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先生讀史|劉宗周:清以禮聘,劉宗周“書不啟封”,絕食而卒


蘇先生讀史|劉宗周:清以禮聘,劉宗周“書不啟封”,絕食而卒


蘇先生讀史|劉宗周:清以禮聘,劉宗周“書不啟封”,絕食而卒


蘇先生讀史|劉宗周:清以禮聘,劉宗周“書不啟封”,絕食而卒


劉宗周(1578年-1645年),別號念臺,漢族,浙江紹興府山陰人,因講學于山陰蕺山,學者稱蕺山先生。

1601年進士,1621年為禮部主事,四年起右通政,參與東林黨活動,曾因上疏彈劾魏忠賢而被停俸半年並削籍為民。


蘇先生讀史|劉宗周:清以禮聘,劉宗周“書不啟封”,絕食而卒


南明弘光朝復官,又因與馬士英、阮大鋮不合而辭官歸鄉。

清兵攻陷杭州的消息傳到紹興時,正在進餐的劉宗周即推開食物慟哭絕食。期間,清貝勒博洛以禮來聘,劉宗周“書不啟封”。絕食二十三天,於閏六月初八日卒。


蘇先生讀史|劉宗周:清以禮聘,劉宗周“書不啟封”,絕食而卒


劉宗周曾在東林、首善等書院與高攀龍、鄒元標等講習,後築蕺山證人書院講學其中。

學宗王陽明,提倡“誠敬”為主,“慎獨”為功,人稱“千秋正學”。

黃宗羲、陳確、張履祥、陳洪綬、祁彪佳等著名學者與氣節之士均出其門下,世稱“蕺山學派”。


蘇先生讀史|劉宗周:清以禮聘,劉宗周“書不啟封”,絕食而卒


著輯為《劉子全書》、《劉子全書遺編》。

出生後不滿一歲,父親就去世了,因此,自幼隨母依養於外祖父章穎家中。章穎浙東一帶很有名氣的儒者,精通《易》學。年青時期屢試不第,遂以講學為生,與族兄章禮、章煥號稱章氏三傑。他有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故門生之中不乏擢高第、登顯宦的人,如陶望齡、周應中等著名學者和官僚都出自他的門下。

劉宗周受到外祖父的培育,學問日進。17歲時,劉宗周的八股文就做得很好,為以後登第創造了條件。


蘇先生讀史|劉宗周:清以禮聘,劉宗周“書不啟封”,絕食而卒


當時權臣當道,朋比為奸,排斥正人。萬曆皇帝昏庸腐朽,深居官中,服食煉丹,數十年不出,大明江山,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劉宗周任官不到一年,就以侍親為由,告辭還鄉。閒居七年,貧病交加,敝衾破缶,衣食不繼,往往靠借貸度日。

他足跡不至公庭,官吏有慕名造訪的,他也拒而不見。

路過無錫,拜訪高攀龍。高與顧憲成都是當時的理學鉅子,又是東林書院的創建人,天下士大夫仰之為泰山北斗。劉宗周在無錫短暫停留,與高相互切磋學問,有問學三書,一論居方寸,二論窮理,三論儒釋異同與主敬之功。

到了中年,學術主張發生了很大變化。解官後,他閉門讀書,“悟天下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學”,轉向了陸王心學,著《心論》一文,闡發了自己的心學觀,認為“只此一心,散為萬化,萬化復歸於一心”,“大哉心乎,原始要終,是故知死生之說”。


蘇先生讀史|劉宗周:清以禮聘,劉宗周“書不啟封”,絕食而卒


教學之暇,劉宗周撰成《論語學案》、《曾子章句》兩部重要著作。在《論語學案》中,劉宗周強調“學字是孔門第一義”,指示“君子學以慎獨,直從聲外立根基”,“視聽言動,一心也;這點心不存,則視聽言動到處皆病,皆妄矣。

劉宗周家居三年。學術思想日漸成熟,名聲遠揚。劉宗周雖身在江湖,但還是心繫魏闕,不在其位,並非不謀其政。


蘇先生讀史|劉宗周:清以禮聘,劉宗周“書不啟封”,絕食而卒


慎獨是學問的第一義。言慎獨而身、心、意、知、家、廁、天下一齊俱到。故在《大學》為格物下手處,在《中庸》為上達天德統宗、徹上徹下之道也。

劉宗周把“慎獨”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他認為“君子之學,慎獨而已矣”,“學問吃緊工夫,全在慎獨,人能慎獨,便為天地間完人。”

“慎獨”是劉宗周全部學說的宗旨,“誠意”則是他的全部學說的根基。


蘇先生讀史|劉宗周:清以禮聘,劉宗周“書不啟封”,絕食而卒


《劉宗周全集》閒居講學達四年之久。在這一時期,明代閉禍達到頂峰。東林、首善等講學書院被毀,並榜東林黨人姓名於天下。很多士大夫被削籍為民、逮捕入獄甚至被處死,知識界遭受到空前浩劫。

1625年七月,楊漣、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顧大章等“六君子”先後被魏忠賢掠殺於鎮撫司獄中。


蘇先生讀史|劉宗周:清以禮聘,劉宗周“書不啟封”,絕食而卒


劉宗周知道他們的死訊,以悲憤的心情寫了一篇《吊六君子賦》。密友高攀龍自沉於止水,黃尊素也被殺害。劉宗周本人也被列入了黑名單。

熹宗崩,信王朱由檢嗣位,改元崇禎,大赦天下,解除了黨禁,斥逐閹黨,為死難者恢復名譽,給還削籍諸臣官誥。

劉宗周又獨自講學,先後著《第一義》等說,輯《鄉約小相編》、《劉氏宗約》、《聖學宗要》,著《證人小譜》,又輯《孔孟合壁》、《五子連珠》等書,一方面對程朱陸王的學說進行篩選,另一方面繼續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學術活動,完善自己的哲學思想。


蘇先生讀史|劉宗周:清以禮聘,劉宗周“書不啟封”,絕食而卒


劉宗周向崇禎推銷自己的“慎獨”之學,崇禎帝當然不會感興趣。這位後來的亡國之君急求嚮往的是如果打退清兵,平息內亂,如何籌集軍餉,解決財政危機。他認為劉宗周的觀點“迂闊”,沒有予以接納,但依舊感嘆他的忠誠。

1642年,劉宗周被重新起用為左都御史。儘管劉宗周不太情願復出,但君命難違,他還是去了。入朝後,劉宗周多次上疏,請崇禎革除弊政,以擺脫國家的危機。在《敬循職掌條列風紀之要以佐聖治疏》中,他提出“建道撰”、“貞法守”、“崇國體”、“清伏奸”、“懲官邪”、“飭吏治”等策略。


蘇先生讀史|劉宗周:清以禮聘,劉宗周“書不啟封”,絕食而卒


劉宗周雖素負清望,畢竟只是一位飽讀詩書的學者、思想家,而不是一位運籌帷幄的政治家,因此他的一些主張並不合時宜。在當時明朝江山已是風雨飄搖,但劉宗周認為“今天下非無才之患,而無本心之患”,因此主張“治心”是解救時艱的根本。他要求崇禎“明聖學以端治本”、“躬聖學以建治要”、“崇聖學以需治化”。


蘇先生讀史|劉宗周:清以禮聘,劉宗周“書不啟封”,絕食而卒


贊曰:劉宗周、黃道周所指陳,深中時弊。


其論才守,別忠佞,足為萬世龜鑑。而聽者迂而遠之,則救時濟變之說惑之也。


《傳》曰:“雖危起居,竟信其志,猶將不忘百姓之病也”,二臣有焉。


殺身成仁,不違其素,所守豈不卓哉!



蘇先生讀史|劉宗周:清以禮聘,劉宗周“書不啟封”,絕食而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