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本質》丨看透貧窮,才能讓你距離財富自由更近

我不是窮人,我只是價格敏感型消費者!——網絡調侃

2020年,一種新業態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那就是“社區/小區團購服務”。每個小區總有官方或者非官方的“熱心人”搭建起團購的渠道,讓大家可以在封閉隔離或者宅家蝸居的情況下,確保糧油肉菜充足,水果零食不斷。

但是,搞團購不是搞公益,“中間商”是要“賺差價”的。一顆菜,從農貿市場到小區門口,價格是要打個滾的。至於高多少,肯定要看抗疫形勢,這一點武漢人民體會最深——“8塊錢一根黃瓜,什麼時候黃瓜論根賣了?”

100元的套餐蔬菜,只夠一家三口吃兩天。恩格爾係數(食品支出佔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蹭蹭暴漲,再中產的家庭,也扛不住這樣的消費水平,開始謹慎的比選各類菜肉套餐。至於本身就比較困難的家庭,更是捉襟見肘,“因疫返貧”不是一種紙面上的擔憂。

《貧窮的本質》丨看透貧窮,才能讓你距離財富自由更近

湖北疫情早期菜價

當然,更普遍的普通家庭,紛紛變成“價格敏感型”消費者,消費選擇更趨剛性,彷彿“一夜回到改革開放前”。

01

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已經孕育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廣義”中產階級。我們大部分人,不用再為“吃不上飯”而煩惱。煩惱已經轉變為“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總是想要繼續踩下家庭增收的油門,駛上幸福的人生快車道。

應該怎麼做?

是在工作中精進,成為高效率的管理者;還是做個斜槓青年,學學運營,搞搞副業;甚至是豁出一切創業,硬生生闖出一條生路?

莊子說:“以道馭術,術必成。離道之術,術必衰。”

在樹立正確觀念以前就埋頭苦幹,只能在圈裡打轉,每天忙忙碌碌,卻距離目標越來越遠。想要破圈,想要擺脫貧窮的狀態,每個人情況都不同,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但是底層邏輯是相通的。在我看來,這個不復雜的底層邏輯,被人寫在了《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這本書裡。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得主,印度的阿比吉特·班納吉和法國的埃斯特·迪佛洛通過一系列深入訪談和隨機對比試驗,反思和挑戰人們通常認為的貧窮的成因,並從內因和外因兩個角度,對解決貧困問題給出了分析和解答。書中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貧窮不是必然的,貧窮是有原因的。只要我們通過學習掌握了知識,轉變了觀念,就不會落入“貧窮陷阱”,實現個人和家庭的財富積累。

《貧窮的本質》丨看透貧窮,才能讓你距離財富自由更近

《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作者是阿比吉特·班納吉與埃斯特·迪弗洛

為了這個目標,我們需要轉變3個觀念。

02

第一,釐清信息來源,樹立正確的信念。

前段時間,在美國科羅拉多有一位叫納吉的4歲小男孩,因為流感去世了。小男孩的離去是個悲劇,納吉的家人對流感的看法則讓人瞠目。

我國《流行性感冒診療方案(2019年版)》說,“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年齡小於5歲的兒童(年齡小於2歲更易發生嚴重併發症)”。根據美國疾控中心的數據顯示,2019—2020年流感季,已經導致超過1萬人死亡,18萬人住院,190萬人患病。

在這樣的背景下,當孩子有了流感症狀以後,孩子的母親卻堅持認為,孩子“沒有得病”,並且接受了網絡反疫苗人士的建議,採用“自然療法”:僅用薄荷油、維生素C和薰衣草進行“治療”。

當地衛生部門沒有公佈小納吉是否接種過流感疫苗,對此,他的家庭不予評論。

《貧窮的本質》丨看透貧窮,才能讓你距離財富自由更近

小男孩納吉

這個例子可能因為文化的原因看起來有點可笑,怎麼會有人對“疫苗”持這樣的態度。但是,這卻是真實發生的事件,值得我們保持警惕。

“時間矛盾”是一種心理現象,是說人們要為了預防當期支付,實現避免未來風險的功能,人們傾向於拖延這個行為,因為弊端更近、更明顯,好處更遠、更隱蔽。

從理性上說,預防是一種成本更低,收益更高的方案,比如流感疫苗,但是卻依賴於人們是否基於正確的信念作出選擇。

因此,請慎重選擇信息的來源,不要接受錯誤的信息,也不要因為信息不對稱產生了錯誤信念,錯誤的信念將會擴大致貧的風險。甚至在這個極端例子中,剝奪了孩子接受治療的機會。

03

第二,主動挑選環境,不要自己承擔一切。

2019年,中國新出生人口據推算約為1100萬人,這個數據跟歷年比起來,不可謂不“斷崖”:從2016年的1786萬人,到2017年的1723萬人再到2018年的1523萬人,出生人口數逐年走低,2019年則必然是新低。

從邏輯上說,伴隨著低出生率的,必然是高儲蓄率——十年來,我國一直保持在45—50%的水平。“養兒防老”是一個如此普遍的觀念,既然沒有兒女,國家養老金替代率又逐年下調,養老這件事,最終只能靠自己解決。


《貧窮的本質》丨看透貧窮,才能讓你距離財富自由更近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養老靠自己

“窮人沒有自來水”,這不是一句隱喻,而是事實。有的地方為了解決水中加氯的問題,花費了大量金錢和力量。在我們身處的環境中,自來水是普遍的,水的加氯問題解決了,不需要我們承擔風險,不需要我們煩惱。

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像養老那樣的問題,需要我們自己去承擔,去對抗其中的風險。我們自己承擔的越多,就距離貧困越近,這就是不要自己承擔一切的確切含義。

你越富有,你就越容易作出“正確"的決定。不需要為水中如何加氯而煩惱。努力進入這種正向循環,通過這種主動挑選環境,讓社會規則和服務替你決策,替你服務,讓外界"助推"你正確的行動,可以降低你的成本和意外致貧的風險。

記住,不要總想著自己承擔所有。很多事情會在不知不覺中強迫你去了解,消耗你的精力,浪費你的時間。但是對別人來說,就像是扭開自來水龍頭一樣自然。


《貧窮的本質》丨看透貧窮,才能讓你距離財富自由更近

你身邊的便捷可能是別人無法奢望的,換位思考也是一樣。

04

第三,從小事做起,相信自我實現預言的力量。

自我實現預言是一種羅伯特·默頓提出的一種心理現象,指自己對某事的預期判斷,最終會導致事情成真的情況。脫離貧困、增加收入需要依靠自我實現預言,如果都沒有改變的意願,那改變是不會自然而然發生的。

這很像是雞湯文的說法,但是我卻覺得由《貧窮的本質》的兩位作者提出,至少在2點上具有現實意義。

一是人們需要正確的信念

再次複習兩位重磅經濟學家的觀點:貧窮不是必然的,貧窮是有原因的。

書中用大量的例子和對比實驗證明,不能走出"貧困陷阱"的人,雖然一直努力在從事簡單工作或者小商業,但缺乏對抗風險的能力,以及那種不斷追加投入、一往無前的勇氣。而對於那些有改善願望的人來說,辦法總比困難多,有的甚至成為了傑出的企業家。

《貧窮的本質》丨看透貧窮,才能讓你距離財富自由更近

我們需要強烈的意願

二是從小事做起,比什麼都不做好。

“草木之生,始於萌芽,終於彌蔓,枝葉扶疏,榮華紛縟。”——《後漢書·延篤傳》

行動的萌芽,非常珍貴,是一切轉變的基礎。良性循環需要代價,但是更需要行動。我們看了那麼多心靈雞湯,真正反饋在執行上的,其實少之又少。我們只有通過行動、通過實踐、通過有針對性的工作,才能對抗阻礙脫貧致富最主要的三個原因:

缺乏信息、信念不堅定和拖延。

一切正如書中所說:成功能帶來更大的成功。當一種情況得到改善時,這種改善本身將影響人們的信念和行為。

05

綜上所述,從個人角度想要擺脫貧困的狀態,或者在距離財務自由更近一步,應當首先轉變3個觀念:

第一,釐清信息來源,樹立正確的信念。破除信息閉塞,篩選信息的來源,以此來塑造新的觀念,用正確的觀念只指引行動。

第二,主動挑選環境,不要自己承擔一切。環境塑造人,錯誤的壞境破壞人發展的可能性。要努力進入正向循環,避免不理想的環境耗空自己的精力。

第三,從小事做起,相信自我實現預言的力量。實踐、實踐、實踐。任何知識、任何理論,都不如自己實際去做一次。哪怕只有細微的進步,對你來說,那就是一個成功的開始。



我是 ,總是寫下溫暖有愛的文字,幫助你我共同成長。歡迎關注我,寫下你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