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前邵逸夫“下令”節約成本,這位導演成就了“武俠傳奇”

“邵氏出品,必屬精品”是一句令諸多影迷激動人心的廣告詞,在一段時間裡,邵氏電影占據了華語影壇的“半壁江山”。在1957年,年過半百的邵逸夫返回香港,決定在香港一展自己所代表的“邵氏家族”在電影行業的雄心壯志。為此他興建了規模巨大的電影製作基地,招攬了大量才華橫溢的電影人。在這個過程中李翰祥、胡金銓等日後享譽國內外的華語頂級導演,先後加入了邵氏影業。

65年前邵逸夫“下令”節約成本,這位導演成就了“武俠傳奇”

而讓邵逸夫聲名遠播的,並不是電影事業,而是邵逸夫熱衷於的慈善事業。邵逸夫一生捐款無數,據不完全統計,他做慈善事業的捐款高達47億港元。但是同時邵逸夫對電影創作卻非常苛刻,在邵逸夫的眼中,電影僅僅是一種特殊的商品,而電影行業也僅僅是一門生意。所以邵逸夫對電影最大的訴求並不是藝術,而是如何獲取利潤。所以邵逸夫要求自己公司的導演創作的作品要以獲取票房為第一目標,作為邵氏電影公司歷史上的第一導演李翰祥,他便以商業和藝術並舉而聞名。

65年前邵逸夫“下令”節約成本,這位導演成就了“武俠傳奇”

對此,作為邵氏影業的老闆邵逸夫並不買賬,他認為電影是給觀眾看的,而反映觀眾是否喜歡這部影片,最直觀的數據便是票房。至於電影是否有足夠的藝術追求,並不在邵逸夫對電影的考慮範圍之內。所以在歷來的邵氏導演中,很多人都因為邵逸夫“摳門”的毛病而和他的關係鬧翻。在邵氏公司的歷史上,有過很多著名導演出走邵氏的事件。而最著名的,則是上世紀70年代初的兩個傳聞。

65年前邵逸夫“下令”節約成本,這位導演成就了“武俠傳奇”

當年李小龍因為在美國的事業不順,而選擇嘗試返回香港發展,他第一時間便找到了邵逸夫,並提出了1萬美元的片酬,但是邵逸夫卻只給李小龍2500美元的報價。邵逸夫的這一舉動,直接將李小龍推到了對手鄒文懷的懷抱。在此後的3年裡,李小龍主演的4部影片,3次打破了香港的票房紀錄。遭遇同樣經歷的,還有另外一位邵氏明星許冠文,之前許冠文因為主演了李翰祥執導的《大軍閥》而聞名。後來他拿著自己創作的一部名叫《鬼馬雙星》的劇本找到邵逸夫,要求拍成電影后五五分成,然而邵逸夫在看過劇本後以劇本不好為由,而拒絕了和許冠文的合作。然而這個劇本被對手嘉禾拍成電影后,取得了當年香港影壇的票房冠軍。

雖然邵逸夫對電影事業“摳門”的毛病給邵氏後期的發展帶來了影響,但是有一個電影傳奇,也是在邵逸夫“摳門”習慣的影響下誕生的。電影是一種誕生於西方的藝術、娛樂形式,電影的發明,讓現代人豐富了娛樂生活,使得人們足不出戶便可以看盡天南海北,愛恨情仇。

65年前邵逸夫“下令”節約成本,這位導演成就了“武俠傳奇”

但是誕生於西方的電影技術,卻很少有中國故事,而作為老一代電影人邵逸夫等,便是為了創作出更多被華語觀眾喜愛的電影作品。所以在邵逸夫的主導下,邵氏影業誕生了大量的黃梅戲、古裝戲等作品。而當年在邵氏發展的導演胡金銓在1964年自導自演了影片《大地兒女》,但是這部影片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取得好的票房成績,邵逸夫找到胡金銓,“下令”要節約拍片,接到命令後的胡金銓馬上表示“明白了,我拍一部很便宜就能拍好的影片,保證一個明星不用”。

就這樣在邵逸夫“摳門”的影響下,胡金銓拍攝出了華語武俠電影的新紀元《大醉俠》,在拍攝這部影片時胡金銓並沒有過多的想法,他只是為了滿足老闆“節約”的要求。在完成這部影片時,胡金銓的確一個明星沒有用,他只是啟用了當時的新人鄭佩佩,但是令胡金銓沒有想到的是,如此陣容的《大醉俠》,卻意外收穫了可喜的票房。這部影片上映後,成為了當年最賣座的電影之一。

65年前邵逸夫“下令”節約成本,這位導演成就了“武俠傳奇”

《大醉俠》的成功,迅速在香港影壇颳起了一股武俠風,而胡金銓因為執導了這部影片,而和執導了《獨臂刀》的張徹,並稱為華語電影界的武俠片“一代宗師”。但是和張徹武俠片中的獵奇視角有著很大的區別,胡金銓更多的是在武俠的元素下,在大銀幕上表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趣點”。胡金銓自己也承認,自己的影片並不是大眾意義上所認識的功夫片,因為胡金銓執導的武俠片,並不以武俠打鬥場面為主,而在胡金銓武俠影片中,用以推動劇情的打鬥動作,對胡金銓而言僅僅是一種特殊的“舞蹈”。

而這種胡金銓所謂的“舞蹈”,來自於華人傳統文化中的戲曲,胡金銓自己是一個十足的戲迷。而且從小胡金銓就特別喜歡京劇中的武戲部分,而在拍攝《大醉俠》等武俠影片時,胡金銓也是以京劇的武打動作,來創作影片中的武打動作,所以在胡金銓的影片中,並沒有李小龍式的功夫高手,而是有一群京戲中的武生演員。這其中包括後來比較出名的韓英傑、洪金寶、成龍、程小東等人。同時韓英傑還是《大醉俠》這部影片的武術指導,而洪金寶是韓英傑的助手。

65年前邵逸夫“下令”節約成本,這位導演成就了“武俠傳奇”

胡金銓除了是一位電影導演,同時他還是一位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愛好者。胡金銓出生在北京的一個大家族中,自小接受過整套的中國傳統教育。所以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系統完備的瞭解。而在拍攝電影時,胡金銓也會在潛意識中加入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在胡金銓的武俠電影中,我們隨處可見胡金銓對中國傳統歷史的考究,在影片中,往往每一個佈景和服飾的設計細節,都是胡金銓在遍閱史書記載後,研究而得的結論。

也正是因為胡金銓本身較高的傳統文化造詣,才使得胡金銓在接到邵逸夫“節約成本”的命令後,很快便根據電影製片廠的現場情況,在腦海中構思出了一部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更便於華語觀眾接受的,符合大眾文化審美的影片《大醉俠》。然而在創作這部影片時,胡金銓完全是即興的,並沒有以武俠為類型片創作。在整部影片中,胡金銓為了極限的節約成本,除了建了一個故事的衝突中心客棧外,幾乎沒有採用新的佈景。而影片中的演員,也是胡金銓精挑細選出的,非職業,非明星的一個班底。

65年前邵逸夫“下令”節約成本,這位導演成就了“武俠傳奇”

雖然這個班底中很多人,在多年後成了華語影壇中的頂尖人才。但是在當時卻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胡金銓的慧眼識人,以及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獨特的駕馭,開創了華語影壇的一段佳話。而後來因為《大醉俠》而興起的武俠電影的風潮,更是當初胡金銓所沒有想到的。

在《大醉俠》這部影片之前,雖然華語電影中也有武俠題材,但是相對而言打鬥都比較傳統,劇情也比較死板,更類似於一種地方“戲曲”在大銀幕上的一個變種。而在《大醉俠》之前,華語影片比較賣座的影片主要集中在以“黃梅調”為主的古裝類型片。這種類型片的創作特點是佈景豪華,明星眾多,就像現在的“商業大片”一樣,動不動需要較大成本的投入。

65年前邵逸夫“下令”節約成本,這位導演成就了“武俠傳奇”

但是這種影片卻是當時的票房保證,和胡金銓私交甚好的另一位邵氏導演李翰祥便精於此道。而邵逸夫作為電影公司的老闆,他不可能每一部影片都投入巨資和同行競爭,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邵逸夫便向並沒有成長為主流導演的胡金銓下了一個“節約成本”的命令。邵逸夫的目的是為了激發胡金銓的創作靈感,看他是不是能在低成本的情況下,為公司開發出一種新的電影盈利類型。

65年前邵逸夫“下令”節約成本,這位導演成就了“武俠傳奇”

最後胡金銓執導的《大醉俠》果然不負邵逸夫所望,這部影片意外的開創了一段“武俠傳奇”。這部影片之後,邵氏影業的創作重心便轉移到了武俠功夫類型的電影製作上,而導演胡金銓,也踏上了他的“武俠傳奇路”。後來胡金銓又執導了《龍門客棧》、《俠女》、《空山靈雨》等享譽海外的武俠片鉅製。在漫長的電影生涯中,胡金銓成為了第一個將武俠電影推向世界影壇的華語電影人。而在胡金銓《俠女》等作品的影響下,李安創作出的《臥虎藏龍》獲得了華語影壇至今為止唯一一座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獎盃。

65年前邵逸夫“下令”節約成本,這位導演成就了“武俠傳奇”

邵逸夫是一位電影老闆,他“摳門”是為了電影盈利,而胡金銓是一位電影導演,他進取是為了電影本身。所以最後邵逸夫將自己的金錢通過慈善獻給了社會,而胡金銓則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電影藝術。不同的取向創造了不同的價值,不同的進取,成就了不同的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