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鄉:“90後”第一書記“三把火”燃起百姓脫貧心

風和日暖,故城鎮河底村處處皆景。

一條寬敞的水泥路在鄉野蜿蜒伸展,間間整潔乾淨的村居錯落有致,田間地頭隨處可見村民備耕的身影……

走進村委會辦公室,身穿運動服、戴著眼鏡的任傑正忙著整理各類扶貧政策信息,近3年扶貧生涯留給他的印記,是比同齡人顯得更沉穩、更踏實。

武鄉:“90後”第一書記“三把火”燃起百姓脫貧心

工作中的任傑(資料圖)

2019年5月21日,對任傑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這一天,已經駐村一年有餘的他在市財政局的安排下,來到河底村當起了“第一書記”。天陰雨雪、居諸不息,揣著“為村子多做一些事情”的念頭,任傑一家一戶走、田間地頭問,吃泡麵、喝井水,摸家底、想對策,手心打起了泡、腳底蹭破了皮,225名貧困百姓的疾苦、願景被牢牢記在了心頭。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要想村民持續穩定脫貧,必須在產業上想辦法。任傑思忖:新官上任三把火,看來,這第一把火,得先燒燒產業了。

河底村坡寬地廣、牧草資源豐富,很適合生態養殖產業。經過和支村“兩委”、村民代表、駐村工作隊討論,任傑把“破題之策”投向了黃牛養殖,先後向市財政局爭取項目資金50萬元,並多次外出考察、協調溝通,建牛棚、接水架電、選牛種……2019年12月,在任傑和駐村工作隊、村幹部的共同努力下,河底村“黃牛繁殖基地”正式投入運營,20頭母牛、2頭小牛在這裡“安家落戶”。

絲絲春風染綠田野,牛棚裡的小牛有的眯眼曬太陽、有的來回踱方步,悠閒而愜意。“牛場運行三個月了,現在已經下了15頭小牛,預計今年年收入能達到15萬元,可以帶動66戶貧困戶戶均增收2000餘元。”看著日益健壯的小牛犢,任傑開懷地說著。

武鄉:“90後”第一書記“三把火”燃起百姓脫貧心

故城鎮河底村

牛棚不遠處,貧困戶李鴻飛正蹲在土圪堆上,安靜地守著小憩的牛群,“全靠著這些牛,2018年才脫了貧。”原來,這個49歲的漢子因三個娃上學“被迫”帶上了貧困戶的帽子,在幫扶工作隊、第一書記、支村“兩委”的支持和幫助下,他憑著小額貸款養起了牛,大牛生小牛,賣了牛犢再養牛,終於收入測算超過了貧困戶退出標準,他也順順當當脫了貧,“那些牛裡有俺自己的,也是村集體的。村裡每天給俺發60塊工資,再加上每年光伏分紅,一年下來能掙幾萬塊了。”

“哞哞”的牛叫聲漸行漸遠,抬眼望去,村委會屋頂上,藍色多晶硅板在太陽的照射下熠熠生輝,被村民稱之為“種太陽”的60KW光伏發電工程,把一股股電流源源不斷傳輸出去的同時,也為河底村帶回實實在在的效益。

芝麻開花節節高,有了穩定的脫貧產業,讓村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便成了任傑燒起的第二把火。

幾年來,在市財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河底村投資32.7萬元建起百姓之家、投資8萬元建成小廣場、投資35萬元修了護村壩和排水渠、投資15萬元建設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投資7萬元對村道進行拓寬……

武鄉:“90後”第一書記“三把火”燃起百姓脫貧心

故城鎮河底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為了讓基礎設施真正“活”起來,這個年僅27歲的“城裡幹部”拉來了愛心企業捐助、劇團慰問演出、科學技術培訓……一項項實打實、心貼心的舉措得到了河底村老百姓的稱讚和認可,他們總會親切地把任傑稱為:“俺們書記”。

“村子現在有了很大的變化,水泥路鋪得整整齊齊,煤改電進了家家戶戶,俺們書記買回了路燈,馬上就要安起來嘍。”乾淨整潔的村道上,66歲的村民程志剛揹著手迎面走來,他笑言,如今的河底就是美麗鄉村。

村民的致富路子拓寬了、精神文化豐富了,任傑的第三把火便瞄準了內生動力。

建起愛心小超市,通過積分的形式鼓勵村民積極參與村裡的大事小情;啟動文明實踐站,讓村裡的志願者有了實現價值的場所;開設農民小夜校,為村民講解種養殖等各類知識;無償把村集體50餘畝土地分發給貧困戶,讓他們種植辣椒……

火越燒越旺,任傑的“三把火”徹底燃起了河底人脫貧奔康的心勁兒。(來源:武鄉縣新聞中心 孫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