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黃岡跨界聯動的百人“後援團”

口述|陳紅莉:多方聯動,探索社工服務的新可能

建隊我是中國內地最早一批學習專業社會工作的老師,2015年創辦了武漢市武昌區酈民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自己家鄉黃岡市蘄春縣推動農村社會工作服務的示範實驗,培養年輕的農村社工。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時,我正在家鄉準備過年。鑑於黃岡疫情嚴重,我在蘄春縣有六年的社工服務基礎,又有一支在地的社工團隊,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下稱“協會”)督導專委會會長張洪英老師決定組建在線“黃岡支援組”,由我組織社工線下配合,實現援助。2月4日,支援組完成對在地社區的需求評估,詳細的工作方案和指引出臺,以協會為平臺,組織30名督導提供線上社工服務與督導工作,他們之中有醫務社工、社區社工、精神健康社工和兒童青少年社工。負責服務落地對接的是蘄春縣酈民社工站的14名社工,服務對象分為一線人員、特殊群體(包括居家隔離人員、慢病人員和獨居老人等)、社區居民、兒童青少年這四類。項目落地開展服務的時候,社工問我:“醫護人員我們可以去找醫院,兒童我們可以去找學校,在社區,我們本身就是民政支持的農村社區項目社工,但是這三類群體的服務該如何整合?我們如何統一對外介紹自己?”目前,社會工作未被正式納入中國的救災應急體系,而且醫院、學校、社區的事務涉及多個政府行政部門,並不屬於同一個系統。酈民社工的總幹事董鑫建提議以他政協委員的身份發起聯動。於是,這位社會福利救濟團體界的委員分別聯繫了衛生系統和教育系統的代表,三人動員醫院、社區、學校共同支援項目的開展。在另外取得蘄春縣民政局的支持後,項目的本地平臺正式搭建完畢。這樣一支跨地域、跨部門、跨學科的團隊為後續服務開展提供了便利的資源支持和多種可能性。優化項目啟動後,多個項目組的老師同時“待崗”,等待落地開展工作,但我和社工商量決定要逐步進駐。社工大部分都在社區,而社區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線,我們的首項工作是支持社區開展防疫。從封城開始,社區工作者一直維持著最繁忙的工作狀態,人手不足的問題顯著。政策宣傳、排查武漢返鄉人員、監測體溫、值守路口、做健康排查表格,生活物資代購派送,服務社區特殊需要的人群,工作內容繁雜,都需要大量人手。農村社區一般1000多人,城鎮社區動輒上萬人,面積大,地形複雜,路口多,居住分散,而社區工作人員只有5人左右。因為距離武漢很近,有個村武漢返鄉人員數量達到509人。傳統粗放式、社區包辦的治理模式,顯然無法應對嚴峻的疫情。但當我們找到一位社區書記,跟他說有很多專家老師可以協助他們工作,書記說:“太危險,你們別來了!”我說:“我們不過來,在線上幫忙!”他連連搖頭:“網上能做什麼,不用了!”我們確實沒有嘗試過以線上為主的社工服務,但經過討論,我們確定用線上服務覆蓋全體居民,以協助社區提高工作效率,減少感染風險。而手機和網絡的普及,以及大量平時外出的年輕人因過年回到家中,讓智慧雲社區成為可能。督導老師和社工查閱大量資料,建立了一個完善的物資配送方案。

湖北黃岡跨界聯動的百人“後援團”

智慧雲社區物資配送分工圖,其中綠色代表參與主體,橙色表示工作內容。本文圖表均由作者提供2月5日開始,社工幫助酈公園社區按照小區分佈建起六個微信群,實現1000多戶居民中954戶入群;同時挑選社區內四位符合資質的商家接單送貨,社區負責監督人員健康、消毒、進貨渠道合規等工作,社工則發動務工返鄉人員成為線上志願者,做各個群信息收集和維護的工作,協助社工調解商家與居民之間的矛盾。最終,兩名社工組織17名線上志願者,六名線下配送人員,每天一個小區,將物資送到每戶門口,打通了“最後一米”。

湖北黃岡跨界聯動的百人“後援團”

物資代購小程序,由社區居民張超主動幫助設計7000多位居民的健康狀況均通過小程序自行申報,如果有人申報身體有恙,工作人員立即去電瞭解情況,有需要的話,通知鄉醫上門。系統還篩查出了有心理和情緒疏導需求的居民,社工詢問後及時進行疏導。智慧雲社區的建設大大地減少線下工作量,使得特殊群體的需要能被照顧到。社工每天整理出無法使用智能手機的老人、有困難或特殊需求的家庭名單,由線下社工和社區工作人員上門跟進。此外,我們特別注意到,留守兒童與父母相處的機會不多,抗疫的日子成為父母與孩子增進感情的難得時機。2月18日,我們適時啟動留守兒童支援組。為了讓親子陪伴更加高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彭振老師專門設計了一個線上互動平臺,由來自各地的10餘名老師隔空陪伴,帶領菩提村等四個村的留守兒童家庭參與親子互動益智遊戲。

湖北黃岡跨界聯動的百人“後援團”

湖北黃岡跨界聯動的百人“後援團”

社工組織在線兒童、親子活動一位爸爸帶著孩子連續參加了四期活動,他感慨道:“真希望能一直這樣陪伴在孩子身邊,陪伴她成長,看著她哭和笑……今年雖說疫情給我們生活上帶來一些困難,但是我們一家人在一起共度難關,也是件很幸福的事情。”經過一段時間的學校線上教學,給一些兒童帶來的壓力也日漸顯現。針對困境和留守兒童學習跟不上進度的問題,我們聯合社區和學校,找出酒鋪村小學二至六年級學習困難的兒童12名,由中華女子學院苗豔梅老師組織12位大學生,為孩子提供了一對一的課業輔導。補位在黃岡市第二醫院孫淑娟主任的幫助下,我們在2月7日建起了醫務人員支持群,由協會的四位督導老師排班,為群內60多位醫務人員提供在線全天候陪伴、壓力緩解、個案輔導、個人抗疫口述史整理等服務。2月19日晚,醫護人員與社工督導說的幾句話讓人感動而心疼。

湖北黃岡跨界聯動的百人“後援團”

醫護們從大年初一接到命令入院,就再也沒回過家。社工邱曉嵐記下了這個“奢侈的小心願”,連夜聯繫水果店老闆,將兩箱水果送到住在隔離酒店的醫護人員手中。幫忙統計分發水果的檢驗師說:“我們醫務人員都說這是及時雨。太溫暖了!”3月3日,督導之一的上海市浦東新區公利醫院陳玲老師組織“空中心靈氧吧”小組,來自上海和黃岡一線的11名醫護分享了他們抗擊疫情的小故事。雖然身處不同的地方,但在交流中大家時而會心一笑,時而感動落淚,守望相助,相伴相依。一線醫務人員不能回家,最讓他們記掛的是自己的家庭。一位護士在群裡說,一空下來就非常想念孩子,經常看著照片流淚,不知道孩子在家好不好,擔心上網課是否適應,更害怕萬一自己感染會見不到孩子。不少醫護人員夫妻二人都在醫院工作,他們的孩子成為特殊時期的“留守兒童”。我將醫務支援組收集到的信息迅速傳遞給兒童支援組,兒童組的老師們決定立即行動。經山東的趙記輝老師牽線,山東童善兒童福利公益發展中心為孩子們捐贈了美育材料包。但在封路封村的情況下,要想把禮物送到每個孩子手上並不容易,因為一個鄉鎮只有兩張通行證去縣城。

湖北黃岡跨界聯動的百人“後援團”

送“藝暖包”給醫務人員子女幸得共青團蘄春縣委、蘄州鎮團委和赤東鎮團委的大力支持,問題得以解決,我與社工花了三天時間,經過重重關卡完成發放。隨後,結合禮物中的材料,兒童支援組的老師開展了一系列在線陪伴與輔導服務,豐富孩子居家生活的同時,更著眼於提升他們面對困難和危險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待續3月11日24時起,蘄春縣開始調整隔離管控措施,社會秩序逐步恢復。由老師、社工和大學生志願者組成的百人“後援團”陪伴62名醫務人員、50個醫務人員孩子、25位社區工作者、四個村15000名群眾共同渡過了這段特殊的隔離時間。隨著疫情逐漸緩解,我們的工作重點開始轉向災後社會心理恢復和對特殊困難人群的關愛。

觀察|張洪英:中國需要可複製的社工服務聯動模式武漢封城後,我和幾位社工老師開始動員專業力量去支援前線,而如何支援前線,首先要確定一種社工服務的模式。經過探討,我們將黃岡模式定位為“跨域跨學科跨部門的聯動”。

湖北黃岡跨界聯動的百人“後援團”

“跨領域跨學科跨部門聯動模式”工作機制圖“跨域、跨學科、跨部門”是工作有效開展的基石。

“跨域”指的是跨地域,即工作團隊成員來自全國各地;“跨學科”是指工作團隊由社會工作、心理諮詢、醫務等不同學科背景的成員組成;“跨部門”主要指不同組織和部門間的合作參與,如民政、教育、衛生和社區居委會等。“聯動”指的協會督導和醫務專委會與在地酈民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成立項目組,共同參與決策;酈民社會服務中心與在地醫療、教育和民政搭建合作平臺,形成“專家+一線”、“醫務工作者+社區黨員志願者+社區工作者”、“線下+線上”多主體協同參與服務的模式。黃岡模式對於未來應對公共突發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它為社會工作專業如何組織和動員跨學科資源去參與公共突發事件提供了借鑑;其次,它為政府在未來公共突發事件中如何充分利用社會工作專業及其它學科的力量和資源提供了參考;再次,黃岡模式為社會組織,尤其是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如何在自身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積極主動地去尋找、承接和利用專業力量和資源、如何主動利用“身份”去實現相關部門的聯動提供了參照。此外,農村基層社區治理也可借鑑該模式,以在未來應對公共突發事件時,實現廣泛的社會動員、能力和體系建設。值得注意的是,黃岡模式中的“聯動”之所以能夠成功取決於幾個條件:一是組織平臺。
跨域、跨學科專業力量的動員和聯動是藉助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的平臺實現的。作為全國社會工作專家力量最雄厚的學術團體,協會平臺使黃岡模式中的力量動員具有了組織性、專業性和合法性。二是“身份”的作用和功能。正如紅莉在上文所述,政協委員的身份,令衛生、教育和社區的聯動成為可能;高校教師的身份令各地高校社會工作研究生的聯動成為現實。三是責任與使命。所有聯動的參與者(和部門)都有“國難當頭 匹夫有責”的為國為民為專業的責任、使命和心。四是在地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及其信任基礎。在地社會工作服務機構使得在地“聯動”成為可能,其中非常重要的是政府和老百姓的信任基礎。酈民六年紮根蘄春縣社區,辛勤耕耘,已經與政府和老百姓構建起良好的信任與協作關係。黃岡模式自2月6日正式啟動至此已經走過了40多天的服務歷程,現在評估來看,其成效是顯著的,但是未來也有需要完善和獲得進一步支持的地方。一是政策層面,如何將社會工作的專業服務納入國家的救災應急體系中。二是專業隊伍建設方面,如何訓練一支“公共突發事件”應急反應的常規專業隊伍,將培訓和訓練常規化,否則,“臨陣磨槍”來不及進行培訓就上“戰場”了。三是教育層面,在社會工作教育專業領域設置上需要將公共突發事件應對放進教學計劃裡,並且將應對公共突發事件的知識和能力作為課程目標。四是研究方面,如同國家社科基金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研究專項一樣,社會工作學術界需要加強此類研究,總結評估經驗,建構本土服務模式和知識體系。不僅是應對公共突發事件,即使在其它服務領域,如社區治理、鄉村振興、扶貧工作等,只要具備一支專業的、跨學科的隊伍,尋找到合適的在地社會工作服務機構以及具備社會工作專業學科背景、有一定的實務經驗的機構負責人和一線員工,確定聯動部門和運作機制,黃岡模式就能實現。中國社會工作專業自2006年算起已經有14年的發展歷史了,上述條件和國家的政策環境等都已具備,所以黃岡模式的複製可行並可能。

(文/陳紅莉 華中農業大學社會工作系教師

張洪英 山東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