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草”九層塔,如何成為中西飲食通用的調味料?從它的歷史說起

“神草”九層塔,如何成為中西飲食通用的調味料?從它的歷史說起

亞歷山大東征印度帶回的“神草”

人類雖然因為地域和種族的不同,而產生各種各樣的差異,但對於美好事物的嚮往卻是共通的,就拿自然界的各種香料來說,不論是東方的華夏民族,還是地中海的希臘城邦,是對其十分喜愛,甚至將其與至高的神權聯繫起來,用於各種祭祀活動。

“神草”九層塔,如何成為中西飲食通用的調味料?從它的歷史說起

所以當數千年前,古印度人在野外發現一種自帶奇妙香氣的植物時,便將它當做了女神的化身,視之為神草,採摘供奉在祭壇前。而當亞歷山大的大軍沿著歐亞大陸上的河流水系,一路征服到印度次大陸時,也被這種香氣襲人的植物所吸引,並將其帶回到了歐洲。成為現如今意大利菜餚中,不可或缺的調味料——羅勒葉。

羅勒的英文名是:Basil,據說這一詞來源於希臘語中的“國王”,這或許是因為它是伴隨亞歷山大大帝東征而被發現的,讓羅勒從一開始便染上了貴族氣質。不過經過幾千年的變遷,原本只屬於神權和王權的香料羅勒,早已經變得平民化,並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人們喜愛的調味料。

“神草”九層塔,如何成為中西飲食通用的調味料?從它的歷史說起

所以當我們不論是吃意大利麵中的番茄醬,還是披薩醬時,都可以見到羅勒葉的身影。其與番茄搭配所產生獨特的風味,已經成為意大利美食的一大特色。

“神草”九層塔,如何成為中西飲食通用的調味料?從它的歷史說起

佛教東傳帶來的“九層塔”

不過羅勒葉雖然是西餐的特色,卻並非它的專屬,因為在羅勒被帶回歐洲後不久,羅勒便伴隨佛教東傳來到了中國,並落地生根,“羅勒”一詞,便是其印度梵語的音譯,對比一下就會發現其和很多佛教用於很相似(比如彌勒……等等)。

“神草”九層塔,如何成為中西飲食通用的調味料?從它的歷史說起

但或許時中國已經有了比較豐富香料體系,羅勒也只是成為眾多烹飪香料中的一員,並不是很突出,一些地方,甚至只是將其當做驅蟲止癢的香草來使用。這時的羅勒因為其所開花朵花序層的塔疊結構,在廣東潮汕地區被稱為九層塔,又因為羅勒的特殊香氣,流傳有“九層塔,十里香”的說法。

此外,在諸如南澳這樣的地區也有人稱羅勒為“金不換”,這或許是當地人藉此表達對這種香料的喜愛之情吧。需要注意的是,主流文化中金不換是中草藥三七的別名,至於羅勒被稱為金不換,更多是地方性稱呼。

“神草”九層塔,如何成為中西飲食通用的調味料?從它的歷史說起

不過如果在某個烹飪食譜中看到調味料中有所謂的“金不換”,這更可所指的就是羅勒葉,這點還需要大家注意一下。並沒辦法,老祖中起名分類這方面,的確不如近代歐洲的嚴謹。

“神草”九層塔,如何成為中西飲食通用的調味料?從它的歷史說起

臺灣三杯雞與羅勒葉

最早接觸羅勒葉,是在餐館第一次品嚐臺灣三杯雞,立刻被羅勒葉的獨特香味所吸引,不得不說在烹調雞肉的過程中加入羅勒葉,真實一個十分天才的創意。

三杯雞源於其烹飪的手法,不用加水只用一杯米酒、一杯醬油以及一杯油,先煎後燉煮熟雞塊,期間加入一半準備好的羅勒葉,出鍋前再加入另外一半。這一烹飪手法也並非臺灣人的原創,而是來自素有中國第九大菜系的贛菜(又稱江西菜)。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時候,三杯雞還入選了奧運會晚宴上的主菜單。

“神草”九層塔,如何成為中西飲食通用的調味料?從它的歷史說起

最初我以為臺灣三杯雞所用的羅勒葉,是佛教東傳時帶到臺灣的,畢竟現如今臺灣是宗教文化中心。但實際上更可能的真相是,臺灣的羅勒葉其實是葡萄牙人殖民臺灣時帶來的(1624年-1661年),而後便在臺灣熱帶季風氣候下茁壯成長,成為臺灣人餐桌調味的用品。

幾千年來,羅勒作為一種被帶往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植物,其實擁有很多變種,如上文提到的意大利菜中的羅勒,其實準確的說應該是甜羅勒(Sweet Basil),而三杯雞中的羅勒葉則是臺灣羅勒(學名:Ocimum basilicum),也被稱為九層塔。

“神草”九層塔,如何成為中西飲食通用的調味料?從它的歷史說起

或許正是這之間的差異,有學者提出意大利的羅勒其實並非是從印度帶回來的,而是在古埃及帶到歐洲的,相信這種說法的人不在少數,但糾結於此其實意義不大,因為不論是在哪裡,人們對美好的事物,不論是美食還是香料的熱愛都是共通的。

“神草”九層塔,如何成為中西飲食通用的調味料?從它的歷史說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