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劉恆和劉啟為何活得不久?

如史如畫


在回答此問題之前先簡單瞭解一下劉恆和劉啟兩人的生平。

漢文帝劉恆

【漢文帝劉恆像】

劉恆,出生於公元前203年,漢太祖劉邦第四子,漢惠帝劉盈四弟,西漢第五位皇帝,公元前180年,24歲的劉恆登基稱帝,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登基後,勵精圖治,推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使得漢王朝逐步走向強盛,他與其子漢景帝的在位時期被世人譽稱為“文景之治”。

《史記·卷一十·孝文本紀第十》記載:“後七年六月己亥,帝(漢文帝)崩於未央宮”。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劉恆駕崩,享年46歲。

漢景帝劉啟


【漢景帝劉啟像】

劉啟,出生於公元前188年,漢文帝劉恆長子,漢武帝劉徹之父,西漢第六位皇帝,公元前157年,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

漢景帝即位後,繼續推行“與民休息”的政策,革除利弊,發展生產,漢王朝面貌煥然一新,他與其父漢文帝的“文景之治”為之後的“漢武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漢書·卷五·景帝紀第五》記載:“三年春正月……甲子,帝(漢景帝)崩於未央宮”。《史記·孝景本紀》記載:“正月甲寅,皇太子冠。甲子,孝景皇帝崩”。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劉啟駕崩,享年48歲。

這樣一看,漢文帝劉恆活了46歲,漢景帝劉啟活了48歲,按照我們當代人的壽命平均數76.7歲來看,劉恆和劉啟確實比較短命,那麼,究竟是哪些原因使得這兩位皇帝在即將知天命的年紀就匆匆離世呢?

漢文帝劉恆和漢景帝劉啟早逝原因分析


【漢景帝劉啟像】

1.國事操勞,積勞成疾

漢文帝和漢景帝在位期間,漢王朝從百業待興的頹廢之勢逐漸發展成為國力強盛的繁榮盛世,這其中離不開漢文帝和漢景帝終日為國事操勞。

漢文帝登基時,面對國家尚不富庶的局面,勵精求治,推行“與民休息”的政策,發展農業,鼓勵生產,輕徭薄賦,使漢朝經濟逐漸發展起來,關於漢文帝勤政的記載則見於《漢書》中。

《漢書·紀·文帝紀》:“今朕夙興夜寐,勤勞天下,憂苦萬民,為之惻怛不安,未嘗一日忘於心”。

漢景帝即位後,延續了漢文帝“與民休息”的政策,平定七國之亂,勤儉治國,治國方面兢兢業業,從不懈怠。古代盛世的出現必不可少的就是帝王的勤政,比如貞觀之治,康雍乾盛世等等,所以,“文景之治”的出現必定少不了漢文帝和漢景帝的勤政治國。

史書中關於漢文帝和漢景帝的具體死因並沒有詳細說明,現在我們只知道漢文帝和漢景帝都是病逝。

所以,漢文帝和漢景帝很有可能是長期操勞國事而導致積勞成疾,再加上古代醫療條件有限,所以最後正值壯年便逝世。

2.古代帝王壽命普遍較短

在古代,受天災,戰亂和醫療水平的限制,古人的平均壽命很短,據統計,古代奴隸社會時期古人的平均壽命只有18-25歲,封建社會時期為30-35歲。

而帝王作為國家的統治者,享受著所處時代最好的醫療水平,但是我國古代帝王的平均壽命只有39.2歲,也就是大部分帝王都活不過39歲。

我們再來看一下西漢帝王的平均壽命,西漢帝王的平均壽命只有38.4歲,低於古代皇帝平均壽命,西漢有近一半的皇帝沒有活到38歲。如此一看,漢文帝和漢景帝在西漢皇帝中也算得上壽命長的。

3.古代醫療條件有限

而這也和當時的醫療水平落後有很大關係,雖然帝王享受著最好的醫療水平,但是在古代很多疾病是無法治療的,最好的例子就是清朝的天花,天花在清代屬於不治之症,清代許多皇子都死於天花,但是在現代天花病毒已經被消滅了。

而2000多年前的漢代醫療條件就更有限了,所以醫療條件落後也是帝王早逝的主要原因。

筆者認為,正是因為上述原因使得漢文帝和漢景帝在正處壯年之際便早逝。

我是小明嘮史,嘮歷史,和你嘮嘮古人那些史,喜歡可以點贊關注哦!


小何嘮史


都是心累死的,其中景帝有一部分原因是被他母親氣死的。

文帝繼位初,漢初功臣派勢力強大,為了安撫他們,文帝不能大封自己的親信,其實文帝是想大權獨攬的,這樣方便實施政策。他舅舅薄昭因為自己得不到該有的封賞,懷恨在心,竟把文帝最重要的親臣殺了,文帝氣不過,要殺舅舅,母親又攔著,人性皆自私。後來還是殺了,文帝又覺得對不起薄姬。

景帝繼位,他母親竇太后要讓他把儲君之位留給弟弟梁王,景帝自然不肯,但又不好直接拒絕,於是這成了他心裡一道過不去的坎。不久,七國之亂爆發,一個從沒在戰場上經歷過的皇帝,忽然面對這局面,自然心慌了。於是他許周亞夫去收復各地,而讓梁王擋住敵軍主力的攻擊,竇太后又不爽了,覺得小兒子受了委屈,首當其衝,於是又更加憎恨景帝。景帝為了國家大計,雖然得不到母親原諒,也是無可奈何。後來殺權臣,殺兒子,忍痛割愛,就為幫劉徹鋪一道平坦的登基之路。

回觀文景兩朝,匈奴一直侵犯著我國邊境,國力又不強,文景雖然不甘心,但只能一直靠和親維持局面。漢朝的強大,從一個四匹顏色相同馬都找不到的弱國慢慢變成一個普通百姓家糧倉都爆滿的強國,離不開文景二帝的苦心經營。





如史如畫


劉恆和劉啟也沒有活的時間特別短啊。他們是在四十七和四十八歲左右駕崩的。就是當時很多皇帝的正常水平。乾隆那種在位六十年的活到九十歲的皇帝畢竟只是少數。

而且當皇帝是一個很累的活。不是身體累,而是心累。很多皇帝其實都是最後被累死的。皇帝經常要防止大臣們欺騙他,要知道誰是忠的誰是奸的。還要防止別人謀反。還要每天和大臣們勾心鬥角,防止自己被架空。還有那麼多女人要睡,還有那麼多孩子等著生。。。很多很多的事情讓古代皇帝一般活的都不長。古代科學技術不發達,生活水平差。導致很多人壽命都短,很多疾病就能輕鬆的奪去人的生命。皇帝雖然是享受著天下最好的東西但也是逃脫不了短命的宿命。所以像劉恆和劉啟能活到將近五十歲也就死當時正常人的壽命了。劉邦和劉徹活到了六七十歲在當時都是高壽的了。所以有人就傳說西王母來給漢武帝送過仙丹就是因為漢武帝獲得太長壽了。


南宮雁門說史


我只能說,太正常了。中國古代帝王的平均壽命29歲,而過了三十五歲已經很不錯了。而二者繼位時間23-18,真呢不短了。


我願逍遙小神仙


那個年代平均壽命就四十幾歲,他們都非常正常,沒有什麼特別呀!


說著段子逛絲路


在那個年代,他們活得不算太短。


歷史作者水木森


古代人的壽命一直是大家所關注的一個話題,而其中尤其以皇帝的壽命最受矚目。按照正常來說,古代皇帝養尊處優,享有最高的物質生活和醫療保障。應該在古代平均壽命較低的情況下相對長壽,能夠在排除外力因素干擾之下,得享高年。

不過,西漢初年漢文帝劉恆年僅46歲便駕崩,漢景帝劉啟48歲也宣告離世,都沒有高祖劉邦的壽命長。而劉邦起於草莽,一生戎馬倥傯,按說能夠享受到的醫療與飲食是遠沒有太平時期的豐富。但是為什麼文景二帝享壽如此短暫呢?筆者認為,主要是有以下兩點所造成的:

第一,國事操勞,遠勝於縱橫疆場。

漢朝太平之後所面臨的事件是千頭萬緒的,完全可以用的上日理萬機來形容。文帝、景帝都是歷史上有名的賢德君主,所以他們面臨的國政要遠遠高於劉邦初建國時期所面臨的問題,特別是漢文帝時期進行了多項的政治軍事刑法改革,這就要求統治者要付出更多的體力與心力來完成這些舉措。而且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漢文帝劉恆是在成年之後才被立為天子的,他早期在苦寒的代國生活,代北之地,氣候寒冷,物質條件匱乏,還經常有匈奴人出沒,這很有可能造成漢文帝早期的身體就不是太好,在繼位之後又過於操勞,因而導致英年早逝。

第二,宮廷內部的生活方式不夠健康。

這主要指的就是漢景帝劉啟。漢景帝沒有外出封藩的經歷,一直就生活在長安,享受的是大漢開國以來最好的改革果實,生活條件優渥。而且,從子嗣數量上看來,漢文帝一生只有四個兒子,漢武帝享年70餘卻只有六個兒子。而漢景帝劉啟。在位僅僅數十數年卻有13個兒子。這從側面表示出漢景帝劉啟也是一個私下裡喜歡聲色犬馬,縱慾無度的一個皇帝。對於青年人來說,過早的透支身體,很有可能會導致體力精力的大幅度下滑,從而造成各種疾病的產生。從另一個方面看來,漢景帝所生活的時代是在漢文帝10餘年積累的基礎之上形成的,在當時已經有比較好的生活水平可以供其享受。他在位期間雖然有七國之亂,但是很快就得到平息,總體上呈獻出太平盛世的景象。身為皇帝,很有可能就不再注重生活方面的健康保養,這也很可能是漢景帝英年早逝的一個原因。

歡迎下方討論,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看不見的角落


劉邦去世的15年後,前180年,24歲的劉恆做了皇帝,劉恆做皇帝做了23年,在47歲駕崩。32歲的劉啟繼位,做了16年的皇帝,在48歲駕崩。並沒有什麼宮廷陰謀傳說留下來,連活了50歲的秦始皇都沒贏,只能說他們的身體狀況都不太好,但這個壽數在那個年代也還可以的,至少劉恆他自己也很看的開,他遺照裡就說,“死嘛,天地之理,物之自然,有什麼好悲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