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疫”中推動我國法治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繼續把疫情防控作為當前頭等大事和最重要的工作,不麻痺、不厭戰、不鬆勁,毫不放鬆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工作,堅決打贏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

慎始如終,再接再厲。這樣的“精氣神”不僅體現在全力以赴的防疫工作過程中,還體現在戰“疫”背景下的社會法治建設進程中。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既要尊重醫學規律實現科學防控,也要秉承法律準則堅持依法防控。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發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總書記的指示點明瞭法治在疫情防控中的基礎性保障作用,昭示了黨中央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的同時,毫不動搖推動法治建設的決心。在全國上下依法防控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法治建設得到良性發展,全民法治觀念不斷提升。

在戰“疫”中完善部分與疫情防控相關的法律制度。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關於依法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意見》。可以看出,意見為政府在戰“疫”期間採取的部分特殊措施提供了法律依據,使得各項防控工作在法治的軌道上有序進行。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毫無疑問,決定從法律層面斬斷了野生動物非法交易產業鏈,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未來因野生動物導致的疾病風險。

在戰“疫”中挖掘新興產業發展的法律體系構建需求。近年來,世界範圍內掀起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發展方興未艾。在此次戰“疫”過程中,這些新技術大顯身手:應用了AI技術的人臉識別和基於大數據的信息檢索,為精準識別和有效隔斷風險人群提供助力;在復工復產中,依靠互聯網實現“雲辦公”“雲理政”……新技術為戰“疫”賦能,發揮著重要作用,需要法律為其保駕護航。同時,在疫情防控過程中,新技術的應用也面臨著信息洩露風險等問題。因此,疫情防控工作的法治基礎亟待築牢。我們要全力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法律體系,以期在未來繼續釋放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潛能,為提升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提供更為科學高效的服務。

在戰“疫”中敲響部分地方政府治理的“法治”警鐘。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考驗著各級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在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各級政府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得到了極大地鍛鍊,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肯定。然而,極個別不和諧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如居民在家打麻將桌子被砸、醫護人員下班回家被社區拒絕進入、湖北返鄉人員個人信息遭洩露等。這些事件雖是個別地方個別工作人員所為,卻需要由當地政府“買單”,極大地損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所幸的是,出現問題的地方政府多能及時“糾錯”。這不僅提示著各級政府,在面對緊急狀態或特殊情況時,要綜合考慮風險、效果和損益等因素,防止措施和行為明顯失當;同時,這也對地方治理起到了警示作用,“成效”不是檢驗治理水平的唯一標準,施政過程中的法治精神同樣為公眾所關注。

在戰“疫”中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法治素養。戰“疫”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公眾參與的群防群治既是疫情防控的有效措施,也是制度優勢的集中體現。特別是廣大社區工作者和志願者,深入一線、下沉基層,不懼困難、無私奉獻,匯聚成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巨大能量。非常時期,絕大多數群眾能充分理解、積極配合基層的防疫措施,但戰“疫”初期,在公共場合拒戴口罩、拒測體溫,甚至隱瞞病情不報等行為也時有發生。為了保障防疫工作的順利推進,司法機關依法從重從快處理了一批阻撓疫情防控的案件。這些案件的處理結果,既為基層人員的防控工作提供了依據,也彰顯了依法戰“疫”的重要性。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全民法治素養的提高,既是開展群防群治的有利條件,更是戰“疫”中的另一項積極成果。

為山九仞,切忌功虧一簣。目前,我國的防控措施取得積極成效,已經看到了戰勝疫情的勝利曙光。此時,更要咬緊牙關、堅持到底,不獲全勝決不收兵。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切苦難和挫折都壓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當疫情防控阻擊戰吹響勝利號角之時,貫穿戰“疫”始終的法治建設也將“更上一層樓”。(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政策法規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王夙)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啟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