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们的世界,还没准备好容纳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我们都是被未知所奴役着,直到我们终于看清、看透了所有事物的那一天。只是,不知道那一天到底还有多远。--高铭”


在全国万众一心,打响对新冠肺炎的抗疫战争之际,我忽然想起前段时间看过的一个小故事。故事说的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对细菌怀有深深的恐惧,他认为真正统治世界的是细菌,人类只不过是细菌的奴隶而已。

细菌在几十亿年前就已经存在,在漫长的时间里,已经进化并形成了超出我们理解范围的文明。细菌繁衍的方式是自我复制,比其它生物简单多了。而多细胞生物所谓的进化其实是退化!变脆弱了,变复杂了,变得挑剔环境了。

细菌制造出多胞动物来,是为了给它们提供必要的养分,而人类或其它生物的文明,它们毫不关心,只要不威胁它们的存在。一旦细菌感觉到威胁,就会发动战争,用属于它们的方式杀了我们,就像恐龙的灭绝一样。

当然,这只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妄想的结果,你要真相信这些,那离进精神病院也不远了。至少从目前的认知水平来说,这是毫无道理的。

这是高铭所著的《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中的一个小故事,他耗时4年深入医院精神科等神秘机构,以访谈形式记录了生活在社会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的所思所想。

因为我们的世界,还没准备好容纳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说到精神病人,你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什么?是竭斯底里的叫喊,是千奇百怪的妄想,还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

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将超级聪明的头脑和精神错乱的性格集于一身,我们就得到可能诞生出高效天才的条件。”。

本书中访谈的大多是所思所想超出当前认知水平,无法得到合理解释而产生精神障碍的人。对话的内容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表现出精神病患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对生命提出的深刻观点。

下面我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探寻生命的意义刻骨铭心的爱情

三个方面来讲述来自于这一特殊人群,或有趣、或感人的故事。为了便于阅读,我将自己的观点加粗显示。

一、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1、超级进化论

这是个有趣的说法:人类从胚胎开始在300多天里微缩了上亿年的进化过程。出生后仍然处于超级进化阶段,而进化的环境就是人类创造的社会环境。得到进化的主要是大脑,身体其它器官和功能退化就无所谓了。

最开始我们是个单细胞,然后变成多细胞形式,再然后又是像鱼一样的东西,接下来又是爬虫的样子,没多久又变成哺乳动物的大致外形,那时候还有尾巴。最后尾巴和体毛在子宫里面退化掉,人形就出来了。

而且我们是竞争动物,从开始就和母体在斗争。胎儿就是个寄生体,吸取母体营养,寄生在母体内。母体会产生排斥,试图杀死这个巨大的寄生体。胎儿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保证自己的存活,但会造成妈妈的厌食、呕吐等反应。

几个月后,母体的免疫系统就认为胎儿是身体的器官,开始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小东西就胜利了!而在最初的免疫斗争中失败的胎儿就流产了,这是优胜劣汰的结果。

患者认为人类出生后就处于同种竞争的状态,周围的竞争对象都有聪明的大脑,因此大脑的进化就占主要地位,有优质的大脑就可以藐视其它生物,其它身体器官就不重要了,甚至可有可无。

人类用自己若干年来进化得到的聪明大脑,与其它所谓的低等动物区分开来。在科技日趋发达和物质丰富的今天,其它身体机能却有退化的风险。若干年后的人类,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2、松散生命

她认为蚂蚁是一种新的生命形式,并将其命名为“松散生命”。蚁后是大脑和生殖系统,兵蚁是身体的防卫组织,工蚁都是细胞,也是手和嘴,用来找食物、传递信息和养分、让大脑维持运转。工蚁聚在一起运输的时候,其实就是血液在输送养分。因此蚂蚁只是细胞,整个蚁群才是完整的生命,单个蚂蚁离开群体很快就会死去。

她还说石头也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它们看着不会动,其实也会动,只是太慢了我们感觉不到。风吹水冲都会动,动物踢一下也会动,只是石头不愿意动,因为乱动就会磨损,磨损完就会死掉。

石头聚在一起就是生命,就会有思维,石头听不懂我们说话,也不认为我们是生命。在它看来,我们动作太快,生得太快,死得太快。在石头看来,我们就算原地站一辈子,它也看不到我们。

果蝇的生命周期只有短短的两周,我们看不到的细菌短短几十分钟就分裂一次。相对于人类来说它们的生命就非常短暂,在你感叹时光漫长难熬的时候,它们已经经历了生生世世。

而对于石头来说,你的一生,只是它的一刹那。

因为我们的世界,还没准备好容纳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二、探寻生命的意义

1、我是谁

“你怎么就能确定你就是你?肉体还是意识?”,旧的细胞会死,新的细胞取代了它们,全身的细胞十几二十年基本全部换掉,那时你差不多就是一个全新的你了,可以说彻底换了一个人,那到底是什么决定你还是你呢?

唯一不会换掉的就是神经细胞,它承载着你的意识。可是其它细胞都换了很多代,神经细胞也难免会受到影响,怎么还会保持着原有的意识,你以为你是你,其实你早就不是你了。

意识是依托于记忆,并由记忆来串联的,可记忆并不可靠。记忆只是一连串曾经经历过的画面而已,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扭曲得越来越厉害。

例如小时候你觉得院子里的很多物体都很高大,但成年后再回去,你会觉得跟记忆中不太一样。如果你不再回到那个院子,记忆就不会刷新,因此来说记忆就未必可靠。而意识是依托在记忆之上,所以说意识并不可靠,甚至只是一种无聊的反馈。

“我们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不知道我是谁,我只知道我早就不是我了。每个细胞都有存在的意义,但我不知道我负责什么,不清楚我是什么。我除了被称作人,还有什么呢?”。

想不透身而为人的意义,成了这位患者痛苦的根源。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宇宙万物没有什么是绝对静止的和不变化的,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过去某个时间点的“我”,确实不是现在的“我”。

人作为具有自我意识,能够自我反思的存在物,就会对自身的存在方式有所反思,有所理解,从而形成人的社会性。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位置,更容易活出人生的价值,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姿。

因为我们的世界,还没准备好容纳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2、幻灯片

有这样一种说法:人在去世之前,短短几分钟内,会把一生经历过的所有事情都在脑海里飞快过一遍,就像播放幻灯片那样。在这一刻,你无法分辨回忆或是现实,只是觉得某个场景仿佛经历过,但你确定是第一次来到某地或经历某个场景。

这种似曾相似的感觉,有人认为是前世的残留记忆,也有人认为是记忆的扭曲。而故事的主人公,却认为你现在正处于死前回溯的幻觉中,等到回溯结束,就会回到真正的现实——死亡。

他认为时间流不稳定,时间只是相对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过去只是一瞬间,你的确都经历过。例如你应该有那种感觉:小时候时间似乎过得很慢,但年龄越大时间过得越快。

每个人都是在回溯自己的经历,与别人的交集只是曾经发生过的记忆。互相面对的两个人无法确定到底是谁的记忆,除非其中的一个回溯结束、离开记忆、面对死亡。也许还要很久,也许就是下一秒。

这是个令人伤感和不安的想法。试想,生活变成了在脑海里播放幻灯片,一边播放,一边收看,等到片子放完,灯光亮起,才发现自己躺在病床上,处于弥留之际。

换个角度来看,既然现在就是死前的回溯,我们更应该勇敢去尝试开拓美好的生活。在回溯一生的幻灯片时,有几张记忆深刻、精彩绝伦的片段,在死亡前一刻对自己说:不枉此生。

因为我们的世界,还没准备好容纳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三、刻骨铭心的爱情

1、偷尸人

电影《范海辛》中讲到一个科学家希望尝试人造的“人类”,因此他偷了很多尸体,来进行制作,最后成功造出一个半尸体半机械的怪人--弗兰肯斯坦。现实生活中还真有人这样去做了,你敢相信吗?

这本书中提到这么一个案例:一位精神病患者,在半年的时间里偷窃了20多具尸体,企图用机械和生物对接的方式造出生命,而做这件事时,他的意识是完全清醒的。

警方起初认为他是个恋尸癖,他为此看了书、准备材料,尝试用金属丝将神经连接起来,尝试用机械装置代替呼吸系统,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复活心爱的妻子。

他和妻子在上大学时相遇,并且一见钟情,一起走过了十二年。妻子病逝后,他保留了她的大脑,并产生了疯狂的念头--让妻子起死回生。

他说到:“我想给自己活着的勇气,我想再给她一次生命,我想她能活过来,不管什么样子,只要是她就好……”

这件事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这个人并不是真的患有精神疾病,他只是压抑不住对妻子的爱,做出了越出常规的事。

国外也有人在尝试这样的事,把患重病去世的人用低温冰冻起来,希望将来能借助发达的医术让挚爱的人复活。

我们无法预测将来会发生什么,几百年前如果有人想实现“千里传音”,一定会被骂作“疯子”,而如今手机不但实现了这个愿望,还让我们拥有了“千里眼”。

也许,未来会像电影《超能查派》里一样,把人的大脑思维下载到芯片里,借助机械身体实现重生。不管怎么样,活着的人,总要对人生充满希望,负重前行,不是吗?!

因为我们的世界,还没准备好容纳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2、失去老伴

“去年?这个时候?应该是接你叔叔出院了...,但是后面的事儿我怎么想不起来了...”,老太太皱着眉想了想,回答了作者的话。作者又问:“去年什么时候出院的?”。老太太答:“5月初啊...”。而5月初是老太太的老伴去世的时候。

老两口感情一直很好,当年一起留的学,一起回的国,后来又一起挨批斗...,

老头去世后,老太太伤心欲绝,差点也哭过去了。

她难以接受老伴已离开的事实,潜意识开始自欺欺人,把他当做还在身边那样过日子。于是,她收起了遗像,把老头的生活用品放回原位。

吃饭的时候会多摆一副碗筷,不停往里夹菜,不停对着空荡荡的座位说话。闲暇时就对着空椅子说着生活琐事,仿佛他还像往常一样,一边看书一边听她说话。

子女们都难免会为这样的状态着急,寻找医生治愈老人精神上的毛病。但又是能否能够保证,如果老人回到清醒状态,还会不会又把当时刻骨铭心的悲痛经历一遍。治,还是不治,这时候成了两难的选择。

如果老人能在自欺欺人中安然度过余生,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又何必打扰她的生活,把她拉回痛苦的“现实”呢?

总结一下: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要让我们去了解精神病人这一特殊群体,而是要借他们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反思生命的意义。在有生之年珍惜身边的人,对世界永远怀有一颗好奇的心。

“听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人生”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因为我们的世界,还没准备好容纳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最后,用一首小诗作为本文的结尾,是最后一个故事中的老太太,在送给丈夫的卡片上所记录的文字。

指尖的戒指不再闪亮

婚纱在衣柜早就尘封

我们的容颜都已慢慢地苍老

但那份心情,却依旧没有改变

感谢你带给我的每一天

正是因为你

我才有勇气说

“永远,永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