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說的七教三至是什麼?

厚德載物6513344851


七教:

1、上敬老則下益孝

2、上尊齒則下益悌

3、上樂施則下益寬

4、上親賢則下擇友

5、上好德則下不隱

6、上惡貪則下恥爭

7、上廉讓則下恥節

三至:

1、至禮不讓,而天下治

2、至賞不費,而天下士悅

3、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

七教裡“上”指的是領導,長輩。這裡講的主要就是孔子認為作為一個管理者,應該具備哪些品德,作為一個領導不僅要有能力,還要有較高的品德修養。換言之,你想有一個什麼樣的團隊,就要先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而三至主要是說,給賢良之士予尊崇,予祿位,予名譽。天下的人會重視名譽,繼而希望自己也能成為有賢之士。

純粹自己見解。



行走的番茄


何為“七教”和“三至”?《大戴禮記·主言》載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順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諒,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強果則下廉恥,民皆有別,則貞、則正,亦不勞矣,此謂七教。”該篇還載孔子曰:“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說,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明主篤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也,天下之士可得而臣也,天下之民可得而用也。”

孔子認為,修身是從政的前提,欲正人先正己,人君只有加強自身道德修養,以身作則,百姓才會效法學習,社會風氣也才會隨之改善,社會治理才會出現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孔子說:“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教定是正矣。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孔子認為,“七教”是人君治國理民的根本,只有人君堅持德教,整個社會才能和諧有序。“三至”則體現了孔子禮樂治國的為政理念。孔子認為,明王只有達到“至禮不讓”“至賞不費”“至樂無聲”這三種境界,才可以對外征伐!


拉菲莊


內修七教,外行三至,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他希望通過七教三至,使君王能修身立己,以德治國,實現德政相兼的治國策略。

七教: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

三至,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士悅,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

七教是治民之本,三至則是治國之道!


十久


內修七教,外行三至,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他希望通過七教三至,使君王能修身立己,以德治國,實現德政相兼的治國策略。

七教: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

三至,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士悅,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

七教是治民之本,三至則是治國之道!


零度月光


七教: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

三至,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士悅,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

七教是治民之本,三至則是治國之道!


清靈書香


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回答:

一、孔子所說的“七教三至”出處

“七教三至”出自《孔子家語》中,孔子和弟子曾參的一段對話,是曾參提問孔子回答而形成的一套理論。

二“七教三至”的具體內容

1、孔子所說的“七教”原文:“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

意思就是說,上面敬老,下面才孝;上面尊長,下面才悌;上面散財樂施,下面才寬厚待人;上面親近賢才,下面才選擇良友;上面愛好德行,下面才不隱瞞實情;上面厭惡貪腐,下面才恥於爭奪;上面廉潔謙讓,下面才講究節操。這七教是治國的根本。

2、孔子所說的“三至” 原文:“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士說;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明王篤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天下之士可得而臣,天下之民可得而用。”

意思就是說,最高的禮節是不謙讓而天下得到治理,最高的獎賞是不耗費財物而天下的士人都很高興,最美妙的音樂是沒有聲音而使百姓和睦。聖明的國君努力做到這三種極致,就可以知道誰是能治理好天下的國君,天下的士人都可以成為他的臣子,天下的百姓都能為他所用。

三、七教三至的內涵意義

由以上內容不難看出,孔子所倡導的“七教三至”是一種治國理念,七教明確指出,領導者是人民的表率,下面好不好,一切根源都在上面,上面不正下面必歪。

“三至”也明確指出了,一國之君如果能做到“三至”這三個方面,知道親和天下至親的人、知道愛護人民、知道選用賢人,那麼天下的人都會與他同呼吸共命運,國家才能搞好。

總之:作為管理者,要治理好一個國家、一個團隊,必須要做 到“內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三至”在今天看來仍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草原文化站


1、孔子閒居,曾參侍。孔子曰:“參乎!今之君子,唯士與大夫言聞也。至於君子之言者,希也。於乎!吾以王言之其出不戶牖而化天下。”
  2、曾子起,下席而對曰:“敢問何謂王者言?”孔子不應。曾子曰:“侍夫子之閒也難,是以敢問。”
  3、孔子又不應。曾子肅然而懼,摳衣而退,負席而立。有頃,孔子嘆息,顧謂曾子曰:“參!女可語明王之道。”曾子曰:“非敢以為足,請因所聞而學焉。”
  4、子曰:“居,吾語女。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雖有國之良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取道里;雖有博地眾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是故,昔者明王內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然後可以守;三至行,然後可以徵。明王之道,其守也,則必折衝千里之外;其徵也,則必還師衽席之上。故曰,內修七教,而上不勞,外行三至,而財不費。此之謂明王之道也。”
  5、曾子曰:“不勞不費之謂明王,可得聞乎?”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勞乎?政之不中,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若乃十一而稅,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入山澤以其時而無徵,關譏市鄽皆不收賦。此則生財之路,而明王節之,何財之費乎?”


  6、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弟;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則本正矣。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於己,然後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樸,男愨而女貞。六者、教之致也。布諸天下四方而不窕,納諸尋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禮,立之以義,行之以順,則民之棄惡如湯之灌雪焉!”
  7、曾子曰:“道則至矣,弟子不足以明之。”孔子曰:“參以為姑止乎?又有焉。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法,必裂地以封之,分屬以理之;然後賢民無所隱,??民無所伏。使有司日省而時考之,進用賢良,退貶不肖。則賢者說而不肖者懼,哀鰥寡,養孤獨,恤貧窮,誘孝弟,選才能;此七者修,則四海之內無刑民矣。上之親下,如手足之於腹心;下之親上,如幼子之於慈母矣。上下相親如此,故令則從,施則刑,民懷其德,近者說服,遠者來附,政之致也。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斯不遠之則也。周制,三百步為裡,千步而井,三井而埒,埒三而矩,五十里而都,封百里而有國;乃為蓄積資聚焉。恤行者有無。是以蠻夷諸夏,雖衣冠不同,言語不合,莫不來賓。故曰:無市而民不乏,無刑而民不亂。田獵罩弋,非以盈宮室;徵斂百姓,非以盈府庫也。慘怛以補不足,禮節以損有餘。多信而寡貌,其禮可守,其言可復,其跡可履;如飢而食,如渴而飲,民之信之,如寒暑之必驗。故視遠若邇,非道邇也,見明德也。是故兵革不動而威,用利不施而親,此之謂明王之守,折衝千里之外者也。”

  8、曾子曰:“敢問何謂三至?”孔子曰:“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士說;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明王篤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天下之士可得而臣,天下之民可得而用。”  9、曾子曰:“敢問此義何謂?”孔子曰:“古者明王,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實,又知其數及其所在焉。然後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說。如此,則天下之名譽興焉,此之謂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謂天下之仁者,能合天下之至親也;所謂天下之明者,能舉天下之至賢者也。此三者鹹通,然後可以徵。是故仁者莫大乎愛人,智者莫大乎知賢,賢政者莫大乎官能。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則四海之內,共命而已矣。夫明王之徵,必道之所廢者也。是故誅其君而改其政,吊其民而不奪其財。故明王之政,猶時雨之降,降至則民說矣。是故行施彌博,得親彌眾,此之謂還師衽席之上。”


小青年書法


內修七教,外行三至,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他希望通過七教三至,使君王能修身立己,以德治國,實現德政相兼的治國策略。

七教: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

三至,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士悅,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

七教是治民之本,三至則是治國之道!

與我而言,七教三至似乎無關痛癢,處江湖之遠,何須妄談治國之道!但計生於國企,內心還是有些期許的。尤其對七教中的最後兩教充滿了希冀!

也是想將七教化解為當官之道,讓三至成為員工理想!但孔子已去千百年,屍骨已腐朽成雲煙,奢談七教三至,猶如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了,雖然此話有些辱沒斯文,卻也很實際。

從來百無一用是書生,即便是孔子,再有為國之道,治國之本,又如何,總還是逃脫不了“五穀不分,四體不勤之喪家犬”的定論。作為倡導愛人、知賢和官能儒文化的鼻祖,尚且這樣的命運,其他人又能好到哪裡去呢!

說到底,“內修七教而上不勞,外行三至而財不費”的理想,終究是遙不可及的,就當吟詩般的想想罷了


任東昇玄學師


內修七教,外行三至,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他希望通過七教三至,使君王能修身立己,以德治國,實現德政相兼的治國策略。

七教: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

三至,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士悅,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

七教是治民之本,三至則是治國之道!

與我而言,七教三至似乎無關痛癢,處江湖之遠,何須妄談治國之道!但計生於國企,內心還是有些期許的。尤其對七教中的最後兩教充滿了希冀!

也是想將七教化解為當官之道,讓三至成為員工理想!但孔子已去千百年,屍骨已腐朽成雲煙,奢談七教三至,猶如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了,雖然此話有些辱沒斯文,卻也很實際。

從來百無一用是書生,即便是孔子,再有為國之道,治國之本,又如何,總還是逃脫不了“五穀不分,四體不勤之喪家犬”的定論。作為倡導愛人、知賢和官能儒文化的鼻祖,尚且這樣的命運,其他人又能好到哪裡去呢!

說到底,“內修七教而上不勞,外行三至而財不費”的理想,終究是遙不可及的,就當吟詩般的想想罷了!


大寶今天說事


原出自《孔子家語》王言解第三

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孔子對曾子的問題進行回答。

孔子所說的七教是指: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

孔子所說的三至是指:至禮、至賞和至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士悅,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