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魏忠賢不死明朝不亡,這樣的說法有道理嗎?

小小嬴政


所謂“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說法,有點扯淡了。明朝的滅亡,是多個因素共同造成的。明朝的中後期,天災人禍,朝政腐敗,大明的滅亡已經無法避免。即便魏忠賢再有本事,他也不能以一己之力阻擋歷史發展潮流,及時挽救“日暮囧途”的明朝。



更何況,魏忠賢本身是一個宦官,而且是一個貪婪的太監,傷天害理的事情也沒少幹。在明朝覆滅的過程中,魏忠賢也是出了力氣的。只是,手握大權的魏忠賢在某些方面的措施,確實比後面的崇禎來的更好一點。

魏忠賢大家都熟悉,不折不扣的大太監,老宦官,幾乎所有涉及明朝中後期的影視劇作品都有魏忠賢“九千歲”的身影。魏忠賢的這個名字起的也是個笑話,也許是“忠賢”過頭了吧。


魏忠賢,字完吾,又名李進,生於1568年,卒於1627年,明朝後期大宦官。有名家評論“魏忠賢可謂是宦官專權擅政的代表”,那麼既然如此評價魏忠賢,為什麼還流傳著“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會滅”的說法呢?是什麼原因將明朝命運與宦官魏忠賢貼拉的如此緊密。

有眾多史學家認為:明朝中後期自然災害頻發是導致明朝滅亡的最主要原因。現代學者根據《明史》、《明實錄》中對明中後期自然災害的記載做了詳細的解讀。現代學術研究,明朝中後期時期正處於第一次冰期爆發時期,所以天災頻繁,導致大量的百姓吃不上飯。吃不上飯怎麼辦?那就只能揭竿而起,為了一口糧食鋌而走險,因此明朝後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嚴重的削弱了大明的國力。


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當時專權的魏忠賢,在吸收了內閣張居正“一條鞭法”的優點後,積極採取了重視工商業的發展,重點徵收商人和地主階級的稅收,頻頻下調農民的稅收標準,這樣的政策一方面大大緩解了國家貧富不均的局面,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農民,而且不得不說這一手段延緩了農民起義的爆發,從而維持明朝的統治。

魏忠賢集團在崇禎皇帝登基前,是頗有權力的。史料記載,魏忠賢擅權期間,大力發展經濟和軍事,尤其是非常重視軍事。當時國內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國外東北邊境經常有後金滿族人帶兵騷擾。在他執政期間,明朝的軍隊可謂是非常強大的,曾經幾番成功鎮壓農民起義,又加大力度對抗後金的外來騷擾。(魏忠賢期間,後金絲毫不佔優勢)

魏忠賢之所以這麼做,本質上來說還是出於維護自己的統治。魏忠賢是太監,他的權力來源是明朝的天啟皇帝,一旦天啟皇帝的大明沒了,魏忠賢的一切都沒了。所以,魏忠賢才會盡力維護明朝的統治,因為明朝的存在,是魏忠賢可以繼續窮奢極欲的根本。

魏忠賢生前,曾大力鎮壓明末東林黨,知道“東林黨和魏忠賢之爭”的人都知道,東林黨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空談誤國的這麼一個黨政團體。(東林黨人打著朱程理學的旗號,實際上淪為了大地主階級的代言人),因為權力上的爭奪,所以魏忠賢對待東林黨是採取趕盡殺絕的做法。



如果當時讓東林黨執政,那麼其效果在崇禎帝賜死魏忠賢之後的時期便可知道:加大對農民的賦稅力度,積極推崇程朱理學,最終荒廢實踐,國力極度衰退,東林黨後期的干涉,無疑於加快了明朝的滅亡。所以,相對比之下的魏忠賢,在一定程度上,實踐實幹,是維持了明朝統治的。

當然,之所以會造成這種現象,說到底還是大明後期政治體系的腐敗。皇帝們不管事(崇禎是瞎管事),文官們只會誇誇其談毫無實幹之能,以至於魏忠賢這個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稍微做了一點有用的事情,就被人稱之為“忠賢不死,大明不滅”。


小鎮月明


魏忠賢,這個被醜化了幾百年的臉譜式的人物。

愚以為,被醜化,主要是魏公公得罪了拿著筆桿子的東林黨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堅持不懈的特書大書,終於成功洗腦了處世未深的崇禎,在特定的時候,筆墨遠比刀劍更加鋒利!崇禎一道聖旨,歷數了魏忠賢數道罪狀,處死了大明的最後的頂樑柱,這一天東林黨high到了頂點,但是十七年後,在北京城外炮火隆隆的崇禎17年三月份的某天,崇禎徹底明白了,自己的江山是親手斷送在了自己手裡,17年前的蝴蝶效應餘波如此巨大,他這個時候才真正明白了老哥天啟帝死前的那句話“忠賢

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真正意義。

崇禎親手打倒的魏忠賢是忠於皇室的,是忠於老朱家的,但他身為皇帝,不能認錯,但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內心的掙扎和愧疚。崇禎親自安排人手找到了魏忠賢的遺體,葬在了京西碧雲寺,這個行為相當於為魏公公平反了。

崇禎在上吊前,深深的明白了,誰是大明的吸血鬼,誰是大明皇室的忠實家犬。

魏公公在天啟執政間,為什麼代表農民階級的李自成沒有反叛,就是因為魏忠賢出身農門,深深明白農民的不易,搞的一些政策還是有傾斜的,比如在大旱大澇的災年,都能夠免除受災群眾的徭役賦稅,還給籌錢賑災,安頓民心,讓老百姓至少能活下去,魏忠賢的政策偏向於像江南等富庶區域進行重稅,比如戰爭狀態的時候加徵貿易稅,商業稅,開採礦產稅,鹽稅來籌集軍餉資金,使得雖然大明在天啟帝就進行的打擊叛亂戰爭沒缺過錢,後院幾乎也沒有著過火,但是唯一樹敵的便是代表江南富戶的大地主的東林黨的利益,他們出身都是這些家族,自然對魏忠賢的政策嚴重不滿!誰動了我的奶酪,我們就噴誰,管他什麼國家利益,這個準則是萬古不變的。

有時候,滿嘴仁義道德的知識分子遠不如一個閹人在大事上更有深明大義和遠見。

事後崇禎認識到,那些叫囂的比誰都歡的東林黨大臣和王公們,遇到事兒了,個個都哭窮喊冤。血淋淋的打臉事件便是在李自成攻佔北京之後,那些在朝堂上死活叫囂拿不出錢的王室貴族,王公大臣們,被小李一通暴打,結果大家都清楚,比如只願意出一萬的國丈,足足搜出了幾百萬兩之巨,他們都是大明的蛀蟲,喂不飽的貔貅。

他們借刀殺人,利用崇禎把他們的剋星魏忠賢弄死後,愉快開心的過起了自己的小日子,至於後期加派遼餉,管我p事。找農民要去,結果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活活的把崇禎坑死了。

最後在景山歪脖樹上吊的崇禎耳邊終於響起了太監曹化淳那句忠言。

“忠賢若在,事必不至此”!!!


老豬的碎碎念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崇禎上吊前才明白自己被誰玩死了!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這是天啟帝朱由校臨終對朱由檢的囑託!可惜他沒當回事!東林黨借崇禎之手誅滅了魏忠賢!

滿清歷時百餘年編纂的《明史》把明朝多位皇帝寫的不理朝政,耽於玩樂。明朝皇帝雖然不“勤政”,但是國家機器卻能夠有效運作,這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明朝皇帝的大智如愚;說明他們能夠有效掌控平衡朝中各派實力,深諳馭人之術。傖促繼位的小皇帝朱由檢根本不明白自己該幹什麼!老話說!不怕愚者惰!就怕愚者勤!崇禎若學哥哥少管些事可能不至於玩完得那麼快!

魏忠賢是草根出生,做事還是比較為百姓考慮。河南等地發旱災,魏忠賢積極展開賑災措施,免除災區賦稅。同時籌錢修繕水利。遼東明軍雖然屢戰屢敗,但軍需卻從來沒有缺過,每次魏忠賢都是能夠提供足夠的軍需讓遼軍恢復實力再戰,所以雖然明軍屢敗,但其實還是壓著後金在打,主動權仍在明朝手裡。而且魏忠賢主要是加徵海貿稅商稅礦稅鹽稅來籌集資金,農稅則能免就免,也就是徵富人的稅補貼窮人,結果就是文官士人階層對魏忠賢恨之入骨。魏忠賢此舉大大觸動了以東林黨人為代言人的江南工商地主們的利益。魏忠賢在司禮監期間,明朝沒有發生過大的變亂,對後金的戰事也處於不斷轉好的狀態,因此說起來魏忠賢功大於過的。在當時,以他為首的一個閹黨小集團 制衡了外戚宗室跟文臣兩大集團。 崇禎誅殺魏忠賢后,帝國 的財政狀態如何?一年不如一年啊,最後明朝是窮死的,知道不? 明朝最大的蛀蟲根本不是太監集團,而是外戚宗室文臣,這兩條大蛀蟲在帝國的身上不斷的吸血,最後把明朝吸死了。國家打仗需要錢糧 ,要錢糧必須加徵賦稅。沒有了魏忠賢閹黨集團的制衡,無法加稅於江南的工商地主,只能加徵農業稅,這隻能逼反吃了上頓兒沒下頓的農民們;因為明末幾十年正趕上全球性小冰河氣候,黃河以北地區農業都歉收;果腹都成問題,你還要加稅,能不反嗎?

江南稅收是大明的血管!魏忠賢當政時每年有數百萬進帳!東林黨掌權後連幾十萬也收不到了!

我們知道的魏忠賢是東林黨口中的黑山老妖!真實的魏公公若真是那麼可惡他能束手就擒嗎?自古太監再橫也是皇帝的看家狗!太監只忠於皇帝!而朝臣可是都有自己的小九九的!明朝的帝王在這一點上都很明白!唯崇禎被迷了心竅!志大才疏!急功近利是崇禎的死穴!


peter1955


在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禎帝在煤山上的那棵老歪脖子樹上上吊的前幾天,大太監曹化淳見大明滅亡之勢已無力迴天說到:“忠賢若在,此事不至此”。

其實萬曆皇帝和魏忠賢也並不是平常我們想象的那麼混暗。主要是明神宗萬曆皇帝和魏忠賢把東林黨那群文人得罪了,那些文人自然而然的要把這兩位黑的連媽都不認識的地步。

歷史上明熹宗在臨終時對弟弟信王朱由說:“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可崇禎帝一登基就把魏忠賢給幹掉了。恐怕十七年後在煤山上準備上吊的崇禎帝才明白哥哥的囑託,不知道內心有多少隻草尼瑪在奔騰。要知道在魏忠賢權傾朝野時的東北,雖然薩爾滸之戰大敗,但是魏忠賢任用熊廷弼把努爾哈赤打的叫爸爸,親自跑到後金的勢力範圍內巡視,袁崇煥寧遠大捷一炮把努爾哈赤打成重傷,不久就“掛了電話”。

在魏忠賢延續明神宗徵收商業稅、出版稅、礦稅、鹽稅,還允許老百姓穿絲綢,說白了只要你交錢。這也就解釋了明末神宗、熹宗時期商品經濟的發達。而且在災年對災區減輕傜役,對江南商賈富貴之地給以重稅,種種政策也就自然的得罪了那些文人。那些東林黨的文人道德口號喊得整天響,又要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喂草。就容不下相對於他們幹實事的閹黨,借崇禎帝的手幹掉了魏忠賢。

最後李自成打進北京城,崇禎帝叫群臣們捐錢,要搜刮幾百萬的國丈捐錢,可這國丈才捐一萬。被太監一通狂揍!

居然在崇禎自縊後的南明政權還是保持這這種習氣,當清兵快打到南京時,他們還在爭皇位!筆者真是納悶南明還能堅持十八年之久,奇蹟!


陸棄


這個說法怎麼樣,姑且不論,不過這裡既然提到這個問題,我想原因無非就是魏忠賢的作用。

歷史上記載的魏忠賢未必是真的

明末由於商人的發展,可是古代商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他們的財富和他們的地位嚴重不對等,所以他們就培養一批文人去朝中做官,這就是後來說的東林黨人,東林黨人敢和皇帝叫板,讓皇權很多時候受制於大臣,明末帝王普遍有這個情況。

天啟皇帝的做法是隨便你們怎麼鬧,反正你們手裡沒權,我沒錢了就讓魏忠賢去砍頭抄家,所以魏忠賢是用來制衡東林黨勢力的。而清朝之後修明史很多都是東林黨人修的,所以魏忠賢的記載有偏差也是難免的。

崇禎繼位,重用東林

天啟去世以後,崇禎繼位,上來就把魏忠賢殺了,然後重用東林黨,可是崇禎這個人用人無度,前後換了五個大學士,自己足夠節儉,卻依然沒錢,要是有魏忠賢,讓他去抄家不就完了,所以他就有錢,有錢就都好辦了,全國兵馬隨便調動,再不濟也不會讓李自成把都城佔領了。

而崇禎讓大臣捐錢大臣紛紛沒錢,可是李自成過來直接搜刮帶走7000萬兩。

所以有了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大概就是指崇禎的用人問題吧!


故城舊影


忠賢不死,大明不滅。這句話對,也不對,魏若不死明廷不一定會在崇禎手上覆亡,有可能還能苟延殘喘個二三十年,說它不對,是因為明廷此時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救,覆滅只是時間的早晚問題,而不是是與否的問題,明廷有一套成熟的文官制度保證了皇帝撂挑子依然可以讓朝政正常運行,明代以前朝廷的糾錯制度靠的是御史大夫進言以及皇帝推翻前代冤案,到了明代,皇帝出口成憲,後代推翻前代所判極為困難,錦衣衛與東西兩廠就是皇權不信任文臣武將的具體表現,太祖與成祖當庭刑杖大臣,讓讀書人尊嚴全無,從而讓文人與朝廷離心,而先天的缺陷是明廷優待讀書人,但培養方式卻是讓讀書人成了在明廷身體上吸血的蛀蟲。重文輕武發展到了極端,一個七品縣令能直接將三品武將按倒杖打,胡亂指揮,仗打贏了是文臣帷幄運籌有方,仗打輸了就是武將怕死,文武離心,武將怕仗打贏了就是斃命之日,最後發展到了文臣領兵,仗打好了又怕派系得利就死命在後方拖後腿,這又以東林黨為最,明末剿滅農民起義一次次眼見成功都敗在一方吃人飯不幹人事的御史身上,到了明末土地兼併已經到了駭人聽聞的程度,宗室與士大夫拿到了大部分的土地卻不上繳賦稅,失地農民的賦稅依然上繳,農民根本活不下去,而代表江南十大夫的東林黨,手上握有大量土地,又兼興盛工商業,手握大量財富卻不願上繳半分賦稅,足見東林黨的無恥根本,而魏卻是大力征收商稅,因為土地已經集中到宗室與士大夫手上,已經無法收稅了,魏跟東林黨的爭執已經無可避免,魏還是務實的,至少他在任期間,農民起義均能撲滅,收商稅補充國庫充實東部防線,後金根本無法入關,在大局上哪怕知道孫承宗為東林黨依然大膽啟用,其格局不是那些為反對而反對的東林黨能比的,只是滿清入關後,明史多為東林黨人所修,為尊者諱,而宦官一向又是背鍋的最佳人選,魏的本來明目更加不可見


打鐵狼


因為瞎扯。我就從財政角度談下魏忠賢時代吧,即《魏忠賢主政時期,明朝財政到底有多弱》。


要點

萬曆三大徵沒讓財政枯竭,朝廷在魏忠賢主政前夕的家底,比較豐厚。

魏忠賢主政之後,遼東缺餉是常態,因為士兵工資照發,故局勢較穩。

魏公公徵稅能力被嚴重誇大,向富商徵收商稅更是病急亂投醫。

崇禎初,“眾正盈朝”,穩住了魏忠賢主政以來瀕臨崩潰的財政。

相比閹黨,東林黨人的確問題也不少,但把明朝垮臺歸因於魏忠賢的政策沒能為後者貫徹,既想當然又荒謬。

名詞

邊餉 負責沿邊n鎮的軍費年例銀,每年開支300多萬兩。

新餉 遼事興起後,負責遼東及周邊防禦支出,每年開支400-700萬白銀不等。


魏忠賢主政之前的家底

要了解魏忠賢主政時期(天啟四年—天啟七年)遼東及其他邊軍的軍餉情況,不妨先了解其主政前夕明廷的財政情況。

記錄這一時期財政狀況,有四種史料很重要,分別是《明神宗實錄》(萬曆朝歷史)、《明熹宗實錄》(天啟朝歷史)、《三朝遼事實錄》以及《度支奏議》,其均屬檔案資料彙編,各色財政數據多能相互印證,其中《三朝遼事實錄》的作者是王在晉,《度支奏議》的作者是畢自嚴,二者均有豐富的軍政經驗。上述史料都比較可靠,本文的諸多財政數據,均來源於此。

天啟朝初年的財政儲蓄,自然繼承自前朝,尤其是萬曆一朝,在這一時期,財政還是比較充盈的。即便是經過前朝“萬曆三大徵”的折騰,朝廷的財政壓力也不大。

▲萬曆三大徵之“壬辰倭亂”。圖為朝明聯軍的一次攻城戰。

據學者劉利平的研究①,以及《三朝遼事實錄》、《明神宗實錄》等文獻的記載,三大徵花費的白銀總共在1000萬兩上下。從1591到1600年,三大徵前後耗時十年,平均下來每年耗費100多萬兩,並不算一個特別大的數目,和宮裡每年收上來的黃蠟、白米、瓷器、毛皮價值(盧象升認最少有200萬兩②、黃仁宇估算為400-500萬兩③)相比,不值一提。

所以,“萬曆三大徵”並沒有將明朝的國庫耗盡,銀子還是有,萬曆留下的內庫就至少有700萬兩。但在萬曆四十六年春,明清戰爭開始之後,更多銀子被作為軍餉投入到遼東前線。第二年春,明廷出兵10萬攻打後金,耗費500-600萬兩;開原丟失後,先後有18萬明軍出山海關;瀋陽遼陽丟失後,先後有15萬左右明軍出關。大兵需要大餉,從萬曆四十六年到天啟元年的三年間,明廷發給遼東軍費2018萬兩白銀④,當時的遼東經略熊廷弼還制定了耗時八個月,用兵十八萬,需餉2160萬的戰略計劃。⑤

戶部出的軍費耗掉2000多萬兩銀子,這其中還不包括皇帝拿出的近千萬兩銀子,而且兵部、工部的小金庫也支出不少。而這時期的國庫(戶部)收上來“遼餉”不到1500萬兩。

不足的銀子哪來的?顯然是前期所積累下來的,萬曆朝以來的老底,能支撐起遼餉的花費,三年能拿出近三千多萬兩白銀,九邊也並不欠餉,足以說明魏忠賢主政前夕,明朝的家底還算豐厚。


魏忠賢主政之後的軍餉

但是到了魏忠賢主政時期,包括遼東在內的邊餉就捉襟見肘。

天啟二年,明軍在廣寧大敗於後金,自此,明軍基本不再大規模進取,採取守勢,且築且屯,步步蠶食。之所以如此,因為:1、軍餉不再像過去那麼充足;2、野戰能力、軍隊信心大損。萬曆四十六年春以來的那些戰役,花掉三千多萬兩軍餉,真的傷到朝廷財政的筋骨了。

▲明朝九邊圖。

然而儘管如此,魏忠賢主政之前的軍餉,還是不缺。據學者林美玲統計,天啟三年遼東之外的邊餉尤能支出347萬兩白銀⑥,遼餉支出628萬兩白銀⑦,天啟四年,魏忠賢主政之後,遼餉等邊餉數額急轉直下,天啟五年、六年、七年,遼東之外的邊餉分別是298餘萬、104餘萬、146餘萬兩白銀⑧,而天啟四年,朝廷發給遼東的軍餉是499餘萬兩(缺額127餘萬兩),天啟六、七年,這部分缺額高達幾百萬兩,欠餉應該是常態。

因此,說魏忠賢主政時期的遼餉充足,顯然不合史實。可為什麼遼東士兵沒有兵變呢?因為魏公公在遼餉不夠的情況下,優先保證士兵的工資,而用於軍隊的其它耗費,基本不管,而且基本無視其他邊鎮的軍餉需求。

遼東局勢較為平穩,乃是他本人對遼東情有獨鍾,但這犧牲了其它邊鎮士兵的利益,因為缺餉,戰鬥力嚴重下降,讓西遷的蒙古林丹汗隨隨便便就搶了大同(崇禎初有“虜與夷並重”的說法),陝西三邊不少士兵加入“流寇”,內憂更憂。

魏公公主政時期留下的遺產,是大明王朝嚥下的一顆毒果。


被嚴重誇大的徵稅能力

《為什麼殺了魏忠賢不久,大明朝就垮了?》還稱,魏忠賢主政時期徵收了大量商稅、海稅,保證了遼東軍餉的供應,這一觀點同樣是想當然,毫無根據。

和田賦、鹽課等正項相比,晚明朝廷所徵的商稅、海稅屬於雜項,包括“內地關稅”、“地方商稅”、“番舶抽分”、“房地契稅”、“竹木抽分”、“礦銀”、“漁課”等,事實上,商稅和關稅加起來,也不過五六十萬兩(崇禎時期的關稅、商稅反倒高於魏忠賢主政時期)對於動輒幾百萬兩的軍費消耗,這點稅如同杯水車薪。

況且,爆款文也想當然地高估了魏忠賢主政時期朝廷的收稅能力,據《度支奏議》記載,天啟六、七年到崇禎元年六月的兩年半時間內,朝廷有489萬餘兩白銀的舊餉沒收上來,而專用於遼東邊防的“新餉”,則有328萬餘兩白銀的稅被欠著。

這麼多稅沒徵收上來,朝廷還指望怎麼發錢?天啟五、六、七年完全撐不住。財政外解不到,內庫空虛,欠餉成為常態,邊餉數額迅速下降,遼餉只能靠搜刮雜項、挪東挪西維持。所謂魏公公重視商業稅,其實是病急亂投醫,其徵稅能力被爆款文嚴重誇大。


崇禎初穩住了崩潰的財政

爆款文的結論是魏忠賢死後,東林黨上臺搞亂了明朝財政,朝廷缺餉,但事實恰好相反。

崇禎上臺後,接過了魏忠賢主政的爛攤子:八百多萬兩沒徵收上來的新、舊(邊)餉銀。財政空虛,三年內邊餉發了不到額定的一半,專用遼東防務的新餉也開始欠著,於是只能坐等兵變與被打。崇禎元年,薊州兵變、寧遠兵變,蒙古林丹汗寇大同⑨,財政危機引發軍事危機,朝廷急需整頓。

崇禎元年八月,畢自嚴到北京任戶部尚書(他的弟弟就死在上個月的寧遠兵變中),經過一番調研,認為財政危機的癥結在於“一沒儲蓄,二多開支,三外解不到”,他和皇帝幾番討論後,最終確立“清冒裁弱,縮兵舊餉”的方略。各邊儘量節約,內地加緊催徵。

據曾美芳⑩博士的研究以及《度支奏議》的記載,經過努力,崇禎元年、二年、三年遼餉基本得到保障;邊餉發放額已完成百分之九十⑪,基本上扭轉了魏忠賢時期接近崩潰的財政,勉力維持了收支平衡,讓大明可以多堅持幾年。這不得不說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所謂東林黨人惡化了魏忠賢主政時期的財政,純屬無稽之談。


餘話

綜上,本文的結論是:晚明財政家底不錯,萬曆三大徵的消耗並未如後世想象的那樣大,明清戰爭中的薩爾滸戰役到廣寧戰役,幾乎耗盡國家積累,之後就是勉力維持,魏公公主政把財政折騰得更差了,留下一堆問題;崇禎初,畢自嚴的上下整頓為明朝續命,崇禎帝最後能走多遠,端賴歷史進程。與閹黨相比,東林黨人魚龍混雜,其行為的確問題不少,但把明朝垮臺歸因於魏忠賢的政策沒能為東林黨人、崇禎帝貫徹,則既想當然又荒謬。


註釋

①劉利平:《明代“播州之役”軍費考》、《三朝遼事實錄》,卷3,數字為2387000兩。關於這些數字的出入,在於每個人的統計標準有區別,這裡不做敘述。

②盧象升:《盧象升奏牘》,卷4。

③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74頁。④《明熹宗實錄》,天啟元年正月乙亥條。

⑤熊廷弼:《楊嗣昌集▪敬陳戰守大略疏》。

⑥林美玲:《晚明遼餉研究》,18頁

⑦林美玲:《晚明遼餉研究》,33頁

⑧畢自嚴:《度支奏議》,堂稿卷3。

⑨李華彥:《崇禎朝薊遼兵變與餉稅重整》,博士論文。

⑩曾美芳:《晚明戶部的戰時財政運作──以己巳之變為中心》,博士論文。

⑪畢自嚴:《度支奏議》,邊餉卷7

這是我發在騰訊文化“彰考局”上的一篇文章。這裡分享一下。


一枚明粉


魏忠賢的確是個大奸臣,但是他是否真的向東林黨抨擊的那樣,完全就是一個只會禍亂朝政,打擊異己,毫無作為的奸臣呢?其實魏忠賢的確是導致了明末黨爭林立,朝綱混亂的罪魁禍首,但是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看,魏忠賢其實等同於帶皇帝執政,其實單看他執政的效果,似乎比朱由檢,朱由校等人不錯,魏忠賢一死,皇權的隱患是排除了,但是大明王朝也就變成了一盤散沙。

單就凝聚力,政治手段而言,魏忠賢遠比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檢有本事,似乎日後的文人都在說魏忠賢如何如何不堪,怎麼培植黨羽,怎麼打擊異己,怎麼攬權貪汙,但是問題是,魏忠賢在的時候,廟堂之上風聲鶴唳,但是廟堂之下的鬧市之中,老百姓還能安安生生的過日子,混口飽飯吃吃,社會運行是基本上穩定的,但是魏忠賢一死,才十七年時間反而朝綱更加腐敗,百姓怨聲載道,跟著李自成這些農民就起義了。

事實上沒有魏忠賢,大明王朝根本就熬不到朱由檢這一代,雖然朱由檢的確是想要好好幹,但是明朝早被前面幾代皇帝搞衰敗了,魏忠賢能起來其實原因還是在朱由校那,朱由校厭惡朝政,什麼事情都交給魏忠賢,君和臣一方弱,就必然會讓另外一方強大,魏忠賢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逐漸讓後自己的勢力遍佈整個朝堂之上的,但是很多人卻只看到他奪權,完全無視他行的政啊!

魏忠賢掌權的那些年,國家稅後還在保持著正常的增長水平,雖然偶爾也鬧個災害,也打個仗,但是該給百姓免去的稅賦也就免了,該像富商徵收的稅賦也能正常徵收,雖然人們已經許久沒見到皇帝了,但是魏忠賢在,雖然看著不順眼,但是至少還是有人在幹事,雖然多了一些出了錢就飛黃騰達的人,但是大多數至少還是能勝任被安排的職位的,後來的滿清雖然也對中原虎視眈眈,但是打仗用的軍餉卻也從來沒缺過,“九千歲”任用的將領還是可以把滿清打的叫爸爸,好歹大明這隻桶雖然有些漏水,但是還帶還沒壞了。

後來朱由檢,也就是崇禎皇帝上臺,結果魏忠賢倒黴了,不久掛了,朱由檢以為最大隱患排除了,但是他沒想到的是,他是把木桶上那塊最短的板給拆了,拿了一塊滿是蛀蟲的木板來堵上這塊被摘掉的短板,十幾年後,相反他所倚重的這些東林黨,平時整天給自己哭窮的這些個官員們,卻被李自成隨隨便便搜出百萬兩髒款,如果朱由檢還活著不知會作何感想,魏忠賢雖是大奸臣,但是卻是個忠心於國家的奸臣,而朱由檢卻把大明王朝最後的頂樑柱一斧頭砍了。


玄坤文史


魏忠賢領導的東廠和錦衣衛是朝政的平街器,魏忠賢可以死,但東廠和錦衣衛的作用決不能削弱,崇禎就不懂這個道理,剷除魏忠賢后馬上集權,凡事自己親自管,造成東林黨無人監督並獨攬朝政,再說東林黨這幫人都是嘴上君子,對別人要求是孔聖人標準,但自己圈子裡搞黨派,無惡不做,真是害人害國啊!大明政權就是在崇禎打破原有政體框架後在一幫嘴上君子的忽悠下斷送的。所以說魏忠賢不死,雖然東林黨人過得會很不舒服,但大明朝政會穩固。


神的旨意17


曾有人提出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為何會有人得出這樣的結論呢?歷史的史實真的是這樣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曾掌管特務機關東廠,兇殘跋扈,殺人甚多。當時,趨炎附勢之徒對他競相諂媚,《明史·魏忠賢傳》記載:“群小益求媚”,“相率歸忠賢,稱義兒”,“監生陸萬齡至請以忠賢配孔子。”魏忠賢本系市井無賴,中年自鬮入宮,由守門太監一躍而成為控制內閣、左右朝政,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他利用手中權勢結黨營私,殺戮忠良,無惡不作,禍國殃民。通過特務機構東廠、錦衣衛、鎮撫司殘酷壓榨和殺戮人民;魏忠賢的閹黨把大批反對他們的正直的士大夫,如東林黨人,編成“天鑑錄”、“點將錄”等名冊,按名殺害。魏忠賢的國家觀念,皇太極猛攻錦州時,袁崇煥與監軍紀用一起下令不許出戰,任憑趙率教在錦州苦苦支撐,在錦州破在旦夕的時刻,滿桂公然違抗袁崇煥的不抵抗命令,主動出擊,冒死以救錦州。寧錦大捷後,魏忠賢論功行賞,升了血戰有功的滿桂、趙率教的官,而罷免了畏敵避戰,不救錦州的袁崇煥。魏忠賢並沒有因為這位一心熱衷於議和的袁崇煥在寧遠城給他修生祠而放過他在寧錦之戰中的怕死避戰之罪,也沒有因為毛文龍上書力保和他作對的東林黨人而處分毛帥,這也是為什麼天啟朝後期關外局勢一直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原因。魏忠賢死後大明王朝便滅亡了,崇禎即位的時候,海內難民揭竿四起、關外清兵虎視眈眈,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下,朝廷迫切需要一位富有處理軍國大事經驗,以及善於把握動盪時局的“能人”來獨當一面,雖然無法扭轉國勢日衰、積重難返的敗亡趨勢,但也不至於在短時間內坍塌崩潰。但崇禎為了整飭內政和平息民憤,更是為了獨掌大權,藉著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勢,一舉肅清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殺殉國前的第五天,崇禎在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絕望中,在聽到太監曹化淳說的那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之後,終於領會到天啟皇帝臨終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幡然醒悟的同時,無力迴天的崇禎在精神上徹底崩潰了。收葬魏忠賢遺骸,既是他對魏忠賢價值和功績的重新肯定,也是對自己17年執政生涯的全盤否定。所以說魏忠賢不死國家不滅,魏忠賢雖說有過失,但也不至於投敵叛國,他對於這個國家還是有存在的意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