放棄皇位,當然並不是讓給豪格,而是他們二人各退一步,共推福臨成為新君,是為順治皇帝。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爭端,更避免了內部消耗,穩定了局勢。

5、團結滿漢蒙,維護多民族

多爾袞掌權後,他繼承了皇太極的懷柔政策,團結滿漢蒙,收買明朝舊臣,穩定人心。在他的實際統治時期,對於多民族融合發展有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也為後世提供了基礎與借鑑。

6、入關伐李,定鼎中原

多爾袞最大的功績就是定鼎北京。

在大順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煤山自縊,明朝滅亡後,總兵吳三桂

迫於局勢投靠了同為漢人的大順政權。因大順軍逼迫前明遺臣交出財富,使得吳三桂父親吳襄受辱捱打、財產被侵佔、愛妾被搶走,後向李自成反饋無效怒髮衝冠,向大清攝政王多爾袞借兵。李自成大怒,也使得吳三桂滿門80餘口被殺。

多爾袞看清形勢,同意出兵,迅速擊敗大順政權李自成,攻克北京,定鼎中原,把順治皇帝徹底扶上真正的皇位,成立大一統政權。

多爾袞的過錯

1、實施剃髮易服

這個觀點有些複雜,有積極的作用,算不上功與過,只是姑且放到這裡。

最初的大清對髮型服裝上沒有什麼的要求,就連滿人都沒有一個統一的髮型。在漢臣孫之獬的建議之下,多爾袞推行剃髮易服令。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統一思想,滿足統治,維護國家穩定。可剃髮令的詬病也是持續了百年之久,甚至在今日還被人恥罵。

2、貪戀嫂子,留下惡名

多爾袞對當時的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也就是後來的孝莊充滿了興趣,他貪戀嫂子的惡名不脛而走,這可氣壞了當時的順治皇帝。多爾袞死後,他被順治帝報復,也有這個原因。

多爾袞的功與過當然還有很多,筆者只是列出重要的幾點。可對於多爾袞而言,他的功顯然是大於過的,如果沒有多爾袞,恐怕滿清入關,至少推遲二十年。

其實許多歷史人物都是如此,都有功與過,畢竟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我們看待歷史,一定要客觀。任何封建王朝都是落後的,不要因為電視劇而嚮往封建時代,漢唐也好,明清也罷,都不如現在的美好時代。珍惜當下,珍惜和平。

我是客凌溯,歡迎您關注評論,願與您一同分享有趣的歷史故事。文章都是作者一一編寫,創作不易,嚴禁抄襲。(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作家客凌溯


本人笑笑理解:多爾袞功必大於過

沒有多爾袞就沒有大清,更沒有大清一統。

努爾哈赤是大清的奠基者,多爾袞則是大清開拓和守護者。

不論他最初目的為何?但他可以說是真真正正為大清鞠躬盡瘁,只是死後不得善終罷了!

下面聊一聊多爾袞為大清做了哪些事情,奠定大清得以穩定並得以保留傳承!多爾袞正式嶄露頭角是皇太極繼位後!前15年的韜光養晦讓他得以在歷史的舞臺發揮自己的雄韜偉略!

1、奠定多爾袞權利的基礎是在他十六歲那年! 他初次隨皇太極出征蒙古察哈爾多羅特部,立下戰功,皇太極賜予“墨爾根岱青”的稱號,繼任固山貝勒!是他嶄露頭角的開始!

2、 多爾袞在十七歲至二十二歲期間,先後配合皇太極攻明。

前期多爾袞在漢兒莊、遵化、北京廣渠門諸役中奮勇當先,斬獲甚眾。

中間他又參加了大淩河之役,攻克堅城。

後期又再度領兵攻下山西。

3、多爾袞在二十三歲時,不費一兵一卒便叫察哈爾部林丹汗之妻囊囊太后及瑣諾木臺吉和林丹汗之子額哲所部歸降!又得遺失二百餘年的元朝傳國玉璽,為大清前期攬人心天命所歸稱帝為藉口的工具。也為大清國號奠定基礎!

4、在多爾袞二十四歲時,領兵攻進朝鮮,對朝鮮恩威並施,使朝鮮君臣放棄繼續抵抗,減少了雙方的殺戮。為全力攻打大明免去後顧之憂。同年定國號為清,與明朝成鼎力之勢。

5、多爾袞二十六歲時,他被授予“奉命大將軍”,從此開展全面攻打明朝戰役,在戰役中對漢民採取懷柔政策,滿漢不用同宜,不強求漢民剃髮,又為明崇禎帝朱由檢發喪,博得了漢族士紳士好感,這為他一統奠定民心所向基礎,直到順治繼位達成一統。

6、多爾袞三十二歲到死期間,於政,設六部實行滿漢分任制度,保留六科十三道,鼓勵官員犯顏直諫;除滿官權,引進議政王大臣、理藩院等機構,啟用降清漢官;整頓舊官,啟用新人,重開科舉制度,為新朝統治選出骨感力量。

多爾袞因過於勞累得疾病,最後因狩獵墜馬,膝蓋受傷,塗以涼膏,竟不治死於喀喇城。享年三十九歲!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笑非殤


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爾袞被封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

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璽。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次年正月,皇太極令多爾袞追擊朝鮮國王家屬。

在崇德六年至七年(1641一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多爾袞再次立下了卓越戰功。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

順治元年(1644年),他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堪稱清朝入關的第一功臣。這時的多爾袞,權勢極其顯赫,他雖無皇帝之名,卻已有皇帝之實。



小刀在手心不發抖


多爾袞的功勞大,在皇太極在位期間,他就統兵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和碩睿親王。著名的戰役有,不戰而降察哈爾部落,奪取錦州等。

皇太極死後,多爾身為大清三軍統帥。跟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競爭皇位相持不下,為了顧全大局,轉頭擁立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位,自己擔任攝政王主持大局。趁李自成跟吳三貴交戰之際,率領八旗精兵跟吳三貴夾擊李自成,將李自成打敗,然後帥兵入關佔領北京城。



一鳴驚人影視城


談多爾袞的功過的功過要開站在什麼立場,來評說,對於清王朝無疑是功大於過,但是對於普通老百姓則是另一番景象:

其功:

1、擁立幼帝,鞏固政權

對於清朝來說,多爾袞的第一大功就是在皇太極死後,群龍無首的情況下。沒有為了爭奪皇位另八旗內部發生爭鬥,避免了內訌。雖然他沒有登上皇位,但是他採取的擁立幼主,進行攝政的做法,無疑是非常具有全局意義的。

2、入主中原,開國定製

多爾袞鞏固了清朝的政權,抓住時機,及時的趕到山海關,在吳三桂的幫助下,打開了通往關內的大門,打敗了李自成的農民軍。迅速的進入北京,並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是多爾袞眼光和能力的體現。之後的開國建制也給清朝二百多年的統治打下了基礎,稱多爾袞開創了清朝百年基業也不為過。

其過:

1、剃髮、易服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剃髮令是多爾袞作為一項政治制度執行的,主要作用就是“甄別順逆”,剃髮、易服代表著歸順、服從,反之,則代表反抗。因此全國各地反抗不斷,於是血流成河。

2、圈地、占房、投充

圈地就是指清兵剛入關時,為了解決來到北京的八旗官兵的生計問題,強佔北京附近的土地,於是下令圈地。附近京城各州縣漢人無主荒地全部予以圈佔,分給旗人。後來,就不是隻佔荒地了,基本上是搶走了老百姓的土地,老百姓失去土地,流離失所,飢寒交迫。在圈地、占房的同時還強迫漢族農民補充滿族貴族的壯丁隊伍,叫做“投充”。

3、逃人法

為了防止滿族貴族家中的奴僕和其他的八旗人員逃跑頒佈了逃人法。不僅逃跑的奴僕會受到重罰,窩藏逃奴的也會受到重罰。

以上六條法令雖然不得人心,但是隻要有人稍稍不滿,多爾袞就會打發雷霆,於是沒有人敢再提出來了。


任我凋零


大清攝政王多爾袞功勞大。過錯很少。

主要以下原因:

1:少年時,征討蒙古地區,使外東北,與蒙古結成一片。

2:青壯年時,征服了朝鮮。使朝鮮、外東北、蒙古,成為大清帝國的疆域。

3:擁有輝煌的戰績,本來他可以爭奪皇位了,為了兄弟之間的和睦,讓位給自己侄子福臨當皇帝。真心輔助自己的侄子。

2:他聯合吳三桂,滅了李自成,遷都進入北京。進入中原,為奪取全國政權,打下基礎。


評古論今1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要說多爾袞的功勞大還是過錯大,我認為多爾袞功勞要比過錯大一些。首先,皇太極繼位時,逼死他的母親,使三兄弟成了孤兒,長大後為了生存,立下很多戰功,西征蒙古,滅了林丹汗,東征朝鮮,使朝鮮脫離明朝。數次南下,打擊明朝,使後金的政權更加穩固。這才使得皇太極建大清國是敕封和碩睿親王。都是功勞積累起來的。其次,皇太極駕崩後,本來有實力坐上皇位的,為了保存大清入主中原的實力,選擇擁立九阿哥福臨為帝。並且瞅準時機,收降吳三桂,拉開了統一天下的序幕。最後呢統一全國過程中,多爾袞絕對是權利核心,可以說大清朝的江山就是多爾袞打下來的,這個功勞是無與倫比的。

要說過錯肯定也有,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比如攻成名就,就滋生了不臣之心,多有逾制的行為,對順治也越來越頤高氣使,最後死後導致順治的報復。另外對漢族人民開始了嚴格的剃髮令,要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激化了矛盾,又發動了戰爭,增加了更多的犧牲。最後呢在入主中原期間,製造了好幾起屠殺行為,像嘉定三屠,揚州十日,雖然執行人不是他,如果沒有他的默許,是不會發生的,所以他的過錯也是有的,不過歷史功過是非來說,還是功勞遠大於過錯。我的回答完畢,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鼎玉軒轅


你在戰場上,憂慮怎麼打擊敵人,保護自己的時候,會優先考慮哪些?當你太平日久,沒見過敵人的樣子的時候,又會考慮哪些。無所謂罪過,就是兔死狗烹。沒用了,還特能吃,不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