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9年,崖山海戰,南宋滅亡

歷史上的今天 | 1279年,崖山海戰,南宋滅亡

北宋和南宋的疆域

一個人,相對於一段歷史,或者一個王朝的興衰往往微不足道,但陸秀夫似乎不同:741年前的今天,當他背上那個孩童,在崖山海面上縱身一躍,這個瞬間即被定格。他沒有改變王朝的命運,但這驚人一跳,卻刺痛了華夏文明的神經!

宋亡三傑

公元1256年,離南宋王朝壽終正寢還有20餘年。

這一年殿試金榜,誕生了宋末兩位足以光耀千古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陸秀夫。

文天祥身材偉岸,據說達到了1.80米,惜字如金的《宋史》這樣描述他:“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長目,顧盼燁然。”翻譯過來,就是說文天祥相貌堂堂,身材魁偉,皮膚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觀物炯炯有神。

這樣的帥哥,在那個時代必是老少通吃,他富有磁性和滄桑感的一顰一笑曾迷倒過當時的無數蘿莉御姐。放在當下,大致相當於影帝級的周潤發或陳道明。中國古代,除了潘安,很少有人僅僅因為外貌而留名青史。

所謂顏值越高,責任越大。文天祥的成名也絕僅非貌美。他的錦繡文章,亦是萬里無一。

歷史上的今天 | 1279年,崖山海戰,南宋滅亡

文天祥《木雞集序卷》 紙本 草書 24.5×96.5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受嗜書如命的父親影響,文天祥給自己取了一個寓意豐富的外號:文山。人如其名,學霸少年文天祥很快迎來了人生中第一個顛峰:1256年的殿試,文天祥自己定題“法天不息”(連老天都勤倦不息,更何況是天子),並一舉高中狀元。年紀輕輕就高中狀元,這已經不是祖墳冒青煙的事情了,簡直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和文天祥同歲的陸秀夫亦是人中龍鳳,陸學霸生於宋元戰爭的前線——楚州鹽城(今江蘇建湖)。自幼心懷大志,遠近聞名。長大以後,陸秀夫更是滿腹經綸、才華橫溢,又相當低調、謹慎持重,從不顯山露水,但做起事來乾淨利落。考上進士後被鎮守淮南的宋末名將——李庭芝慕名招入麾下,從此開始了仕途,深受器重。但是一直遠離軍隊、前線,未能親上戰場。

南宋末年戰亂紛爭的半個多世紀,湧現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人物。除了文官出身的文天祥和陸秀夫,還有一個人物不應該忘記——張世傑。

張世傑出生於金境內的范陽(今河北涿州),與滅宋的漢將張弘範同宗同族,是張弘範的族兄。無地位無財富,只有一身武藝,他傾盡一生為南宋最後的血脈浴血奮戰,卻最終孤柱難支,英勇殉國,可謂蕩氣迴腸。

歷史上的今天 | 1279年,崖山海戰,南宋滅亡

宋亡三傑: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


一路向南


1272年,襄陽城破,南宋失去最後一道屏障。朝廷陷入從未有過的慌亂,臨安城爆發跑路潮。狀元出身的左丞相留夢炎(後為元朝禮部尚書)第一個叛逃。右丞相陳宜中聽說元軍伯顏要他去談判,擔心被拘,連夜逃亡溫州。短短數天之後,上朝的文官只剩六人。

1275年,時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散盡家財作為軍費,迅速召集了一支上萬人的部隊積極抗元,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抗元之戰。

還是這一年,邊防緊急,李庭芝的幕僚大多逃走了,只有陸秀夫幾個人沒有離開。李庭芝向朝廷舉薦陸秀夫,因此他被任為司農寺丞,屢次升遷,直到任為宗正少卿兼代理起居舍人,一路追隨朝廷南下。在漂泊不定的南宋朝廷,陸秀夫既要籌措軍旅,又要調集工役,而且但凡有什麼需要寫的,也都由他親自動手。

歷史上的今天 | 1279年,崖山海戰,南宋滅亡

元朝滅南宋路線圖


1276年初,臨安淪陷,南宋朝廷土崩瓦解。益王趙昰(shì)和廣王趙昺(bǐng),在母親楊淑妃的帶領下,逃出都城,到達溫州。大臣陸秀夫派人招來了躲藏於此的陳宜中,大將張世傑也率兵從定海前來會合。五月一日,趙昰在福州即位,是為端宗,改元景炎。陳宜中被任命為左丞相兼樞密使,張世傑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為籤書樞密院事。


是年十一月,元軍逼近福州,此時福州有正規軍17萬,民兵30萬,淮兵萬人,足可一戰,但由於主持朝政的陳宜中膽小怕事,因此小朝廷立足未穩,就又開始了逃亡。離開福州之後,小朝廷只能四處流亡,輾轉泉州、潮州、惠州等地。景炎三年(1278)春,來到雷州附近。

歷史上的今天 | 1279年,崖山海戰,南宋滅亡

南宋帝室雕塑


1278年,忽必烈派兵圍剿“海上朝廷”,陳宜中再次逃跑。趙昰被颱風卷下海,年過七旬的禮部尚書江萬載毫不猶豫地跳入海中,他拼命將趙昰托出海面,自己卻因為力竭而淹死。一個月後,10歲的趙昰因驚嚇而死。

當年十二月,由於叛徒出賣,文天祥兵敗被俘。隨後被押至潮陽,見張弘範時,左右官員都命他行跪拜之禮,文天祥拒絕跪拜,張弘範於是以賓客的禮節接見他,同他一起入崖山,要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衛父母,還教別人叛離父母,可以嗎?”

後因多次強迫索要書信,於是,寫了《過零丁洋》詩給他們。這首詩的尾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時的南宋朝廷陸秀夫成了唯一的主心骨,臨危受命擔任左丞相,並擁立趙昰的弟弟衛王趙昺為新帝。與太傅張世傑支撐危局,挽狂瀾於既倒。隨後十多萬南宋軍民重整旗鼓,移崖山(今廣東江門市崖山鎮)。

歷史上的今天 | 1279年,崖山海戰,南宋滅亡

王西京 《文天祥》


最後的崖山


崖山這兩個字,有著700多年的悲壯歷史。是一個被無數人冠以歷史轉折點意義的地標。只要在百度中輸入“崖山”二字,必然會出現“崖山之後無中國”一類的關鍵詞。一個沿海的小村落,緣何成為四千年國度的終結點,這其中定有一番值得探究的秘密。

亡宋者非蒙古人,而是北方漢人張弘範。

1279年正月,張弘範兵至崖山。這是宋朝末年宋朝軍隊與元軍的最後一次戰役,這場戰爭標誌著南宋的滅亡。

史料記載,崖山海戰中,參戰南宋軍民20餘萬,元軍2萬,且南宋水師擁有大小戰船1000餘艘,而元軍戰船不超過500艘,無論是兵力還是戰船數量,南宋都佔據絕對優勢。對戰的兩方,一方為海戰經驗豐富的水師,一方為以騎兵作戰為主的陸軍。但最終為何還是宋軍潰敗呢?

歷史上的今天 | 1279年,崖山海戰,南宋滅亡

崖山海戰示意圖


這一方面與元軍採取的戰術有關。一方面與宋軍將領張世傑的錯誤決定關係重大。

登陸崖山之初,張世傑的部下就建議先佔領崖山的入海口,進可攻退可守。但或許是厭倦了不斷的逃亡,張世傑並未同意這個提議,反而決定在此與元軍背水一戰。正是這個錯誤的決定,讓南宋軍隊在戰爭中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困境。

戰事起,張世傑又犯了此戰的第二個錯誤:他命令部下用鐵索把大小戰船連成一片,四周築起木柵樓棚,形成一座龐大的水上堡壘。如此一來,擁有優勢的宋軍將進攻的主動權白白讓給了元軍。後來,元軍封鎖海灣,切斷柴草、淡水等補給。

43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轉身對年僅七歲的懷宗(趙昺)說:“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佑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不等懷宗回話,陸秀夫揹著皇帝,縱身跳入冰冷的海水之中……

1279年3月19日,是中國歷史上黑暗的一天,綿延數千年的漢族政權首次被徹底擊潰,十餘萬軍民跳海赴死,宋室覆亡。

數日後,突圍出去的張世傑得知噩耗,他嚎啕痛哭:一君身亡,復立一軍,如今又亡,大宋從此再無君可立。哭罷也墮海而死。

元將張弘範命人在崖山岩壁上雕刻了“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個大字。

對於戰後的崖山,蒙元丞相脫脫記錄:“越七日,屍浮海上者十萬餘人。”

崖山戰後,元軍置酒犒軍,張弘範說:“丞相(文天祥)忠孝都盡到,若能改變態度像侍奉宋朝那樣侍奉大元皇上,將不失相位。”

文天祥淚曰:“國亡不能救,為臣子,死有餘罪,怎敢懷有二心苟且偷生?”四年後,被蒙元囚禁三年而不降的文天祥被殺,臨刑前望向南方痛哭跪拜。

歷史上的今天 | 1279年,崖山海戰,南宋滅亡

南宋孝宗 趙眘 《後赤壁賦》 畫芯 絹本 125×26.8cm


崖山之後無中華?


漢唐武勝,宋朝文旺。中國文化發展到宋朝達到了歷史的巔峰。

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在自己的著作中說:“宋文化是華夏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宋文化是今後文化發展的指南,我國民族文化的更新,必將走上‘宋代學術之復興’,或‘新宋學’之建立的道路。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天水一朝。”

然而,崖山海戰的失敗,使得中國獨立發展的進程被打斷。隨著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遊牧民族所征服,一脈相承的數千年的中華文明斷層。中國古代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科技、科舉與世族相結合的官僚制度、先進的政治制度(皇權已經開始受限)等都被打斷。中國文化巔峰的時代,隨著宋朝的滅亡而逐漸凋殘。

有人認為,崖山海戰標誌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有“崖山之後無中華”這一說法。

這個說法不是沒有道理,但是太過片面。誠然,元朝的統治確實使得中華文明產生倒退,但其對中華民族注入的多元性,以及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且,沒有一種文明是單獨發展的,它總會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融合更新。五千年來,中華民族、華夏文明的發展正是如此。

歷史上的今天 | 1279年,崖山海戰,南宋滅亡

《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慟哭,為之詩》


文天祥


長平一坑四十萬,秦人歡欣趙人怨。

大風揚沙水不流,為楚者樂為漢愁。

兵家勝負常不一,紛紛干戈何時畢。

必有天吏將明威,不嗜殺人能一之。

我生之初尚無疚,我生之後遭陽九。

厥角稽首並二州,正氣掃地山河羞。

身為大臣義當死,城下師盟愧牛耳。

間關歸國洗日光,白麻重宣不敢當。

出師三年勞且苦,咫尺長安不得睹。

非無虓虎士如林,一日不戈為人擒。

樓船千艘下天角,兩雄相遭爭奮搏。

古來何代無戰爭,未有鋒蝟交滄溟。

遊兵日來復日往,相持一月為鷸蚌。

南人志欲扶崑崙,北人氣欲黃河吞。

一朝天昏風雨惡,炮火雷飛箭星落。

誰雌誰雄頃刻分,流屍漂血洋水渾。

昨朝南船滿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

昨夜兩邊桴鼓鳴,今朝船船鼾睡聲。

北兵去家八千里,椎牛釃酒人人喜。

惟有孤臣雨淚垂,冥冥不敢向人啼。

六龍杳靄知何處,大海茫茫隔煙霧。

我欲借劍斬佞臣,黃金橫帶為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